他們怎麼玩詩?: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

他們怎麼玩詩?: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洛夫等
圖書標籤:
  • 詩歌
  • 文學
  • 詩學
  • 創世紀
  • 五十周年
  • 選集
  • 當代詩歌
  • 文化
  • 藝術
  • 詩歌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結集創世紀詩人在《創世紀詩刊》發錶的第一首詩,和最近、最滿意的詩。37位作者發錶瞭他們寫作第一首詩時的心情以及詩觀,這當然是我們一窺詩人青春的好機會。 當年的嫩芽,今日已偉岸成林。年輕的他們如何成為詩人?怎麼玩詩?五十年後的詩觀又是什麼?追風少年,飽滿詩纔嚮世界投下巨大的一擊,斧鑿詩之花園,如今韆錘百鍊,青春的芬芳依舊撲鼻動人。 作者群簡介 《創世紀》詩雜誌,創刊於1954年10月,由當時在南颱灣左營服役的三位海軍軍官張默、洛夫、亞弦共同集資創辦。 60年代是《創世紀》的黃金時代,重要詩人及其諸多名詩,大都刊載於上。包括季紅、林亨泰、白萩、商會、葉珊、洛夫、亞弦、錍連、周特、瓊虹、藍菱、葉維廉、鄭愁予、餘光中、……,他(她)們的篇章,使《創世紀》聲譽鵲起。論者莫不以擴版後的《創世紀》為颱灣現代詩的轉換點。
尋覓失落的星辰:一部關於宇宙邊緣文明的史詩 書名: 虛空之歌:阿卡迪亞的黃昏 作者: 伊利亞·凡·德·霍斯特 譯者: 林曉溪 齣版社: 寰宇文化 裝幀: 精裝,附贈手繪星圖 頁數: 780頁 --- 導讀:當文明的火花漸熄 《虛空之歌:阿卡迪亞的黃昏》並非一部簡單的科幻小說,它是一部關於記憶、失落、以及在無垠黑暗中堅守“意義”的哲學史詩。故事發生在距我們已知銀河係邊緣數百萬光年之外,一個被稱為“塞壬之環”的星團。這裏曾是高度發達的阿卡迪亞文明的搖籃,一個依靠對引力波的精妙操縱而實現跨越星際航行的古老帝國。 然而,當故事開始時,阿卡迪亞已如同一具精美的空殼。星艦沉默,巨型軌道城市化為漂浮的殘骸,曾經照亮星空的能量核心早已熄滅,隻留下冰冷的金屬骨架和無聲的迴音。小說的主視角人物,是末代文明的記錄者——卡西烏斯。他並非戰士或統治者,而是一名“熵學博士”,一個緻力於收集和解讀文明衰亡數據的人。 卡西烏斯的工作,就是徒勞地試圖在宇宙背景輻射的噪音中,拼湊齣阿卡迪亞文明最終崩潰的原因。他乘坐著一艘名為“遺忘者號”的殘破偵察船,在塞壬之環的廢墟中穿行,像一位考古學傢在被時間掩埋的城市中挖掘碎片。 第一捲:琥珀之城的迴響 小說開篇,我們跟隨卡西烏斯抵達瞭阿卡迪亞的核心母星——塞勒涅。這座城市如今被一層厚厚的、由亞原子塵埃構成的“琥珀層”所覆蓋,它不僅是物理上的屏障,更是記憶的封存。卡西烏斯必須利用一種古老的、被稱為“共振解碼”的技術,穿透這層屏障,進入那些被凝固的瞬間。 在這些瞬間中,讀者得以瞥見阿卡迪亞的輝煌:他們如何通過集體意識網絡(被稱為“心流”)共享知識和情感;他們對“絕對秩序”的追求,以及他們如何將生命形態提升到近乎純粹能量的階段。 然而,輝煌之下,潛藏著緻命的裂痕。卡西烏斯發現,阿卡迪亞的衰亡並非源於外敵入侵或資源枯竭,而是源於一種更為精妙的、內在的病變——“意義飽和”。 當一個文明發展到極緻,所有問題都被解決,所有知識都被獲取後,他們對“未知”的渴望消失瞭。心流網絡變得過於完美,以至於扼殺瞭所有獨立思考和隨機的、非理性的“創造”。他們達到瞭絕對的和諧,但也因此陷入瞭存在的倦怠。 卡西烏斯發現的第一個關鍵綫索,是前代文明領袖留下的一個加密日誌,其中隻包含一個詞:“裂隙”。 第二捲:邊緣的低語與“漂移者” 為瞭理解“裂隙”的含義,卡西烏斯必須離開塞勒涅,前往塞壬之環的外圍區域——一個由反物質星雲和引力異常構成的危險地帶,阿卡迪亞稱之為“虛空邊界”。 在邊界,他遇到瞭小說中另一組至關重要的角色:漂移者(The Drifters)。他們是阿卡迪亞文明中一群拒絕接入“心流”的異見者,早在文明衰落前就選擇瞭自我放逐,駕駛著簡陋的、依靠直覺而非精確計算的飛船,在星際的縫隙中遊蕩。 漂移者的領袖,一位名叫“伊歐娜”的女性,代錶著與阿卡迪亞主流思想完全對立的存在:混亂、不確定性和對當下瞬間的絕對擁抱。伊歐娜告訴卡西烏斯,阿卡迪亞的毀滅不是“飽和”,而是“自我隔離”。他們過於專注於內部的完美,以至於失去瞭與宇宙更廣闊、更無序的現實進行交互的能力。 伊歐娜一派的生存哲學,基於他們對“虛空能量”的利用。他們並不試圖控製宇宙,而是學會在宇宙的混亂中“搭便車”。卡西烏斯必須剋服他對精確計算的依賴,學習漂移者的“非邏輯航行術”,進入一個被稱為“幽靈軌道”的區域,那裏是引力波被完全扭麯的地方。 第三捲:維度與永恒的悖論 在幽靈軌道深處,卡西烏斯和伊歐娜發現瞭那個“裂隙”的真正形態——它不是一個物理上的空間破損,而是一個時間維度的斷層。阿卡迪亞文明在追求永恒的完美時,無意中在時間綫上製造瞭一個“死循環”。他們不斷重演著自己最輝煌的時刻,但這種重演讓他們無法嚮前邁進一步,最終導緻瞭整體存在的停滯和消亡。 小說的最高潮部分,是一場關於“真實”與“記憶”的辯論。卡西烏斯發現,拯救阿卡迪亞的方法,不是恢復其曾經的榮耀,而是要主動地“遺忘”那些不必要的完美,引入“噪音”和“錯誤”。 伊歐娜嚮卡西烏斯展示瞭漂移者文明的秘密:他們故意在自己的曆史中留下巨大的空白,讓他們不得不依靠想象力和猜測來填補,從而保持瞭文化和認知的活力。 最終,卡西烏斯必須做齣一個痛苦的抉擇:是利用他掌握的熵學知識,試圖將阿卡迪亞的“記憶碎片”重新編織成一個虛假的、靜態的永恒;還是與伊歐娜一起,將這些碎片徹底釋放到宇宙背景輻射中,讓阿卡迪亞真正成為曆史的一部分,從而為新的、不可預測的未來騰齣空間。 主題與風格 《虛空之歌:阿卡迪亞的黃昏》深入探討瞭“完美”的陷阱。它質問我們:一個沒有挑戰、沒有犯錯餘地的文明,是否還值得存在?小說采用瞭大量的環境描寫,將冰冷、宏大而又殘破的宇宙景象與人物細膩的內心掙紮進行對比。敘事風格冷靜而富有哲思,如同費米悖論的文學化錶達。它是一麯獻給所有在追求終極真理過程中迷失瞭方嚮的探索者的挽歌。閱讀本書,就像在聆聽一個偉大文明在寂靜中發齣的最後、也是最真誠的嘆息。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追風戲浪五十年

張默

  50年來,《創世紀》像一隻兩眼灼灼永不疲憊的巨鷹,神情專注,時時刻刻守護著現代詩的田園,察看每一片秧苗是否嚮上勃勃自在的生長。

  它不敢倦怠,它不敢遲疑,它非常仔細而精密地捕捉每一位詩人神奇傲岸的姿影,不斷給他滋養,給他新糧,給他連綿清脆的掌聲。

  或許,50年前,颱灣現代詩還是一片嫩嫩嬌弱的幼苗,但曆經老中青三代長期悉心的培育灌渴與耕耘,當下,《創世紀》的各代詩人,應該是一株株臨風生姿飽滿蒼勁的雪鬆。

  哦!滿眼全是伸手可能燦燦新鮮的風景!

  哦!搖曳吧,詩的結實纍纍的稻穗!

  哦!飛翔吧,詩的剪風戲浪的稻穗!

  以下,筆者不妨以一個守門人的身份,粗略迴顧《創世紀》50年成長過程中的某些點滴。

  《創世紀》詩雜誌,創刊於1954年10月,由當時在南颱灣左營服役的三位海軍軍官張默、洛夫、亞弦共同集資創辦。

  從9154年10月到1958年4月,採32開,共齣刊10期。該刊當時推行「新民族詩型」,主張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強調中國風,東方味。在這段期間,很多軍中詩人紛紛嚮《創世紀》投稿,展現一個新詩刊嚮前奔進的影子。

  《創世紀》真正的脫胎換骨,始於1959年4月第11期擴版為20開本,內容版麵一新,除加強詩論、釋詩外,詩創作更網羅瞭當時《現代詩》、《藍星》的主將,一躍而為頗具前衛性的詩刊。該刊不再鼓吹「新民族詩型」,而特彆提齣詩的「世界性」、「超現實性」、「獨創性」與「純粹性」。同時全國詩人,不分派彆,均把最優異的詩作寄給本刊發錶。

  今天咱的重讀《創世紀》11期擴版17傢的詩創作,包括費用〈東方的故事〉,瓊虹〈索影人〉,季紅〈單身宿捨〉,餘光中〈呼吸的需要〉,吳望堯〈手術颱上的預言〉,楚戈的〈鼕象〉,洛夫〈我的獸〉,華珊(楊牧)〈夢中〉,亞弦〈從感覺齣發〉,……依然從眾詩人各自不同的錶現手法,讀齣十分豁達走嚮現代的超脫與冷冽。

  《創世紀》自第11期到29期(1969年1月),是它重新齣發的黃金時期,咱們強調計劃編輯,加強譯個歐美各國名傢的詩篇與重要詩論。諸如:
‧詩人之視境,英女詩人雪脫維爾作,季紅譯
‧裏爾光傳,李魁賢譯
‧艾略略,傳統與個人纔能╱秀陶譯
‧論艾略特〈焚毀的諾墩〉╱李英豪
‧詩人裏爾剋╱葉泥

  另如季紅詩倫〈詩之緒貌〉(七篇),白萩〈由詩的繪盈性談起〉,葉維廉〈詩的再認〉,〈靜止的中國花瓶〉,洛夫人詩人之鏡」,亞弦〈詩人手劄〉,商會〈詩之演齣〉,李英豪〈倫現代詩的張力〉,大荒〈泛論詩與詩人〉,林亨泰〈概念的界限〉,辛鬱〈談詩的語言〉……等等,這些見解超脫擲地有聲的詩倫的確為60年代的愛詩人,打開閱讀好詩、鑑賞好詩的窗子。

  咱們可以坦然的指證:60年代的確是《創世紀》的黃金時代,重要詩人及其諸多名詩,大都刊載於11—29詩刊上。包括季紅、林亨泰、白萩、商會、葉珊、洛夫、亞弦、錍連、周特、瓊虹、藍菱、葉維廉、鄭愁予、餘光中、彩羽、林簡、楚戈、馬覺、碧果、張然、方華、林泠、辛鬱、董用、管管、朵思、大荒、辛牧、施善繼、決牧、梅新、景翔、王渝、瀋甸、許幸珍、瀋臨彬、劉延湘等人的詩作,他(她)們的篇章,的確使《創世紀》聲譽鵲起,但也因刊登某些實驗性較強的作品而遭到非難,但瑕不掩瑜,論者莫不以擴版後的《創世紀》為颱灣現代詩的轉換店。是故林亨泰在颱灣現代派運動的實質及其影響」(見中時晚報《時代文學》周刊,1992年5月31日)一文中即直言:改版之後的《創世紀》,比「現代版」更「現代派」。又說:「如果我們逐一比較、對照改版前後期《創世紀》詩人的詩作,將不難發現:之後的作品其改變之大,感覺之新穎、意境之奇特,以及意象多樣突齣都是令人驚訝的」。於是林氏作瞭4結:「語此可見,這一次現代派運動最大的受惠者應該是《創世紀》的詩人們」。

  據此咱們亦可引申:假如1959年4月,《創世紀》當年的創始人,不毅然決然,改組擴版,重新齣發,強力嚮當時的《現代詩》、《藍星》的詩人招手,全新編輯,刊載好詩,加重鋒介編述等等,依然擁江開山本自星,原地踏步,可能颱灣現代詩就不是今天這等「多元積極,渾刻」的麵貌。

  《創世紀》自1969年1月齣刊29期後暫行體刊,因素很多,難以細讀,直到1972年9月復刊號第30期,詩社遷址颱北,同時擴大為同仁詩結,捲首社論〈一粒不死的麥子〉(洛夫執筆)。他坦言道:

  麥子不死,是因為它曾死過一次。

  實際上,《創世紀》死而復甦已不止一次。《創世紀》從30期到65期(1984年10月)30年紀念特大號,內容上一直不斷的革新,如增加各種詩的評論賞析小解,迴顧2、30年代詩人(亞弦執筆),「詩劇專號」(第42期)……他萬變不離其宗,發現刊載海內外優異詩創作,仍是本刊最大的鵠的。

  《創世紀》編輯權,一直在幾位創始人的手中,但自30年之後,從第66期(1985年4月)起,由年輕同荎瀋誌方、侯吉鋒、江中明等主持編務,開本不變,封麵及內容設計,均有嶄新的演齣。其中以73、74期閤刊(1988年8月)「兩岸詩論專號」最為引人矚目,洛夫〈建立大中國詩觀的沉思〉,謝冕〈完整的太陽已經破碎──論大陸近年詩運〉即刊於本次專號,而引發大陸詩人進軍颱灣詩刊的熱潮。自75期(1989年8月)杜十三接編《創世紀》正式開闢「大陸詩頁」,更使兩岸交流獲得具體的見證。《創世紀》版樣突齣丕變。尤其是82期(1991年1月)、83期(1991年4月),更以賣前篇幅,選刊大陸第三代改代詩作品,從海子到肆專等30傢詩作,兩岸同聲叫好。《創世紀》自第87期(1992年1月),由簡政珍繼任主編,本期特彆策劃「颱灣中堅詩人作品展」,選刊尹玲到顔文琳等21傢新作,另有「颱灣海外詩頁」,「大陸詩頁」。「國際詩頁」,封麵選刊楚戈畫作「火鳥」一整頁,象徵這個老詩刊,依然薪火暢旺。在簡政珍主持編務期間,除仍力求詩創作之商標外,另加重詩論評的份量,海內外不少評論好手,從87期到100期(1994年10月),俱可瞧見他的長篇巨論接力馳騁的華采。而《創世紀40年評論選》自106期(1996年3月),由辛鬱任總編輯,瀀文蔚任主編,至115期(1998年6月),特彆策畫「大專校園現代詩特輯」,「青年詩人創世紀講讀會」須文蔚導言,陳大為、丁威仁、黃肇、楊宗翰發錶論文,同時並為大陸各省詩人齣刊創作小輯,口碑甚佳。

  《創世紀》自116期(1998年10月),艾農接編到120期(1999年9月),全力筆劃「詩的跨世紀對結」,分彆是洛夫VS李瑞騰,亞弦VS杜十三,葉維廉VS蕭蕭……同期齣刊「散文詩小輯」「旅遊詩特輯」等。

  《創世紀》自!21期(1999年12月)起,由張默任總編輯,楊平、辛牧、李進文先後加入編輯行列。曾齣刊〈詩寫921颱灣大地震特輯〉,〈颱灣大詩人忙遊大西北特輯〉,特約華蕭撰寫「颱灣早期詩人略論」(洪楊華到吳坤煌),每期一篇,另增闢「擁抱大地係列」,介紹詩換新季節等,同時對早期詩刊之追蹤與編目(麥穗),不遺餘力。而陳文苑、張國治分彆以「詩人群像」、「詩人顯像」介紹海內外談最新的風采。

  今年10月,《創世紀》50周年,一部特大紀念號之編輯正在繼列中,內容多元豐富,請大傢不妨拭目。

  《創世紀》從創刊30年起,為有係統保存當代新詩人的遺産,已經有四部詩選先後問世,分述如下:
‧ 創世紀詩選(1954—1984),亞弦等編

  本書為《創世紀》創刊以來的首部詩選,江開原631頁,由辛鬱、瀋誌方、洛夫、商會、張望、張漢良、張默、碧果、亞弦等九人為編輯委員,曆經初復決選,選齣洪紀弦到趙衛民等96傢的詩作二百餘首,每首詩後均註明發錶刊期年月,捲前張漢良的〈創世紀:詩潮與詩史〉,他在結語中說:

  這本選集打破瞭編年史,以此刻的「曆史性」(historicity)重新注釋檔案庫,樹立一些新的紀念碑,建立詩的新秩序。
‧ 颱灣《創世紀》詩萃,雁翼編

  本書大緻以上列《創世紀詩選》為藍本,從中選齣70詩人150首詩作。捲前有編序,嚮大陸詩讀者介紹:「這些詩大都構思獨特,意象新奇,錶現手法怪誕,耐人尋味。透過它,不僅可獲得藝術上的享受,還能領略海峽對岸的社會風情和現代化心態」。
‧ 創世紀40年詩選(1954—1994),洛夫、瀋誌方編

  本書為創世紀40年選本,選錄同仁張默到朵思(以參加詩社時間先後為序)40傢的詩作,由各傢自選詩作,不限定發錶園地。前有瀋誌方的序,他如此宣稱:

  40年蓽路藍縷,40年與永恆提問,40年洶湧而過。我們特在這個時間點上留下一則具有多重意義的詩選,以之珍視40年來值得興、觀、群、怨的作品,及如此默許過的,嚮詩神揮寫的心靈。
‧ 創世紀詩選第二集(1984—1994),辛鬱等編

  本書為《創世紀》從30邁嚮40的選本。商會、楊平擔任編委,入選詩人110人(大陸30人,海外20人,颱灣60人),入選詩作全部取自第65期到99期。辛鬱在序中解說:「就年齡分,有老中青三代;就身份分,有工農商學生;就作品的風格來說,之具多樣麵貌,各具特色,充分展顯創世紀詩紀一貫強調並堅持的『獨創性』的可貴。」

  而這本由辛鬱全心策劃、張國治協編的《創世紀50年詩選》(1954—2004),計選入老中青三代同仁36傢,以發錶於《創世紀》上的第一首詩時間為先後順序,有關這部詩選的編選經過,從參閱本書捲末辛鬱的「編後語」,我就不再嘵嘵瞭。

  《創世紀》50年乘風破浪,無怨無悔。曆經陰鬱貧乏的50年代,歐風西雨的60年代,鄉土覺醒的70年代,反思傳統的80年代,以及網路林立的90年代,但我們絕不迷失,絕不逃避,絕不虛無,我們會一直在洋化華文現代詩的大路上,勇往邁進,與21世紀難以預測的新事物、新感覺、新秩序、新觀點,緊密的對接。

  總之,《創世紀》詩群,不是浪子,它是誕生、成長、轉化、發皇於颱灣,永遠抱擁大鄉土一麵古銅色唰唰的旗幟!它之所以堅強的活瞭50歲,大概不外是絕對的包容,和愈挫愈勇的實驗精神。

  有人曾經高喊:《創世紀》,不死的九命貓。

  咱們會燦然迴答:Yes!

──2004年7月20日深夜無塵居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他們怎麼玩詩?》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充滿張力的書名所吸引。它沒有平鋪直敘地介紹內容,而是拋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他們怎麼玩詩?”這讓我立刻聯想到,詩歌的創作從來都不是一條筆直的道路,而是一場充滿探索與實驗的旅程。五十年的精選,本身就意味著這是一個經曆瞭歲月洗禮、不斷發展的詩歌群體。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創世紀”的詩人們是如何打破常規,如何顛覆傳統的。他們是否在語言的運用上玩齣瞭新意?是否在形式的構建上進行瞭大膽的嘗試?又或者,他們是在詩歌的主題選擇上,觸及瞭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我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展現詩人獨特思考方式的作品,它們是如何將個人經驗與時代思潮相結閤,又是如何用詩意的語言錶達那些復雜而深刻的情感。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去瞭解一群有思想、有追求的詩人,是如何在詩歌的沃土上,種下屬於他們的、獨一無二的種子。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無限可能,也為我自己的創作打開新的思路。

评分

這部名為《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他們怎麼玩詩?》的書,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詩歌的好奇心,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詩歌創作邊界和無限可能性的探索。作為一個長期沉浸在文字世界中的讀者,我對“怎麼玩詩”這個概念尤其著迷。它不僅僅是關於格律、意象、修辭的技巧,更關乎一種態度,一種打破常規、擁抱創新的精神。五十年的時光,對於一個詩歌流派、一個創作團體而言,是積澱,是蛻變,更是傳承。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創世紀”這個名字背後,到底承載瞭多少詩意的實驗,多少思想的碰撞,多少對語言的顛覆與重塑。這本書的精選,究竟是如何勾勒齣這半個世紀的詩歌脈絡?它是否展現瞭不同時代詩人的獨特聲音,他們各自如何迴應時代背景下的挑戰與靈感?我期待看到那些大膽的、不拘一格的詩篇,它們或許會讓我對詩歌的理解産生顛覆性的認識。同時,我也希望在這些精選的詩歌中,能窺見“創世紀”作為一個整體,其核心精神是如何在歲月的洪流中保持不變,又如何不斷發展壯大。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去深入瞭解一個具有曆史厚度的詩歌群體的創作曆程,去感受那些在時間中沉澱下來的,獨一無二的詩歌力量。它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份珍貴的文獻,記錄著一群詩人如何以他們獨特的方式,“玩轉”詩歌,賦予其生命力。

评分

《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他們怎麼玩詩?》——單憑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無限的遐想。我一直認為,詩歌是一種極具自由度和創造性的藝術形式,“玩詩”這個詞,精準地概括瞭詩歌創作中那種打破常規、探索未知的精神。五十年的精選,意味著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裏,《創世紀》這個詩歌群體,一定積纍瞭無數令人驚嘆的作品。我非常好奇,他們是如何定義“玩詩”的?是語言的實驗,是形式的顛覆,還是思想的碰撞?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各種風格迥異、思想深刻的詩歌。有的或許像一場狂歡,充滿激情與想象;有的則可能如同一場靜默的思考,深邃而引人入勝。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瞭解“創世紀”的詩人們,他們是如何在詩歌的世界裏,以他們獨特的方式,探索人類情感與思想的邊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是一份關於詩歌創作精神的寶貴文獻,它將引領我進入一個充滿驚喜和啓發的詩歌世界。

评分

《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他們怎麼玩詩?》——僅僅是這個名字,就足以激起我內心深處對詩歌的好奇與渴望。我一直相信,詩歌的生命力在於其不斷的探索和創新,“玩詩”這個詞,恰恰捕捉到瞭詩歌創作中最令人興奮的特質。五十年的精選,對於一個像“創世紀”這樣的詩歌群體來說,無疑是一部厚重的曆史。我十分好奇,在這五十年裏,“創世紀”的詩人們是如何理解和實踐“玩詩”的?他們是如何在看似嚴謹的詩歌創作中,注入自由奔放的精神?這本書是否收錄瞭那些打破傳統束縛、挑戰讀者認知邊界的作品?我期待看到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詩人們,他們各自如何用獨特的聲音,在詩歌的海洋中激起浪花。他們是否在語言的組織上,在意象的連接上,在情感的抒發上,玩齣瞭彆具一格的花樣?我更希望,透過這些精選的詩篇,我能夠感受到“創世紀”這個詩歌群體所共同秉持的某種精神內核,它如何在歲月的沉澱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詩歌的匯集,更是一份關於詩歌探索的珍貴記錄,它將引領我深入瞭解一群充滿智慧與創造力的詩人,以及他們如何用獨一無二的方式,為詩歌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

“他們怎麼玩詩?”——當我在書店看到《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他們怎麼玩詩?》時,這句話立刻在我腦海中迴響。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詩歌創作技巧的提問,更是一個關於詩歌精神的追問。五十年的時光,對於任何一個文學團體而言,都是一段漫長而寶貴的曆程。《創世紀》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開創性的力量,而這五十年的精選,無疑是對這種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現。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本書裏,我將看到怎樣的詩歌。是那些挑戰常規、打破邊界的實驗性作品,還是那些在傳統根基上不斷創新的經典之作?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群纔華橫溢的詩人,他們如何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去探索詩歌的可能性。他們是否在語言的音韻、節奏、意象上玩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花樣?他們是否在詩歌的主題和情感錶達上,觸及瞭那些我們從未曾留意過的角落?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寶貴的對話,與一群在詩歌世界裏探索不息的靈魂進行對話。它將是一次對詩歌本質的深入探究,一次對人類情感與思想的細膩描摹。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被那些充滿智慧與力量的詩篇所震撼,所啓發,並從中汲取屬於自己的詩意養分。

评分

《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他們怎麼玩詩?》——這個書名就像一個充滿魔力的邀請函,邀請我去探尋詩歌創作的奧秘。“玩詩”,這個詞語本身就帶有一種自由、靈動、充滿創意的感覺,它暗示著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更是一種情感的釋放,一種思想的奔騰,一種對世界獨特的感知方式。五十年的精選,足以證明《創世紀》詩歌群體的曆史厚度和藝術生命力。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些展現詩人獨特個性和創作理念的詩篇。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文字裏,構建齣無限的想象空間?他們是如何用看似簡單的詞語,錶達齣深刻的情感與哲思?我尤其好奇,在這五十年的時間跨度中,“創世紀”的詩歌風格和創作主題是如何演變的,他們又是如何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不斷保持詩歌的活力與前瞻性。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詩歌的深度對話,一次對人類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緻敬。

评分

“他們怎麼玩詩?”——《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他們怎麼玩詩?》——這個書名,無疑拋齣瞭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命題,它直接觸及瞭詩歌創作中最核心也最神秘的部分。對於一個長期熱愛詩歌的讀者而言,這種關於“如何玩”的探索,比單純的“寫瞭什麼”更能激發我的興趣。五十年的精選,這不僅僅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跨度,更代錶著《創世紀》這個詩歌群體在這期間的不斷沉澱、發展與創新。我非常渴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些真正具有顛覆性、實驗性,或者說具有獨特“遊戲精神”的詩歌作品。我希望通過這些精選的詩篇,去理解“創世紀”的詩人們是如何挑戰語言的邊界,如何重塑詩歌的形式,如何用前所未有的方式來錶達他們的思想和情感。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詩歌創作的“方法論”的集閤,它將帶領我去窺探一群纔華橫溢的藝術傢,是如何在詩歌這個自由的國度裏,盡情揮灑他們的創意,玩轉他們的纔情,並最終為我們留下那些值得反復品味的詩意傑作。

评分

“他們怎麼玩詩?”——《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他們怎麼玩詩?》這個書名,像一道閃電,瞬間擊中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打破常規、顛覆傳統的詩歌創作充滿興趣。“玩詩”二字,似乎預示著這本書將是一場關於詩歌的實驗,一次關於語言的解放,一次關於思想的狂歡。五十年的精選,對於任何一個有著深厚底蘊的詩歌團體而言,都意味著一份寶貴的積纍。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創世紀》的詩人們,在過去這五十年裏,是如何將“玩詩”的概念付諸實踐的?他們是否在詩歌的形式、結構、語言上進行瞭大膽的創新?他們是否觸及瞭那些鮮為人知的情感領域,或者用全新的視角審視瞭我們熟悉的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一種多元化的詩歌麵貌,既有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又有對未來的大膽探索。它不僅是一次閱讀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有機會與一群熱愛詩歌、勇於創新的靈魂進行對話,從中汲取靈感,拓展對詩歌的認知邊界。

评分

我一直覺得,詩歌的魅力在於其能夠觸及語言的深處,挖掘人類情感和思想中最隱秘、最精妙的部分。而《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他們怎麼玩詩?》這個書名,恰恰點燃瞭我對這種“深挖”和“玩味”的期待。《創世紀》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開創、孕育的意味,五十年的精選,意味著這期間一定積纍瞭無數令人驚嘆的詩歌成果。我好奇的是,在“玩詩”這個主題下,他們究竟玩齣瞭什麼新花樣?是解構傳統,還是另闢蹊徑?是語言的實驗,還是形式的突破?我設想,這本書裏一定收錄瞭風格迥異的作品,有的或許像一場狂歡,充滿激情與不羈;有的則可能如一場靜思,深邃而引人入勝。我特彆想知道,當詩人不再被僵化的規則所束縛,而是以一種遊戲的心態去探索詩歌的可能性時,會産生怎樣的火花。是詼諧的戲謔,還是深沉的哲思?是奇幻的想象,還是現實的隱喻?這五十年的精選,無疑是對“創世紀”這群詩人的創作曆程的一次濃縮,也希望它能為我,為所有熱愛詩歌的讀者,打開一扇新的窗戶,去理解詩歌的多樣性,去感受詩歌的生命力。這本書的價值,我想遠不止於閱讀,更在於它能夠激發我們對詩歌創作的思考,讓我們也開始思考,我們自己“玩詩”的方式。

评分

“他們怎麼玩詩?”——《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他們怎麼玩詩?》這本書的書名,如同一聲低語,又如同一聲驚嘆,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暗示著,詩歌創作遠不止於技巧的堆砌,更關乎一種態度,一種遊戲精神,一種對語言和世界的全新解讀。五十年的沉澱,五十年的精選,這本身就意味著《創世紀》擁有著一份極其豐富和厚重的詩歌寶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本書裏,我將遇到怎樣的“詩歌遊戲”。是那些充滿奇思妙想的想象力,是那些大膽的語言實驗,還是那些對現實世界的深刻反思與幽默解讀?我非常期待看到,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創世紀”的詩人們是如何迴應時代的召喚,又是如何用他們獨特的詩歌語言,去錶達那些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與詩歌靈魂的深度對話。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些超越時間限製的、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作品,能夠感受到詩歌的無限魅力,並從中獲得關於創作和生活的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