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罗马,1764年10月15日,我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废墟上沈思,忽然传来神殿里赤脚僧的晚祷声,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写作这座城市衰亡的想法。 ──吉朋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纵横一千三百年,洋洋洒洒六大册,在吉朋的心里,他想做的是一个从理性、批判的角度去建构历史系统的人,「运用修辞的力量,只为了把历史事件间的关系环节讲清楚」。
全书涵盖三大重点:一是罗马帝国的政经军事文化与社会生活,帝国的扩张与防卫、内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权力拔河,二是蛮族入侵与其间之重大战争,三是基督教的发展,政教之争,回教兴起和十字军东征等。
本书最重要主题之一:文治武功壮盛且又疆域广袤的罗马帝国究竟因何由盛而衰亡?从吉朋的眼中看来,至少有以下诸因:
罗马帝国拥有纪律严明的庞大军团,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军人干政,军人不仅介入帝位继承,造成动乱,「几乎每个朝代的替换,都起于篡夺者之叛逆与谋害」。
经济和人口也是衰亡的主要原因。战争和瘟疫使得人力不足,蛮族于是大量迁入。罗马帝国既无法同化日耳曼等蛮族,当这些蛮族构成罗马帝国官兵,进而成为皇帝时,帝国已名存实亡。
经济衰退来自于水士流失和奴?制度致使农业破产,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贵重金属流向东方,货币贬值。资本因重税而公有,生产力下降,无法负担帝国生活时,罗马也就随之崩溃。
《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后传诵两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学光采与史学成就同样为后人称诵。
作者简介
爱德华‧吉朋(Edward Gibbon,1737-1794)
十八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史家。出生于富商家庭,曾入读牛津大学,后因宗教问题退学,十六岁被父亲送往瑞士洛桑,接受古典文史哲学的薰陶,也受到当时欧陆启蒙思潮的深远影响,得以将各种新旧学识融为一体。他曾担任国会议员,也曾服务军旅,后以着述终身。
吉朋历经二十余年的心血,完成光芒万丈的历史长篇《罗马帝国衰亡史》六卷,成为十八世纪史家的标竿,并获得「第一个近代欧洲史家」的称号。历经二百余年,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迄今仍被现代史家视为经典之作。
译者简介
席代岳
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三军大学及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进修,在军中历任连长、营长、砲兵指挥官、署长、总部参谋长等职,亦曾在砲兵学校及三军大学任教多年,对战史深有研究。退役后投入文字工作,译笔忠实,文风流畅。译作有《凯撒战记》(2001)、《鏖斗的年代──1941至1975年的美越关系》(2001)、《战争的罪行》(2002)、《非洲游猎记》(即将出版)等
第二卷插图目次(7)
第十七章 君士坦丁堡奠基 君士坦丁的政治体系及其成就 军事纪律和训练 宫廷 财政(300-500A.D.)1
一、君士坦丁堡建城的源起及其形势(324A.D.)1
二、君士坦丁堡的范围和主要的建筑物(324A.D.)9
三、君士坦丁堡的人口结构和所享有的特权(324A.D.)13
四、君士坦丁的位阶制度和主要等级(330-334A.D.)16
五、执政官和大公的权势及地位(330-334A.D.)18
六、禁卫军统领和都城郡守的职责和权柄(330-334A.D.)22
七、行政区域的划分和行省总督的行政权力(330-334A.D.)25
八、军事组织的调整和改革及对后世的影响(330-334A.D.)30
九、尚武精神的斲丧及蛮族进入帝国军队(330-334A.D.)34
十、主要宫廷大臣的职务及其权责(330-334A.D.)36
十一、告发成风及滥施酷刑的状况(330-334A.D.)41
十二、财产估值诏书的运用和缴纳贡金的原则(330-334A.D.)43
十三、丁税的实施和对通商贸易造成的影响(330-334A.D.)46
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的性格作风 高卢战争 君士坦丁崩殂 帝国分由三个儿子统治 波斯战争 内战 康士坦久斯获得胜利(323-353A.D.)51
一、君士坦丁的性格特质及其行事作风(323-337A.D.)51
二、君士坦丁处死长子克里斯帕斯之本末(323-337A.D.)54
三、君士坦丁诸子姪之教育和继承状况(323-337A.D.)58
四、萨玛提亚人的习性、征战和内迁(331-335A.D.)61
五、君士坦丁崩殂及屠杀血亲之残酷事件(335-337A.D.)66
六、萨坡尔称帝后波斯赢得东方战争的胜利(310-350A.D.)69
七、兄弟阋墙的后果及马格南久斯的篡夺(340-350A.D.)75
八、康士坦久斯运用合纵连横之优势作为(350A.D.)78
九、康士坦久斯击败马格南久斯赢得墨萨会战(351A.D.)81
十、康士坦久斯荡平内乱之绥靖工作(352-353A.D.)84
第十九章 康士坦久斯独自称帝 盖卢斯之死 朱理安身处险境
朱理安在高卢的胜利(351-360A.D.)87
一、竖阉乱政及对康士坦久斯的影响(351-353A.D.) 87
二、盖卢斯的性格作风和残酷恶行(351-354A.D.) 90
三、盖卢斯乱政被黜及遭到处决(354A.D.) 92
四、朱理安身处险境仍能力学不懈(355A.D.) 94
五、康士坦久斯擢升朱理安为凯撒(355A.D.) 97
六、康士坦久斯巡视罗马及多瑙河的征战(357-359A.D.) 99
七、萨坡尔入侵帝国东部的作战行动(357-360A.D.) 104
八、高卢的危局及朱理安的困境(356-360A.D.) 111
九、朱理安在高卢受到掣肘及应变措施(356-360A.D.) 114
十、朱理安赢得斯特拉斯堡大捷及后续行动(357-358A.D.) 116
十一、朱理安三渡莱茵河战胜蛮族(357-359A.D.) 120
十二、朱理安在高卢的施政作为和对后世的影响(356-360A.D.)122
第二十章 君士坦丁改变信仰的动机、经过及影响 合法建立基督教教会(306-438A.D.)125
一、君士坦丁改变信仰的时间和动机(306-337A.D.)125
二、颁布〈米兰诏书〉的始末和主要内涵(313A.D.)128
三、君士坦丁确立君权神授思想的背景(324A.D.)131
四、宗教象征和发生奇蹟的有关事项(324-338A.D.)134
五、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指导和最后的受洗(337A.D.)140
六、基督教教会合法地位的建立和传播(312-438A.D.)144
七、基督教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的区分(312-438A.D.)147
八、基督教神职制度的内容和原则(312-438A.D.)148
第二十一章 异教受到迫害 道纳都斯教派的分裂 阿莱亚斯的宗
教争论 君士坦丁及其子统治下教会和帝国的狂乱状
况异教的宽容(312-362A.D.) 161
一、基督教的异端教派受到迫害及产生分裂(312-362A.D.)161
二、三位一体论的哲学渊源和发展经过165
三、三位一体论的主要观点和对基督教的影响169
四、基督教有关本体同一和本体相类的争论173
五、阿莱亚斯派主张的教义和拥戴的信条176
六、君士坦丁对宗教争论所持的态度和看法(324-337A.D.)180
七、康士坦久斯偏袒阿莱亚斯派的行为(337-361A.D.)183
八、阿泰纳休斯的宗教热忱和行事作风(326-373A.D.)186
九、阿泰纳久斯多次遭到放逐及赦回(326-373A.D.)188
十、康士坦久斯对阿泰纳休斯的迫害行动(353-355A.D.) 194
十一、宗教争论引起亚历山卓大屠杀始末(356A.D.) 197
十二、阿泰纳休斯逃亡和藏匿的传奇事蹟(356-362A.D.)200
十三、罗马帝国两个都城的宗教信仰状况(356-362A.D.)203
十四、异端教派残酷和怪诞的宗教狂热行为208
十五、异端教派和宗教争论造成的重大影响211
第二十二章 朱理安在高卢被军队拥立为帝 进军获得成功 康士坦久斯殒于军中 朱理安的内政修明(360-363A.D.)217
一、康士坦久斯逼使朱理安陷入绝境(360A.D.)217
二、朱理安为高卢军队拥立为帝之始末(360-361A.D.)221
三、朱理安稳定内部迅速向东方进军获得胜利(360-361A.D.)224
四、康士坦久斯逝世消弭帝国的内战(361-362A.D.)232
五、朱理安持身之道及对宫廷的改革(362-363A.D.)234
六、成立法庭审理罪犯及祛除前朝的暴政(363A.D.)238
七、朱理安的施政作为其及治国的风格(363A.D.)241
第二十三章 朱理安的宗教信仰 一视同仁的宽容作风 企图恢复异教的多神崇拜 重建耶路撒冷神庙 运用各种手段对基督教进行迫害 宗教外衣下的偏袒行为(351-363A.D.)247
一、朱理安的宗教信仰和叛教行为(331-351A.D.)247
二、朱理安的哲学思想和神学体系(351A.D.) 252
三、宗教狂热所形成的宽容政策(361-363A.D.)255
四、恢复异教信仰的具体措施和行动(361-363A.D.)259
五、朱理安在耶路撒冷重建犹太神殿(363A.D.)264
六、迫害基督徒的方法、手段和目标(363A.D.)270
七、安提阿的异教神庙和月桂树林(363A.D.)274
八、圣乔治的事蹟和传奇(356-363A.D.)277
九、阿泰纳休斯和亚历山卓的动乱(362A.D.)281
第二十四章 朱理安进驻安提阿 远征波斯的成就 渡过底格里斯河 朱理安撤军后崩殂 杰维安被推举为帝 拯救罗马军队与波斯签订丧权条约(314-390A.D.)285
一、朱理安进驻安提阿准备波斯战争(362A.D.)285
二、安提阿概述以及朱理安的作为(362A.D.)288
三、朱理安的进军部署与内河航运(363A.D.)292
四、朱理安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作战行动(363A.D.)296
五、入侵亚述以及毛盖玛恰的围攻(363A.D.)298
六、朱理安的将道和底格里斯河渡河之战(363A.D.)302
七、朱理安的战争指导和破釜沉舟的作为(363A.D.)307
八、态势逆转下罗马大军的撤退行动(363A.D.)310
九、朱理安苦战重伤及最后崩殂之情况(363A.D.)313
十、杰维安被推选为帝及后续的撤退(363A.D.)317
十一、杰维安的软弱以及与波斯的和平谈判(363A.D.)320
十二、羞辱的和平条约和尼昔比斯的放弃(363A.D.)322
十三、朱理安的葬礼及后世对他的评价(363A.D.)326
第二十五章 杰维安的统治和崩殂 华伦提尼安继位为帝,其弟华伦斯辅佐,导致帝国的分裂 政教合一统治方式 日耳曼、不列颠、阿非利加、东方地区和多瑙河地区的状况 华伦提尼安崩殂 格里先和华伦提尼安二世继承西罗马帝国(343-384A.D.)329
一、杰维安的统治和逝世的状况(363-364A.D.)329
二、华伦提尼安和华伦斯即位为帝(364A.D.)333
三、西罗马和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分治(364A.D.)337
四、朴洛柯庇斯在东部叛乱的行动(365-366A.D.)338
五、严厉取缔魔法和暴虐的恶行(364-375A.D.)342
六、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宽容政策的颁行(364-375A.D.)346
七、华伦斯偏袒阿莱亚斯派的宗教迫害(367-378A.D.)348
八、政教合一制度及对教会的严格要求(366-384A.D.)351
九、蛮族的入侵和帝国对外的征战(364-375A.D.)355
十、日耳曼地区的陆上和海岸的蛮族入寇(365-371A.D.)355
十一、在不列颠对苏格兰人的绥靖行动(343-370A.D.)362
十二、阿非利加的莠政所产生的后果(366-376A.D.)368
十三、波斯战争的结局及有关的事蹟(365-384A.D.)373
十四、哥德人的崛起和多瑙河地区的征战(366-375A.D.)378
十五、华伦提尼安的崩殂和格里先的接位(375A.D.)384
第二十六章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匈奴人从中国到欧洲的发展过程 哥德人被迫渡过多瑙河 哥德人之战 华伦斯战败殒身 格里先举狄奥多西为东罗马皇帝 狄奥多西的出身背景和功勋成就 哥德人定居得到和平(365-395A.D.)387
一、罗马世界天灾示警及蛮族状况(365A.D.)387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和居住状况390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猎和部落的统治392
四、匈奴的兴起以及对中国的征战和败亡(201B.C.-93A.D.)398
五、匈奴人向西迁移及其产生的影响(100-300A.D.)401
六、哥德人被匈奴人击败恳求罗马保謢(375-376A.D.)405
七、哥德人渡过多瑙河遭受严苛的待遇(376A.D.)409
八、哥德人叛乱及与罗马帝国的争战(376-377A.D.)411
九、哥德人的联合行动及罗马帝国的各项作为(378A.D.)416
十、哈德良堡会战的始末及后续状况(378A.D.)421
十一、哥德人围攻哈德良堡及对帝国的蹂躏(378-379A.D.)424
十二、格里先拔擢狄奥多西为东部皇帝(379A.D.)428
十三、狄奥多西赢得哥德战争的重大事蹟(379-382A.D.)431
十四、安置哥德人在帝国各地及其影响(383-395A.D.)436
英文索引简表439
中文索引简表455
罗马帝国行政区图(180A.D.)471
每次翻开《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卷,总会有一种对历史进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最终汇聚成时代洪流的惊叹。吉本的叙事风格,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流水账,不如说是一种精心布局的史诗。他对于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军事部署的描写,细致入微,仿佛要将那个遥远的世界,一点一滴地还原在你眼前。我尤其着迷于他对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描绘。比如,当他写到哥特人、汪达尔人、匈人等民族对罗马帝国的冲击时,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野蛮的入侵,更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产生的复杂影响。那些关于教会权力的膨胀,关于罗马法在不同地区的演变,关于基督教教义的传播与演变,都让我对“文明”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地图,想象着那些城市中的生活,那些人们的喜怒哀乐。吉本的文字,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个失落的世界,感受那些曾经存在的真实。他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与黑暗,但正是在这种直面现实的叙述中,我才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复杂。
评分读《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卷,总有种被拉入历史漩涡的感觉。吉本的叙述,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娱乐,而是需要你坐下来,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味。他的文字,精炼而深刻,常常在不经意间,就点破了历史的真相。我尤其喜欢他对权力斗争和政治博弈的描写,那些发生在君士坦丁堡宫廷里的暗流涌动,那些沙场上的金戈铁马,都被他刻画得栩栩如生。他对于拜占庭帝国那些重要人物的塑造,也充满了智慧。比如,他写到查士丁尼大帝的雄才大略,以及他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让我看到了一个帝王是如何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当他描写到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中海世界的格局变化时,我又感受到了历史的巨大变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看到了宗教如何塑造社会,看到了战争如何改变命运。吉本的笔触,总有一种历史学家的审慎,让你相信他所讲述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让我觉得,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过去,更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思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下。
评分读《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卷,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仿佛亲身经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吉本的文字,说实话,初读时需要些耐心,他那精妙的长句,层层递进的逻辑,还有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讽刺与洞察,都像陈年的佳酿,需要慢慢品味。我常常会在某个下午,泡上一壶茶,翻开这本书,让思绪随着笔触一同飘向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或是阿拉伯沙漠的漫天黄沙。那些关于拜占庭帝国的辉煌与衰落,教会我兴衰自有其理,并非一日之功。从查士丁尼大帝的雄心壮志,到赫拉克利阿斯皇帝的东征西讨,再到后来倭马亚王朝的崛起,我看到了权力、信仰、战争、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交织、碰撞、演变。每每读到那些关于帝国内部政治斗争的描写,那些权力掮客的尔虞我诈,那些宗教改革的激烈辩论,都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当吉本笔锋一转,描绘起科学、艺术、法律在那个时代的印记时,我又会为人类文明的顽强生命力而感叹。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面照见人性和文明的镜子,让我思考,在看似遥远的过去,我们与那些古人,有着怎样的共通之处,又有着怎样的差异。
评分老实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卷,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部枯燥的史书,但事实证明,吉本的笔触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抓住人心。他不仅仅在罗列事件,更是在解读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我尤其喜欢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当他描写那些教士们的愚昧无知,或是皇帝们的荒唐决策时,我总会忍俊不禁。但他又不会流于肤浅的嘲笑,而是将这些现象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让你思考,是什么样的环境,催生了这样的行为。他对于拜占庭帝国各个时期的描述,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从查士丁尼时期对旧罗马辉煌的追溯,到东西教会的分裂,再到伊斯兰教的兴起对地中海世界的重塑,我看到了一个帝国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挣扎求存,又如何在内部的矛盾中逐渐走向衰落。他对于军事策略的分析,对于城市建设的描写,对于民间生活的点滴记录,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遥远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一段段充满智慧与教训的旅程。
评分《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卷,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吉本的文风,一开始可能有点难以适应,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考证,以及他那标志性的长句子,都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但是,一旦你沉浸其中,你会发现,他所构建的那个世界,是如此的真实而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我尤其对他在描述文化和宗教变迁时的洞察力印象深刻。他写到基督教如何从一个边缘宗教逐渐成为帝国的主流信仰,写到伊斯兰教如何以惊人的速度扩张,这些都让我思考,思想和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么巨大。他对于拜占庭帝国的描写,尤其让我着迷。他细致地描绘了那个帝国如何继承了罗马的遗产,又如何在东方文化的冲击下,发展出独特的文明。从城市的面貌,到法律的条文,再到艺术的风格,我仿佛能够看到一个文明的脉络,是如何一代代传承和演变的。吉本的叙述,总有一种史诗般的宏大感,让你在阅读的时候,忍不住去思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将走向何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