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旧道德文化的衰竭,加以衮衮诸公在媒体前不恰当的错误示范,是否让你对社会是非公义逐渐混淆,而感到忧心及存疑?为了指引慌乱的现代人,借着先人智慧的光芒,找到新的出路,由大侠执笔,搭配小童生动水墨插图,将纪晓岚所见所闻的随笔之作『阅微草堂笔记』重新编撰,成就了这本『草堂钟声』。
在原着『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利用鬼狐为糖衣,让读者喜爱去阅读,然后借着其幽默博学的笔触,对社会进行反讽与道德劝说;他不屑明宋理学的空谈,对满口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狡猾诡诈的伪君子,更是痛加鞑伐,让人看了真是大唿过瘾。
『草堂钟声』则是截取部分故事内容,将其白话化和图像化,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在一则则看似荒谬的情节中暗寓着微妙的大道理,透过惊悚与嘲谑,不但能类比于今时今事,做为惕励,更能使读者各有解悟,启发现代人用一种开朗的态度,恪遵道德,这不仅为纪昀所谓「小说稗官,知无关着述,街谈巷议,或有益劝惩。」作一新解,亦将满足编撰者愿效棉薄之力于社群的想望,且寄予『草堂钟声』为重整人类良心第一帖良方的目的。
作者简介
大侠
人称大侠者,左手打电脑、右手捧古文,将古人处世智慧经典,以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用电脑人的敏锐分析角度,重新赋予新意。
绘者简介
小童自称小童者,左手捏陶壶、右手拿画笔,将艰深难懂的人情义理,配上生动的现代水墨插图,佐以图像诠释。
第1篇 冷眼看 人性的诸多原形
第2篇 仔细瞧 世事的千变造化
第3篇 认真想 究竟人比鬼可怕?
第4篇 猜不透 离奇的玄机妙事
编撰这本书大抵是临时起意,又或是因缘果熟。
主导者应该是大侠而由我小童写序,多少害我汗颜,但仍勉为其难,乐为之叙其始末。
大侠与我都住埔里,而我更是世居。五年前(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为各自烙下许多共同而特殊的记忆;其中有一个场景:地震后的几天里,救济站有许多人排队领物资。我在其间,周遭望去,也有不少认识的亲朋,他们从事各行各业,在一夕之间沦为灾民,不论贫富贵贱。当时一股悲凉不觉涌上心头,手中捧着救济物资的我,感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胞爱,我只能热泪盈眶,低吟着:受人涓滴、泉涌以报.
我曾提起这一段,大侠说:「我心有戚戚焉」。我是十足的隐者心态,所以,年复年,日复日,就这么混混噩噩。大侠则不然,他是行动派,又是电脑方面的高手,所以早就开辟了一条他以为然而我亦认同的「回报」之路:着眼于现今台湾的小孩对于本土文化的陌生,乃至多有不会说台湾话者,他架设了一个叫做「台湾咁仔店」(www.taiwan123.com.tw)的网站,让大家免费上网浏览。大侠自力用心地收集资讯,做的就是一种文化型态的功德,另类的行善。
我这一路走来,平凡但也奇怪,学的是兽医,却嘎然而止,改行做陶瓷。虽然稍微会画图,却从来没受过科班训练,要称我是个素人画家吧,又有些不符定义,更不晓得这样是抬举或者贬抑。总之,我这会涂涂抹抹的不才被大侠给发现了。
始初,大侠是想图像菜根谭,但该书之劝善严肃,又较少引例,为之编撰者,如果才学不够富赡,举不出图像印证,只怕将沦为千篇一律,而使读者意兴阑珊。
我忽然灵光一闪,谓新近刚读罢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小说故事有情节、有转折,入画或许比较容易,于是成就了这本「草堂钟声」。
我们将其白话化与图像化,都是为了让那些X世代、E世代,吞世代的族群便于阅读之故。然而,再一千多则故事中,为什么选出这五十二则?老实说,我们也不能确切地回答,不过,这也不是纯然那么的「无厘头」。就像笔记中的故事,在一则则看似荒谬的情节中暗寓着微妙的大道理,透过惊悚与嘲谑,不但能类比于今时今事,做为惕励,更能使读者各有解悟,启发现代人用一种开朗的态度,恪遵道德,那么,不仅为纪昀所谓「小说稗官,知无关着述,街谈巷议,或有益劝惩。」作一新解,同时,亦满足编撰者愿效棉薄之力于社群的想望。
纪晓岚博学机智,是那种「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人物。以其博学,干隆皇帝要他总纂「四库全书」;靠其机智,在长时间的「伴君如伴虎」的文学侍从生涯中不罹大祸。他所仰慕的两个人苏东坡和东方朔,不就是他自己的写照?然其身后虽未必被期以着作等身,却祇传一本拾零式的笔记,多少令人困惑。如进一步观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际遇即能理解,而不免为之唏嘘。
阅微草堂笔记不似聊斋志异那么神鬼妖仙,所以我才在前段提到一半惊悚、一半嘲谑,尤其后者,对当时很多以文采自恃,损人利己的知识分子迎头痛击。至于各种迷信的部份,不妨从民俗的观点,去领略它确然存在的普世价值吧!
有了这样的看法,在阅读本书之后,即使只翻阅原典,不待后人各种解读式的撰作,相信也能咀嚼出作者本心,而兴发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况味。是为序。
《草堂钟声:唤醒良善的人生52堂课》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人生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次灵魂的深度对话。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方式,没有刻意的说教,没有生硬的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一点点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其中有一段关于“沟通的艺术”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描绘了一个家庭,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了很多误解和隔阂。作者并没有直接批判任何一方,而是通过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辈,如何用倾听和理解,化解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家庭危机。这个故事让我反思自己在与家人、朋友的交流中,是不是也常常因为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对方的情绪和感受?书中所提倡的“带着善意去沟通”,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心态的转变。当我尝试着在日常交流中,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指责,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棘手的关系,竟然开始变得缓和。书中探讨的“感恩”主题,也同样令人回味。我们常常会因为得到而感恩,却很少会因为“没有失去”而心存感激。作者通过一系列案例,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好,比如健康的身体,温暖的家,还有身边默默付出的人。这种从“拥有”到“珍惜”的视角切换,无疑是一种智慧的升华。
评分《草堂钟声:唤醒良善的人生52堂课》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也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用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汇聚成改变人生的强大力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积极心态”的解读。它并非让我们一味地忽略困难,而是强调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希望,如何在挫折中汲取经验。书中通过分享许多普通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乐观态度和积极行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心态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世界。一个积极的心态,就像一盏明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小确幸”的章节,作者鼓励我们去发现并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而确定的幸福。这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留意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美好,比如清晨的阳光,一杯热茶,或是朋友的一句问候。这些点点滴滴的幸福汇聚起来,构成了我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这本书让我明白,良善并非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融入到日常的点滴之中,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评分翻阅《草堂钟声:唤醒良善的人生52堂课》,我感觉像是在阅读一本用爱和温暖书写的日记。书中的每一堂课,都像是一颗饱满的露珠,晶莹剔透,却又蕴含着生命的力量。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同理心”的论述所吸引。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用固有的偏见去评判事物。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书中讲述了许多关于如何培养同理心的具体方法,比如“换位思考练习”,或者“主动倾听”。读完这些章节,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周围的人,去尝试理解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动机。令人欣喜的是,这种尝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反馈。我发现,当我尝试理解别人时,别人也更容易向我敞开心扉。书中关于“原谅”的部分,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纠结。很多时候,我们放不下过去的伤害,不是因为伤痛有多深,而是因为我们沉溺在“受害者”的角色里。作者并没有鼓励我们忽视伤害,而是引导我们认识到,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内心的宽恕,放下对过去的执念,才能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对于《草堂钟声:唤醒良善的人生52堂课》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接地气”。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辈,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书中关于“责任感”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常常会把责任推给他人,或是归咎于环境,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角色。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展现了那些真正承担起责任的人,他们是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解决之道,如何用行动去影响周围。这让我认识到,责任并非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力量。书中对于“正直”的阐述,也让我为之动容。在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保持正直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然而,作者却用一个个充满智慧的故事,告诉我们,正直的力量,在于它能让我们赢得他人的尊重,更能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安宁。读到关于“分享”的章节,我更是深受启发。我们常常害怕付出,害怕失去。但书中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分享,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情感的连接,是灵魂的共鸣。当我们愿意分享自己的喜悦和痛苦时,我们反而会收获更多的爱与支持。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也让我发现了内在的潜能。
评分拿到《草堂钟声:唤醒良善的人生52堂课》这本书,我其实是带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情。书名听起来有些“鸡汤”,担心内容会流于表面、泛泛而谈。然而,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真诚的态度所打动。书中的故事,并非那些遥不可及的哲理,而是取自生活中那些最平凡的瞬间,那些我们常常会忽略,却又恰恰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比如,关于如何面对不如意,书中没有给出什么“能量疗愈”之类的虚无缥缈的方法,而是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遭遇变故后,如何互相扶持,如何从微小的希望中汲取力量的故事,让我看到,良善并非一种高不可攀的美德,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行动,一种在困难面前依然选择温和与坚韧的态度。读到那些关于付出与收获的章节,我更是深有感触。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计较着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了等价的回报,而忽略了付出本身带来的价值。书中的案例,让我重新审视了“给予”的意义,发现当一个人真正放下得失心,纯粹地去给予时,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那种内心的丰盈感,是任何物质回报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我迷茫困惑时,轻轻拍着我的肩膀,用最朴素的语言,引导我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唤醒我内心深处沉睡的善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