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舊道德文化的衰竭,加以袞袞諸公在媒體前不恰當的錯誤示範,是否讓你對社會是非公義逐漸混淆,而感到憂心及存疑?為瞭指引慌亂的現代人,藉著先人智慧的光芒,找到新的齣路,由大俠執筆,搭配小童生動水墨插圖,將紀曉嵐所見所聞的隨筆之作『閱微草堂筆記』重新編撰,成就瞭這本『草堂鍾聲』。
在原著『閱微草堂筆記』中,紀昀利用鬼狐為糖衣,讓讀者喜愛去閱讀,然後藉著其幽默博學的筆觸,對社會進行反諷與道德勸說;他不屑明宋理學的空談,對滿口仁義道德、卻一肚子狡猾詭詐的僞君子,更是痛加韃伐,讓人看瞭真是大呼過癮。
『草堂鍾聲』則是截取部分故事內容,將其白話化和圖像化,以符閤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在一則則看似荒謬的情節中暗寓著微妙的大道理,透過驚悚與嘲謔,不但能類比於今時今事,做為惕勵,更能使讀者各有解悟,啓發現代人用一種開朗的態度,恪遵道德,這不僅為紀昀所謂「小說稗官,知無關著述,街談巷議,或有益勸懲。」作一新解,亦將滿足編撰者願效棉薄之力於社群的想望,且寄予『草堂鍾聲』為重整人類良心第一帖良方的目的。
作者簡介
大俠
人稱大俠者,左手打電腦、右手捧古文,將古人處世智慧經典,以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用電腦人的敏銳分析角度,重新賦予新意。
繪者簡介
小童自稱小童者,左手捏陶壺、右手拿畫筆,將艱深難懂的人情義理,配上生動的現代水墨插圖,佐以圖像詮釋。
第1篇 冷眼看 人性的諸多原形
第2篇 仔細瞧 世事的韆變造化
第3篇 認真想 究竟人比鬼可怕?
第4篇 猜不透 離奇的玄機妙事
編撰這本書大抵是臨時起意,又或是因緣果熟。
主導者應該是大俠而由我小童寫序,多少害我汗顔,但仍勉為其難,樂為之敘其始末。
大俠與我都住埔裏,而我更是世居。五年前(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為各自烙下許多共同而特殊的記憶;其中有一個場景:地震後的幾天裏,救濟站有許多人排隊領物資。我在其間,周遭望去,也有不少認識的親朋,他們從事各行各業,在一夕之間淪為災民,不論貧富貴賤。當時一股悲涼不覺湧上心頭,手中捧著救濟物資的我,感受瞭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胞愛,我隻能熱淚盈眶,低吟著:受人涓滴、泉湧以報.
我曾提起這一段,大俠說:「我心有戚戚焉」。我是十足的隱者心態,所以,年復年,日復日,就這麼混混噩噩。大俠則不然,他是行動派,又是電腦方麵的高手,所以早就開闢瞭一條他以為然而我亦認同的「迴報」之路:著眼於現今颱灣的小孩對於本土文化的陌生,乃至多有不會說颱灣話者,他架設瞭一個叫做「颱灣咁仔店」(www.taiwan123.com.tw)的網站,讓大傢免費上網瀏覽。大俠自力用心地收集資訊,做的就是一種文化型態的功德,另類的行善。
我這一路走來,平凡但也奇怪,學的是獸醫,卻嘎然而止,改行做陶瓷。雖然稍微會畫圖,卻從來沒受過科班訓練,要稱我是個素人畫傢吧,又有些不符定義,更不曉得這樣是抬舉或者貶抑。總之,我這會塗塗抹抹的不纔被大俠給發現瞭。
始初,大俠是想圖像菜根譚,但該書之勸善嚴肅,又較少引例,為之編撰者,如果纔學不夠富贍,舉不齣圖像印證,隻怕將淪為韆篇一律,而使讀者意興闌珊。
我忽然靈光一閃,謂新近剛讀罷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小說故事有情節、有轉摺,入畫或許比較容易,於是成就瞭這本「草堂鍾聲」。
我們將其白話化與圖像化,都是為瞭讓那些X世代、E世代,吞世代的族群便於閱讀之故。然而,再一韆多則故事中,為什麼選齣這五十二則?老實說,我們也不能確切地迴答,不過,這也不是純然那麼的「無厘頭」。就像筆記中的故事,在一則則看似荒謬的情節中暗寓著微妙的大道理,透過驚悚與嘲謔,不但能類比於今時今事,做為惕勵,更能使讀者各有解悟,啓發現代人用一種開朗的態度,恪遵道德,那麼,不僅為紀昀所謂「小說稗官,知無關著述,街談巷議,或有益勸懲。」作一新解,同時,亦滿足編撰者願效棉薄之力於社群的想望。
紀曉嵐博學機智,是那種「各領風騷數百年」的人物。以其博學,乾隆皇帝要他總纂「四庫全書」;靠其機智,在長時間的「伴君如伴虎」的文學侍從生涯中不罹大禍。他所仰慕的兩個人蘇東坡和東方朔,不就是他自己的寫照?然其身後雖未必被期以著作等身,卻祇傳一本拾零式的筆記,多少令人睏惑。如進一步觀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與際遇即能理解,而不免為之唏噓。
閱微草堂筆記不似聊齋誌異那麼神鬼妖仙,所以我纔在前段提到一半驚悚、一半嘲謔,尤其後者,對當時很多以文采自恃,損人利己的知識分子迎頭痛擊。至於各種迷信的部份,不妨從民俗的觀點,去領略它確然存在的普世價值吧!
有瞭這樣的看法,在閱讀本書之後,即使隻翻閱原典,不待後人各種解讀式的撰作,相信也能咀嚼齣作者本心,而興發齣「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況味。是為序。
拿到《草堂鍾聲:喚醒良善的人生52堂課》這本書,我其實是帶著一種半信半疑的心情。書名聽起來有些“雞湯”,擔心內容會流於錶麵、泛泛而談。然而,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細膩的筆觸和真誠的態度所打動。書中的故事,並非那些遙不可及的哲理,而是取自生活中那些最平凡的瞬間,那些我們常常會忽略,卻又恰恰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比如,關於如何麵對不如意,書中沒有給齣什麼“能量療愈”之類的虛無縹緲的方法,而是通過一個普通傢庭在遭遇變故後,如何互相扶持,如何從微小的希望中汲取力量的故事,讓我看到,良善並非一種高不可攀的美德,而是一種腳踏實地的行動,一種在睏難麵前依然選擇溫和與堅韌的態度。讀到那些關於付齣與收獲的章節,我更是深有感觸。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計較著自己的付齣是否得到瞭等價的迴報,而忽略瞭付齣本身帶來的價值。書中的案例,讓我重新審視瞭“給予”的意義,發現當一個人真正放下得失心,純粹地去給予時,反而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那種內心的豐盈感,是任何物質迴報都無法比擬的。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友,在我迷茫睏惑時,輕輕拍著我的肩膀,用最樸素的語言,引導我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麵,喚醒我內心深處沉睡的善良。
评分對於《草堂鍾聲:喚醒良善的人生52堂課》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接地氣”。它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輩,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與讀者進行心靈的對話。書中關於“責任感”的探討,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常常會把責任推給他人,或是歸咎於環境,卻很少反思自己的角色。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子,展現瞭那些真正承擔起責任的人,他們是如何在睏境中找到解決之道,如何用行動去影響周圍。這讓我認識到,責任並非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力量,一種能夠掌控自己命運的力量。書中對於“正直”的闡述,也讓我為之動容。在這個利益至上的時代,保持正直似乎成瞭一種奢侈。然而,作者卻用一個個充滿智慧的故事,告訴我們,正直的力量,在於它能讓我們贏得他人的尊重,更能讓我們獲得內心的安寜。讀到關於“分享”的章節,我更是深受啓發。我們常常害怕付齣,害怕失去。但書中卻告訴我們,真正的分享,不僅僅是物質的給予,更是情感的連接,是靈魂的共鳴。當我們願意分享自己的喜悅和痛苦時,我們反而會收獲更多的愛與支持。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讓我看清瞭自己,也讓我發現瞭內在的潛能。
评分翻閱《草堂鍾聲:喚醒良善的人生52堂課》,我感覺像是在閱讀一本用愛和溫暖書寫的日記。書中的每一堂課,都像是一顆飽滿的露珠,晶瑩剔透,卻又蘊含著生命的力量。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同理心”的論述所吸引。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慣於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用固有的偏見去評判事物。而這本書,卻像一股清流,提醒我們要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書中講述瞭許多關於如何培養同理心的具體方法,比如“換位思考練習”,或者“主動傾聽”。讀完這些章節,我開始有意識地去觀察周圍的人,去嘗試理解他們的處境,他們的動機。令人欣喜的是,這種嘗試帶來瞭意想不到的積極反饋。我發現,當我嘗試理解彆人時,彆人也更容易嚮我敞開心扉。書中關於“原諒”的部分,更是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糾結。很多時候,我們放不下過去的傷害,不是因為傷痛有多深,而是因為我們沉溺在“受害者”的角色裏。作者並沒有鼓勵我們忽視傷害,而是引導我們認識到,真正的解脫,來自於內心的寬恕,放下對過去的執念,纔能擁抱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草堂鍾聲:喚醒良善的人生52堂課》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它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也沒有空洞的口號,而是用一個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匯聚成改變人生的強大力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積極心態”的解讀。它並非讓我們一味地忽略睏難,而是強調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希望,如何在挫摺中汲取經驗。書中通過分享許多普通人在麵對生活挑戰時的樂觀態度和積極行動,讓我深刻體會到,心態決定瞭我們看到的世界。一個積極的心態,就像一盞明燈,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關於“小確幸”的章節,作者鼓勵我們去發現並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而確定的幸福。這讓我開始有意識地去留意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美好,比如清晨的陽光,一杯熱茶,或是朋友的一句問候。這些點點滴滴的幸福匯聚起來,構成瞭我內心深處的力量源泉。這本書讓我明白,良善並非是宏大的敘事,而是融入到日常的點滴之中,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對生命的尊重。
评分《草堂鍾聲:喚醒良善的人生52堂課》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人生指導手冊”,不如說是一次靈魂的深度對話。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敘述方式,沒有刻意的說教,沒有生硬的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一點點地滲透進讀者的內心。其中有一段關於“溝通的藝術”讓我印象深刻。書中描繪瞭一個傢庭,因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導緻瞭很多誤解和隔閡。作者並沒有直接批判任何一方,而是通過一個充滿智慧的長輩,如何用傾聽和理解,化解瞭一場可能爆發的傢庭危機。這個故事讓我反思自己在與傢人、朋友的交流中,是不是也常常因為急於錶達自己的觀點,而忽略瞭對方的情緒和感受?書中所提倡的“帶著善意去溝通”,不僅僅是技巧,更是一種心態的轉變。當我嘗試著在日常交流中,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指責,奇妙的事情發生瞭——原本棘手的關係,竟然開始變得緩和。書中探討的“感恩”主題,也同樣令人迴味。我們常常會因為得到而感恩,卻很少會因為“沒有失去”而心存感激。作者通過一係列案例,引導我們去發現生活中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美好,比如健康的身體,溫暖的傢,還有身邊默默付齣的人。這種從“擁有”到“珍惜”的視角切換,無疑是一種智慧的升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