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收录最完整的 台北古蹟全图鑑:
◎115座台北市列级古蹟全多录。从一级到三级,从国定到市定,完全收录,让您一次看足,绝无遗珠之憾。
※阵容坚强的创作/编制群:
◎远流台湾馆与建筑学家李干朗.本土画家黄崑谋,新世代古蹟研究者俞怡萍、吴欣文,四人联手;2004年颠覆传统的另一重要文化资产创作。
◎115张古蹟特写手绘图、近400张珍贵照片,震撼呈现台北古蹟三精:精致绘图、精彩摄影与精辟解说。
◎热情推荐:台北市长马英九、台北市文化局长廖咸浩、建筑学家李干朗、旅行作家刘克襄
※理性与感性,知识与美丽的最佳结合:
◎画家的古蹟心情,建筑家的古蹟笔记,全在书中的绘图与文字展露无遗。本书带您发现最令人动容、最文艺的、却也是最知性的台北古蹟。
◎不只深度,还有广度、还有密度。
◎不只知识,还有美感、还有趣味。
◎不只通论,还有现场、还有惊喜。
※全方位的古蹟侦探资讯:
◎首部以「台北历史」+「台北地理」+「台北捷运」的全方位角度串连,带领读者借由最现代便利的捷运系统,由北而南穿越台北盆地,遨游历史长河中的台北古蹟风华。每一个古蹟都有详尽的「侦探资讯」,配合精心绘制的地图,巨细靡遗提供所有资讯。
◎认识、治游台北古蹟不可或缺的最佳指南。
※窥看台北古蹟的另类角度:
◎本书从另一个前所未见的「视觉」角度,透过特写图、全观图、今景图、 复原图……带领读者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如侦探般,进入时光遂道,逐一窥看台北115座古蹟鲜为人知的「视觉美感」与「建筑表情」。
※冶游台北古蹟的侦探秘笈:
◎台北古蹟侦探的「入门」功夫:台北古蹟特色在哪里?看台北古蹟的秘诀是什么?看什么?怎么看?
◎台北古蹟侦探的「进阶」功夫:精心规划115篇「侦探不可不知」与115篇「侦探不可不看」宝典。抽丝剥茧,步步深入,带领读者走进现场,体验前所未有的惊奇。
◎看别人没有看到的、游别人没有游到的、注意别人没有注意到的。
作者简介
李干朗
1949年出生于台北大稻埕,1968年入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成为中国早期建筑师卢毓骏学生,开始对中国古建筑感到兴趣。1972年结识民俗学者林衡道与席德进,展开古建筑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1974年服役金门,深刻认识闽南式建筑,1978年第一本着作《金门民居建筑》出版。
此后陆续出版《台湾建筑史》、《台湾近代建筑》、《台湾建筑阅览》、《古蹟入门》等书。
近年以着述、教学及担任谘询、审查工作为主,并推动两岸建筑交流及应邀担任东南亚数国古蹟顾问。
现任教于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所、台北市立师院社教系;主授台湾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古蹟保存、传统营造技术等课程。
出版着作三十余种,研究报告五十余种,建筑相关论述一百五十余篇
我一直认为,真正了解一个城市,就是要去触碰它的过去。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的语言,带领我深入到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去探寻台北古迹的灵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小型古迹的挖掘,比如那些藏匿在巷弄中的老宅,或者是一些曾经辉煌一时但如今已略显斑驳的戏院。作者没有忽略这些“小人物”,而是赋予了它们同样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从书中了解到,即使是最小的一块砖石,也可能承载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或者是一段被遗忘的岁月。书中提供了一些“穿越地图”,让我能够对照着现在的街景,去想象曾经的样子,去感受历史的变迁。我甚至跟着书中的提示,去寻找那些老照片中的场景,对比现在的模样,这种体验真是太奇妙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古迹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它们是活着的历史,是城市记忆的载体,而我,也可以成为挖掘这些记忆的探险家。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将我置身于那些古老的街巷,亲身感受历史的温度。书中对总统府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栋建筑,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作者没有停留在宏观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讲述着在这里发生过的那些或庄重、或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我仿佛能听到当年政治家的低语,看到历史人物的身影在走廊中穿梭。书中还通过对总统府建筑风格的分析,巧妙地串联起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迁,让我对台湾的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提供了一些“秘密通道”和“隐藏视角”的探索方法,让我在阅读中就充满了参与感,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去书中提到的地方,去验证作者的描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历史、文化和建筑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以一种最生动、最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连连的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导览手册,但没想到,它竟然如此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用他独到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北古迹的“秘境之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建筑细节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那些平时可能忽略的元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书中关于邮政博物馆的介绍,我以前只觉得它是个存放旧信件的地方,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从它古典的建筑风格,到内部的展品设置,都蕴含着一段段与通信历史息息相关的故事。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寻宝图”,引导我像侦探一样,去寻找隐藏在古迹中的线索,去解读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全程都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仿佛我真的在和作者一起进行一场精彩的古迹探险。这本书让我对台北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对探索古迹这件事,充满了热情。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对历史不太感冒的人,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它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带着我漫步在台北的老街区,指给我看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我记得书中关于迪化街的描述,让我仿佛闻到了当年南北货的浓郁香气,看到了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作者不仅介绍了街区本身的建筑特色,还挖掘了许多关于商行、家族和贸易的故事,让那些看似普通的房屋背后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辨识老屋身份证”的章节,教会了我如何从门牌、窗棂、砖墙的材质和样式中,推断出房屋的建造年代和主人的身份。这种“侦探式”的解读方式,让我在阅读时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台北的古迹,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读懂”历史,如何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故事。它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觉得每一处古迹都像是一位老朋友,等待着我去聆听它的回忆。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台北古迹探索宝典!以前总觉得台北的古迹只是些老旧的建筑,没什么特别的,但自从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静默的古迹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龙山寺的章节,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通过一个“侦探”的视角,引导读者去发现寺庙里隐藏的各种巧思和故事。比如,作者会让你留意屋檐下的木雕,指出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当年工匠们寄托的美好愿望和信仰象征。我还跟着书中的提示,去寻找寺庙墙壁上那些不太起眼的壁画,才了解到原来这些画作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侦探技巧”,教你如何从建筑的细节中解读出历史的线索,比如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细微差别,或是不同材料的使用所代表的社会背景。这本书让我对台北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匆匆的游客,而是化身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探险家,渴望去挖掘更多隐藏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