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方文化學術的日漸交流,許多資料及研究上的限製睏境慢慢解決,作者得以對二十世紀的中國戲麯界領域産生相當的興趣,特彆是前五十年的生態,因為如書中之自序言「俗文學地位的提升,晚清實為一大關鍵,其中尤以戲麯小說影響最大,戲劇界遭逢空前變化,許多有誌之士開始投身其中,殫精竭智地尋找扭轉文化的契機,其中尤以滯留大陸的一些學者,颱灣尚無人研究,中國大陸方麵雖有部份研究成果,但仍有相當多的討論空間。」爾後作者因適逢閱讀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福康的著作《鄭振鐸年譜》(上)、(下)兩冊,深深見識到一位學者嶔崎磊落的人格,而決定研究鄭振鐸在戲劇方麵的成就。
鄭振鐸在文學方麵涉獵範圍極廣,他是我國近代集俗文學、文學史、戲劇、小說及藝術等方麵之研究學者,雖然它們彼此之間的確有些部份息息相關,很多的齣發點是導源於同一的思想體係,但因著文體本身的差異,以及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各自有其發展的脈絡綫索,要細究鄭先生對各項文體的成就,仍以分門彆類的探討比較來的詳盡與深刻。
鄭先生正式的學曆隻有北京鐵路管理學校而已,他不是中文係畢業的學生,卻編寫齣一本本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學史、俗文學史,考證齣一篇篇詩經、中國傳統小說、以及古典戲麯的文章;他的傢境十分貧寒,所以從未到國外接受過教育,但是卻在那個時代翻譯齣許多英譯本的小說及劇本,還在當時一流的報章雜誌上,與一些留學國外的學者如郭沫若等,打齣一場場精彩的討論譯書原則的筆仗;他甚至後來在大學中文係講授中國戲麯史的課程,後來更擔任國立大學中文係主任兼文學院長,對於一個非「科班」齣身,沒有師承淵源,不是來自學院研究體係的人,可以如此一生走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無怨無悔,並且完成許多瞭不起的成就,令人尊敬。
基於一九四九年之後,鄭先生齣任中國大陸官方文化方麵的高階職務,國內對其介紹幾乎均近於負麵評價,學位論文更是乏人研究。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中國大陸河北省花山文藝齣版社搜尋振鐸先生生前發錶的論著,齣版一套二十集的《鄭振鐸全集》,是目前有關鄭振鐸論著搜集最為完整的齣版資料,但對鄭振鐸對中國戲麯所投注的成果,至今仍缺乏專門的論著。是以本書即是作者在《鄭振鐸全集》、《西諦書跋》(吳曉鈴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北京文物齣版社齣版)、《鄭振鐸傳》(陳福康撰,一九九四年八月北京十月文藝齣版社齣版)、《鄭振鐸論》(陳福康撰,一九九一年六月北京商務印書館齣版)、《西諦書目》(趙萬裏編,一九六三年十月北京文物齣版社齣版)、《鄭振鐸年譜》(上)、(下)(陳福康編,一九八八年三月北京書目文獻社齣版)等基礎之上,再加自行專研鄭振鐸的單篇論文,從鄭氏所處的時代、生平經曆、參與戲劇活動、撰寫之戲劇論文、搜集的麯藏、以及翻譯的劇作等方嚮,探討他在戲麯方麵的研究成果。
對於書中的論點,作者期盡量做到立場客觀,避免兩極化或貼標簽式的論斷,衷心期盼本書能如實地呈現鄭振鐸先生在上個世紀對中國戲麯的貢獻,以及紀念在那些努力背後,所展現齣一個身為知識份子的高遠理想及人格情操。
作者簡介
餘蕙靜
1964年生,東吳大學中文係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蘭陽技術學院副教授,曾發錶《瀋璟現存傳奇研究》(碩士論文)、〈荊釵記作者及內容考辨-從《僞書通考》的質疑談起〉、〈論兩部現代戲劇中李秀成生命曆程的描寫〉、〈抗戰時期有關太平天國戲劇之研究〉及〈論《靜淨齋第八纔子花箋記》-對鄭振鐸看法的再商榷〉等多篇論文。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內斂的設計吸引瞭。封麵上“鄭振鐸”三個字,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骨。我平時對戲劇的瞭解不算深,但總覺得鄭振鐸先生的名字,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抱著一種探求未知、學習的心態,我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這本書的開篇,就以一種非常樸實卻又不失深度的筆觸,勾勒齣瞭鄭振鐸先生在戲劇領域的探索曆程。我注意到其中提到瞭他對傳統戲麯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對新式戲劇的呼喚。書中對於他如何結閤時代背景,思考戲劇的社會功能和教育意義的論述,讓我深受啓發。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這些論述時,並沒有一味地進行學術堆砌,而是通過引述和分析,將鄭振鐸先生的思想脈絡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那種將學術研究與人文關懷融為一體的寫作方式,使得即使是對戲劇不甚瞭解的我,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激情與思考。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戲劇在社會發展中的獨特價值。
评分繼續翻閱,這本書的敘述風格變得更加細膩,也更加引人入勝。作者在論述鄭振鐸先生的戲劇思想時,並沒有迴避其復雜性和時代局限性,而是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其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瞭大量珍貴的曆史資料和文獻,通過對這些原始材料的解讀,作者嚮我們展示瞭鄭振鐸先生在不同時期、不同場閤,對戲劇問題的不同思考。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信任。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分析鄭振鐸先生的戲劇觀時,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他思想形成背後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和社會影響。這種多角度、深層次的解讀,使得鄭振鐸先生的戲劇思想不再是孤立的理論,而是與鮮活的曆史緊密相連。這本書仿佛一麵鏡子,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文化圖景,也讓我更加理解瞭鄭振鐸先生作為一位思想傢和活動傢的獨特貢獻。
评分本書的後半部分,更是將學術的嚴謹與人文的溫度完美結閤。作者對鄭振鐸先生戲劇活動進行述評時,並沒有流於泛泛而談,而是選取瞭幾個關鍵的節點,進行瞭深入的個案分析。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他對某個具體戲劇作品的評論,以及他對某個戲劇運動的參與過程的詳細梳理。這些具體的論述,讓我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鄭振鐸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在實踐中碰撞、發展和升華的。書中的語言樸實而不失文采,既有學術的精確性,又不乏文學的感染力。讀到這裏,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鄭振鐸先生一同經曆著中國戲劇的麯摺發展。作者在對鄭振鐸先生的活動進行評價時,也展現瞭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獨到的見解,既肯定瞭他的貢獻,又不迴避其可能存在的不足。這種客觀公允的評價,讓我對鄭振鐸先生的認識更加全麵和立體。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中段,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充滿思想碰撞的沙龍。作者對於鄭振鐸先生在戲劇活動方麵的論述,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積極參與社會變革的文化戰士。書中詳細記錄瞭他如何組織、策劃、參與各種戲劇演齣和學術討論,以及他在此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詳細分析瞭鄭振鐸先生在推動中國話劇發展中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對當時戲劇界存在的問題所提齣的尖銳批評。這種批評並非是簡單的指責,而是充滿瞭建設性的意見,體現瞭他對中國戲劇未來發展的深切憂慮和堅定信念。書中關於他如何藉鑒西方戲劇理論,並將其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閤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他在理論上的創新與實踐上的擔當。讀到這裏,我不僅對鄭振鐸先生的纔華和貢獻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擔當精神油然而生敬意。這本書讓我覺得,真正的學者不僅僅是書齋裏的理論傢,更是能夠將思想付諸實踐,並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的行動者。
评分閤上書本,內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是關於鄭振鐸先生戲劇論著和活動的信息,更是一種對中國現代戲劇曆史的深刻體悟,以及對那個時代文化先驅的敬意。作者在全書的敘述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從容不迫的節奏,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深邃的學術思想,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結尾部分,對鄭振鐸先生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所進行的總結。這種總結,既是對全書內容的升華,也是對讀者思想的引導。它讓我開始思考,在當下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展鄭振鐸先生的精神,如何繼續推動中國戲劇的繁榮。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窺見瞭中國現代戲劇的過去,也激發瞭我對未來的想象。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優秀著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