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方文化学术的日渐交流,许多资料及研究上的限制困境慢慢解决,作者得以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戏曲界领域产生相当的兴趣,特别是前五十年的生态,因为如书中之自序言「俗文学地位的提升,晚清实为一大关键,其中尤以戏曲小说影响最大,戏剧界遭逢空前变化,许多有志之士开始投身其中,殚精竭智地寻找扭转文化的契机,其中尤以滞留大陆的一些学者,台湾尚无人研究,中国大陆方面虽有部份研究成果,但仍有相当多的讨论空间。」尔后作者因适逢阅读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福康的着作《郑振铎年谱》(上)、(下)两册,深深见识到一位学者嵚崎磊落的人格,而决定研究郑振铎在戏剧方面的成就。
郑振铎在文学方面涉猎范围极广,他是我国近代集俗文学、文学史、戏剧、小说及艺术等方面之研究学者,虽然它们彼此之间的确有些部份息息相关,很多的出发点是导源于同一的思想体系,但因着文体本身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各自有其发展的脉络线索,要细究郑先生对各项文体的成就,仍以分门别类的探讨比较来的详尽与深刻。
郑先生正式的学历只有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而已,他不是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却编写出一本本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俗文学史,考证出一篇篇诗经、中国传统小说、以及古典戏曲的文章;他的家境十分贫寒,所以从未到国外接受过教育,但是却在那个时代翻译出许多英译本的小说及剧本,还在当时一流的报章杂志上,与一些留学国外的学者如郭沫若等,打出一场场精彩的讨论译书原则的笔仗;他甚至后来在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戏曲史的课程,后来更担任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长,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没有师承渊源,不是来自学院研究体系的人,可以如此一生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无怨无悔,并且完成许多了不起的成就,令人尊敬。
基于一九四九年之后,郑先生出任中国大陆官方文化方面的高阶职务,国内对其介绍几乎均近于负面评价,学位论文更是乏人研究。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中国大陆河北省花山文艺出版社搜寻振铎先生生前发表的论着,出版一套二十集的《郑振铎全集》,是目前有关郑振铎论着搜集最为完整的出版资料,但对郑振铎对中国戏曲所投注的成果,至今仍缺乏专门的论着。是以本书即是作者在《郑振铎全集》、《西谛书跋》(吴晓铃编,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郑振铎传》(陈福康撰,一九九四年八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郑振铎论》(陈福康撰,一九九一年六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西谛书目》(赵万里编,一九六三年十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郑振铎年谱》(上)、(下)(陈福康编,一九八八年三月北京书目文献社出版)等基础之上,再加自行专研郑振铎的单篇论文,从郑氏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参与戏剧活动、撰写之戏剧论文、搜集的曲藏、以及翻译的剧作等方向,探讨他在戏曲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于书中的论点,作者期尽量做到立场客观,避免两极化或贴标签式的论断,衷心期盼本书能如实地呈现郑振铎先生在上个世纪对中国戏曲的贡献,以及纪念在那些努力背后,所展现出一个身为知识份子的高远理想及人格情操。
作者简介
余蕙静
1964年生,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
现任兰阳技术学院副教授,曾发表《沈璟现存传奇研究》(硕士论文)、〈荆钗记作者及内容考辨-从《伪书通考》的质疑谈起〉、〈论两部现代戏剧中李秀成生命历程的描写〉、〈抗战时期有关太平天国戏剧之研究〉及〈论《静净斋第八才子花笺记》-对郑振铎看法的再商榷〉等多篇论文。
本书的后半部分,更是将学术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完美结合。作者对郑振铎先生戏剧活动进行述评时,并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的节点,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他对某个具体戏剧作品的评论,以及他对某个戏剧运动的参与过程的详细梳理。这些具体的论述,让我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郑振铎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中碰撞、发展和升华的。书中的语言朴实而不失文采,既有学术的精确性,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郑振铎先生一同经历着中国戏剧的曲折发展。作者在对郑振铎先生的活动进行评价时,也展现了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既肯定了他的贡献,又不回避其可能存在的不足。这种客观公允的评价,让我对郑振铎先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立体。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内敛的设计吸引了。封面上“郑振铎”三个字,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我平时对戏剧的了解不算深,但总觉得郑振铎先生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抱着一种探求未知、学习的心态,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朴实却又不失深度的笔触,勾勒出了郑振铎先生在戏剧领域的探索历程。我注意到其中提到了他对传统戏曲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新式戏剧的呼唤。书中对于他如何结合时代背景,思考戏剧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些论述时,并没有一味地进行学术堆砌,而是通过引述和分析,将郑振铎先生的思想脉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种将学术研究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使得即使是对戏剧不甚了解的我,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激情与思考。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戏剧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中段,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想碰撞的沙龙。作者对于郑振铎先生在戏剧活动方面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文化战士。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如何组织、策划、参与各种戏剧演出和学术讨论,以及他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详细分析了郑振铎先生在推动中国话剧发展中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对当时戏剧界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尖锐批评。这种批评并非是简单的指责,而是充满了建设性的意见,体现了他对中国戏剧未来发展的深切忧虑和坚定信念。书中关于他如何借鉴西方戏剧理论,并将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他在理论上的创新与实践上的担当。读到这里,我不仅对郑振铎先生的才华和贡献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油然而生敬意。这本书让我觉得,真正的学者不仅仅是书斋里的理论家,更是能够将思想付诸实践,并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行动者。
评分继续翻阅,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变得更加细腻,也更加引人入胜。作者在论述郑振铎先生的戏剧思想时,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和时代局限性,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献,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解读,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郑振铎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对戏剧问题的不同思考。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信任。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分析郑振铎先生的戏剧观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他思想形成背后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社会影响。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使得郑振铎先生的戏剧思想不再是孤立的理论,而是与鲜活的历史紧密相连。这本书仿佛一面镜子,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图景,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郑振铎先生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活动家的独特贡献。
评分合上书本,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关于郑振铎先生戏剧论著和活动的信息,更是一种对中国现代戏剧历史的深刻体悟,以及对那个时代文化先驱的敬意。作者在全书的叙述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从容不迫的节奏,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深邃的学术思想,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尾部分,对郑振铎先生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进行的总结。这种总结,既是对全书内容的升华,也是对读者思想的引导。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郑振铎先生的精神,如何继续推动中国戏剧的繁荣。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现代戏剧的过去,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想象。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优秀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