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
  • 二十世纪文学
  • 小说史
  • 叙事学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现代主义
  • 社会历史
  • 文学流派
  • 中国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有发轫之作《狂人日记》的出手不凡,有《吶喊》、《彷徨》为中国现代小说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冰心、叶圣陶、郁达夫、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作家的小说风姿各异,有众多文学青年在小说园地拓荒耕耘,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有了一个兴盛的势头与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界通常指1927年至1949年前后)的小说创作,无论从作者队伍的规模与整体素质来看,还是就艺术多样性和意义深广性而言,都无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显得更为壮观。

  三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不仅表现为文体形式的成熟、丰富和意义空间的拓展、深化,而且见之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五四时期,一则刚刚起步,二则时间尚短,小说流派现象固然已经出现,但成绩较为显着的只有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与创造社影响下的自我小说,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固然显示出「为人生」的共性,但其艺术品格却相当繁多。新文学进入第二个十年直至40年代,小说创作蔚为壮观,因文学观念、文学风格的相近而形成一些流派,流派内部相互支援、相互砥砺,有些流派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竞争,促进了小说的繁荣。颇为活跃且有可观业绩的小说流派有:蒋光慈、柔石、张天翼等所代表的左翼小说,茅盾、吴组缃、沙汀等所代表的社会剖析派小说,废名、沈从文、凌叔华、萧干、汪曾祺等一脉相承的京派小说,刘吶鸥、穆时英、叶灵凤、黑婴、禾金等所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施蛰存所代表的心理分析小说,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等所代表的东北风小说,丘东平、彭柏山、路翎、阿垄、曹白、贾植芳、冀汸等所代表的七月派小说,张爱玲、苏青等所代表的女性主义小说,无名氏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小说,张恨水所代表的章回体市民小说,赵树理所代表的新乡土小说,丁玲、周立波等所代表的解放区小说,等等。诸多流派的形成,既是小说史演进的结晶与标志,也是继续发展的资源与动力。如果不是后来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艺政策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至少京派、七月派、现代主义小说等流派,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还会有可以期待的成绩。然而事实上,流派被腰斩,小说发展走了令人痛心的弯路。

  三四十年代小说的繁荣有着多重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文学自身的积累与名着翻译的借鉴之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也有密切的关联。「四‧一二政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一系列事件所标志的社会大变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痛苦与挣扎、困惑与求索,给小说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广阔的题材。蒋介石基本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以后,到卢沟桥事变之前,中国民族经济出现了20世纪上半叶发展速度最快的局面,市民阶层与接受现代教育的群体迅速扩大,产生了比以往大得多的阅读需求。新闻出版业兴盛,报刊为小说提供了大量的发表阵地,许多作品就是在这种文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创作并问世的。仅在《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所收从1915年到1948年间创刊的276种期刊里面,前13年仅为41种(1915-1917年只收《新青年》一种),平均每年3.2种,其中持续到1928年1月以后的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学衡》、《歌谣周刊》、《小说世界》、《语丝》、《现代评论》、《创造周刊》、《狂飙》、《沈钟》、《北新》、《一般》、《幻洲》、《泰东》、《真善美》等16种;1928-1937年是高峰期,创刊132种,平均每年13.2种;即使是战火纷飞的1938-1948年,创刊的新期刊也有103种,平均每年9.4种。这里面还不包括北京沦陷区至少30种以上的文学期刊,上海「孤岛」时期(1937年11月-1941年12月)百余种文艺刊物的大半,上海沦陷时期的40余种文学期刊。出版业的兴盛,加强了文学作品的集束效应。在现代文学史上较有影响的70余种文学丛书中,始于20年代、延续到三四十年代继续出版的丛书就有10余种;在三四十年代出版的有40余种,如《新文艺丛书》、《现代文学丛刊》、《良友文学丛书》、《奴隶丛书》、《文学丛刊》、《现代长篇小说丛书》、《北方文丛》、《晨光文学丛书》、《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等。

作者简介
  张中良,笔名秦弓,男,1955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199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出版个人着作《艺术与性》、《中国人的德行》等4种、合着《中国现代杂文史》等3种、译着《「人」与「鬼」的纠葛》,发表论文70余篇、评论120余篇、散文随笔130余篇。

现代文学思潮中的叙事转型与审美重塑:以二十世纪前期(1900-1937)中国小说为中心的研究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二十世纪初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勃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小说在叙事策略、文体结构与审美趣味上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重塑过程。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从传统章回体与古典文言叙事中挣脱,积极吸收西方小说理论与技法,并最终确立独立现代叙事范式的关键转型期。 第一部分:叙事范式的奠基与冲突(1900-1917) 本部分聚焦于清末民初的“谴责小说”与“言情小说”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冲击与继承。我们将分析早期白话文的尝试如何影响句法结构和语感节奏,并探讨翻译文学(如林琴南的武侠译著)对本土叙事中“情节驱动”与“人物塑造”比例的影响。 批判的语境与“说理”的叙事张力: 考察以李宝嘉、吴沃尧为代表的作家如何将批判的意图嵌入到相对松散的章回体骨架中,叙事焦点是如何在社会批判与人物命运之间摇摆。分析“说理”如何压倒“叙事”,以及这种叙事策略对现代读者审美体验的局限性。 “人情小说”中的心理萌芽: 梳理“人情小说”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及其对个体情感世界的初步关注。分析在这些作品中,第一人称或有限视角的使用是否已经显露出向现代内心独白叙事的过渡迹象。 文白夹杂的语言困境: 对早期白话小说在语言规范尚未统一时的文本进行细致的语言学考察,分析不同地域口语化表达对叙事清晰度的影响,以及如何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题材的叙事腔调。 第二部分:“五四”启蒙浪潮下的叙事革命(1918-1927) “五四”时期是小说叙事语法形成的关键十年。本部分着重探讨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如何催生了对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及象征主义叙事手法的引进与本土化。 从“剪报”到“生活流”: 深入分析鲁迅、冰心、朱自清等作家在叙事视角上的突破。重点研究鲁迅如何通过高度凝练、充满张力的白描和象征性的意象群,构建出“重压下的个体”的叙事空间,尤其是对“间接引语”和“心理分析”的精妙运用,如何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平面化。 客观化叙事的引入与“冷眼旁观”: 考察受西方客观主义影响的小说如何尝试建立一种不带明显价值判断的叙事姿态。分析“零度叙事”的尝试,以及这种客观性叙事在描绘社会底层苦难时,所产生的独特伦理张力。 女性书写与内心景观的拓宽: 集中探讨女性作家(如庐隐、丁玲早期作品)如何通过日记体、书信体等私密性叙事形式,为中国小说引入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的女性感知世界,并挑战了传统文学中单一的道德评价体系。 第三部分:流派纷呈与叙事技法的成熟(1928-1937) 在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等流派争鸣的背景下,小说叙事技法趋于多元化、专业化,并开始向更复杂的现代主义深处探索。 “革命现实主义”的叙事建构: 分析左翼文学如何系统性地建构一种具有明确阶级立场和宏大历史视野的叙事。研究其在处理群体行动、阶级冲突时,如何平衡“史诗性”叙事与“个体经验”的有效融合,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模式。 现代主义的实验与“内在独白”: 考察受意识流影响的作品,如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作家对时间、空间及感知连续性的颠覆性处理。分析“内心独白”(Free Indirect Discourse)如何被引入中文语境,以及这种叙事尝试对传统的线性时间观构成的挑战。 乡土文学中的空间叙事: 探讨沈从文、萧红等作家如何利用独特的地域语言和环境描写,构建出具有强烈地方色彩和民俗氛围的空间叙事。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对自然与人性的耦合,超越了早期批判文学的简单二元对立,实现了对“生命本体”的深沉关怀。 小说结构的精细化: 对比不同流派的作品,研究小说在结构上如何从早期松散的“串珠式”结构,发展为注重内在逻辑和多重情节线索交织的复杂结构,为后来的长篇小说奠定了形式基础。 结论:叙事范式的定型与未竟的探索 本书总结了二十世纪前三十余年中国小说叙事从模仿、借鉴到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叙事体系的历程。这一时期的叙事转型,不仅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主体性、历史进程和个体精神困境的全新感知与表达方式的制度化。虽然抗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一探索的高峰,但其所确立的叙事语言和结构模式,深刻地影响了此后数十年的中国文学走向。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次梳理,更像是一次对时代脉搏的深度体检。作者以精湛的笔触,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风云变幻的中国,置于我们眼前,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尘与油墨香,听到街头巷尾的呐喊与低语。叙事,这个常常被我们视为文学的“骨架”,在这本书里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承载着时代记忆、个体命运、思想碰撞的鲜活载体。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同一时代的作家,在叙事手法上竟能如此天差地别,有人沉醉于细腻的情感描摹,将人性的幽微之处剖析得淋漓尽致;有人则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时代洪流中个体渺小却又顽强的身影。更有甚者,他们大胆地尝试语言的革新,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脚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分析,感受作者对文本细微之处的洞察力,以及他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的叙事技巧,串联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本书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小说,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片段,而是鲜活、有温度、有灵魂的文学创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间古老而陈列丰富的图书馆里,由一位博学多识的老者,循循善诱地为我讲述那些尘封的故事。作者对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的研究,并非是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文学的热情。我非常喜欢他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将复杂的叙事理论融入到生动的小说案例分析中,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他对于不同作家在叙事上的独特贡献,有着非常精准的把握。例如,他如何揭示某位作家在人物心理刻画上的细腻入微,或是另一位作家在情节推进上的巧妙构思,都让我对这些经典作品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叙事孤立起来看,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能够理解为何某些叙事方式会在特定时期盛行,又为何会被革新。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每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都是对那个时代最真实、最生动的记录。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每一个字句都带着历史的温度和思想的光芒。作者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的研究,让我惊叹于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多元与活力。他不仅仅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叙事背后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基因。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叙事策略的比较分析,例如,他如何阐述了“现实主义”叙事在当时语境下的演变,以及“现代主义”叙事如何挑战传统,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书中对人物塑造、情节构建、视角运用等叙事要素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文学创作的“技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发现,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叙事手法,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被大胆尝试和运用,这无疑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文学研究者看的,任何对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启迪。它让我们看到,文学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成为记录、反思和塑造现实的重要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理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绝佳窗口。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将这个时期小说叙事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晰而富有逻辑。我特别欣赏他对“叙事”这一概念的延展性解读,它不仅仅是讲故事的方式,更是作者观察世界、表达思想、建构意义的重要途径。书中对当时涌现出的各种叙事创新,如第一人称的灵活运用、多视角叙事的尝试、以及对时间非线性处理的探索,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分析。这些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何那个时期的中国小说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也预示着中国小说发展未来的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跳出了简单的好恶之分,而是从文学创作本身出发,去探究那些精妙的技巧和深邃的思想,从而更全面地认识那个时代中国文学的辉煌成就。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文学研究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充满矛盾与创新的文学黄金时代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认知上的诸多空白。它不仅仅罗列了那个时期的小说作家及其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作品在叙事上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叙事理论,与具体的小说文本相结合的。他并没有生硬地灌输概念,而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细致解读,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叙事技巧的力量。例如,对于那些运用意识流手法的小说,作者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多变;而对于那些注重社会现实描写的作品,他则精准地指出了叙事角度的选择如何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批判力。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变迁的独特视角。因为叙事不仅仅是文学形式,它也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他们对时代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对叙事手法的分析,我们也能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挣扎与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