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十五篇论文,归划为四大章,除「引论」外,第二章「儒学思想的受纳」主要以日本近代的儒学研究为论述对象,说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思想时,所蕴含的问题意识;第三章「中国文学的回响」则以日本儒学研究中,对中国文学的容受、继承与考证为主;第四章「东亚文化交流史」着重在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四地彼此之间历史现实的交流,以及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各项比较。本书由台湾大学中文系张宝三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杨儒宾教授合编
前言………………………………………………………………杨儒宾、张宝三 i
壹、引论 他山之石:日本汉学对华人的意义…………………………郑清茂 1
贰、儒学思想的受纳
一、日本近代的《诗经》研究:以「十月之交」为中心……………李 庆 17
二、竹添光鸿《左传会笺》的解经方法………………………………林庆彰 47
三、「天命」与「国体」:近代日本孔教论者的天命说……………陈玮芳 71
四、叶适与荻生徂莱……………………………………………………杨儒宾 109
五、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思想所蕴含的问题意识:以一九六O年代初期的时间论
争为中心………………………………………………中(山岛)隆藏着、陈玮芬译 139
参、中国文学的回响
六、日本平安初期物语对中国文学之受容……………………………陈明姿 155
七、日本龙谷大学所藏元朝郭居敬撰《百香诗选》等四种百咏诗简考…………
……………………………………………………………………………金文京 177
八、《敦煌愿文集》与日本中世纪唱导资料……小峰和明着、陈静慧∕译 187
九、岘山之泪:羊(示吉)「堕泪碑」的继承…………川合康三着、朱秋而∕译 197
十、关于残存在日本的唐诗资料………………………………………斋藤茂 213
肆、东亚文化交流史
十一、淡海三船与东亚的诗文书籍交流…………………………………王勇 225
十二、关于日本汉文学历史展开之一考察:与韩国汉文学作比较………………
…………………………………………………………沈庆昊着、金培懿∕译 253
十三、二十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黄俊杰 279
十四、任教台北帝国大学时期的神田喜一郎之研究…………………张宝三 323
十五、明治时期汉学私塾之教育功能……… Margaret Mehl 着、陈玮芬∕译 351
不得不说,这本书是一次令人回味无穷的学术之旅。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流畅自然,即使是涉及复杂的学术问题,也能够被他写得清晰明了,引人入胜。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辨析能力,他能够从看似微不足道的蛛丝马迹中,挖掘出重要的历史信息,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论证体系中。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某个观点,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证据。作者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像是一位思想的启迪者,他能够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书中对某些日本汉学研究中的争议性问题,也进行了客观而深入的探讨,展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遗产,它让我看到了日本汉学研究的辉煌过往,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与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其结构安排别出心裁,内容组织也颇具匠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文献的驾驭能力,他能够将晦涩难懂的古籍转化为清晰易懂的语言,同时又不失其原有的学术精度。在探讨某个具体的研究课题时,作者往往会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切入,然后逐步聚焦到微观的文献细节,最后再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力的论证链条。这种“由大及小,再由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核心,也更能体会到作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书中对一些日本汉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的梳理,也十分到位。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其生平事迹,而是着重于分析他们研究方法的特点、学术成就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我得以窥见日本汉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轨迹,也对其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在日本汉学研究的迷宫中,让我不再感到迷失,而是充满求知欲地不断探索。
评分读到《日本汉学研究初探(五)》这本书,我真是惊喜连连,仿佛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宝库。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发掘般的严谨态度,深入日本汉学研究的腹地,将那些沉睡已久的珍贵史料一一挖掘出来,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洞察力所折服。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善于在字里行间捕捉到历史的温度与人物的灵魂。例如,在描绘某些日本学者如何汲取中国文化养分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现象,而是追溯其思想的源头,分析其借鉴的动机,甚至探讨其本土化的创新之处,这种层层递进的剖析,让我对日本汉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书中的考证部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仿佛作者亲身走访了那些古老的书院,与当年的学者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学术图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探索,更像是一场跨文化的交流盛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强大生命力,以及日本学者们在传承与创新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评分坦白说,当我拿到《日本汉学研究初探(五)》这本书时,心里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初探”二字似乎预示着内容可能比较浅显。然而,事实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在看似“初探”的表象下,隐藏着极为扎实的学识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他对于日本汉学史的梳理,并非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充满了独到的见解和批判性的思考。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研究特点,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评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研究议题时,展现出了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并将其构建成有条理、有说服力的论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的某个新颖观点而眼前一亮,或者因为他对某个细节的深入挖掘而豁然开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初探”往往需要建立在对该领域已有研究成果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才能有资格去提出新的问题,去探索新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感受,可以用“拨云见日”来形容。在接触到《日本汉学研究初探(五)》之前,我对日本汉学研究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面的印象中。这本书的出现,则像一道强光,照亮了我认知中的盲区。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日本汉学研究的大门。他不仅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日本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方法论和思考模式。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某些理论问题时所采用的类比和解释,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晦涩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如何去认识和理解一个学术领域。作者的写作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愉悦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深远影响,也看到了日本学者们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令人动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