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5-06
作者后记
作为通俗文学之一的武侠小说,在华人圈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它最早可以上溯至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和唐人传奇,但它们还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武侠小说,最多只能说是一个萌芽,还属于文学苑囿的一个「异数」,「其结果尚未可知」;宋元之时,出现了大量的「公案」话本小说,推波助澜,它们进一步推进了武侠小说的创作;降而至于民国,武侠小说创作大放异彩,竟演变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武侠小说创作的热潮和高潮;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台港等地,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掀起了武侠小说创作的最高潮,他们摇转生花妙笔,笔底抖落出一朵朵绚丽的奇花,迎来了武侠小说创作的鼎盛时期。而在当今的中国乃至整个华文世界,武侠小说都有着她巨大的市场和影响 力,确实不可低估。
武侠小说,可以说是通俗文学界的一朵奇花异葩,绽然开放在文学的芳草园,鲜艳夺目,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记得还是一个欢乐无忧的少年时,我就喜欢阅读武侠小说,诚如叶洪生所言,当时确有「每每午夜挑灯看剑,弹铗作歌,辄兴不胜今之感」,甚至是一入荷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当时的心情是很激动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并且大受武侠小说的感染,「怨去吹箫,狂来说剑」。还依稀记得,我最早接触的是《三侠五义》和《偷拳》等作品,后来又陆陆续续阅读了金庸、梁羽生、古龙、柳残阳、卧龙生等人的一些作品。「青梅煮酒论英雄」,在众多的武侠小说家中,我最为喜爱的还是金庸和古龙。他们两人的作品,各有千秋,各擅胜场,在有些地方甚至难分轩轾,堪称伯仲。但相对而言,金庸的作品更耐读,更适宜精读细读,书中历历景象,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我数度拜读金庸的作品,每次都读得津津有味,虽然没有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但也确实令我陶醉其中,乐而忘返。而古龙的作品,耐读性和细读性都不如金庸。窃以为,古龙的作品更适宜大块大块地阅读,甚至大段大段地跳读,「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同时留心古龙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构造的意境与氛围,这就是我阅读古龙作品的一点感受。
台湾和香港两地的「新派武侠小说」,金庸、梁羽生和古龙是鼎足而立的三大武林盟主。古龙的知名度和所取得的成就,并不亚于金庸和梁羽生。燕青在《初见古龙》中这样说:「无论在世界上什么角落,凡是懂得说中国话的人,十有八九,都知道古龙的大名,别的作家知名度便没有他这么大。古龙的武侠小说销量多,流传之广,看来只有金庸能和他相比,即使在不看小说的人,也常会在银幕上和萤光屏上,看到古龙的作品,若论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数量之多,也只有金庸堪与比较」。古龙继金庸之后,在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中,「求新、求变、求突破」,最终杀出了一条血路,创立了「古派武功」。胡正群说:「武侠小说只有到了古龙才算是『新』,才堪称之为『新派』,也正因为古龙的『脱胎换骨』、『重临江湖』,才又为武侠小说缔造出另一高峰。」
颇为遗憾的是,一代大侠古龙还来不及「金盆洗手」,就过早地「归隐」道山了,没有像金庸一样逐字逐句地校订、增补和润饰自己的作品,致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作品的价值。
但无论如何,古龙在武侠小说创作上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怀疑的,其作品的文学价值也是不容低估的。古龙,不死的古龙,他将永远活在读者与世人的心目中,诚如倪匡所言:「人间无古龙,心中有古龙。」
作者简介
彭华,笔名彭印川,1969年生。四川丹棱人。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四川宜宾师专政法系副教授。发表学术论文、散文等三十多篇。着有《风华再现:金庸传》﹝大都会文化出版﹞。
书中人物简介
古龙,本名熊耀华,生于香港,长于台湾。
他是台湾新派武侠小说的创始者与掌门人。
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制造了大量的浪子,现实生活中的他,自小父母离异,长大之后酒色不离,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浪子。
古龙的创作快速又潇洒,笔触十分感性,又不拘泥于传统,风格独具。
在人性的刻画上十分细腻,故事的主角常反映出古龙自己的身世、心境和经历,故事情节的铺陈上则充满了悬疑和出人意料的发展,让读者读来大感过瘾。
看古龙的故事,读古龙的书,让人在武侠小说的花园里,看到了铁与血,情与仇,浪漫与侠义。
古龙武侠小说出版年表�
后记
侠骨柔情:古龙的今世今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侠骨柔情:古龙的今世今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