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剧作家之历史关怀:以李玉、洪昇、孔尚任为主

明末清初剧作家之历史关怀:以李玉、洪昇、孔尚任为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清戏剧
  • 明末清初
  • 李玉
  • 洪昇
  • 孔尚任
  • 历史剧
  • 戏曲研究
  • 文学史
  • 社会历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剧作家个人在创作时的意志,由于剧作家的意志加诸作品,使作品的内容对人生有所发掘与阐扬。而剧作家所挖掘出来的,不外乎人生中的种种面貌。剧作家生活在历史之中,其思想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以其对社会、人生的观察,通过其思想的贯串,表现其人生哲学。因此作者的研究旨趣,即拟由剧作家为出发点,探讨剧作家对应于历史变动剧烈时期,内心所感于时变而产生普遍关注历史的情怀,如何表现在其创作思想与实践之中。

  作者鑑于中国古典戏曲领域具有丰富的文化资产,故将研究主题置于此领域之中,更对剧作家之创作意识甚有探究兴趣,故又以剧作家为中心,选定明末清初历史变动剧烈时期之李玉、洪昇、孔尚任三人为代表,对他们的历史关怀做一番探讨。此处所谓历史关怀,是指他们于历史反思中,对现实社会中人事活动的关注,由于正是鼎革之后,他们的生命存在感让他们的关注较偏重于现实政治活动上面,试图寻索治乱兴衰的根源,尤其是人事倾轧对朝纲的影响,如忠奸势力的消长等。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希望能找出一长治久安之法,用以垂鑑后世。剧作家秉着对「史」的使命感,欲借创作来表达其寓褒贬、兴教化的思想,就如姚一苇〈戏剧意志论〉所云,剧作家创作戏剧的目的,在于表现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生有所发掘,有所阐扬;有所褒、有所贬。此阐扬褒贬,即寓有剧作家个人的价值判断思想在,他们透过场上人物对于人生的模拟,来表现他们的创作意识。  

  大凡历史兴替时期,政治上多动盪不安,社会上亦呈纷扰状态,处在此种无奈的历史情境中,知识份子多感的心灵,常借文学以发出喟叹。有明一代,政治上採绝对之君主专制,成祖首启宧官弄政之端,阉祸遂与明祚相始终,最后因整个官僚体系出现严重弊病;又有东林党与非东林党的党争及辽北用兵、流寇侵扰等问题,终致三百年基业崩颓拱手让于满清异族。

  作者将剧作家的时代断限于明崇祯到清康熙之间,剧作家方面则以李玉、洪昇、孔尚任三人为主。

  李玉、洪昇、孔尚任三人那些具有历史反思之作,基本上也是对他们所处时代提出他们的看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生命体,所有诠释者对于历史进行诠释,都难免染上个人所处时代的色彩,每一个时代的诠释者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因此诠释本身亦有其持续不断的历史性,故永远都只是暂时的和有限的,须待后人在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它、深化它。就狄尔泰的解释学原理而言,李玉、洪昇、孔尚任三人对于历史的诠释,亦是暂时性、有限性的,还有待后人加以丰富、深化,笔者即试图以此为进路,在他们的作品中,再进行诠释。

  作者在前面揭示,李玉、洪昇、孔尚任以「寻求兴衰治乱根源」为观察点,由此将历史上发生过的人事活动,透过其创作意识在剧中加以演伸、推进。作者即就其作品之呈现,提出剧作家「于教化观中凸显严辨忠奸」及「援史入剧,以剧为史」之创作意识。他们认为「朝纲不振」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因此在剧中着力于忠奸两股势力抗衡的描述,一方面对颠覆朝纲的奸邪力量予以严厉批判,一方面对维系纲常的正义力量予以颂扬。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首先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旨趣、范畴与研究方法、进路。第二节阐释明中晚期,此类与历史反思主题相关传奇之猬兴背景。

  第二章主要是对剧作家生平、着作等做一番论述,尤其着重于剧作家的存在感受。

  第三章则由剧作家的历史关怀抉发其创作意识,第一节探讨剧作家如何于传统教化观中凸显「严辨忠奸」的创作意识;第二节探讨剧作家「援史入剧,以剧为史」的创作意识,阐发他们对史的自觉与使命感。

  第四章、第五章则探讨剧作家在作品中对其创作意识的实践,第四章主要针对剧作家对制造动乱的历史人物(即代表颠覆力量的一方)进行的批判,做一番评析;第五章则针对剧作家维护伦理纲常的历史人物(即代表稳定力量的一方)进行的颂扬,做一番评析。

  第六章探讨剧作家处理正邪冲突或邦国兴亡时,如何表现他们的救赎观念。

  最后为结论,检讨剧作家创作意识与其实践之间的问题,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作者简介

康逸蓝

  • 1959 出生于淡水小镇
  • 1971 淡水国小毕业
  • 1974 淡水国中毕业
  • 1977 中山女高毕业
  • 1981 师大国文系毕业,任教于淡水国中
  • 1989 辞去教职,进入淡大中文研究所就读
  • 1992 〈心情温度计〉获海崃两岸童话优选奖
  • 1993 〈芒草林里的家〉获中华民国教材研学会征文散文类优选
  • 1993 淡大中研所毕业,进入东华书局当编辑
  • 1994 转任国语日报出版部任编辑,童话《闪电猫斑斑》出版
  • 1995 旅居南非,童话《长颈鹿整型记》、《一○五个王子》出版
  • 1996 旅居美国半年,任教于加州育良小学、培德中学
  • 1997 童话《99棵人树》、笑话《古人阳春小笑话》、《古人秀逗小笑话》出版
  • 1998 旅居泰国,童话《豆豆的前世今生》、《行侠仗义小巫公》出版
  • 2000 任教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中文系
  • 2001 返国定居
  • 2004 童诗《童诗小路》、论文《明末清初剧作家的历史关怀》出版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之外的、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 --- 书名:帝国暮光与民族脊梁:晚清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之路 (1840-1911) 作者:[虚构作者名] ISBN:[虚构ISBN] 定价:[虚构定价] 出版信息:[虚构出版社] --- 帝国暮光与民族脊梁:晚清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之路 (1840-1911)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七十余年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所经历的痛苦挣扎、思想嬗变与实践探索。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而是一部聚焦于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深刻研究,旨在揭示在帝国秩序濒临崩溃之际,知识精英如何理解、诠释并试图回应西方列强的挑战、内部的腐朽以及民族身份的危机。 第一部分:旧梦破碎与天朝体系的瓦解 (1840-1870) 本部分以两次鸦片战争为时间节点,考察了传统儒家士大夫阶层在接触“蛮夷”冲击后面临的认知危机。开篇细致梳理了传统士人对“天下”概念的构建及其在面对坚船利炮时的理论破产。重点分析了以林则徐、徐继畬为代表的早期开明士绅,他们如何在既有的儒学框架内,艰难地尝试理解“西学”的表象,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初级应对策略。 研究深入探讨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士绅阶层心理结构的震撼。太平天国不仅是对清廷的叛乱,更是一场对儒家伦理和宗法制度的颠覆性挑战。士大夫阶层在镇压过程中,一方面巩固了地方军事力量(湘军、淮军),另一方面也深刻认识到传统政治体系的脆弱性。本部分尤其关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演变,他们如何从坚定的儒学卫道士,逐步转变为实用主义的改革倡导者,为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部分:洋务与西学之辨:技术理性与文化焦虑 (1870-1895)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知识界内部出现了首次大规模的“技术”与“文化”的分离论争。本书细致考察了张之洞、左宗棠等人的实践路径,揭示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在逻辑矛盾。他们热衷于购买、仿制西方先进的军事和工业技术,但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乃至社会组织形态则抱持着强烈的排斥心理。 此阶段的重点在于分析知识分子对“器物”与“制度”区别的理解困境。通过对晚清报刊、奏折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多数士绅认为,只要技术层面与西方接轨,中华文明的优越性便可得以维护。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击碎了这种技术乐观主义。本章对甲午战后知识界的集体失语与精神崩溃进行了详尽描摹,指出这场失败是检验“体用论”的终极判决。 第三部分:变法思潮与思想的激进化 (1895-1905) 甲午战后的思想界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与重构。康有为、梁启超成为新的精神领袖。本部分详尽梳理了戊戌变法前夕的理论准备工作,重点分析了梁启超如何成功地将西方政治哲学(如进化论、民族主义)翻译和嵌入到中国知识分子可以接受的语境中。康梁的“托古改制”策略,实际上标志着知识分子开始尝试从根本上重塑中国的政治哲学基础。 本书着重分析了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路线分歧。一部分人转向体制内温和改良,而以梁启超流亡海外后,其思想开始转向更具激进色彩的民族主义建构。同时,本书也考察了严复在翻译赫胥黎、斯宾塞等西方经典著作过程中,对“民族生存竞争”概念的引入,以及这种概念如何深刻地塑造了知识分子对“救亡”的理解——从“自强”转向“救亡”,即强调国家存亡的紧迫性。 第四部分:革命的召唤与知识分子的“出路” (1905-1911) 清末“新政”的推行并未带来期待中的稳定,反而催生了新的社会矛盾。本部分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野:改良派(如张之洞的后期思想)、立宪派(如张謇、汤震)与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 研究的核心在于分析知识分子如何从传统的“为天地立心”转向“为万民立国”的身份转型。立宪派试图在保留君主立宪的框架下实现现代化,他们对西方政治模式的认知更加精细化,但也因此更加依赖于保守的士绅阶层。而革命派则彻底否定了传统政治合法性,以彻底的民族主义和共和观念吸引了大量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 本书最后总结了晚清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过程中的历史贡献与局限性:他们成功地将西方的技术、制度和观念引入中国,完成了对传统政治伦理的批判与解构,为现代中国的诞生提供了思想资源。然而,他们也长期未能有效整合底层民众,使得改革往往停留在精英层面,为辛亥革命后的诸多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核心价值: 本书通过对大量官方文献、私人书信、学术论著和早期报刊的细致爬梳,力求还原晚清知识分子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那种既充满自信又深感焦虑的复杂心态。它不仅展现了思想的碰撞,更揭示了一个古老帝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集体性精神历程。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历史关怀”的考察,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中国的思想源头及其延续至今的文化张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明末清初剧作家之历史关怀:以李玉、洪昇、孔尚任为主》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及那些用笔尖描绘历史的文人墨客。我总觉得,伟大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戏曲,从来都不是脱离时代的孤岛。它们必然承载着作者对所处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情感投射。这本书显然就是要揭示这种“历史关怀”——那份对国家命运、民族文化、士人情怀的深切关注。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对李玉、洪昇、孔尚任的具体作品分析上的。会是剖析《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来折射安史之乱对盛世的毁灭性打击吗?又或者是解读《桃花扇》中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来隐喻明朝覆灭的时代缩影?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对明末清初历史进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这三位剧作家创作心理的细腻洞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文学史的梳理,更是对一段深刻历史的再认识,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探寻。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如同一扇窗,向我展示了一个充满历史张力的研究方向。明末清初,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王朝的兴衰,文化的变迁,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而李玉、洪昇、孔尚任,恰恰是这个时期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历史关怀”这一概念,贯穿于对这三位剧作家作品的分析之中的。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超越对剧本情节和人物的简单解读,而去探究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扮演的特定角色?它们是安慰了失意文人的心灵,还是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又或是,在政治高压下,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史料功夫,能够挖掘出鲜为人知的史实,来佐证他对剧作家创作意图的解读。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运用现代的批评理论,对这些古典剧作进行全新的审视,从而揭示出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能引发的共鸣和启示。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了解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和文化思想的绝佳机会。

    评分

    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标题直指明末清初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以笔为刀的剧作家们。李玉、洪昇、孔尚任,这三个名字在戏曲史上早已赫赫有名,他们的作品如《长生殿》《桃花扇》至今仍是经典。这本书显然是要深入挖掘他们创作背后的历史关怀,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政治风波、还是士人心态,驱动着他们将个人的悲欢离合、家国兴衰写进戏曲,以一种艺术的、舞台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三位剧作家的创作脉络,是如何将他们的代表作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的。是否会从史料考证入手,考量剧本的创作时间、演出情况,乃至当时的社会反响?又或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剧本中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思想内涵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读这样的书,总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能听见那些剧作家在幕后低语,讲述着他们眼中的历史,以及他们对历史的深切忧虑与期盼。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明末清初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视角,通过戏曲这一媒介,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与脉搏。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一定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学的精致感。李玉、洪昇、孔尚任,这三位剧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大众的工具,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情绪和思想观念的载体。《长生殿》与《桃花扇》的辉煌,早已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作者显然不满足于此,而是要深入挖掘他们作品中“历史关怀”的深层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关怀?是对家国兴衰的忧虑,是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或者,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交织?我设想,本书可能会细致地梳理这三位剧作家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将他们的个人境遇与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相联系。或许,作者会针对每一位剧作家,甚至每一部代表作,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去辨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情感表达以及作者的价值判断。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看到,这些古代的文人在面对历史巨变时,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他们的立场、情感和智慧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历史财富。

    评分

    这本《明末清初剧作家之历史关怀》听起来就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将焦点对准了李玉、洪昇、孔尚任这几位重量级的人物,以及他们作品中蕴含的“历史关怀”。我猜测,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艺术鉴赏层面,而是会深入探究这些剧作家是如何看待和回应他们所处的时代变迁的。明末清初,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士人的命运更是跌宕起伏。这些剧作家,作为时代的亲历者或观察者,他们的情感、思想、立场,很可能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在笔下。或许作者会细致地剖析《桃花扇》里对明朝灭亡的哀婉怀旧,或是《长生殿》中对盛世不再的感慨,甚至挖掘李玉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对现实的批判或讽刺。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剧作家们在创作时的复杂心态,他们是选择明哲保身,还是借戏曲抒发胸中块垒?历史关怀,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对过往的审视、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某种寄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解读这种“关怀”,是如何将其体现在具体作品的分析中的,这应该是本书最核心的看点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