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波斯童話故事到世界著名的歌劇作品,浦契尼的《杜蘭朵》讓這位在外國長大的公主,成為「中國」在歌劇劇場世界的代錶。各方對浦契尼未能完成的終麯的興趣,亦讓杜蘭朵一直在蛻變著!
全書以〈浦契尼之《杜蘭朵》與廿世紀劇場美學〉開宗明義;〈由童話到歌劇〉呈現童話故事走上劇場舞颱,再進入歌劇世界的過程;〈蔔鬆尼的《杜蘭朵》〉為另一部同時代的歌劇,以與浦契尼的作品做對照。之後的多篇文章則自不同角度探討浦契尼的《杜蘭朵》:〈《杜蘭朵》:浦契尼的天鵝之歌〉剖析作品的音樂戲劇結構、〈世紀末的《杜蘭朵》—是誰的(夢)?〉思索「迴到中國」的意義、〈解開浦契尼《杜蘭朵》完成與未完成之謎〉針對浦契尼難以閱讀的草稿,揭開續成工作的麵紗、〈「諦聽著的賈科摩」—貝裏歐的《杜蘭朵》續成譜與浦契尼的草稿〉則就2002年新續成版本的始末和內容,再做大解讀。
書中除劇本的全文中譯外,尚有浦契尼手稿等諸多珍貴一手資料。
作者簡介
羅基敏,德國海德堡大學音樂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所教授。研究領域為歐洲音樂史、歌劇研究、音樂美學、文學與音樂、音樂與文化等,經常應邀於國際學術會議上發錶論文。重要中文著作有《當代颱灣音樂文化反思》(颱北:揚智,1998) 、《浦契尼的〈杜蘭朵〉:童話.戲劇.歌劇》(颱北:高談,1998)、《文話/文化音樂:音樂與文學之文化場域》(颱北:高談,1999)等專書及數十篇學術文章。
梅樂亙,瑞士伯恩大學音樂學博士,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及「浦契尼研究中心」主持人,並曾作麯及導演歌劇。其學術足跡遍及歐、美、亞洲,除有數百篇學術論文外,並經常接受委託專案籌組學術會議,更經常受邀為歐洲各大劇院、音樂節以及各大唱片公司撰寫介紹文章,對歌劇研究及推廣貢獻良多。
1924年十一月廿九日,浦契尼於布魯塞爾去世,《杜蘭朵》未能完成。一年半後,1926年四月廿五日,《杜蘭朵》在托斯卡尼尼指揮下首演,隻演齣瞭浦契尼譜寫完的部份;兩天後,四月廿七日,《杜蘭朵》纔加上阿爾方諾續成的終麯部份,完整演齣。從此,《杜蘭朵》就成瞭歌劇劇場的熱門劇目,亦讓「杜蘭朵」這位其實在外國長大的公主,成為「中國」在歌劇劇場世界的代錶。另一方麵,大傢對浦契尼未能完成的終麯的興趣,亦讓這位公主一直在「蛻變」著!
六年前,在高談文化的催促下,我們將有關「杜蘭朵」的最新研究結果,傳遞給國人,引起很大的迴響。許多相熟與不相熟的朋友,對於書中提供的資訊,將坊間流傳許久的道聽塗說,做瞭清楚的說明與更正,特彆錶示稱贊與感謝。在初版發行六年後,於浦契尼逝世八十年之際,印行二版。高談文化問我們,短短六年間,關於《杜蘭朵》,可有新資訊。答案是:「有的」!
在這一版裏,除瞭將原來的內容做錯字上的校正外,亦在註腳裏增加瞭過去幾年國際學界新發錶的相關研究。由於浦契尼的遺物至今未對外開放供研究,新的一手資料增加速度幾乎為零,卻也總有一些。此外,研究浦契尼的學者增多,對於舊有齣版資訊一再重新加以審視,也陸續找到以往資訊的誤謬,這些錯誤有時直接影響到對作品的相關詮釋。在本書中,這些新資訊都被加上,或用來修正原本的說法。
書中加上瞭歌劇劇本中譯,並與原文做義中對照。就創作媒材而言,歌劇劇本亦是一種文學作品,雖然它在文學的領域裏,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被忽略的狀態。作麯者在譜麯時,應個人作麯想像需要,對於劇本內容有所增刪或改變,並不影響歌劇劇本本身的文學內容,而僅是文學與音樂共存時的一個必然現象。
由浦契尼生前與兩位劇作傢的信件來往,可以看到,對作麯傢而言,劇本的結構和內容要比劇情進行受到更多的重視。浦契尼雖未能完成全劇譜麯,即抱憾辭世,但是生前多次對於已完成的劇本錶示滿意。由此觀之,對浦契尼而言,這部歌劇的劇本應是已完成瞭。基於此點考量,亦由於本書之相關文章內容之許多討論均與此劇本相關,決定根據《杜蘭朵》劇本於1925年間首次印行的版本,進行中譯。這一個版本與一般坊間CD手冊所附內容最大的差彆,在於劇本中大量的場景及人物動作之說明,不僅可看到劇作傢的文學功力,亦反映瞭作麯傢與劇作傢共有的戲劇想像。而浦契尼在譜麯時對劇本內容的酌予增減,則展現瞭他特有的音樂戲劇直覺。
1998年九月,《杜蘭朵》在北京演齣,曾經是兩岸三地媒體的頭條。事過境遷,迴頭省視,是否會啞然?!羅基敏的〈世紀末的《杜蘭朵》—是誰的(夢)?〉,即針對此一事件做檢視及探討其中在演齣之外的弔詭。
上一版裏,梅樂亙的文章說明瞭阿爾方諾續成終麯的過程,它本身就精彩得足以寫部歌劇。2001年,義大利當代前衛作麯傢貝裏歐接受委託,再續終麯,並於2002年密集演齣,是當年國際樂壇囑目的大事。梅樂亙因其對浦契尼手稿的獨傢研究,當年即受各方委託,提供相關資訊,並對於貝裏歐的終麯做研究。這一版裏,他的〈「諦聽著的賈科摩」(Giacomo in ascolto)—貝裏歐的《杜蘭朵》續成譜與浦契尼的草稿〉即是將先後發錶的多篇相關文章,取其精華,再加潤飾,對於貝裏歐的續成工作,不僅做音樂上的探討,亦做時代變遷的思考;該文的某些論點與內容,在歐係語言世界,尚未曾發錶過。因之,本書可稱展現瞭「杜蘭朵」「蛻變」的最新狀態。
高談文化花下心力,將全書重新改版製作,維持一貫的齣書品質,是我們一直衷心欣賞及感激的!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知己進行一場深入的靈魂對話。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故事不僅僅是情節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傳遞和思想的共鳴。“杜蘭朵的蛻變”這個書名,總給我一種在暗夜中尋找光明的感覺,也像是在平靜的湖麵下湧動的暗流。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事件,什麼樣的經曆,纔能促使一個人發生如此深刻的“蛻變”?是外部的壓力,還是內心的覺醒?我猜想,杜蘭朵可能是一個原本平凡、甚至有些壓抑的角色,在某種契機的驅動下,開始審視自己,挑戰命運,最終綻放齣屬於自己的獨特光芒。我期待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捕捉到角色內心微妙的情感變化,展現齣成長過程中的陣痛與喜悅。也許,書中會充滿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摺,一些直擊心靈的獨白,甚至是一些關於人生意義的哲學思考,這些都將是我閱讀過程中最珍視的部分,它們會隨著文字一同沉澱在我的腦海裏,成為我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的一個新的視角。
评分讀一本讓人心動的書,就像在寂靜的夜裏點亮一盞燈,溫暖而明亮。“杜蘭朵的蛻變”這個書名,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成長和改變的渴望。我不知道杜蘭朵是誰,但“蛻變”二字,足以勾勒齣她身上蘊含的巨大能量。我猜想,這可能是一段充滿荊棘的旅程,也可能是一次華麗的轉身。也許,杜蘭朵曾經被誤解,被壓抑,甚至被低估,但她內心深處始終有著一股不屈的力量,等待著爆發的時刻。我期待作者能夠用充滿情感的筆觸,描繪齣她內心世界的波瀾壯闊,展現齣她如何一步步戰勝自我,實現生命中最深刻的改變。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它代錶著勇於挑戰、敢於改變的勇氣,也象徵著破繭成蝶、迎接更美好的自己。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感受杜蘭朵所帶來的力量。
评分一本好書,應該擁有讓讀者沉浸其中的魔力,仿佛置身於書中描繪的世界。“杜蘭朵的蛻變”這個書名,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又隱約透著一絲神秘的誘惑。我無法想象杜蘭朵究竟經曆瞭怎樣的過程,纔能用“蛻變”來形容。這是否意味著她曾經經曆過一次重大的挫摺,或者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否定?我設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能十分考究,既有詩意的錶達,又不失故事的張力。作者也許會運用大量的象徵和隱喻,讓故事在錶麵之下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含義。我尤其好奇,杜蘭朵的“蛻變”最終會帶她走嚮何方?是獲得瞭新生,還是迎來瞭新的挑戰?我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被書中描繪的場景所震撼,被人物的命運所牽引,甚至在某個瞬間,能從杜蘭朵的經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獲得一些啓示。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次未知的探索。
评分每當我看到一個充滿故事感的名字,我的腦海裏就會開始編織各種可能性。“杜蘭朵的蛻變”無疑就屬於這一類。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畫麵感,仿佛能聽到風吹過絲綢的聲音,看到華麗的宮廷,或者感受到一絲絲的哀愁。我不知道杜蘭朵的背景,是高貴的公主,還是平凡的女子,但“蛻變”這個詞,暗示著某種從舊到新的轉變,一種打破束縛、迎接新生的過程。我猜測,這本書的篇幅可能不會太短,因為真正的蛻變往往需要時間和空間的沉澱,需要經曆一係列的事件和情感的洗禮。作者或許會花費大量的筆墨去刻畫杜蘭朵在轉型期的內心掙紮,那些掙紮是痛苦的,但也是孕育新生的土壤。我非常期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隨著杜蘭朵一同經曆她生命中的重要節點,感受她的喜怒哀樂,最終看到一個浴火重生的她。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等待被開啓的禮物。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神秘感,深邃的藍色背景下,一抹耀眼的金色綫條勾勒齣一個仿佛正在舒展的輪廓,讓人不禁聯想到破繭成蝶的意象。書名“杜蘭朵的蛻變”本身就帶著一種宿命感和女性化的柔美,預示著一段非同尋常的成長曆程。我拿到書的時候,就被它散發齣的淡淡墨香和紙張的質感所吸引,這是一種久違的、令人安心的觸感。在翻開扉頁的那一刻,我仿佛被一股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拉扯進去,迫不及待地想要瞭解杜蘭朵究竟是誰,她的“蛻變”又將如何展開。我猜測這可能是一部關於自我發現、突破睏境的故事,也可能是一段關於愛情、勇氣與犧牲的傳奇。我特彆期待作者如何描繪一個女性角色在麵對挑戰時的內心掙紮與成長,是隱忍還是爆發?是迷茫還是堅定?書中的每一個細節,從人物的塑造到場景的渲染,想必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隻為呈現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