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剑桥语丝》在香港出版的时候,金耀基教授说:「重头看了一遍自己的旧作,又一次把自己带入那天清地宁,如诗如画的大学城。剑河的垂柳,古巷的钟声一一重来眼前。剑桥已存在七百年了,我写的虽然是十年前的剑桥,可是在那个遗世独立的迷你大学城�,过去、现在与未来是绵延不断的。尽管她已有越来越多的的现代精神,但叫人恋慕不已的还是她那不随波逐流的古典风貌。剑桥之吸引人处就在她变中不变的那份永恆。」
的确,如作者所说,文字是一种因缘。据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来香港讲学时,「朱先生送了我一套他的《美学文集》,我也回赠了一些书,其中一本是《剑桥语丝》。见面时,这位美学老人一再表示他非常喜欢这本小书。离港时,他特地向我要了十本《剑桥语丝》去,说是要送人,要人知道剑桥之为一伟大学府是甚么样子的。《剑桥语丝》能得到像光潜先生这样读者的垂爱,也可算是书的福份了。」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副校长。着述很多,包括本书的姊妹篇《海德堡语丝》(牛津新版)、《大学的理念》、《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国现代化与知识份子》等。
我對於這本書的期望,其實是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英文導師,帶我走進劍橋或牛津那充滿學術氛圍的校園。那種感覺,就像是在一個知識的殿堂裡,有位博學的長者,緩緩地為你解開語言的奧秘。我特別希望它能探討一些英文中比較微妙、比較細緻的部分,例如,不同詞彙在語氣、情感上的細微差別,或是同一個句型在不同語境下的多元解讀。許多時候,我們學英文,只是停留在「知道意思」的層級,卻很少去思考「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本書如果能提供這樣的深層次的解析,那就太棒了!我尤其對那些能夠連結語言與文化,或是語言與思維模式的討論很感興趣。比如說,為什麼某些學術領域會有特定的用語習慣?為什麼英美系國家在溝通時,有時會顯得比較含蓄,有時又非常直接?如果這本書能從這些角度切入,那它就不只是一本語法書,更是一本關於思維和文化的百科全書,能幫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英文,進而更深入地理解使用英文的文化。
评分看到「劍橋」和「牛津」這幾個字,就讓我聯想到那種在英倫的霧氣中,學術氣息濃厚的大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本能夠帶我深入了解英文「精髓」的書,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我希望它能像一把解剖刀,將英文的句子結構、詞彙選擇、語意層次,一一剖析,讓我們看到其精妙之處。我特別喜歡那種能夠解釋「為什麼」的書,而不是只告訴你「怎麼做」。例如,為什麼某些介系詞的用法如此令人困惑?為什麼同一個單字在不同語境下會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還希望它能觸及一些比較進階的語言運用,像是,如何用更精準、更有力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在學術寫作中展現出嚴謹的邏輯,或者是在日常對話中,如何更得體、更有效地與人溝通。我追求的是一種能夠讓我對英文的掌握度,從「會用」提升到「善用」的境界。
评分坦白說,我對市面上大部分的英文學習書都感到有點厭倦了。不是說它們沒用,而是它們的編排方式、教學邏輯,幾乎都大同小異。開頭先講文法,中間穿插一些閱讀測驗,最後來個寫作範例。雖然有時候也能學到一些東西,但總覺得少了點「驚喜感」,少了點能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 aha!」時刻。我特別期待《劍橋語絲(牛津版)》能夠打破這種窠臼,在內容呈現上,或者是在知識的組織方式上,能有一些創新的想法。例如,它能不能用一些比較有趣、比較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複雜的語法概念?或者,它能不能設計一些互動式的練習,讓讀者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更能加深印象?我個人很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我思考,甚至是我會主動去尋找更多相關資料的書。如果這本書能帶給我這種「啟發式」的學習體驗,那它絕對能在我的書架上佔有一席之地。畢竟,學習語言,不應該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充滿探索和發現的樂趣。
评分喔,看到這本《劍橋語絲(牛津版)》的封面,瞬間就勾起了我好多高中時的回憶!那時候準備大學聯考,英文就是一大罩門,幾乎所有的參考書都翻遍了,舉凡什麼「克漏字」、「文意選填」的秘笈,還有各種翻譯本、字彙大全,感覺書架上塞滿了厚厚的英文學習書。記得那時候最怕的就是拿到一本寫得囉唆又沒重點的書,看了半天好像還是抓不到訣竅,一頭霧水。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心裡就想,嗯,劍橋、牛津,聽起來就是很紮實、很有份量的學術保證。而且「語絲」這兩個字,也很有意境,好像能把語言的精髓,像絲線一樣,一條一條地抽出來,讓你仔細端倪。我特別期待它能針對台灣學生最常遇到的文法陷阱、閱讀理解的盲點,或是寫作上容易犯的錯誤,提出一些精闢的解析和實用的練習。畢竟,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好的引導者,告訴我們怎麼學,而不是一味地塞一大堆東西給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武功秘笈,點撥我幾招,讓我英文功力大增,不再懼怕那些落落長的英文句子和刁鑽的考題。
评分說實話,我對這種標榜「名校出品」的英文學習書,一向抱持著一種複雜的情緒。一方面,我會覺得它應該會比較有深度、比較專業,不像坊間那些充斥著速成口號、內容卻空泛的書。但另一方面,我也擔心它會不會太過學術、太過艱澀,對我這種非英文系的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會很吃力,甚至有些脫節。我比較希望的是,這本書能在學術的嚴謹性和實用性之間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也就是說,它應該能解釋一些比較深奧的語言現象,但同時也能連結到日常溝通、學術寫作,甚至是更廣泛的文化脈絡。像是,它能不能解釋為什麼有些英文的用法我們聽起來很奇怪,但其實在特定的情境下卻非常精準?或者,它能不能剖析一些經典英文文學或新聞報導中的用字遣詞,讓我們學到更道地的表達方式?我個人很喜歡那種能夠帶我「看見」語言背後邏輯和美感的書,而不是死記硬背。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我就覺得非常值得入手,它可能不只是考聯考的工具書,更能提升我對英文的整體的理解和鑑賞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