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國際文獻學研討會之召開,適逢清代名儒章學誠逝世兩百週年,為紀念這位治學有成的文獻學大傢,遂以實齋學術成就為研討的主要方嚮。收錄文章如下:吳哲夫:〈談東亞地區古文獻的螺鏇循環現象〉、黃兆強:〈近現代章學誠研究評議〉、王樾:〈就史學緻知、史之為史、曆史之道─試析章學誠的曆史思想及其在中西曆史哲學比較上的意義〉、林時民:〈史意─章學誠史學的神髓〉、龔鵬程:〈乾隆年間的文人史論─論章實齋的「文史學」〉、蔡琳堂:〈章學誠「史學經世」之理論與實踐─以方誌纂修為討論重點〉、蔡信發:〈《史記》刪述點竄之平議─章學誠論《史記》辨疑〉、顧史考:〈學誠摘錄〉、李康範:〈超越與獨行─章學誠對戴東原之貶與褒〉、李軍:〈規正勖勉 砥礪相激─章學誠與硃筠、邵晉涵交往始末述考〉、梁紹傑:〈章學誠對龔自珍學術思想的影響衍論〉、吳銘能:〈論王湘綺論章實齋〉、連清吉:〈章學誠與內藤湖南〉、林傢驪:〈章學誠的文學觀〉、吳鷗:〈章學誠的詩學觀與「六經皆史」說〉、黃復山:〈章學誠的舉業讀書法〉、魚小輝:〈從《章氏遺書》看章學誠對其時婦女德藝的評價〉、王國良:〈章實齋圖書編撰學探析〉、鬍楚生:〈章學誠《校讎通義》與鄭樵《校讎略》之關係〉、吳格:〈王重民《校讎通義通解》述評〉、丁原基:〈略論章學誠及許瀚於目錄學觀點之異同─以《史籍考》修纂為例〉、陳仕華:〈章學誠會通思想在目錄學上的意義〉、林安梧:〈關於中國哲學中「格義」與「詮釋」問題之探索:對於船山哲學幾個問題之深層反思─從勞思光對王船山哲學的誤解說起〉、王鍔:〈《禮記‧麯禮》成篇年代考〉、硃邦薇、吳格:〈現存明人詩文集之調查與目錄編纂〉、全寅初:〈試探敦煌文獻中變文的理論與應用〉、邱德修:〈戰國「二聲字」分閤及其應用〉。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收錄瞭論文,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學術答捲。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聚焦於章學誠,這本身就體現瞭學界對其研究的持續關注和高度重視。從我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呈現瞭當代學者們對章學誠學術思想進行的最新、最深入的探討。每篇文章都像是作者們曆經多年潛心研究的結晶,字裏行間流淌著紮實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精神。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章學誠“考據”與“論說”相結閤的研究,這讓我看到瞭文獻學研究的宏大視野和實踐意義。書中一些文章對章學誠思想中的辯證法、史觀的創新性進行瞭發掘,這些內容讓我對中國傳統學術的原創性和生命力有瞭更深的認識。雖然有些文章的論證過程非常密集,需要反復揣摩,但正是這種深度,纔使得本書具有瞭非凡的學術價值。它不僅是一本研究章學誠的專著,更是一部展現中國文獻學研究實力和方嚮的優秀樣本,我從中受益匪淺。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當代文獻學研究的最新動態,特彆是圍繞章學誠這位在中國思想史和史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展開的學術對話。我深感各位學者的研究功力深厚,他們不僅對章學誠的生平、思想有細緻入微的梳理,更能在細微之處挖掘齣其思想的精髓,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學術史背景下進行考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幾篇文章著重探討瞭章學誠的“分條係事”和“論史”方法,並嘗試將其與現代敘事學、話語分析等理論進行對話,這種跨學科的嘗試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從中,我不僅看到瞭對章學誠思想的繼承與發揚,更看到瞭文獻學研究的時代創新。本書的編排也相當用心,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文章相互呼應,構成瞭一個較為完整的章學誠研究圖景。對於非文獻學專業的我而言,雖然有時會遇到一些專業術語,但整體而言,文章的邏輯性和可讀性都相當不錯,讓我能夠相對輕鬆地跟隨學者的思路進行思考。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新的認知領域,激發瞭我對文獻學研究的濃厚興趣。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學術充滿好奇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對章學誠這位集史學、文獻學、經學大傢於一身的人物感到敬佩。閱讀《章學誠研究論叢: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我仿佛參加瞭一場高規格的學術盛宴。書中涉及的議題極其廣泛,從章學誠的著作源流、版本考證,到他與同時代學者的學術交遊,再到他對後世史學、文獻學産生的深遠影響,幾乎涵蓋瞭章學誠研究的方方麵麵。我尤其被那些關於章學誠文獻整理原則和方法的探討所吸引,這些內容不僅是對其學術遺産的再發掘,更是對我們當下如何進行文獻研究提供瞭寶貴的藉鑒。一些文章深入分析瞭章學誠在《文史通義》等著作中體現齣的獨特學術旨趣和方法論,讓我對這位先賢的智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讀完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章學誠的認識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瞭一個更為立體、更為飽滿的圖景。這本書無疑是瞭解章學誠及其在中國文獻學史上地位的絕佳入門讀物,同時也為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提供瞭更深入的學術視角。
评分這次有幸拜讀瞭《章學誠研究論叢: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作為一名對章學誠先生和中國傳統文獻學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為深刻的啓發和觸動。雖然我並非專業學者,但論文集中所展現齣的嚴謹治學態度和前沿學術思考,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場思想的盛宴。每篇文章都像是一塊精心打磨的寶石,摺射齣不同學者對章學誠文獻學思想的獨特理解與探索。我尤其被其中對章學誠“六經皆史”理論的深入剖析所吸引,結閤當下的史學研究範式,作者們提齣瞭許多新穎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傳統學術思想在現代語境下的生命力。此外,關於章學誠的著述考辨、文獻整理方法,以及他對中國史學史的貢獻等方麵,論文集也給予瞭詳盡的闡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那些紮實的文獻依據和清晰的邏輯論證所摺服,仿佛親眼見證瞭學術研究的嚴謹過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研討會的記錄,更是一部展現中國文獻學研究最新成果的力作,對於想要深入瞭解章學誠和文獻學領域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评分深入閱讀《章學誠研究論叢: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我的感受可以用“博大精深”來形容。這本書匯聚瞭眾多學者對章學誠這位文獻學巨匠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內容之豐富、視角之多元,令人驚嘆。我尤其對其中幾篇關於章學誠文獻學思想演變軌跡的研究感到印象深刻,作者們從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學術流派齣發,勾勒齣瞭章學誠思想發展的脈絡,並對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接受與轉化進行瞭深入分析。這讓我認識到,對一位偉大思想傢的研究,需要將其置於動態的曆史進程中,方能洞察其思想的精髓和生命力。此外,書中還有不少探討章學誠文獻學方法論及其當代意義的文章,這些內容具有極強的啓發性,讓我思考如何在當下學術研究中藉鑒和發揚章學誠的學術智慧。這本書的學術水準之高,內容之充實,無疑為中國文獻學研究增添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渴望深入瞭解章學誠思想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