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最著名的哲學傢、哲學史傢兼教育傢馮友蘭先生,一生幾乎貫穿瞭整個20世紀。他的人生隨著國傢的命運在近百年間跌宕起伏。而且,其經曆在同代知識分子中也是最豐富的。在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中,他是最富爭議性的人物之一。
本書的作者蔡仲德是知名學者,也是馮友蘭的女婿。他除瞭力秉尊重事實、服從學理、排除政治偏見的原則外,還對馮友蘭所處的曆史環境有真切、細緻的瞭解。本著就是在此基礎上,評述瞭馮友蘭一生的思想曆程、學術成就和對教育的貢獻。
本書還有兩個精彩的附錄。一是當今中國哲學史知名專傢陳來寫的《馮友蘭先生傳》,此文言簡意賅,情真意切;二是北京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陳戰國和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李中華寫的《馮友蘭傳》,該文對馮先生的生平和學術闡述得甚為詳明。
此外,本書還插有馮先生及與其生平有關的照片近百幅,讀者可從此直接感受大師的氣象風采。
第一次接觸到“馮友蘭”這個名字,是在大學的哲學導論課上,老師在介紹中國近現代哲學史時,用一種略帶崇敬的語氣提到瞭這位巨匠。當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位飽學鴻儒的形象,他一定學貫中西,思想深邃,足以引領我們這些初學者窺探哲學殿堂的奧秘。盡管課上對他的介紹有限,但“理性”、“新儒傢”、“中國哲學現代化”等關鍵詞卻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激起瞭我對這位哲學大傢探究的強烈欲望。我開始在圖書館翻閱相關的書籍,搜尋關於他生平事跡和學術思想的點滴信息。每一次偶然發現,都能讓我對這位先生的形象更加立體,對他的思想脈絡有更細緻的感知。這種循序漸進的瞭解過程,讓我體驗到瞭獨立發現的樂趣,也為我日後深入閱讀他的著作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我對這位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先賢充滿瞭好奇和敬意,也為我日後更全麵的認識他,打下瞭初步的印象。
评分對於哲學,我一直抱著一種既敬畏又渴望的態度。在眾多哲學大傢中,馮友蘭先生的“新儒傢”思想,以及他試圖調和中西哲學,為中國哲學尋找現代化道路的努力,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我曾經嘗試閱讀他的一些原著,但由於學識的局限,常常感到晦澀難懂,如同置身迷霧之中。就在我感到有些迷茫之際,一本關於這位先生的著作齣現在我的視野中。這本書並非簡單的學術研究,而是以一種更加親切、易懂的方式,將馮友蘭先生的生平經曆、學術思想以及他對中國哲學史的貢獻娓娓道來。作者的筆觸細膩,將先生的求學之路、教學生涯、學術爭鳴都描繪得生動形象,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眼見證瞭這位偉大的哲學傢是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不斷探索、思考,並最終形成他獨特的哲學體係。這本書讓我對“理性”與“情感”、“傳統”與“創新”的辯證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認識到,哲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能指導我們的思考,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和世界,這本傳記,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我探索哲學道路上的前行方嚮。
评分在一次偶然的書展上,我被一本封麵設計樸素卻散發著知識氣息的書籍所吸引,它的名字雖然不直接提及“馮友蘭”,但書中對中國哲學史,特彆是20世紀中國哲學發展的論述,以及對各種學術思潮的辨析,讓我隱約覺得與這位大師的治學方嚮息息相關。隨著閱讀的深入,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嚴謹態度和深厚學養,以及對曆史事件和人物關係的精準把握,讓我愈發確信,這必定是對一位重要哲學傢的深刻解讀。書中對當時中國社會背景下,知識分子所麵臨的挑戰和抉擇的描繪,令我感同身受。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抽絲剝繭,試圖展現這位哲學傢在時代洪流中的思考與掙紮,以及他對中國哲學齣路的探索。字裏行間洋溢著對學術的熱愛和對真理的追求,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思想傢形象,他的智慧光芒穿越曆史,至今仍能啓迪人心,也讓我對這位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中,依然堅守學術陣地的智者,産生瞭由衷的欽佩。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偉大的思想傢,不能僅僅停留在他的學術著作上,更需要深入瞭解他的生活經曆、思想演變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在這方麵,我曾閱讀過不少關於哲學傢的傳記,但往往因為過於側重學術分析,而忽略瞭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細節,使得人物形象顯得有些單薄。直到我偶然翻閱到一本介紹馮友蘭先生的書,纔真正體會到瞭傳記的魅力。這本書沒有堆砌復雜的哲學概念,而是將馮友蘭先生的一生,從他少年時代的求學,到中年時代的學術高峰,再到晚年時代的沉思,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考證,還原瞭先生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睏境與抉擇,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哲學的深刻理解。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先生在特定曆史時期所經曆的波摺,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充滿人情味的筆觸,展現瞭一位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復雜心路曆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真實的馮友蘭,他不僅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哲學傢,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中國人,他對學術的執著,對民族文化的擔當,都深深地打動瞭我,讓我從另一個維度,重新認識瞭這位偉大的思想傢,也對如何在曆史的大背景下理解一個人的思想,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哲學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始終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哲學發展脈絡的著作。在眾多的哲學大傢中,馮友蘭先生無疑是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新理學”體係,以及他對中國哲學現代化進程的貢獻,一直是我探索的重點。然而,許多關於他的著作,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碎片化,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直到我接觸到一本關於馮友蘭先生的傳記,纔讓我耳目一新。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學術觀點,而是以一種敘事性的方式,將馮友蘭先生的學術生涯與他的人生經曆緊密結閤起來。作者巧妙地將先生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思考、探索和轉變,融入到對當時社會曆史背景的描繪之中。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馮友蘭先生主要的哲學思想,如“本體論”、“認識論”和“人生論”等,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瞭他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不斷調整和發展自己的思想,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體認和創新性轉化。這本書讓我深切感受到,一位偉大的哲學傢,他的思想並非憑空産生,而是與他所處的時代、所經曆的事件、所接觸的人物息息相關。這本書如同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這位哲學巨匠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也讓我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瞭更宏觀、更深刻的理解,這種將學術與人生融為一體的解讀方式,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極大的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