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评传

冯友兰先生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冯友兰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传记
  • 思想史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传记
  • 历史人物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现代中国最着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兼教育家冯友兰先生,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他的人生随着国家的命运在近百年间跌宕起伏。而且,其经历在同代知识分子中也是最丰富的。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他是最富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本书的作者蔡仲德是知名学者,也是冯友兰的女婿。他除了力秉尊重事实、服从学理、排除政治偏见的原则外,还对冯友兰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真切、细致的了解。本着就是在此基础上,评述了冯友兰一生的思想历程、学术成就和对教育的贡献。

  本书还有两个精彩的附录。一是当今中国哲学史知名专家陈来写的《冯友兰先生传》,此文言简意赅,情真意切;二是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陈战国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中华写的《冯友兰传》,该文对冯先生的生平和学术阐述得甚为详明。

  此外,本书还插有冯先生及与其生平有关的照片近百幅,读者可从此直接感受大师的气象风采。

冯友兰先生评传 本书旨在对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思想、人生轨迹及其对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的影响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评价。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勾勒出一位世纪学人的精神图谱。 第一部分:早岁与求学——哲学的萌芽与西风东渐 本书详述了冯友兰先生早年在家乡河南唐河的成长环境,追溯其在传统私塾教育中接受的儒家熏陶,以及这种早期浸润如何为他日后融会中西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着重笔墨描绘了冯友兰先生在开封、北京求学阶段,特别是进入清华学堂(后清华大学)后的求知历程。 重点解析了他如何接触到严复、梁启超等前辈的译介成果,并以惊人的速度吸收了西方哲学思潮,特别是康德的先验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等,如何在他心中激起强烈的理性思辨的冲动。本书细致考察了冯友兰先生早期在思想上的探索与挣扎,记录了他从对西方哲学的狂热追随,到意识到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自身哲学的定位的过程。 第二部分:留学哥大与哲学体系的初步建构 本部分聚焦于冯友兰先生在美留学期间,于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和瑞丁的经历。书中不仅描述了其在杜威实用主义影响下所受的训练,更深入剖析了冯友兰先生在这一时期完成的硕士和博士论文——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名家哲学的研究。 通过梳理他早期的英文著作,如《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后被译为《中国哲学简史》的英文版基础),展现了这位青年学者如何以西方哲学的框架和清晰的逻辑,系统梳理和介绍中国数千年来的思想脉络。这不仅是他个人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标志着中国哲学研究开始以一种更为规范和国际化的视角进入世界视野。书中特别强调了他在这一阶段如何初步确立了其“综合创新”的学术路径:不作单纯的复古或全盘西化,而是要在继承中发展。 第三部分:回国任教与“新理学”的创立 回国后,冯友兰先生先后执教于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并最终回到清华大学。此阶段是他学术思想成熟和高峰期的到来。本书详细阐述了抗战爆发前后,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中,如何完成其最具原创性的工作——“新理学”的构建。 “新理学”的理论核心,包括对“道”与“理”的重新阐释,对传统儒家“性”、“天理”、“心”等概念的哲学化和系统化处理,以及他所提出的“即理学”和“体用论”的精妙结构。本书将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置于中国哲学史的坐标系中,考察它与宋明理学的继承与区别,并分析了其理论目标:旨在用现代的哲学语言和逻辑,重建一个具有当代价值的、能够回应现代挑战的中国哲学体系。书中详细解读了其代表作《新理学》和《中国哲学简史》中关于“有境界、有意义、有境界的意义”的论述,力求还原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部分:哲学与政治的交织——共和国时代的思想转向 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冯友兰先生的思想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折。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的复杂心态与学术选择。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冯友兰先生主动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在“学习与改造”的过程中,试图将自己的哲学观点与时代思潮相融合。 重点分析了他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以及他如何试图在“旧我”与“新我”之间寻求一种内在的调和。书中探讨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的实践,以及这一阶段的学术著述,如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再梳理,如何体现出一种在坚持自身哲学立场基础上的时代适应性。 第五部分:世纪回望与学术遗产的评价 全书的最后部分是对冯友兰先生整个学术生涯的总结与历史定位。这不仅是对其“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集中回顾,更是对其作为一位跨文化哲学家的地位的审视。 本书客观评价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贡献与争议:他作为第一位将中国哲学系统介绍给西方的学者所起的桥梁作用;他将西方哲学的清晰逻辑和严密性引入中国哲学研究的规范化进程;以及他对中国哲学现代性转化的不懈努力。同时,书中也审慎地探讨了学界对其思想体系的批评意见,例如其在新理学中对主体性问题的处理、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立场选择等。 最终,本书旨在呈现一位完整、立体、充满求索精神的冯友兰先生形象——一位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终生致力于用理性之光照亮中国思想大地的伟大哲人。全书力求文笔沉稳、考据详实,展现出对中国近代哲学史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哲学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始终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发展脉络的著作。在众多的哲学大家中,冯友兰先生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新理学”体系,以及他对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的贡献,一直是我探索的重点。然而,许多关于他的著作,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直到我接触到一本关于冯友兰先生的传记,才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学术观点,而是以一种叙事性的方式,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生涯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结合起来。作者巧妙地将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探索和转变,融入到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描绘之中。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冯友兰先生主要的哲学思想,如“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论”等,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他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调整和发展自己的思想,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体认和创新性转化。这本书让我深切感受到,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事件、所接触的人物息息相关。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这位哲学巨匠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将学术与人生融为一体的解读方式,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启发。

评分

第一次接触到“冯友兰”这个名字,是在大学的哲学导论课上,老师在介绍中国近现代哲学史时,用一种略带崇敬的语气提到了这位巨匠。当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饱学鸿儒的形象,他一定学贯中西,思想深邃,足以引领我们这些初学者窥探哲学殿堂的奥秘。尽管课上对他的介绍有限,但“理性”、“新儒家”、“中国哲学现代化”等关键词却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激起了我对这位哲学大家探究的强烈欲望。我开始在图书馆翻阅相关的书籍,搜寻关于他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的点滴信息。每一次偶然发现,都能让我对这位先生的形象更加立体,对他的思想脉络有更细致的感知。这种循序渐进的了解过程,让我体验到了独立发现的乐趣,也为我日后深入阅读他的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这位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先贤充满了好奇和敬意,也为我日后更全面的认识他,打下了初步的印象。

评分

对于哲学,我一直抱着一种既敬畏又渴望的态度。在众多哲学大家中,冯友兰先生的“新儒家”思想,以及他试图调和中西哲学,为中国哲学寻找现代化道路的努力,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曾经尝试阅读他的一些原著,但由于学识的局限,常常感到晦涩难懂,如同置身迷雾之中。就在我感到有些迷茫之际,一本关于这位先生的著作出现在我的视野中。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学术研究,而是以一种更加亲切、易懂的方式,将冯友兰先生的生平经历、学术思想以及他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娓娓道来。作者的笔触细腻,将先生的求学之路、教学生涯、学术争鸣都描绘得生动形象,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探索、思考,并最终形成他独特的哲学体系。这本书让我对“理性”与“情感”、“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哲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指导我们的思考,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这本传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哲学道路上的前行方向。

评分

在一次偶然的书展上,我被一本封面设计朴素却散发着知识气息的书籍所吸引,它的名字虽然不直接提及“冯友兰”,但书中对中国哲学史,特别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论述,以及对各种学术思潮的辨析,让我隐约觉得与这位大师的治学方向息息相关。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学养,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精准把握,让我愈发确信,这必定是对一位重要哲学家的深刻解读。书中对当时中国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的描绘,令我感同身受。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抽丝剥茧,试图展现这位哲学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思考与挣扎,以及他对中国哲学出路的探索。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学术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思想家形象,他的智慧光芒穿越历史,至今仍能启迪人心,也让我对这位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依然坚守学术阵地的智者,产生了由衷的钦佩。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不能仅仅停留在他的学术著作上,更需要深入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思想演变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这方面,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哲学家的传记,但往往因为过于侧重学术分析,而忽略了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细节,使得人物形象显得有些单薄。直到我偶然翻阅到一本介绍冯友兰先生的书,才真正体会到了传记的魅力。这本书没有堆砌复杂的哲学概念,而是将冯友兰先生的一生,从他少年时代的求学,到中年时代的学术高峰,再到晚年时代的沉思,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还原了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的深刻理解。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波折,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充满人情味的笔触,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复杂心路历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冯友兰,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哲学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国人,他对学术的执着,对民族文化的担当,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从另一个维度,重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也对如何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理解一个人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