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中国哲学特有的路数来诠释中国哲学,并用通俗的语言、轻松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哲人的思想。书中以思想家为单元,在横向方面勾勒出各思想家和思想学派的中心理论,以及与当时其他思想家和学派的相互关涉;纵向方面则剖析各思想、理论的流演及发展,理出中国思想前后相继、首尾连贯的统序。
隐隐中,点出中国哲人为世道而学问的旨趣,使读者对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目,有正确的认识。
我买《中国哲学史话(三版)》完全是出于一种“偶然”,或者说是“好奇心驱使”。我平时对哲学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偶尔会听到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比如“道”、“阴阳”、“五行”等等,觉得很有意思,但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比较亲切,而且“三版”也意味着它应该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打磨,质量应该有所保障。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哲学视角”。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谁说了什么”,而是尝试去引导读者理解“为什么会这么说”。比如,在讲到法家思想时,书中并没有直接批判法家的严酷,而是会去分析它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如何成为了一种“效率至上”的统治工具,以及它的局限性在哪里。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现代社会的案例,来类比古代哲学思想在今天的意义,这让我觉得哲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乐”与“礼”在古代哲学中的作用的讨论,作者认为,它们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工具,更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体精神平衡的重要方式。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比较灵活,有时候会穿插一些作者的个人感悟,让阅读过程不那么单调。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死板,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一步步地探索中国哲学的迷人世界,并在一些关键节点停下来,让你思考。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购买《中国哲学史话(三版)》时,内心是怀揣着一种“功利性”的考量。我当时正在准备一个与中国古代思想相关的项目,急需快速地掌握一些核心的哲学观点和代表人物。这本书的“史话”二字,让我以为它会像故事书一样,快速地给我一个概览,让我能迅速地将各种信息“塞”进脑子里。然而,阅读体验却比我想象的要“硬核”一些。这本书的重点,更在于对各个哲学流派核心思想的“精雕细琢”。作者在阐述某个哲学家的思想时,会尽可能地去引用原文,并且对其进行较为细致的解读。例如,在介绍《论语》中的“仁”,书中会详细地分析“仁”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孔子如何一步步地将“仁”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书中还会对一些重要的哲学命题,如“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进行深入的辨析,探讨它们在不同思想家那里所呈现出的细微差别。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受益于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哲学进行融合的章节。作者分析了佛教的“空”与中国道家的“无”之间存在的共通之处,以及在融合过程中,哪些本土哲学元素被吸收,哪些佛教概念被改造。这本书的论述非常扎实,对于每个哲学概念的阐释都力求到位,但这也意味着它的阅读速度相对较慢,需要反复咀嚼。如果你对某个哲学观点有深入的探究欲望,想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演变,这本书会提供非常详实的资料和论证。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中国哲学史话(三版)》纯粹是出于一种“顺手”的念头,可能是因为在书店里看到它封面还算顺眼,或者是在某个书单里被它“中国哲学”的标签勾了一下。翻开书本,我并未抱有特别高的期待,只是抱着消磨时间的心态。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与其说是“史话”,倒不如说是更接近于一种“脉络梳理”。它并没有着力于营造故事的跌宕起伏,而是以一种相当严谨且有条理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线。作者在介绍不同流派时,更侧重于梳理它们之间的传承与演变关系,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发生调整或创新。比如,书中在论述道家思想时,除了介绍老子和庄子,还会将它与儒家思想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治国理念、人生态度上的差异,以及后世如何将两者进行融合或取舍。这种“横向与纵向”结合的梳理方式,让我对中国哲学整体的图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个人对书中对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等概念在不同哲学流派中的体现分析,感到颇有收获。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而是尝试用相对简洁的语言去解释,并结合具体的哲学命题,比如“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这类表达,是如何体现了中国哲学独特的宇宙观和本体论的。这本书的逻辑性很强,观点也比较鲜明,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如果你想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逻辑,这本书的框架搭建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评分我购买《中国哲学史话(三版)》纯属是“一时兴起”,大概是在一个闲散的下午,在书店里随意翻看,然后被它“中国哲学”的名头吸引了。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能稍微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智慧,或许也能对当下的一些困惑有所启迪。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思想漫游”。它并不拘泥于严格的时间线或者学派的划分,而是更倾向于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哲学主题,如“人性善恶”、“君臣之道”、“生老病死”等,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进行呈现和对比。作者在讨论这些主题时,会引用大量的古代文献,但并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叙述中,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我个人对书中关于“道家与禅宗”在追求“自然无为”上的异同之处的分析,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对比两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思想家,揭示了他们虽然都崇尚“无为”,但在具体实践和理论侧重点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异。书中还探讨了一些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体自由与集体责任”等永恒的哲学命题,并试图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给出一些独特的解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自由,有时候会像散文一样,在某个哲学概念上进行一番诗意的阐发,有时候又会回归到理性分析,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它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有些许复杂,但回味无穷,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哲学产生更深的敬意和兴趣。
评分《中国哲学史话(三版)》这本书,我大概断断续续看了有一阵子了。说实话,一开始我买这本书,主要是被它“史话”这个名字吸引的,想着这肯定是一本通俗易懂、有趣味性的哲学入门读物。读过之后,也确实如我所愿,它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那些遥远又深奥的哲学思想,通过生动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让人感觉一点都不费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诸子百家的时候,并没有生硬地罗列观点,而是会去挖掘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提出那些思想。比如讲到墨子的时候,作者就详细介绍了那个战乱频仍、礼崩乐坏的年代,以及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是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又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种叙述方式,让我不仅理解了墨子的思想,更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疾苦和对和平的渴望。再比如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阐述,书中也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孔子周游列国的艰辛,以及他在困境中依然坚持“仁”的理念,这种精神上的感召力,远比单纯的理论阐述来得深刻。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历史掌故和文人逸事,让原本严肃的哲学讨论变得更加鲜活有趣,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接地气,没有太多学术性的术语,即便是初次接触中国哲学的人,也能很快地理解其中的精髓。总的来说,如果你想对中国哲学有一个初步的、生动的了解,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