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四十余万言,分论中国古代、中古、近代、现代的哲学思想,另有序论及总结论,纲举目张,言必有据,立论公允,而皆本原典。
本书探究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演进,并与西洋哲学对照比较,期见中国哲学之未来趋势,以促中华文化之复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本书出版后,风行海内外。今全面修订,推出新版,盼有助于大学之教学,更有利于读者之自修。
作者简介
周世辅
国立暨南大学文学士
韩国东国大学名誉哲学博士
国立湖南大学教授
国立政治大学教授
这套《中国哲学史》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智慧的一扇全新的大门!起初我对中国哲学知之甚少,只是一些零星的概念,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太吸引人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宏大的历史背景切入,将各个哲学流派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格局紧密地联系起来。读第一部分时,我仿佛置身于春秋战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也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先贤会提出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书中对他们思想的阐释,不是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他们提出的问题、他们的逻辑推理以及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特别是书中关于“道”的探讨,从不同学派的解读中,我才体会到这个概念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它既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人生的智慧,更是政治的指导。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思想的同时,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历史典故,让枯燥的哲学变得鲜活起来,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总感觉自己离中国古代的智慧又近了一步,这种感觉真的太美妙了!
评分阅读这套《中国哲学史》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深度对话。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仅仅是介绍思想,更是试图还原每个哲学家的心路历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哲学思想融合发展的章节。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非常精妙,既展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内涵,又分析了它在中国哲学土壤中发生的变化,比如禅宗的兴起,它将佛教的超脱与中国本土的自然主义、个体精神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智慧。书中对宋明理学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之间存在着某种玄妙的联系,而这本书则清晰地梳理了它们之间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它们各自的核心观点和对后世的影响。作者在解读这些复杂的思想体系时,会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清晰的脉络。读到这里,我不再觉得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是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有着自己困惑、追求和思考的智者,他们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觉得中国哲学听起来很“玄”,很难把握。但这套《中国哲学史》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在中国哲学这座宏伟的迷宫中穿梭。书中将各个哲学学派的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辩驳和影响,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道家思想的阐释,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化为“无为而治”,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思考,这让我对“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老子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法家思想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权谋术,更是对国家治理、法律制度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洞察。作者在阐述每个学派时,都会提供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人物事例作为佐证,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论有了坚实的支撑,读起来既严谨又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哲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是古人解决生活、社会、政治问题的智慧结晶。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和美学情有独钟,而这套《中国哲学史》意外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虽然书名是“哲学史”,但其中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阐述,可以说是点睛之笔,让我看到了哲学与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关于“意境”、“气韵生动”、“天人合一”等概念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我过去只是从艺术作品中感受这些美学原则,而这本书则追溯了这些原则的哲学根源。比如,书中对庄子“坐忘”和“逍遥游”的解读,与中国山水画中追求的空灵、悠远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比如,书中探讨儒家“中和之美”与道家“返璞归真”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让我明白了为何中国古典艺术总能给人一种宁静致远、淡泊宁静的感受。作者在分析这些哲学概念时,并没有忘记它们在实践层面的应用,会引用大量的诗词、绘画、书法作品作为例证,这使得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读完相关章节,我再去看那些古老的艺术品,仿佛能听到它们在低语,诉说着千年前的哲学思考。
评分这套《中国哲学史》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精心打磨的玉器,每一章节都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让人爱不释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中国哲学发展中“矛盾”与“调和”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将不同哲学流派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挖掘它们之间存在的张力,以及这些张力如何驱动了哲学思想的演进。比如,书中对儒家“仁”与墨家“兼爱”的比较,让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人道关怀方式;对道家“自然”与法家“法治”的对比,则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治理理念。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梳理这些思想时,会时刻关注它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实际作用,以及它们如何被历代帝王、士大夫所解读和运用。这种从思想源头到历史实践的贯通,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不再是书斋里的空谈,而是影响中国历史走向、塑造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优美,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读起来如同品味一杯陈年的普洱,回甘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