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对张载的了解并不算深入,只知道他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读完之后,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横渠易说》和《正蒙》在我脑海中原本是那种遥不可及的古籍,但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尤其被作者对张载“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的探讨所打动。他如何从《易经》的卦象和爻辞中,解读出张载对于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将这种理解转化为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这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对“气”的论述,不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作者通过对《正蒙》中“诚”等篇章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张载如何将抽象的道学思想,转化为指导个人修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路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与古圣先贤对话的奇妙旅程。
评分这本《张载易学与道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此前对张载的了解仅限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耳熟能详的哲学宣言,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扎实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张载深邃的思想世界。《横渠易说》和《正蒙》这两部经典,在我看来向来是晦涩难懂的学术高峰,但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将它们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原文和注释,而是深入挖掘张载的思想脉络,探讨他如何将《易经》的义理与道家的宇宙观、人生观巧妙地融合,尤其是在“气”的本体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诚”的工夫论来体悟大道等关键问题上,作者都给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解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张载跨越千年的智慧之光,照亮了我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新维度。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也十分到位,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风韵,又用现代的语言进行解释,使得初学者也能逐步领略其中的奥妙。
评分我一直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宋代理学的忠实拥趸,而张载作为关学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独特性和影响力一直让我充满好奇。这本《张载易学与道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切渴望。作者并非停留在表面论述,而是聚焦于《横渠易说》和《正蒙》这两部核心著作,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思想辨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张载“气”的学说与《易经》“太极”思想的关联之处的阐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对应,更是对张载如何构建一套以“气”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并以此来解释万物生成与变化逻辑的精彩呈现。此外,作者对于张载“心”与“理”的辨析,以及其“诚”的道德修养工夫论,也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将张载的道学思想与儒家伦理紧密结合,展现了张载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哲学体系。这本书在学术的严谨性与思想的启发性之间取得了极佳的平衡,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张载思想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学术著作。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实践性很感兴趣,而张载的思想,尤其是其“体用一源”的哲学主张,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这本《张载易学与道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议题的探索需求。作者以《横渠易说》和《正蒙》为主要分析对象,清晰地勾勒出了张载如何在《易经》的根本义理基础上,发展出其独特的道学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张载如何将《易经》的“理”与道家的“道”相结合,并进一步阐释“气”作为天地万物之本的深刻见解。书中对张载“为天地立心”等思想的溯源和辨析,为我理解其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对张载“诚”的工夫论的解读,更是将抽象的哲学思辨与个体生命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展现了张载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分析细致,为我理解张载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哲学领域耕耘的学者,我始终认为,理解一个思想家的核心,必须回到他的原著,并且要通过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去把握。这本《张载易学与道学》正是一次这样的尝试,它将我引向了张载的《横渠易说》和《正蒙》,并提供了一个极为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读框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文本的简单梳理,而是深入剖析了张载如何在《易经》的框架内,构建其“气”的本体论,如何理解“阴阳”的生成意义,以及如何将这些宇宙论的原理,落实到个体的人格修养和社会政治的实践层面。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张载“心体”概念的阐释,以及他对张载如何运用“气”的概念来解释“仁”的生生不息之德的独到见解。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并且引用的文献资料也极为丰富,这使得我对张载的易学思想和道学体系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于致力于宋明理学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学术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