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对庄子外杂篇研究的一系列学术论文之总集。外杂篇不像内七篇可视为较纯粹的庄子思想,其思想内容已十分驳杂,其中有庄子思想之引申、黄老思想之发展,甚至也有一些近于老子思想的发挥。因此本书将其定位为较内篇为晚的道家后续学者之着作。本书除了讨论有关《庄子》书材料的移易分合及分类等形式问题之外,并论及「气与阴阳」、「养生」、「理观念」、「老庄融合」、「黄老」、「无君」、「对各家子学之批判」等各种思想主题,并注意到由内篇到外杂篇的道家思想之发展有一个「由心向物」的思维方向。本书的研究希望能对庄周之后结合了老子思想的战国中后期以迄秦汉之初的道家天道大格局的思维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简介:
刘荣贤,台湾嘉义人,1955年3月生。1994年东海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静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任教于东海大学中文系。研究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及先秦道家。着有《王船山张子正蒙注研究》、《宋代湖湘学派理学研究》,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哲学素来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解读庄子“外杂篇”的著作。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书中对《养生主》、《德充符》等篇的分析,让我对庄子如何看待生死、如何安顿身心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齐物论”在“外杂篇”中的延展和体现的探讨。他并非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篇章,而是将它们置于庄子整个思想体系中进行考察,使得每一个论点都显得更加有力。书中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庄子原文,作者都会给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分析其优劣,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极大地激发了我独立思考的欲望。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庄子思想的建构中来。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提升读者的哲学理解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阅读《庄子外杂篇研究》,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作者对庄子“外杂篇”的梳理和辨析,堪称精湛。书中对于《天道》、《外物》等篇的讲解,尤为精彩。我一直对“天道”这个概念感到模糊,觉得它高不可攀,难以捉摸。但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庄子文本的细致解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潮,将“天道”的含义层层剖析,使其变得更加清晰可感。特别是书中对“外物”篇中关于“知”与“不知”的讨论,作者将其与现代认知科学的一些理念进行了有趣的对照,虽然这是现代的视角,但却意外地契合了庄子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时而如溪水潺潺,娓娓道来,时而又如山洪爆发,气势磅礴,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庄子外杂篇研究》,心中不免有些忐忑,毕竟“外杂篇”这部分内容,相较于《内篇》和《杂篇》的某些篇目,似乎更显晦涩,探讨起来也更为不易。然而,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将我从最初的疑虑引向了对庄子思想更深层次的探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外杂篇》中那些被忽视的篇章所给予的充分关注,例如书中对《渔父》、《盗跖》等篇的解读,不再仅仅停留在它们所呈现的表面故事,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意涵。作者并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层层剥茧,梳理历代学者的不同见解,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倍感信服。同时,书中在引用古籍和史料时,都做了详尽的注释,使得即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论证过程,而不会感到茫然。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也让我对庄子“外杂篇”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思想天地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惊喜连连。原本以为《庄子外杂篇研究》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没想到读起来却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古老智慧的深度对话。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刻舟求剑》这样广为人知的典故,进行的反思性解读。它并没有简单地重复世人皆知的道理,而是追溯了故事背后的逻辑谬误,并将其与庄子更宏观的“道”的哲学相结合。这种“以小见大”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庄子思想的系统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常常会引用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出土文物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跨学科的考证手法,不仅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自身的感悟和思考,这些个人的“跑野马”式的片段,并没有破坏整体的学术严谨性,反而为冰冷的书本增添了几分温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作为研究者的真挚情怀。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庄子外杂篇研究》之前,我对“外杂篇”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总觉得它们不如《内篇》那样具有代表性。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外杂篇”在庄子思想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书中对《知北游》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再将《知北游》视为一个独立的篇章,而是将其视为庄子对“道”的更进一步的追问,以及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和辨析,这使得我对先秦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对一些古代文献中关于庄子的记载进行了考证,力图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庄子形象。这种兼具广度和深度的研究,让我对庄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及他所构建的哲学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