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诠释方法

儒家经典诠释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儒家
  • 经典
  • 诠释
  • 方法
  • 哲学
  • 文化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学术
  • 思想史
  • 文献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十四篇论文,系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划」及台湾大学「中国文化经典的诠释传统之研究」部份成果。根据其性质,可分为「理论与背景」、「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传统儒者解经方法及其现代转折」三组。第一组共有五篇,均是针对经典诠释所作的反省,或是检讨其方法论的预设与问题,或是探讨其思想史的背景。第二组共三篇,均涉及先秦儒家的经典诠释。第三组共六篇,均涉及宋明及现代儒者的解经方法。本书无法完全涵盖儒家经典诠释所涉及的方法论面向,但本书的出版则可视为此领域奠定基石,以期整个学术界共同努力。

《宋代士人的人文精神与社会实践》 第一部分:宋代士人的“内圣”追求与学术转向 本书深入探究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在儒学复兴的浪潮下,其内在精神世界的重塑与外在社会实践的复杂图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既有文治昌盛的辉煌,也饱受“积弱”的困扰。士人阶层,作为连接庙堂与江湖的中坚力量,其思想的演变和行为的取舍,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时代的走向。 一、理学发端:对“道”的追寻与本体论的构建 本书首先聚焦于宋代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兴起。这并非简单的对汉唐儒学的回归,而是一场深刻的哲学革命。士人对魏晋玄学、两晋玄释以及佛老思想的反思,催生了对“天理”和“道”的本体论探求。 我们详细分析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先驱者的贡献,特别是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语录”所体现出的士人对历史使命感的自觉承担。紧接着,重点剖析了程颢、程颐兄弟如何将理学结构化,强调“格物致知”的工夫论和对“义理”的坚持。朱熹集大成的工作,不仅在于对“四书”的注释体系的建立,更在于其将宇宙论、心性论与政治伦理的系统化整合,构建了一个严密而宏大的儒家宇宙观。 我们不满足于对理学概念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其社会心理基础: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士人如何通过对“内圣”功夫的强调,寻求精神上的安顿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理学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解释和运用的? 二、心学异途: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实践的转向 与程朱学派的“格物”路径不同,本书随后探讨了以陆九渊、王阳明(虽然王阳明主要活动于明代,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宋代,本书在此处侧重探讨宋代理学内部的张力)为代表的心学倾向。我们着重分析了宋代心学先声——如北宋末年对“心即理”的初步萌芽。 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这反映了宋代士人不再仅仅满足于做“天理的执行者”,而是开始寻求成为“天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种思想的微妙转变,预示着士人在面对政治挫折时,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个体生命的提升与道德自觉。 第二部分:士人的社会角色与政治参与的困境 宋代士人的生活,从来不是纯粹的象牙塔生活。他们身处一个重文轻武、强调文官政治的体制中,这使得他们的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充满了张力与矛盾。 一、文官政治的常态与“道学政治”的实践 宋代通过科举制和文官的专业化,极大地提升了士人的社会地位。本书细致考察了士人如何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具体的治国方略。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司马光的反新学,再到朱熹入朝的短暂经历,无不体现了士人对“道”如何落实于“政”的艰难探索。 我们关注了“清议”文化在宋代的盛行,以及清议与党争之间的复杂关系。士人往往以维护纲常名教为己任,但这种维护有时会演变成对异见的排斥与自我中心的道德优越感。通过分析士人集团的结社与论争,本书揭示了在君权与相权、道学与权术之间,士人所面临的伦理选择困境。 二、地方治理与乡村教化:士人的“微观实践” 当宏大的政治抱负受挫时,士人往往退回地方,投身于乡村建设与文化保存。本书大量引入了地方志、族谱以及士人私人著述中的记载,来展现士人的“微观实践”。 这包括:兴办义学、设立义庄以济贫恤灾;修缮水利、主持乡约以维护地方秩序;以及在私塾中传授理学心法,进行道德教化。这些实践活动,构成了宋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也使得儒家思想得以深入到民间肌理之中,超越了朝堂的政治斗争。这种“退守”并非完全的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寓教于行”的生命哲学实践。 第三部分:文化传承与精神的“出世”与“入世” 宋代士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追求,是其精神世界的外化。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人文精神。 一、诗文与书法:士人的情感表达与道德载体 宋诗的平易近人与注重理趣,与唐诗的瑰丽气象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分析了苏轼的旷达、黄庭坚的拗折,是如何反映了士人在政治挫折面前,所采取的不同精神调适方式。诗文不再仅仅是应酬之作,而是士人自我反省、寄托抱负的重要媒介。 同时,宋代书法由尚法到尚意的转变,也体现了士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颜真卿开创的法度,在宋代被赋予了更强烈的个体精神色彩。 二、藏书、辑佚与文化护持 面对印刷术的发展和战乱的威胁,宋代士人对于文化的抢救和整理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从官方组织的大型典籍编纂,到私人藏书楼的建立(如岳麓书院的藏书),再到对古籍的辑佚和校勘工作,士人将自己视为中华文明的守夜人。这种对知识传承的执着,展现了他们对“往圣继绝学”的深刻承诺。 结论:宋代士人精神的遗产 本书最终总结道,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统一体:他们既是追求“天理”的哲学家,又是深陷官场倾轧的政治参与者;他们既有“经世致用”的积极情怀,又不乏在挫折中寻求精神自足的“出世”倾向。正是这种复杂而丰富的精神实践,塑造了中国后世知识分子的基本范式,其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士大夫”这一身份的认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言…………………………………………………………………………李明辉 i

理论与背景
一、哲学分析与诠释:方法的反省………………………………………刘叙先 3
二、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刘笑敢 33
三、经典诠释与理论转移:中国哲学经典诠释之三大变例……………冯耀明 59
四、经典诠释与修辞学传统: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张鼎国 85
五、儒家诠释学的三个时代………………………………………………景海峰 115

先秦儒家的经典诠释
六、《论语》所隐含「述而不作」的诠释面向…………………………蔡振丰 143
七、孟子运用经典的脉络及其解经方法…………………………………黄俊杰 165
八、「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陈昭瑛 183

传统儒者解经方法及其现代转折
九、朱子读书法:诠释与诠释之外………………………………………陈立胜 207
十、王阳明「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及其诠释学义蕴…………………..陈立胜 235
十一、直觉与工具理性批判:粱漱溟对儒家经典的文化诠释………高瑞泉 267
十二、试论熊十力的哲学创造与经典诠释……………………………高瑞泉 289
十三、「儒家不能以道家为忌」:试论牟宗三「以道释儒」之诠释学意义…………………………………………………………………………刘笑敢 305
十四、论牟宗三先生的经典诠释观:以先秦道家为例………………郑宗义 33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此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当代儒学研究的一次重要补充,也是对每一个渴望深入理解儒家经典读者的福音。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审慎,对历代儒者在经典诠释上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核心观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辨析。我尤其赞赏他对某些关键概念,如“天人合一”、“仁”、“礼”等的不同诠释角度的比较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展示不同学派的论证过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精妙与复杂。这种“开放式”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强调,以及对历史语境的重视,都为我打开了全新的理解视角。我曾以为自己对某些经典已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但通过阅读此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与片面。这本书不只是理论的探讨,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去反思自己的认知局限,并最终走向一种更加成熟、更加深刻的经典阅读境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对“活”的儒家精神的呼唤。我一直觉得,许多时候我们对儒家经典的理解,都停留在了字面意义上,或者是一些僵化的道德说教。但《儒家经典诠释方法》打破了这一藩篱,它引导我们去探寻经典背后鲜活的思想生命,去理解这些古老的智慧在当下社会依然具有的启示意义。书中关于“经权”、“权变”的论述,让我对儒家思想的灵活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而做出调整和创新。这种“合时宜”的智慧,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尤为宝贵。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阐释了如何从经典中提取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如何将古老的思想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对经典生命力的深刻挖掘。读完此书,我不再觉得儒家经典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充满了生命力、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宝库。

评分

读完《儒家经典诠释方法》,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人”在经典理解中的核心地位。以往我总觉得,经典就是经典,与我个人关系不大,仿佛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但这本书告诉我,经典的意义,最终是要通过“人”来体现和实现的。“知人论世”的原则,在书中被反复提及,并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作者强调,要理解经典,就必须理解经典产生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志趣,以及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这使得经典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温度、有了情感、有了鲜活的生命。这种“以人为本”的理解方式,也延伸到了对读者自身的解读。作者鼓励读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思考,去与经典进行对话,去发现经典对自己生活的意义。这种互动式的理解,让我对儒家经典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仿佛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是经典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评分

初读《儒家经典诠释方法》,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系统性与深刻性。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几条诠释原则,而是从历史源流、理论基础、具体实践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儒家经典解读体系。作者在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指出,对待儒家经典,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妄加臆断,而应遵循一套严谨而富有活力的诠释路径。他详细梳理了从先秦到宋明理学,历代儒者在经典诠释上的得失与演变,这为我们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想脉络提供了宝贵的参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义理”、“考据”、“词章”等不同诠释进路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并强调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梳理,更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训练,教会读者如何审慎地接近文本,如何辨析不同解读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我曾有过囫囵吞枣地阅读经典,却不得其法的经历,而这本书则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通往真知的小径,让我意识到,解读经典并非易事,需要扎实的功底和精妙的智慧。

评分

我非常欣赏本书在方法论上的严谨与创新。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作者并非仅仅是介绍理论,而是带领我一步步实践。他对“六经”等核心经典的诠释,我仿佛看到了他本人在案头伏案,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场景。书中反复强调“因文而生义”,即理解的意义必须植根于文本本身,不能脱离文本去牵强附会。这一点对于纠正我过去随意解读的习惯非常有帮助。同时,作者也指出了“望文生义”的弊端,强调了要结合历史背景、作者意图、以及后世的理解来全面地把握文本。他甚至对一些常见的误读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我曾经深信不疑的解释,竟然是如此牵强附会。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思考者,学会了如何质疑,如何求证,如何构建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告诉我们“是什么”,更在于它教会我们“怎么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