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十四篇论文,系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划」及台湾大学「中国文化经典的诠释传统之研究」部份成果。根据其性质,可分为「理论与背景」、「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传统儒者解经方法及其现代转折」三组。第一组共有五篇,均是针对经典诠释所作的反省,或是检讨其方法论的预设与问题,或是探讨其思想史的背景。第二组共三篇,均涉及先秦儒家的经典诠释。第三组共六篇,均涉及宋明及现代儒者的解经方法。本书无法完全涵盖儒家经典诠释所涉及的方法论面向,但本书的出版则可视为此领域奠定基石,以期整个学术界共同努力。
导言…………………………………………………………………………李明辉 i
理论与背景
一、哲学分析与诠释:方法的反省………………………………………刘叙先 3
二、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刘笑敢 33
三、经典诠释与理论转移:中国哲学经典诠释之三大变例……………冯耀明 59
四、经典诠释与修辞学传统: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张鼎国 85
五、儒家诠释学的三个时代………………………………………………景海峰 115
先秦儒家的经典诠释
六、《论语》所隐含「述而不作」的诠释面向…………………………蔡振丰 143
七、孟子运用经典的脉络及其解经方法…………………………………黄俊杰 165
八、「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陈昭瑛 183
传统儒者解经方法及其现代转折
九、朱子读书法:诠释与诠释之外………………………………………陈立胜 207
十、王阳明「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及其诠释学义蕴…………………..陈立胜 235
十一、直觉与工具理性批判:粱漱溟对儒家经典的文化诠释………高瑞泉 267
十二、试论熊十力的哲学创造与经典诠释……………………………高瑞泉 289
十三、「儒家不能以道家为忌」:试论牟宗三「以道释儒」之诠释学意义…………………………………………………………………………刘笑敢 305
十四、论牟宗三先生的经典诠释观:以先秦道家为例………………郑宗义 337
此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当代儒学研究的一次重要补充,也是对每一个渴望深入理解儒家经典读者的福音。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审慎,对历代儒者在经典诠释上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核心观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辨析。我尤其赞赏他对某些关键概念,如“天人合一”、“仁”、“礼”等的不同诠释角度的比较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展示不同学派的论证过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精妙与复杂。这种“开放式”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强调,以及对历史语境的重视,都为我打开了全新的理解视角。我曾以为自己对某些经典已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但通过阅读此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与片面。这本书不只是理论的探讨,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去反思自己的认知局限,并最终走向一种更加成熟、更加深刻的经典阅读境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对“活”的儒家精神的呼唤。我一直觉得,许多时候我们对儒家经典的理解,都停留在了字面意义上,或者是一些僵化的道德说教。但《儒家经典诠释方法》打破了这一藩篱,它引导我们去探寻经典背后鲜活的思想生命,去理解这些古老的智慧在当下社会依然具有的启示意义。书中关于“经权”、“权变”的论述,让我对儒家思想的灵活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而做出调整和创新。这种“合时宜”的智慧,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尤为宝贵。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阐释了如何从经典中提取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如何将古老的思想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对经典生命力的深刻挖掘。读完此书,我不再觉得儒家经典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充满了生命力、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宝库。
评分读完《儒家经典诠释方法》,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人”在经典理解中的核心地位。以往我总觉得,经典就是经典,与我个人关系不大,仿佛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但这本书告诉我,经典的意义,最终是要通过“人”来体现和实现的。“知人论世”的原则,在书中被反复提及,并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作者强调,要理解经典,就必须理解经典产生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志趣,以及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这使得经典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温度、有了情感、有了鲜活的生命。这种“以人为本”的理解方式,也延伸到了对读者自身的解读。作者鼓励读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思考,去与经典进行对话,去发现经典对自己生活的意义。这种互动式的理解,让我对儒家经典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仿佛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是经典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评分初读《儒家经典诠释方法》,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系统性与深刻性。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几条诠释原则,而是从历史源流、理论基础、具体实践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儒家经典解读体系。作者在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指出,对待儒家经典,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妄加臆断,而应遵循一套严谨而富有活力的诠释路径。他详细梳理了从先秦到宋明理学,历代儒者在经典诠释上的得失与演变,这为我们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想脉络提供了宝贵的参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义理”、“考据”、“词章”等不同诠释进路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并强调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梳理,更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训练,教会读者如何审慎地接近文本,如何辨析不同解读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我曾有过囫囵吞枣地阅读经典,却不得其法的经历,而这本书则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通往真知的小径,让我意识到,解读经典并非易事,需要扎实的功底和精妙的智慧。
评分我非常欣赏本书在方法论上的严谨与创新。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作者并非仅仅是介绍理论,而是带领我一步步实践。他对“六经”等核心经典的诠释,我仿佛看到了他本人在案头伏案,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场景。书中反复强调“因文而生义”,即理解的意义必须植根于文本本身,不能脱离文本去牵强附会。这一点对于纠正我过去随意解读的习惯非常有帮助。同时,作者也指出了“望文生义”的弊端,强调了要结合历史背景、作者意图、以及后世的理解来全面地把握文本。他甚至对一些常见的误读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我曾经深信不疑的解释,竟然是如此牵强附会。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思考者,学会了如何质疑,如何求证,如何构建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告诉我们“是什么”,更在于它教会我们“怎么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