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内在思想的研究进路,对日本古学派各开宗门的伊藤仁斋(1627-1705)与荻生徂徕(1666-1728)作为研究中心,希望借着「王道政治论」内涵的线索,微观地探索日本儒学的细密化与对中国儒学思想的质变,并且宏观地鸟瞰德川思想的演变趋势。
本书文分六章,第一章综述对于古学派中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章介绍仁斋与徂徕思想的形成经过,并综合比较两者思想,以作为进入研究课题之思想背景。第三章进入本书之中心主轴,对于中国孔孟之王道思想以及日本古学派之王道思想详加讨论与分析比较。第四章则更深层探索古学派的王道政治论之理论基础,从关键的「仁」、「义」、「礼」、「智」等儒学单位观念,分析日本古学派思想之细致化及中国儒学在德川儒者解释下质变的情形。第五章则由古学派开启的尊孟非孟议题,企图纵深地观察德川后儒对于王道政治论的回响,仍以孟子政治思想论辩为中心。最后,综合全论文,提出「王」、「道」、「经典」三者密切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黄序………………………………………………………………………………I
自序………………………………………………………………………………I
第一章 绪论………………………………………………………………………1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1
二、两层比较思想史的意义……………………………………………………6
三、本书「王道」、「实学」概念之界定…………………………………………9
四、研究成果的回顾与研究进路……………………………………………15
第二章 古学派思想渊源与背景………………………………………………33
一、引言………………………………………………………………………33
二、德川前期儒者的儒道与神道之纠葛…………………………………34
三、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思想之介绍与比较………………………………46
四、古学派经典诠释体验之学与明清士人思想之交流……………………77
五、结论………………………………………………………………………97
第三章 古学派王道政治论及革命观
一、引言………………………………………………………………………101
二、中国古代王道政治论的内涵……………………………………………101
三、古学派王道政治论之比较………………………………………………121
四、仁斋、徂徕的汤武放伐及革命观………………………………………156
五、结论………………………………………………………………………173
第四章 古学派「王道政治论」之理论基础……………………………………179
一、引言………………………………………………………………………179
二、仁斋、徂徕对于「仁」的诠释特色………………………………………181
三、「仁义礼智」与「道」、「性」之关系………………………………………191
四、「仁」与「礼」之关系─仁斋、徂徕的「克己复礼」章解………………206
五、结论………………………………………………………………………214
第五章 王道政治论在德川儒者的回响──对孟子政治思想的争辩
一、导言…………………………………………………………………219
二、朱子派与古学派的兴起和论争的政治思想背景…………………223
三、古学派汤武放伐论的回响:汤武是放伐还是篡弒………………235
四、古学派道德与事功论争的回响.…………………………………240
五、古学派「管仲论是否仁者」争辩的回响……………………………247
六、古学派「王霸」论辩的回响…………………………………………259
七、孟子政治思想论辩:以「尊周」议题为中心………………………271
八、结论…………………………………………………………………282
第六章 结论
一、「王」、「道」、「经典」之间的辨证关系………………………………………288
二、日本古学派王道政治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响……………………………291
三、日本王道政治论研究之望………………………………………………299
我一直觉得,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与融合的研究,是最能展现人类智慧深度和广度的地方。德川时代的日本,在吸收中国儒学并发展出自身独特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古学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节点。这本书的题目,将“王道政治论”这一核心概念,聚焦到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这两位代表人物身上,这让我看到了深入探究的可能。我非常好奇,在那个不同于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现实中,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诠释“王道”的?这种“王道”是纯粹的政治哲学理念,还是包含了对当时社会秩序和统治模式的某种回应?书中对两人思想的细致剖析,特别是他们之间在“王道”理解上的差异和联系,将是吸引我的核心。我想看到,他们是如何从古代经典中汲取智慧,又如何在变化中的日本社会,构建自己的政治思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两位学者的研究,更是对一种政治理想在异域文化土壤中如何生根发芽、如何被阐释和发展的生动写照,这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古雅的质感,封面的配色和字体选择都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本严谨的研究著作。我一直对日本历史特别是近代之前的这段时期颇感兴趣,德川幕府时代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魅力的断代,它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思想文化都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后来的发展。这本书的标题《日本德川时代古学派之王道政治论》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古学派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深度,而“王道政治论”更是直接点出了核心议题。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这两个名字我之前在一些关于日本思想史的资料中瞥见过,知道他们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具体他们的思想脉络,尤其是在政治理论层面的贡献,一直有些模糊。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的机会,让我能系统地梳理出他们关于“王道”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在德川时代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被提出和阐释。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时代,他们如何界定“王道”,它与当时实际的幕府统治又存在怎样的张力?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探究,更是对一种政治理想如何被构建和讨论的观察,想想就觉得引人入胜。
评分从书籍的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无疑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作为一名对东亚思想史,特别是日本近代前思想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我对“古学派”这一概念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德川时代,日本在保留和改造儒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古学派的出现,更是对传统儒学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和重塑。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无疑是这一思潮中的翘楚。他们关于“王道政治论”的探讨,在我看来,是理解德川时代政治思想运作机制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释他们对“王道”概念的独特理解,以及这种理解是如何在具体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体现的。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在那个以武士阶层为统治主体的时代,古学派的“王道政治论”是如何与现实政治发生互动,是否存在张力,又或是为现实政治提供了某种理论支撑?书中对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思想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他们思想的异同,以及他们各自对“王道”政治的独特贡献。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极大地丰富我对这一时期日本思想史的认知。
评分从目录和前言来看,作者显然对德川时代的思想史有着扎实的掌握。对于古学派的兴起背景,其与儒学传统的关系,以及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定位,都有着相当细致的铺垫。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古学”概念的界定,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复古,但背后是否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批判和创新,这是我想要探究的。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作为古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体系如何展开,特别是他们对于“王道”的解读,是这本书的核心。从我初步了解的资料来看,这两位学者似乎都试图回归古代的儒家经典,但他们是如何在复古中寻找政治智慧的,又如何将其应用于当时的德川幕府体系,这其中必然存在着复杂的理论建构和现实考量。书中对他们之间思想的比较和辨析,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他们是如何理解“仁政”、“德治”等概念,以及这些理念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挑战。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日本思想史重要篇章的绝佳机会。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在接受和改造中国儒学传统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性感到好奇。德川时代的古学派,恰恰是这种文化互动和本土化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这本书的题目直击核心,将目光聚焦在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这两位巨匠的“王道政治论”上。在许多关于日本儒学史的论述中,这两人的名字总是会被提及,但他们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关于“王道”这一政治哲学理念的深入剖析,却往往语焉不详。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他们各自是如何理解和阐释“王道”的,他们的论述是基于对哪些经典文本的解读?他们对“王道”的理解,是纯粹的理念型,还是带有对现实政治的某种回应和批判?我特别好奇,在德川幕府这个以武家统治为核心的时代,古学派提出的“王道政治论”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在为幕府统治提供合法性支持,还是在潜移默化地提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政治理想?这本书无疑将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德川时代思想深处的窗户,让我有机会更清晰地认识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日本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政治与理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