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这部书幽微而昭着,繁富而简明。五千年间,易学思想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生哲学。
《周易》经传符号单纯(只有阴阳两个符号),文字简约(约二万四千余字),给后代诠释者留出驰骋才学的广阔天地。迄今解易之书逾数千家。近年已有光电传播媒体,今后阐释易学的各种着作势将更为丰富。
历代有真知灼见的易学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反映各时代、各阶层的重大问题。前人研究易学的成果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研究易学,古人有古人的重点,今人有今人的重点。今天中国人的使命是加速现代化的步伐,迎接二十一世纪。
易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也要为文化现代化而做贡献。当代新易学的任务之一是摆脱神学迷信。易学虽起源于神学迷信,其出路却在于摆脱神学迷信。凡是有生命的文化,都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大到社会治乱,小到个人吉凶,都想探寻个究竟。人在世上,是听命于神,还是求助于人,争论了几千年,这两条道路都有支持者。
哲学家见到《易经》,从中悟出弥纶天地的大道理;德国莱布尼兹见到《易经》,从中启悟出数学二进制的前景;严君平学《易经》,构建玄学易学的体系;江湖术士不乏「张铁口」、「王半仙」之流,假易学之名,蛊惑愚众,欺世骗财。易学研究走什么道路,是易学研究者普遍关心的大事,每一位严肃的易学研究者负有学术导向的责任。
本丛书的撰着者多是我国近二十年来涌现的中青年易学专家,他们有系统的现代科学训练的基础,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有严肃认真的学风,易学造诣各有专攻。这部丛书集结问世,必将有益于世道人心,有助于易学健康发展,为初学者提供入门津梁,为高深造诣者申一得之见以供参考。
这套丛书的主旨,借用王充《论衡》的话———「疾虚妄」。《论衡》作于两千年前,旧迷雾被清除,新迷雾又弥漫。「疾虚妄」的任务远未完成。如果多数群众尚在愚昧迷信中不能摆脱,我们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精神文明就无从谈起。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本丛书的不足之处,希望与读者同切磋,共同提高。(任继愈先生现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首席顾问。)
坦白说,我最开始拿到《易传通论》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易经”类的书籍我读过不少,多数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是一种极具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他并非盲目地遵从古籍,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并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来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释“德”的内涵时,是如何将其与个人修养、社会责任以及宇宙运行的法则相结合的。他将“德”视为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品格,而非仅仅是外在的道德规范。书中的某些观点,例如关于“知”与“行”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象”来体悟“道”的真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曾一度困惑于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指引。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书中的一些段落,让我对“谦”卦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谦卑,而是一种能量的蓄积和智慧的沉淀。
评分《易传通论》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那种如同在迷雾中突然看见灯塔的豁然开朗。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与古圣先贤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书中的某些章节,对于“变”的哲学思考,尤其是“无常”与“有常”之间的辩证关系,令我拍案叫绝。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例子,来论证“变”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在变中寻找不变的规律。这并非是一种宿命论的悲观,而是一种积极的、顺应自然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时”的论述,如何把握时机,如何理解“顺时而动”的精髓。这种对时间的敏感和对机遇的把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作者将《易经》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的种种困境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化解危机、把握机遇的独特视角。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极富感染力,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又细腻入微,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我反复阅读了关于“泰”卦和“否”卦的分析,作者将两卦的对立统一关系,阐释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事物的发展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阅读《易传通论》,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将《易经》的智慧升华为一种更普适性的哲学思想,触及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我尤其震撼于作者在解释“未济”卦时所展现出的乐观精神。他并非将“未济”视为一种绝境,而是将其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是孕育新生的土壤。这种辩证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书中关于“德”与“道”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修身”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递进,都让我对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十分赞赏作者对于“静”的解读,它并非是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内观自省、积蓄力量的智慧。书中的语言风格颇具匠心,时而清新淡雅,时而又磅礴大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深度。我反复咀嚼了书中关于“中和”的论述,它是一种平衡之道,一种在对立中寻找和谐的智慧,这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初读《易传通论》,便被其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所折服。作者似乎并未止步于对《易经》字面意义的解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历史乃至宇宙的脉络中进行考察。书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关于阴阳、爻变、卦象的理论,更是一种理解事物演化规律、洞悉世事变迁的思维方式。其中关于“道”的阐释,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并非一个僵化的概念,而是一种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发展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象”的辨析,如何从卦象、爻象中提炼出背后蕴含的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相对应。这使得《易传通论》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切实可行的智慧启迪。书中的许多比喻和引证,也都恰到好处,引人深思。例如,作者在分析“乾”卦时,引用了许多自然界的生发之象,如日月的运行、草木的荣枯,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谛。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识世界的大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并在其中发现更深层次的秩序和意义。
评分《易传通论》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它就像一位博学的智者,在向你娓娓道来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智慧。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于“理”的探讨,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深刻含义。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历史故事,将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君子”的论述,作者并非将君子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强调君子在现实社会中的担当、智慧和自律。他将君子的品格与《易经》中的各种卦象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君子行为的哲学根源。书中的许多比喻都非常贴切,例如将人生比作一场旅程,将变化比作河流的奔腾,都让我对事物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曾多次思考过“恒”的意义,而作者在书中对此的阐释,让我明白真正的“恒”并非是固步自封,而是内在的坚定和不断适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