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处躲:棉被里、衣橱里、钢琴下、阳台上、房间里、厕所里、社办里、楼梯间里……终于我遗世而独立,彷如幽灵,几乎脱离了这个世界。」
「父亲巨大的影像浸泡在我脑海中,让脑里忧郁的蓝色海水承受不住重量,哗啦啦地溢了出来,变成我怎么也停不住的泪水。我裹着棉被不断发抖,死亡会找上我的,死亡会找上我的,爸爸这么爱我,他会不会想把我一起带走呢?」
在青春的花样年华,她两次住进13楼。
13楼,万芳医院的急性精神科病房。在这里,许多与她相同的受困灵魂,在暗黑的大海里浮沈,在说不出口的唇间囓咬。
灵魂的痛,肉体成为出口。但手腕划花了,兇勐如兽的情绪仍几乎将她吞噬。
站在13楼的窗口,可以飞翔,也可以坠落。她用尽全力,阻止那心的坠落。
自杀既不勇敢,也非俗仔!
七年级作家古嘉,以躁郁症患者、作家及特教系学生身分,描绘一个我们陌生的世界。无惧众人目光,她站上第一线,以真诚剖白自己,以理解面对误解,她期待社会客观、平等对待精神疾病患者。这是一部令人感佩的勇气之作。
作者简介
古嘉
本名古嘉琦,一九八一年生,现就读国立台北师范学院。高中开始写作,作品曾发表于联合报、联合文学、台湾日报等平面媒体;在网路上主要发表于个人新闻台「古嘉在涂鸦」、「古嘉的诗领域」等。曾获文建会全国巡回文艺营小说奖佳作、中县文学小说奖。着有短篇小说集《古嘉》。
「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
很久以前,在国文课本里读到陈之藩的〈谢天〉,总以为自己懂了。是啊,因为被一些人吓坏了,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我也知道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食衣住行都依靠众人努力的成果;我更知道我所学的知识,是前人努力研究后的结晶。这一切来得很自然,自然到我自以为谢天是没啥了不起的。
我不认为上天故意找我麻烦,这只是掷骰子的机率问题而已,但我时常哭着想,为什么我要来到这个世界上?曾经有段不短的时间,我痛恨自己的生日,一点也不打算过节,当我收到生日礼物时,竟错愕了起来:灾难值得庆祝吗?
但我喜欢过亲朋好友的生日,这在逻辑上就是一个矛盾了。因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才有缘分遇到他们,我才如此幸福。我可以感谢甲、感谢乙,感谢很多很多人,于是干脆说我很幸运遇到这些人,感谢不完就谢天吧!就是这样,我才会想,对啊,谁不懂谢天?遇到这么多贵人我都很感谢啊!
但我为什么要讨厌自己、轻视自己?我曾对着墙大叫:「我是笨蛋!我是全天下最糟的人!什么事都错在我!」我以为责备自己就能对他人的责备免疫。
妈妈骂我:「不可以这样说!」
「为什么不行!我骂我自己,我又没有骂人!」
「你可以骂你自己,」妈妈说:「但你不能骂我女儿。」
我愣住了,原来我骂的不只是我。于是,我想起之前我又开始抱怨活着很累的时候,潘医生既开玩笑却又认真地说:「你不能去自杀,这样我会很难看!」「为什么?」「医生这么努力想救人却救不成,这不是个很大的挫折吗?更何况,现在认识你的人更多了,如果你出了什么事就会很多人知道……我如果医死你,是会被砸招牌的!」我笑了,答应他,我会用尽办法让自己不去自杀──即使到我完全没有自制力的状况,我也会先把自己打包,送到医院再说。
学校谘商中心的淑芬老师,曾在我的状况又陷入危险边缘时,很难过又带点责备地对我说:「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费这么多时间精力在你身上吗?」「不知道。」「因为我们相信你有救,可以好好过你的人生,甚至成为和你有类似痛苦的人的努力典范。别再这样在意学业了!如果你死了,什么都是白搭!」
我以为我感激很多人,但我终于迟疑了:我真的能这样吗?
朋友光水,曾经跑到她学校的谘商中心,问那里的老师:「割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人会想割腕?」那里的老师以为光水要自伤,吓得一直跟她说怎样怎样不可以。「我那样看起来会像要割腕的样子吗?如果敢割就自己割了,我只是想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做。我想试着理解你的心情,但我怕痛,没办法试,才跑去问的啊!」我哭出来了,抱着光水送的两只小熊、咖啡和牛奶,哭了。
当别人帮我忙时,我感激。连公车司机安全地载我到要去的地方之后,我都很诚心诚意地说谢谢,那绝对不只是一个礼貌用语而已。顺手给他人一个方便,是必要的,也是自然的;我也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因为我喜欢说谢谢。
不过,对自己怀有恨意时,罪恶感可以盖过一切,让我不停地向人道歉,于是有人告诉我:「我不喜欢听你说『对不起』,我喜欢听你说『谢谢』。」
说谢谢怎么变难了?我以为只要感激别人就好了,对自己怎么样是另外一回事。我知道自己渺小,有时会怨恨自己对很多事无能为力。「不要让自己有弥赛亚情结喔!」小明老师告诉我,愈把自己当神就会愈无力、愈痛苦。
「创业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上天,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我知道我的成就是因为一路上有贵人,而且我也不会只顾自己享乐。但是,为什么我还是觉得怪怪的?转个念,才发现参考书和我一样都误解陈之藩的意思了!想到自己,不是指为自己的财富地位斤斤计较、贪图自己的享乐……而是思考或做事的出发点都来自于自己,喜欢啊、讨厌啊,什么都以自己为角度来看。即使有多么感激别人,多么想回报别人,但讨厌自己的时候,我很可能就在伤害别人。
讨厌自己的时候,伤害到别人。那些喜欢我的、欣赏我的、爱护我的、帮助我的、提携我的、教导我的……在我一直说自己笨、自己烂时,不就是间接嫌这些人眼光差、做没意义的事吗?如果我死了,这些人会如何生气、失望、难过、痛苦呢?我什么时候替这些人想过了?这还谈什么谢天哩!如果会因他人对我好而感激,却糟蹋自己而让那些对我好的人受到伤害,这能算是真正的感激吗?能算是真正的谢天吗?只能算自以为自己能创业吧!这是自大,不是谢天。
要谢天,要谢谢众人,首先就要谢谢自己能够照顾好自己,让周遭的人持续因我的存在与关怀而感到幸福温暖,这样,才能开始去想要怎么谢天吧。
很多病友或医护人员,让我领悟了很多事,他们因此也是我的老师。潘医师、沈医师(虽然他很兇)、邱医师、杜心理师、余护士、小可爱护士、钟社工师、职能治疗师小熊姊姊,还有施治疗师与黄治疗师……还有很多很多帮助我的医护人员,我写不完。我曾对朋友说:「我大三下学期学到最多、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两次住院。」可能有人以为我在开玩笑,但我不是。读完《13楼的窗口》,或许你已经懂得我为什么这样说。
我能活着、我能成长、我能写完这本书,除了感谢万芳的医护人员与病友,感谢把我当女儿照顾并带我读《圣经》的芳玉,也感谢学校谘商老师以及那些不断帮助我且包容我的老师们,以及小萍姊。虽然这样好像在颁金马奖什么的,但我真的感谢爸妈,感谢我的妹,感谢持续照顾我的二舅、二舅妈,还有偷偷在网路上搜寻我的名字想知道我在做什么的小舅,还有很多亲人……我感谢亚君督促我赶快写完这本书;也感谢朱天心老师沿路读下来沿路给我鼓励……我感谢朋友光水、彦吟、彦超、宛贞、瑞杰、耕侨、树声、建民学长、于侬、孜涵……也感谢许多同学,如钰群、载道、亭仪、玲甄、雅微、怡汎、思雯……也感谢网路上回应我或支持我的朋友。我知道一定还漏写了很多人的名字……许多贵人不断帮助我,挫折与疾病吹不坏,也压不垮我的幸福之屋,因为这些人的帮助都是屹立不摇的梁柱,我感谢他们,感谢很多很多很多人……
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强烈的反思。它并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善恶判断,也没有提供一个圆满的结局。相反,它将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复杂性,赤裸裸地展现在我面前。我看着书中的人物,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挣扎,我会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看到身边的人,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种共鸣,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审视我所处的环境。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说教,也没有去评判,他只是将事实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得出结论。这种“留白”式的叙事,反而比任何直接的论断都更有力量。我喜欢这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它能够让我们跳出日常的琐碎,去审视更宏大的命题。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充满灰色地带、充满矛盾和无奈的复杂集合体。它让我更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温情,也更加警惕那些潜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不同读者之间,关于同一主题的丰富讨论。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产生的疑问,在我与朋友交流时,他们也可能会有,而且他们提出的观点,又会给我带来新的思考角度。这本书就像一个引子,能够点燃思想的火花,促使人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碰撞。它不是那种独善其身的个人解读,而是能够激发群体智慧,共同探索故事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我喜欢这种能够连接不同个体,促进思想交流的作品。它打破了阅读的孤立性,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社交行为,一种思想的盛宴。我甚至会期待与更多的人分享我的阅读感受,听听他们不同的解读,也为他们提供我自己的观点。这种互动性,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也让它的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我平时阅读的大部分小说那样,有着清晰的线性叙事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相反,它更像是一幅拼贴画,由无数个片段、无数个细节、无数个瞬间组成,而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其中的联系,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有时候,我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一丝困惑,甚至觉得有些混乱,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我更加投入,更加想要去解开其中的谜团。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叙事技巧,时而跳跃,时而回溯,将故事的碎片散落在字里行间,等待着读者去拾取、去拼接。这种阅读方式,挑战了我的惯性思维,也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它留给读者的解读空间。它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重读,可能都会有新的发现,都会有新的感悟。这种耐读性,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我喜欢这种被信任的感觉,作者相信我有能力去理解他的作品,去领悟其中深藏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独有的魅力。它不像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也没有刻意追求诗意的美感。相反,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词语,都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每一个句子,都掷地有声,直击人心。我喜欢这种干净利落的写作风格,它没有多余的装饰,没有空洞的修饰,一切都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这种纯粹的文字,反而更能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感受。我甚至能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那颗真诚的心。他没有试图用花哨的技巧来取悦读者,而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这种真诚,是任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我欣赏这种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它让我想起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同样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
评分不得不说,作者在营造氛围方面做得极为出色。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书中那个特定而又压抑的环境之中,那种无处不在的紧张感和宿命感,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文字的雕琢,不仅仅是描绘场景,更是将情绪渗透进每一个字句,每一次段落的转换,都像是为故事注入了新的血液,让那种令人不安的气息愈发浓烈。我甚至能听到风在窗外的呼啸,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潮湿气味,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与主角一同承受着那份煎熬。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更是达到了极致,那些微不足道的物件,那些不经意的对话,在他的笔下,都成为了烘托主题、推动情节的关键元素。我常常会被一些细小的描写所震撼,它们就像一颗颗埋下的伏笔,在不经意间,就绽放出巨大的力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的质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让故事的张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精准地把握住读者心理的脉搏,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化为文字的力量,直击人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沉的共情。我感觉自己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某种超越时空的连接。我能够理解他们的痛苦,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喜悦,能够体会他们的绝望。作者的文字,仿佛拥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能够直接触及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看着他们,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我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却又已经远去的身影。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像是一位老朋友,一位能够倾听我心声的伙伴。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都在经历着相似的悲欢离合,都在承受着相似的压力和困惑。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如此的温暖,如此的珍贵。我甚至会因为书中的某些情节而流泪,也会因为某些人物的坚韧而感到欣慰。这种情感上的投入,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
评分合上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旅程。书中构建的那个世界,细节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就在眼前。我能感受到主角每一次呼吸的沉重,每一次心跳的加速,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书籍都无法给予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他描绘的那些人物,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缺点有挣扎的个体。我看着他们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看着他们做出艰难的选择,看着他们身上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相互交织,这一切都让我深深地思考。有时候,我会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惋惜,有时候,我又会因为他们身上迸发出的微弱希望而感到振奋。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真实肌理。它提出的问题,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需要读者自己去辨析、去权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上的深度,那种微妙的情感纠葛,那种难以言说的羁绊,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中不禁反思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这种对人性的洞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初初看到的时候,就勾起我莫名的好奇心。“13楼的窗口”,这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寻常的意境。13这个数字,在很多文化里都带有些许神秘和禁忌的色彩,而“窗口”,则又是连接内外、窥探与被窥探的载体。我一直在想,这扇“13楼的窗口”究竟会通向一个怎样的世界?是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是俯瞰众生的冷漠?还是某个隐藏在平凡都市生活下的惊悚秘密?当我翻开书页,脑海中便开始勾勒各种可能性,每一个词语都像是一块拼图,试图组合出一个完整的画面,一个能够引发我内心共鸣的故事。这种期待感,在阅读初期就达到了顶点,仿佛我正站在一扇未知的门前,手心冒汗,却又迫不及待想要推开它。我喜欢这种感觉,喜欢作者用书名就给我留下的巨大想象空间,让我有机会在阅读之前,就先行踏入那个由文字构建的、充满潜力的世界。它不像那些直白的书名,直接点明故事的主题,反而留白更多,让读者可以尽情地去填充、去想象,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恰恰是吸引我的地方。而且,13楼,这个高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疏离感,一种与地面生活的不同维度。从这个高度看下去,日常的喧嚣或许会变成模糊的背景音,而窗内窗外的人生,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差异?我忍不住想要去探究,去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选择”的探讨。书中的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下,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完美的答案。作者通过这些角色的经历,向我展示了选择的复杂性和后果的深远。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做过的每一个选择,那些曾经让我犹豫不决的时刻,那些让我后悔不已的决定。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而每一次选择,都在塑造着我们未来的模样。它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行动指南,也没有告诉我如何去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是让我自己去思考,去权衡,去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这种对选择的深刻洞察,让我更加审慎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也更加理解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控。
评分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叙事功力。他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步步紧逼的叙事结构,仿佛在精心编织一张无形的网,将读者牢牢地困在其中。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留下了足够的悬念,让我无法自拔地想要翻开下一页,去探寻接下来的发展。这种对节奏的精准把控,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奋和期待。他对于情节的设置,也充满了巧思,每一个转折都显得自然而又出人意料,仿佛是水到渠成,却又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我常常会被他安排的巧妙情节所惊叹,也会因为某些角色的命运而感到揪心。这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是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重要原因。而且,作者在推进情节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人物的塑造,每一个角色的成长和变化,都与故事的发展紧密相连,显得尤为真实可信。我享受这种在悬念和惊喜中不断前进的阅读过程,它让我充分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