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眼里的清末中国─1898-1908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

洋人眼里的清末中国─1898-1908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末历史
  • 明信片
  • 西方视角
  • 中国近代史
  • 图像史学
  • 社会文化史
  • 历史文化
  • 在华外籍人士
  • 视觉文化
  • 传教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些有关中国、有关晚清的珍贵明信片。

  它们由昔日在中国的外国人制作,而后贴上大龙票,经过漫漫征途,辗转到达英、法、德、奥、意、美、日......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历经风雨,历经战乱,趟过绵长的岁月之河,周周转转,最后回到一对中国画家夫妇的手中。

  阅读这些明信片,就像是跟随一位当时的西方人在晚清中国走了一遭,看不尽的神秘与新奇,数不完的愚昧和落后,还有那重重苦难、种种屈辱、深深忧伤,交织成一曲大清帝国的悲凉挽歌。

  翻开此书,那晚清的气息扑面而来

作者简介

  王迦南、蔡小丽夫妇,旅英华裔画家,均为现今世界画坛上最重要的中国画家之一,经常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画廊举办画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基金会等机构收藏。

穿越百年的凝视:1898-1908年间中国社会的多维侧影 引言:历史的碎片与日常的景观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洋人”的宏大叙事,也无意于对清末十年间的政治风云进行全面梳理。相反,它选择了一条更为细腻、更贴近日常肌理的路径——通过解读1898年至1908年间在华西方人寄出的明信片,试图捕捉那个特定历史十字路口下,中国社会留给彼时西方观察者的一系列鲜活而复杂的印象。这些仅有方寸大小的纸片,承载着跨越国界的瞬时情感、对异域奇观的惊叹,以及在信息相对匮乏时代,对遥远东方景象的初步建构。 第一部分:图像的生产与流通——明信片的媒介特性 在进入具体图像分析之前,本卷首先考察了明信片作为一种新兴大众传播媒介在清末的兴起及其在西方社会内部的文化功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明信片不仅是廉价、便捷的通信工具,更是一种视觉消费品。在西方,它们被用作介绍异域风情、满足公众“猎奇”心理的窗口。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论述: 1. 技术与商业化: 探讨明信片生产的技术(如早期影写版、锌版印刷)如何影响图像的质量与传播范围,以及沙俄、德国、英国等地的印刷商如何将中国素材商品化。 2. 邮政系统的见证: 通过分析邮戳、邮票和邮路,了解这些明信片从上海、天津、汉口等通商口岸流向欧洲和美洲的实际路径,侧面反映了清末中国对外交流的地理热点。 3. “第一印象”的构建: 明确指出,明信片往往是在最短时间内捕捉的、最能吸引眼球的画面。它们很少是深入的田野调查结果,而是对“异域感”的高度提炼和符号化处理。 第二部分:景观的重构——城市空间与“奇观”的展示 明信片上的图像,直观地展示了西方人眼中中国社会的空间结构,尤其关注了那些被定义为“奇观”的城市景观。 1. 通商口岸的现代化表征: 重点分析了上海、天津、青岛等地的图像。这些图像常常将新式建筑、租界街道、电线杆、有轨电车等元素置于画面中心,意图突出中国在“文明”影响下的进步,尽管这种“进步”往往是依附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形态的。例如,对汇丰银行大楼、海关钟楼的重复描绘,构成了西方对中国经济活动的一种刻板印象。 2. 传统与“衰败”的并置: 与现代景观相对立的,是那些描绘传统生活场景的图像。这部分关注点在于:西方如何记录和展示那些被认为行将消亡的“古老中国”。寺庙、牌坊、城墙的残破景象,与人物的贫困状态一同出现,强化了一种“病入膏肓”的叙事。 3. 交通与流动中的中国人: 轿夫、黄包车夫、船工的形象是此类明信片的高频主题。分析这些图像时,我们侧重于观察图像如何剥离了劳动者的主体性,将他们简化为驱动“东方奇景”运转的机械化符号,以及这种描绘如何迎合了西方社会对廉价劳动力和异域风情的想象。 第三部分:人的定格——社会阶层与性别符号的刻板化 明信片在描绘人物肖像时,往往带有极强的目的性——服务于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刻板认知。 1. “贵族”与“绅士”的稀有影像: 针对清末的士绅阶层和官僚,明信片上的图像相对稀少,且往往需要通过特定的服饰(如官帽、长袍)来标识其身份。分析这些图像,关注其如何被描绘为保守、僵化的统治者,与西方追求的效率和活力形成对比。 2. 底层劳作者的“人种志”记录: 大量的明信片集中在描绘普通民众的劳作场景,特别是女性。我们将仔细辨析描绘缠足女性、田间劳作的妇女、以及街头小贩的图像。这些图像常常被赋予一种“人类学”的、近乎于动物观察式的审视角度,其焦点在于展示中国人的“非我族类”性。 3. 娱乐与迷信的符号化: 诸如戏班演出、地方庙会、甚至乞丐和囚犯的场景,也被纳入了西方观察者的镜头。这反映了一种心理需求:将中国社会简化为由迷信、苦难和娱乐构成的奇异集合,从而合理化西方世界的优越感。 第四部分:书写背后的声音——明信片文字信息的解读 图像是静态的,而背后的文字则是动态的交流。本章将对保留下来的手写文字进行主题分析,以期揭示寄信者在观看图像后产生的即时反应。 1. 情感的投射与地理的距离: 整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如“热”、“脏”、“有趣”、“古老”),分析这些词汇如何映射出寄信者在异域环境中的不适感、好奇心或审美判断。 2. 对时局的模糊感知: 1898-1908年间涵盖了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签订等重大事件。分析明信片上的文字,试图捕捉西方普通居民对这些重大政治变动的零星、碎片化的感知,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动荡简化为日常对话的一部分。 3. 日常的慰藉与思乡之情: 探究明信片作为对家人的报平安工具的功能。文字中关于天气、健康状况的描述,以及对即将归期的期盼,揭示了在异域环境中,通讯媒介对维持个人情感联结的重要性。 结论:零星视角下的历史回响 本书最终总结,1898年至1908年的明信片群像,构成了一幅既真实又被高度过滤的清末中国景象。它们是西方中产阶级文化消费、殖民心态以及信息传播早期形态的物证。通过对这些微小载体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侧面理解,在宏大历史叙事之外,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如何通过大众媒介的“快照”被定格、再塑,并最终被远方的受众所接受的。这些被寄出的卡片,无意中为我们保留了那个特定十年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留下了值得深思的历史回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洋人眼里的清末中国─1898-1908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吸引人眼球了。1898到1908年,这段历史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是旧时代走向新纪元的关键过渡期。而“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这个角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有趣的切入点。我想象着,在那动荡不安的十年里,身处中国的西方人,他们是传教士、是商人、是外交官,还是冒险家?他们用手中的相机,捕捉下眼前的景象,用邮寄明信片的方式,将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他们所见所闻,传递给远方的亲朋好友。这些明信片,既是他们生活痕迹的记录,更是他们眼中那个“东方帝国”的影像缩影。我非常好奇,这些西方人会关注什么?是宏伟的建筑,还是市井的喧嚣?是传统的服饰,还是新式学堂的建立?是他们的生活体验,还是对中国人民的看法?这些“洋人”的视角,很可能与我们从中国本土史料中获得的认知有所不同,甚至可能包含着一些我们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或者是一些带有误读的有趣观察。

评分

《洋人眼里的清末中国─1898-1908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书名一出,我的好奇心就如同野草般疯长。1898到1908年,这十年,堪称清末在中国大地掀起巨浪的十年,风起云涌,变幻莫测。而“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这一视角,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切入口,来审视那个时代的中国。历史的解读,常常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而显得单一,但如果能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特别是当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变化的西方人的视角来看,我们看到的中国,或许会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我特别期待书中那些西方人是如何通过明信片这种充满个人情感的载体,来记录他们眼中的中国。这些明信片上的图像,是他们精心挑选的,寄托着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而他们写下的文字,更是他们当时心境的真实流露。我猜想,这些文字或许不会像官方史书那样严谨,却可能包含着更多鲜活的细节、生动的情感,甚至是带着偏见却又真实的观察。这些观察,无论是对中国社会的风俗人情、城市风貌,还是对那个时代特有的中西方文化碰撞,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

读到《洋人眼里的清末中国─1898-1908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这个书名,我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新旧交织的时代。1898-1908,这十年,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而“西方人明信片”这个关键词,更是像一枚闪亮的琥珀,封存了那个时空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瞬间。我一直觉得,历史书往往是宏大叙事,是国家层面的视角,但明信片,作为一种私人化的沟通方式,它承载的往往是微观的、个体的情感和观察。想象一下,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西方人,怀着怎样的心情,挑选一张印着中国景物的明信片,写下几行字,寄给远方的亲友?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新奇、惊叹、困惑,还是同情?这些文字与画面结合在一起,一定能勾勒出当时中国社会最生动的侧面,那种鲜活感是教科书式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我非常好奇,这些明信片背后,是否藏着一些关于当时的城市风貌、民俗风情、甚至社会变迁的细节?例如,那些曾经熟悉的街道,在西方人眼中又是何种模样?他们的描绘,会与我们如今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有哪些不同?

评分

这本《洋人眼里的清末中国─1898-1908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光看书名就足够让人好奇了。1898到1908年,这十年恰恰是清末风雨飘摇的关键时期,而明信片,这个承载着个体情感、日常观察甚至时代剪影的媒介,由身在中国的西方人寄出,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信息量的切入点。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中国充满了想象,历史书上的文字总显得有些宏大和疏离,而明信片,仿佛是一扇扇小小的窗口,能让我们窥见当时最真实、最鲜活的瞬间。我想,透过这些西方人的眼睛,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个不同于传统叙事的中国,看到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迹、感悟,甚至是误解。这些明信片不仅仅是图像,更是时代的见证,是文化碰撞的痕迹。作者能够搜集整理并解读这些珍贵的材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我特别期待书中那些文字描述,它们会如何与画面相互印证,又会为我们揭示出哪些被历史洪流掩埋的细节?是那些宏伟的建筑,还是市井的喧嚣?是新旧思想的交锋,还是普通人的生活百态?每一个西方人,他们的身份、职业、在华时长都可能带来不同的视角,这种多元性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丰富度充满期待。

评分

《洋人眼里的清末中国─1898-1908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这个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的极大兴趣。1898年至1908年,这十年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充满了动荡、希望与挑战。而“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这个角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一直觉得,历史事件的记录,很容易受到视角和立场的限制,而由当时身处中国境内的西方人通过明信片这种私人且充满个人情感的媒介所传达的观察,则可能包含着许多来自“局外人”的、鲜活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细节。我想象着,这些明信片上的图像,可能捕捉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某些片段,可能是繁华的街景,也可能是寻常百姓的生活,或者是新旧交替的某些瞬间。而伴随这些图像的文字,更是承载着寄信人当时的心情、见闻和感受。它们或许会展现出西方人对中国的好奇、惊叹、困惑,甚至是带有偏见的解读。这种多元化的视角,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