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些有关中国、有关晚清的珍贵明信片。
它们由昔日在中国的外国人制作,而后贴上大龙票,经过漫漫征途,辗转到达英、法、德、奥、意、美、日......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历经风雨,历经战乱,趟过绵长的岁月之河,周周转转,最后回到一对中国画家夫妇的手中。
阅读这些明信片,就像是跟随一位当时的西方人在晚清中国走了一遭,看不尽的神秘与新奇,数不完的愚昧和落后,还有那重重苦难、种种屈辱、深深忧伤,交织成一曲大清帝国的悲凉挽歌。
翻开此书,那晚清的气息扑面而来
作者简介
王迦南、蔡小丽夫妇,旅英华裔画家,均为现今世界画坛上最重要的中国画家之一,经常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画廊举办画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基金会等机构收藏。
《洋人眼里的清末中国─1898-1908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吸引人眼球了。1898到1908年,这段历史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是旧时代走向新纪元的关键过渡期。而“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这个角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有趣的切入点。我想象着,在那动荡不安的十年里,身处中国的西方人,他们是传教士、是商人、是外交官,还是冒险家?他们用手中的相机,捕捉下眼前的景象,用邮寄明信片的方式,将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他们所见所闻,传递给远方的亲朋好友。这些明信片,既是他们生活痕迹的记录,更是他们眼中那个“东方帝国”的影像缩影。我非常好奇,这些西方人会关注什么?是宏伟的建筑,还是市井的喧嚣?是传统的服饰,还是新式学堂的建立?是他们的生活体验,还是对中国人民的看法?这些“洋人”的视角,很可能与我们从中国本土史料中获得的认知有所不同,甚至可能包含着一些我们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或者是一些带有误读的有趣观察。
评分《洋人眼里的清末中国─1898-1908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书名一出,我的好奇心就如同野草般疯长。1898到1908年,这十年,堪称清末在中国大地掀起巨浪的十年,风起云涌,变幻莫测。而“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这一视角,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切入口,来审视那个时代的中国。历史的解读,常常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而显得单一,但如果能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特别是当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变化的西方人的视角来看,我们看到的中国,或许会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我特别期待书中那些西方人是如何通过明信片这种充满个人情感的载体,来记录他们眼中的中国。这些明信片上的图像,是他们精心挑选的,寄托着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而他们写下的文字,更是他们当时心境的真实流露。我猜想,这些文字或许不会像官方史书那样严谨,却可能包含着更多鲜活的细节、生动的情感,甚至是带着偏见却又真实的观察。这些观察,无论是对中国社会的风俗人情、城市风貌,还是对那个时代特有的中西方文化碰撞,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读到《洋人眼里的清末中国─1898-1908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这个书名,我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新旧交织的时代。1898-1908,这十年,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而“西方人明信片”这个关键词,更是像一枚闪亮的琥珀,封存了那个时空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瞬间。我一直觉得,历史书往往是宏大叙事,是国家层面的视角,但明信片,作为一种私人化的沟通方式,它承载的往往是微观的、个体的情感和观察。想象一下,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西方人,怀着怎样的心情,挑选一张印着中国景物的明信片,写下几行字,寄给远方的亲友?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新奇、惊叹、困惑,还是同情?这些文字与画面结合在一起,一定能勾勒出当时中国社会最生动的侧面,那种鲜活感是教科书式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我非常好奇,这些明信片背后,是否藏着一些关于当时的城市风貌、民俗风情、甚至社会变迁的细节?例如,那些曾经熟悉的街道,在西方人眼中又是何种模样?他们的描绘,会与我们如今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有哪些不同?
评分这本《洋人眼里的清末中国─1898-1908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光看书名就足够让人好奇了。1898到1908年,这十年恰恰是清末风雨飘摇的关键时期,而明信片,这个承载着个体情感、日常观察甚至时代剪影的媒介,由身在中国的西方人寄出,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信息量的切入点。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中国充满了想象,历史书上的文字总显得有些宏大和疏离,而明信片,仿佛是一扇扇小小的窗口,能让我们窥见当时最真实、最鲜活的瞬间。我想,透过这些西方人的眼睛,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个不同于传统叙事的中国,看到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迹、感悟,甚至是误解。这些明信片不仅仅是图像,更是时代的见证,是文化碰撞的痕迹。作者能够搜集整理并解读这些珍贵的材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我特别期待书中那些文字描述,它们会如何与画面相互印证,又会为我们揭示出哪些被历史洪流掩埋的细节?是那些宏伟的建筑,还是市井的喧嚣?是新旧思想的交锋,还是普通人的生活百态?每一个西方人,他们的身份、职业、在华时长都可能带来不同的视角,这种多元性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丰富度充满期待。
评分《洋人眼里的清末中国─1898-1908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这个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的极大兴趣。1898年至1908年,这十年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充满了动荡、希望与挑战。而“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这个角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一直觉得,历史事件的记录,很容易受到视角和立场的限制,而由当时身处中国境内的西方人通过明信片这种私人且充满个人情感的媒介所传达的观察,则可能包含着许多来自“局外人”的、鲜活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细节。我想象着,这些明信片上的图像,可能捕捉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某些片段,可能是繁华的街景,也可能是寻常百姓的生活,或者是新旧交替的某些瞬间。而伴随这些图像的文字,更是承载着寄信人当时的心情、见闻和感受。它们或许会展现出西方人对中国的好奇、惊叹、困惑,甚至是带有偏见的解读。这种多元化的视角,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