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颤慄的心,向那无限丰富地教育了我的、荒冢中的历史,以及那些一度那么勇敢、纯洁、无私且热烈地活过的、台湾最优秀的灵魂合十祈谢。」──蓝博洲现代人多感慨医德沦丧,却鲜少有人知道,在台湾曾经有一群年轻秀异的医师,以他们的生命和自由为代价,追求人民的福祉与国家美好的未来。但那一代热血的台湾俊秀,却在五○年代的政治肃清中家破人亡,这一段狂飙的历史也在白色恐怖的阴影和富裕生活的餍足心态下,长埋地下,随时光渐渐湮灭。《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希望能为这些抱持理想与热情的生命留下纪录,也在被简化、扭曲的官方历史之外,提供另一个观看思考的向度。
郭秀琮、苏友鹏、胡宝珍、许强四人皆为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今台大医学院)毕业的优秀医生,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们从抗日而热情迎向台湾的光复、到对陈仪体制的腐败和独占愤然抗议、继之参与一九四七年台湾二月蜂起(二二八事件)、再经蜂起的全面溃败,他们徬徨、幻灭,挣扎着寻求思想的出路及所谓祖国的图像,也在当时中国内战的激盪下,重新找到国家的认同。然而一九五○年,一场全面的、坚定的、彻底的政治肃清在台湾静静地展开,改变了他们的一生。作者寻访探查当时的倖存者与其亲友,细细刻镂四名年轻医师的一生及其言行思想,跳脱口号式的「自由民主」、「仁心仁术」、「救国救民」,朴实地记述这些医界俊彦如何为他们的理想付诸行动,也为当代青年留下一页鲜活的图像。
作者简介
蓝博洲
1960年生于台湾苗栗。辅仁大学法文系毕业。
曾任职《人间》杂志、时报出版公司特约主编,中央大学「新锐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湾思想起》制作人,现专事写作。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
1985年以短篇小说〈丧逝〉获时报文学奖。
1989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旅行者》。
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藤缠树》,获当年《中国时报》年度十大好书奖、《联合报》年度最佳书奖。
2004年出版少作长篇小说《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诞生》、历史报导《红色客家庄》。
其他作品包括:报导文学《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幌马车之歌》等;历史报导《红色客家人》、《台湾好女人》、《麦浪歌咏队》、《共产青年李登辉》、《天未亮──追忆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寻访被湮灭的台湾史与台湾人》、《日据时期台湾学生运动,1913─1945年》、《白色恐怖》、《沉尸、流亡、二二八》等。
《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这个名字,就像一股清流,也像一声警钟,在我心头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我一直觉得,医生这个职业,除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病患的同理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在台湾,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医疗体系,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良心”似乎变得如此稀缺?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不禁回想起很多画面,有新闻里报道的医闹事件,也有关于医疗纠纷的讨论,更有关于医疗人员过劳的无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体制的问题,还是人性的考验?是社会环境的变迁,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抽丝剥茧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层层地去理解,那些曾经闪耀的“良心”之光,究竟是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一点点地黯淡下去的。这本书的纸张手感非常好,翻页时的触感让人感到舒适,这种细微之处的用心,也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好奇与一丝隐忧。我出生在台湾,成长在台湾,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总是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尤其是医疗,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是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当“良心”二字与“消失”结合,我很难不联想到那些在医疗体系中可能发生的种种令人不安的现象。是医疗资源的不均?是医病关系的变化?是商业利益的侵蚀?抑或是某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我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画面,有在小诊所里,医生耐心听诊、仔细解释的温暖场景,也有在大医院里,病人焦急等待、家属忧心忡忡的画面。而“消失的良心”这个词,似乎在提醒我们,曾经我们所珍视的那些医者风范,那些纯粹的医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医界故事,让我理解“良心”何以会“消失”,又或者,我们只是在某个角落,忽略了它依然存在的光芒。这本书的纸质很不错,翻阅时有沙沙的轻响,一种沉静的阅读体验,很适合在午后阳光下,或者夜晚的灯光下,慢慢品读。
评分坦白说,《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这个书名,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抓住我的眼球。它精准地击中了当下许多人心中对社会某些价值流失的隐忧。我常常在想,当疾病来临时,除了对专业的医疗技术,我们更渴望的是一份来自医生的信任和关怀。这份信任和关怀,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我们对医者“良心”的期待。而“消失”,则像是在诉说着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切面来剖析这个问题?是会通过描写那些在恶劣环境下,依然坚守医德的医者,来反衬出“良心”的珍贵?还是会深入探讨,在现代医疗体系的运作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了“良心”的式微?是过于强调效率和成本,还是医病沟通的断层,又或者是其他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次深刻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良心”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并共同努力,让这份珍贵的品质,在台湾的医界,重新焕发光彩。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雅致,没有多余的装饰,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让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一种被认真对待的阅读体验。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台湾的医疗体系抱有非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们拥有世界一流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但另一方面,我也常常听到关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护人员压力过大、以及医患关系紧张的讨论。《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我心中一直以来存在的那份隐忧。它不是一个轻松愉快的书名,反而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现实感,仿佛是在向我们发出一种警示。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指医界良心在哪些方面“消失”了?是过去那些无私奉献、视病如亲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压力和诱惑下逐渐被稀释?还是某些制度性的问题,导致了医疗专业人员难以发挥他们的“良心”?又或者,是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使得“良心”这个词本身,在某些情境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或者至少,能够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讲究,文字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深夜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光是看名字就让人心头一紧,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有老一辈医生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有在偏乡默默奉献的身影,也有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中,仍然坚守初衷的医者。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的,它静静地躺在角落,却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重量。书本的触感很舒服,纸张的质感也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想捧在手里细细品味。我并不是医疗专业人士,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尤其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体系,总是抱有特别的关注。这本书的书名,似乎预示着一个令人遗憾的趋势,或者说是一种对过去美好价值的追溯。它触及了一个很深层的问题,关于医生的职业伦理,关于病患的权益,关于整个社会对医疗的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是以怎样的角度去探讨这个“消失”的议题?是透过某个个案的深入剖析,还是对整个医疗体制的宏观审视?又或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回溯,去寻找那些曾经闪耀过的“良心”之光?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理解那些在台面下,或被遗忘,或正经历挑战的医界故事。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不是那种浮夸的畅销书名,而是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评分《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这个书名,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我记得小时候,生病了,最安心的就是看到医生那张认真的脸,听到他们温和的声音。他们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慰藉。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医患之间纯粹的信任和敬意,好像真的越来越少见了。这本书的书名,直接触及了这个痛点,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过去美好年代的追忆,又或者是一种对当下现实的警醒。《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会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是那些在困境中坚持的医者,他们的身影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愈发珍贵?还是那些在巨大利益面前,选择妥协的无奈?亦或是,我们每个人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同时,是否也悄然丢弃了某些重要的东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探讨这些议题,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用深刻的思考启迪智慧。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简洁有力,没有过多的装饰,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这本书时,第一反应就是“这本书我一定要读”。“良心”二字,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医疗这个关乎生死的领域,它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基石。而“消失”,则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现状的忧虑。我曾经听长辈说过,以前的医生,真的是怀着一颗救死扶伤的心,不计较个人得失,为病人付出一切。可是现在呢?随着医疗体系的复杂化、商业化,那些曾经纯粹的“良心”还剩下多少?这本书的书名,像一个无声的拷问,逼着我去思考,去审视。它会讲述那些在巨大压力下依然坚守底线的医者故事吗?还是会揭露那些令人心寒的事件,让我们看到“良心”是如何一点点被侵蚀的?无论如何,我都相信这本书的内容,绝不会是空穴来风,它一定承载着作者对这片土地医疗生态的深刻观察和深刻反思。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采用了非常沉静的色调,配合恰到好处的留白,营造出一种深刻而引人遐思的氛围,让人一眼就爱上。
评分《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这个书名,就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我心底最柔软也最忧虑的地方。我总觉得,医疗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其中,“良心”是维系这种连接最坚实的纽带。在台湾,我们享受着相对优质的医疗服务,但偶尔也会从各种渠道听到一些令人唏嘘的故事。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白衣天使”的形象,在经历了种种挑战后,是否还保留着最初的那份纯粹?“消失”这个词,带着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让我不禁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良心”变得如此脆弱,以至于走向“消失”的边缘?是医疗体系的压力?是社会价值的扭曲?还是其他更复杂的原因?我迫切地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医界内幕,去感受那些在现实洪流中挣扎的医者心灵,去寻找,或许依然存在的,那些未曾真正消失的良心之光。这本书的封套设计非常精美,有一种低调的奢华感,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让人忍不住想立即翻开阅读。
评分最近常常觉得,在这个步调飞快的社会里,很多东西似乎都变得越来越“薄”,情感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然,当然,包括一些曾经被我们视为神圣的职业所承载的价值。当我看到《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这本书名时,脑海里立刻联想到了很多老一辈的医生,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温厚、踏实,以及对病患无私的关怀,似乎是现在越来越难寻的品质。《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这个书名,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怅然,仿佛是对某种流失的惋惜,又似乎是一种对当下现实的控诉。我很好奇,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消失”的良心?是那些在夜深人静时,依然守在病床边的身影?是那些在资源匮乏的地区,用尽全力守护生命的医生?抑或是那些在面对巨大利益诱惑时,依然选择坚守职业操守的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良心”的深刻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在医疗这个关乎生命的大事上,我们应该坚持的底线是什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质感,封面的色彩运用和字体排版都透露着一种沉稳和力量,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一定不一般。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无疑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重要的议题。作为一名台湾的普通民众,我深切地感受到医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医界的一些现象感到担忧。当“良心”与“消失”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令人不安的画面:比如,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病患的实际需求;又比如,在面对复杂的人情关系和利益纠葛时,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受到了挑战。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展开论述?是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展现那些“消失”的良心是如何被磨损的?还是会进行一番宏观的分析,来探讨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见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医疗现状,并思考如何在追求现代医疗进步的同时,不让那份宝贵的“良心”彻底消失。这本书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设计得很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轻松,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