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舊書迴味

半世紀舊書迴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舊書
  • 懷舊
  • 迴憶
  • 文學
  • 文化
  • 曆史
  • 閱讀
  • 收藏
  • 半世紀
  • 書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本舊書猶如承載時間記憶的空間容器,原本平凡無奇的圖文資料,往往在經過數十年之後散發齣某種特殊的曆史感。舊書攤的魅力,主要來自於愛書人的癡狂迷戀,以及那四處堆疊、不假修飾的「挖寶」情境。相較於現代書店的人書關係,舊書攤其實更能讓「找書」這件事情迴歸到一種「原始本能」,身處舊書堆的愛書人猶如悠遊書海中的書蠹,四處遊移觀望卻不希望他人乾擾…──李誌銘

  一本舊書如承載時間記憶的空間容器,許多原本平凡無奇的圖文資料,往往在經過數十年之後,散發齣某種特殊的曆史感。舊書攤的魅力,主要來自於愛書人對書籍的癡狂迷戀,以及那四處堆疊,不假修飾的挖寶情境。相較於現代書店的人書關係,舊書攤其實更能讓「找書」這件是迴歸到一種「原始本能」,身處舊書堆的愛書人,悠如優遊書海中的書蠹,四處遊移觀望卻不希望他人乾擾。本書結閤瞭現代西方理論以及本土田野調查,既是一部資料齊備、結構完整的颱灣舊書頁發展史,同時亦可視為戰後颱北都市史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李誌銘

  高中時期初識古典音樂,沉睡的心靈首度啓濛,因不滿於文、理專業分科的教育體製,而毅然選擇瞭兼具科技理性與藝術感性的建築係。個人帶有強烈的曆史癖好,胸中滿懷對颱灣文化的熱愛與反叛精神,悠遊於建築設計、視覺藝術、都市社會理論,以及音樂學等各領域間,未來亟欲發掘新型態的文化寫作路綫。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光影流轉的百年影像誌》的圖書簡介,該書內容與《半世紀舊書迴味》無關: 《光影流轉的百年影像誌》 凝視時間的膠片,迴溯流動的百年光景 一本深入剖析二十世紀電影藝術、技術革新與社會變遷的宏大史詩。 序言:當光綫被捕捉,曆史開始發聲 人類文明的演進,往往需要藉助特定的媒介來銘刻和迴望。如果說文字是凝固的思想,那麼影像便是流動的靈魂。《光影流轉的百年影像誌》並非僅僅是一部電影史的編年錄,它是一次對二十世紀(約1900年至2000年)間,從默片時代的幽靈漫步,到數字浪潮來臨前夕的膠片藝術的深度考古。本書緻力於從技術、美學、社會學和産業結構的復雜交織中,梳理齣電影作為“第七藝術”如何塑造並反映瞭一個充滿劇變、衝突與希望的百年世界。 我們邀請讀者,放下對流行文化的淺嘗輒止,潛入光影交錯的深井,去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視覺經驗的基石,那些如何從實驗室裏的奇技淫巧,一步步蛻變為影響全球敘事模式的強大力量。 第一部分:火花與萌芽——電影的誕生與早期實驗(約1900-1927) 本部分聚焦於電影從誕生初期到有聲電影問世前夕的野蠻生長階段。我們不僅會詳細迴顧盧米埃爾兄弟的真實記錄與梅裏愛對奇觀的迷戀,更將重點剖析喬治·梅裏愛如何將魔術與敘事融閤,開創瞭特效的可能性。 格裏菲斯的遺産與爭議: 深入分析D.W.格裏菲斯如何通過濛太奇理論的實踐,構建瞭長篇敘事電影的語法,並探討其作品中潛藏的社會偏見與技術進步的矛盾性。 歐洲的先鋒實驗: 詳述德國錶現主義(如《卡裏加裏博士的小屋》)對心理空間和非自然主義場景的構建,以及蘇聯濛太奇學派(愛森斯坦、普多夫金)如何將剪輯提升至意識形態和情感衝擊的理論高度。 默片時代的“巨星”經濟: 探究查理·卓彆林、巴斯特·基頓等喜劇大師如何僅憑肢體語言和麵部錶情,構建齣具有普適性的普世價值,以及早期好萊塢片廠製度的雛形。 第二部分:聲音的革命與黃金時代的輝煌(約1927-1945) 有聲電影(Talkies)的引入,是電影史上最劇烈的技術衝擊之一。本部分將細緻描繪這一轉變如何徹底重塑瞭電影製作流程、演員的錶演方式以及觀眾的期待。 從寂靜到喧囂的陣痛: 記錄聲音技術整閤初期的技術障礙、資金投入以及對默片演員的淘汰,分析《爵士樂之王》的劃時代意義。 好萊塢的“古典敘事”定型: 探討米高梅、派拉濛等“五大製片廠”如何通過垂直整閤,壟斷瞭從製作到發行的每一個環節,形成瞭高度標準化、但藝術錶現力依然旺盛的A級製作體係。我們將重點解析梅裏和約翰·福特等導演如何在其類型片(西部片、歌舞片)中,確立瞭美國文化的核心敘事。 戰爭時期的電影功能: 剖析二戰期間,電影如何被用作宣傳、記錄和提振士氣的工具,並分析好萊塢如何介入戰爭題材的錶達。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衝擊與藝術的覺醒(約1945-1970) 二戰結束後,全球電影界麵臨巨大的思想解放和對既有模式的反思。這一時期是電影藝術真正意義上邁嚮“現代主義”的關鍵階段。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土壤: 考察戰後意大利社會如何催生瞭對“真實”的極端追求,從棚內布景轉嚮真實外景,從職業演員轉嚮素人,探究德西卡和羅西裏尼對後世獨立電影的影響。 黑色電影與存在主義的陰影: 深入分析黑色電影(Film Noir)如何通過光影的對比、復雜的女性角色和對道德模糊性的描繪,反映瞭戰後美國社會的焦慮與異化感。 法國新浪潮的“作者論”: 重點剖析以特呂弗、戈達爾為代錶的“電影手冊”一代,如何批判傳統敘事,提倡導演即作者(Auteur Theory),並將個人風格和哲學思考直接注入影像語言之中。本書將詳細梳理他們對電影“傳統”的解構過程。 日本電影的崛起與沉思: 分析黑澤明、小津安二郎如何將東方哲學與電影敘事完美結閤,尤其對小津傢庭劇中的“物哀”美學進行深入解讀。 第四部分:新浪潮的餘波與商業的重塑(約1970-2000) 進入後現代階段,電影産業經曆瞭全球化、技術革新和商業模式的劇變。 新好萊塢的“反英雄”時代: 探討科波拉、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等一批受過專業電影教育的年輕導演,如何將歐洲現代主義美學與好萊塢的製作能力相結閤,創造齣更具深度和爭議性的商業大片。 特效的飛躍與“喬布斯時刻”: 詳細記錄計算機圖形技術(CGI)的萌芽與成熟,分析《星球大戰》係列和皮剋斯的早期探索,如何標誌著特效不再是輔助手段,而是成為敘事的核心驅動力,並為21世紀的視覺奇觀奠定基礎。 全球電影市場化與類型片迴歸: 考察動作片、恐怖片等商業類型片如何在全球發行體係下得到極大的擴張,以及世界各地(如香港動作電影、印度寶萊塢)電影工業在麵對好萊塢衝擊時的獨特發展路徑。 結語:膠片之外的遺産 《光影流轉的百年影像誌》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透鏡,去觀察電影如何不僅僅是娛樂産品,更是我們理解過去一百年間人類集體意識、技術倫理和社會變遷的無聲見證者。它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電影藝術,渴望探究光影背後復雜肌理的求知者的深度讀本。閱讀此書,如同走入一個巨大的、永不落幕的百年光影檔案館。 本書特色: 跨越國界: 平衡討論好萊塢、歐洲、亞洲三大電影體係的發展脈絡。 技術與藝術並重: 詳細闡述關鍵技術(如彩色膠片、有聲化、CGI)對美學風格的決定性影響。 深度案例分析: 精選一百部裏程碑式的作品進行細緻的文本解讀。 豐富圖版: 收入大量罕見的拍攝現場照片、技術圖紙及早期海報。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總編懺悔錄 / i
序︰喜歡閱讀,喜歡書(畢恆達) /1
序︰擁抱舊書,迴味過去(辜振豐) / 3
序︰穿過我的記憶的舊書的點點滴滴(孫中興) / 7
閑話舊書 / 11
「新」與「舊」的辯證 / 12
從「敬惜字紙」到「舊書迴收」 / 14
舊書業的曆史淵源︰從「買方交換市場」到「生産消費市場」 / 15
與時俱變的「舊書」意涵 / 17
論「收藏」的主體慾望 / 21
舊書與版本 / 22
舊書的文化價值理論 / 27
黃金歲月三十年—戰後牯嶺街的崛起與沒落(1945-1973) / 31
從日治到國府—戰前颱北舊書業概述 / 32
》颱人「舊書舖」與日人「古本屋」 / 32
》日治時期的研究著述與藏書活動 / 35
》剝狗皮買書—改朝換代的狂歡街景 / 37
》反殖民意識與書物文化認同 / 42
從流動到管製—早年颱北舊書集市形成 / 43
》百廢待興—戰後颱北街頭的流動攤販 / 43
》「廢物興學」的反共樣闆—拾荒人王貫英 / 46
》逐漸匯聚的颱北書攤集市 / 48
》光復初期颱北地區的舊書迴收體係 / 52
名山典冊的亂世浮沉 / 54
》世界華學典籍中心—從「海內孤本」到「書種子」 / 54
》繼承與接收—牯嶺街的空間基調與形貌變遷 / 57
》持錢入書肆、把冊忘昏晨 / 60
》「點石成金」的牯嶺書河 / 62
》舊書攤「巡閱者」的掠取文化 / 64
舊書生涯的啓濛與禁忌 / 66
》榕樹下的知識啓濛地 / 66
》從知識啓濛到著書立論 / 69
》戰後颱灣查禁圖書的曆史脈絡 / 70
》牯嶺街的狩獵禁忌 / 72
雅俗交雜的時代軌跡—牯嶺街書肆記 / 78
》追憶—颱北舊書攤拾遺 / 78
》舊書迴收市場的自由放任時期 / 83
》「盤古開天」傳說—牯嶺街第一傢有名號的舊書店「鬆林書局」 / 85
》戰後颱灣古書店始祖—妙章書局 / 86
》從「瑩橋」到「書香」的老牯嶺—莊鞦敏 / 87
》最後的曆史長巷—人文書捨 / 88
舊書重鎮轉移與變質—遷至光華商場後的劇變 (1973- ) / 91
攤販、城市、光華橋—曆史變遷的矛盾糾結 / 92
》揮彆牯嶺—甫遷光華商場的過渡初期 / 92
》從橋下商場到光華商圈 / 94
》邊緣VS.中心—光華商場的曆史矛盾 / 95
古文明沒落、新科技崛起—舊書業的量變與質變 / 97
》短暫的蓬勃氣象 / 97
》沒落與轉型—光華商場的産業結構變遷 / 100
》從「絕版書」到首輪下檔「二手書」 / 104
地麵下的流動與慾望 / 107
》圓形封閉型態的流動地景 / 107
》隱匿的在場者—撩撥主體慾望的藏身場域 / 109
》汙名化—「掃黃」意識形態禁臠 / 112
血親化傢族企業—光華商場書肆記 / 117
》光華攤商的族群結構與優劣差異 / 117
》壟斷盤據—日久成習的收書倫理 / 122
》日文書沒落、大陸書崛起—「二間堂」與「古文書店」 / 124
》從骨董舊書到色情光碟的競逐舞颱—「新光華商場」與「百城堂」 / 125
80 年代晚期以後—颱北舊書業空間的再結構(1981-) / 129
從集市到散市—颱北舊書業新版圖 / 130
》「她」來自光華商場 / 130
》晚近崛起的舊書中心—颱大公館地區 / 132
》夜市特區的草根舊書文化 / 134
》位處都市邊緣的跳蚤市場 / 137
酒矸倘賣某—廢紙迴收係統的收編與再結構 / 140
》傳統拾荒體係危機下的廢紙迴收論述 / 140
》垃圾變資源—舊書迴收的篩選機製 / 143
》民間廢紙迴收係統分散再結構 / 146
人棄我取—從「國書事件」談起 / 149
》丟書、丟書、丟書 / 149
》在「搶救神話」背後 / 154
》私傢藏書的最終歸宿 / 156
廉價書與迴頭書盛行—新舊圖書市場的循環淘汰 / 160
》時空壓縮下新書之死 / 160
》給我便宜,其餘免談!—颱灣廉價書店崛起 / 163
》茫茫書海、好書難尋 / 166
全球化下的舊書買賣—網際網路與大陸舊書文化 / 168
》颱灣網路二手書店發展概況 / 168
》從禁毀封閉走嚮改革開放—大陸舊書業的曆史脈絡 / 172
》曇花一現—誠品古書拍賣會的短暫興亡 / 176
》同文不同體的政治文化競逐—大陸簡體書店在颱灣 / 178
眾傢鳴放的改革創新階段—80年代晚期以後颱北書肆記 / 181
》從親族傳承到半路齣傢—舊書業族群結構變遷 / 181
》吹皺一池春水—分散再結構的舊書迴收係統 / 183
》一路走來的曆史見證者—古今書廊 / 185
》改革傳統的後起之秀—小高的店 / 187
》都市「草根型態」舊書攤—低價書店、阿輝的店 / 188
》現代舊書店主流空間型態浮現—古原軒書店、茉莉書店、舊香居 / 191
尾聲 / 199
藝術與設計的對話—戰後颱灣書物裝幀變遷 / 200
颱灣舊書業的「五摺定律」 / 202
蒐書與戒書—書籍標價的二元衝突 / 204
書齋、書災—藏書狂的空間神話 / 207
店主識貨,人多恨之 / 208
人情與買賣的糾纏—舊書攤「殺價」習癖 / 210
商而士者—古今舊書商專業典範 / 212
追本溯源—戰後颱北舊書業變遷係譜 / 215
從草根文化到精英文化—颱北舊書店的層次類彆 / 219
從持續推動「定期古舊書活動」到成立「颱北古舊書商協會」 / 222
跋 / 227
參考文獻 / 229
附錄一︰戰後颱北舊書業大事紀 / 239
附錄二︰全颱舊書店一覽錶 / 245
附錄三︰颱北市舊貨迴收商一覽錶 / 251
附錄四︰戰後颱灣禁書目錄(解嚴以前) / 25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是一名喜歡深度思考的讀者,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精神探索的需求。它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故事,啓發我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去探討人性的復雜。我常常在讀完某個故事後,久久不能平靜,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審視自己的內心。書中對於“選擇”與“命運”的探討,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並沒有斷定孰是孰非,而是讓我們看到,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導嚮不同的結局,而命運也並非完全不可抗拒。這種開放式的敘事,給瞭讀者極大的思考空間。它讓我意識到,人生並非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而是充滿瞭無數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讀這本書,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它讓我們更加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得失,更加從容地麵對人生的起伏。

评分

我是一名對曆史文化頗感興趣的讀者,而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過去生活麵貌的窗口。它所描繪的場景,那些古老的街巷,那些樸素的服飾,那些日常的生活細節,都充滿瞭濃鬱的時代氣息。我仿佛能聽到石闆路上迴蕩的腳步聲,能聞到炊煙裊裊的飯菜香,甚至能感受到那時人們淳樸的情感交流。書中對一些傳統習俗的描寫,也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例如,書中提到的祭祀儀式,雖然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多見,但卻承載瞭先輩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珍視。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曆史對話,與那些已經遠去的人們進行心靈的交流。它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裏,不要忘記那些祖輩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它讓我更加珍視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也更加敬畏曆史的進程。

评分

我一直認為,閱讀是人生的奢侈品,而這本書,則是這種奢侈品中最具性價比的選擇。它以一種極其親民的方式,帶我們領略瞭文字的魅力,體驗瞭閱讀的樂趣。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敘事風格,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卻又能將故事講述得引人入勝。每個故事都像一顆顆珍珠,被巧妙地串聯起來,構成瞭一串閃耀的篇章。我喜歡那種一氣嗬成的閱讀體驗,仿佛置身於一個溫暖的故事世界,不願意被打擾。這本書也讓我重新審視瞭“簡單”的定義。在如今這個追求復雜和新奇的時代,迴歸簡單,反而能獲得更純粹的快樂。它讓我感受到,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能蘊含著不平凡的意義。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作者進行一次心靈的碰撞,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就像一位老朋友,能在你孤獨的時候陪伴你,在你迷茫的時候指引你。而這本書,恰恰扮演瞭這樣的角色。它不像那些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也不像那些追求轟動的暢銷小說,它更像是一杯溫水,樸實無華,卻能暖人心扉。我尤其喜歡它在描寫人物情感時的細膩之處。無論是書中那個勤勞善良的農夫,還是那個聰明伶俐的小女孩,他們的喜怒哀樂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我曾經也經曆過類似的睏境,讀到書中那些角色如何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剋服難關時,我仿佛也找到瞭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它讓我明白,生活中的挑戰並非不可逾越,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積極的心態和堅韌不拔的意誌。這本書沒有刻意去煽情,也沒有強行灌輸什麼大道理,它隻是靜靜地講述著一個個故事,卻在不經意間觸動瞭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评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我的童年記憶挖掘機!每次翻開,那些泛黃的插圖,那些質樸的語言,都能瞬間把我拉迴到那個物質不那麼豐富,但精神世界卻異常充盈的年代。我清楚地記得,小學時,每個周末最期待的就是去鎮上的小書店,那些書架上堆滿瞭各種故事書,價格不高,卻承載瞭我無數的幻想。我最愛的是那本關於小紅帽的故事,每次讀都覺得驚心動魄,跟著小紅帽一起緊張,一起開心。這本書裏收錄的很多故事,雖然我已經不記得具體情節,但那種感覺,那種純粹的閱讀快樂,卻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裏。仿佛聞到瞭舊書特有的紙張和油墨混閤的味道,帶著一點點塵土的芬芳,是一種溫暖而懷舊的氣息。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和圖片,它是一種情感的載體,連接著我與那個迴不去的時光,讓我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與慰藉。它讓我意識到,有些東西,即使被時間衝刷,也依然能在心底閃爍著獨特的光芒,值得被珍藏和迴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