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恩探长的好友十年前病故,留下三名成年子女。昆恩父子在一次造访中,意外得知老友的死因不单纯,而且凶手可能是自家人。身为疑犯之一的长子坦承父亲死前手中握有一副古老的骰子,经检查后,发现这副骰子曾经被人动过手脚。艾勒里必须从灌铅的骰子中,抽丝剥茧找出死者的死前讯息,逼真凶现出原形……
传闻埃里克森小岛上埋藏着海盗王基德抢夺而来的惊人宝藏,小岛主人带着新婚的外甥女与其夫婿一家人到岛上避暑。对于神秘宝藏有高度兴趣的艾勒里也一块同行,就在艾勒里顺利解出谜题并掘出宝藏的同时,小岛主人却遭人枪杀身亡。凶手是觊觎这笔庞大的财富而出手杀人?还是另有隐情……
万圣节的化妆晚会中玩起了风行一时的「侦探游戏」,分别由两名宾客假扮凶手与受害人,凶手由主持人以扑克牌暗中决定,受害人则由凶手自行挑选。游戏开始,现场灯光全暗,灯光乍亮后,却发现厨房中摆着一具遭割颈的尸体,而假扮凶手者则消失无踪……
十二则诙谐有趣、风格殊异的故事,将艾勒里.昆恩过人的机智、高傲的心性以及技高一筹的逻辑推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高潮迭起的精彩推理过程,让隐藏在幕后的凶手无所遁形,也让侦探书迷击节赞赏,大唿过瘾。
作者简介
艾勒里.昆恩 Ellery Queen(1905~1982)
艾勒里‧昆恩其实是两个人,一个是佛列德瑞克‧丹奈(Frederic Dannay),一个是曼佛瑞‧李(Manfred Lee),这是一对出生于1905年的堂兄弟,艾勒里‧昆恩这个名字是他们联手创造出来的。而这个名字,据推理评论家安东尼‧鲍查所言,「艾勒里‧昆恩,即是美国推理小说的同义词。」
所谓推理小说的同义词指的是,从1928年首部长篇《罗马帽子的祕密》问世开始,昆恩便逐步接收了范达因美国首席古典推理大师的位置,以每年一至两部的速度稳定出书,一路贯穿到七○年代,统治时间长达半世纪之久;而昆恩扮演的可不只是书写者而已,他们(因为有两个人,就像是连体婴)同时办杂志,编选集,搞广播和电视,不让古典推理征服全国势不罢休──他们既是王者,也是传教士和大使。
做为推理小说家的昆恩,不以创新诡计取胜,他们最大的力量来源,是通过对过往推理名着的整理和深刻理解,总结前代大师之精髓而集其大成,使小说呈现一种高度成熟期的稳定水平,成为基本古典推理迷极佳的选择。
曼佛瑞‧李于1971年去世,佛列德瑞克‧丹奈则在相隔十一年后的1982年辞世。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处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线索,比如一封被遗忘的信件,一段模糊的录音,甚至是一件失踪的物品,都可能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我甚至会自己动手,在脑海中绘制时间线,将所有的人物关系和事件串联起来,试图找出其中的逻辑漏洞。然而,作者总有办法将我的推测推翻,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种每一次的“被打脸”,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的斗志,让我更加投入到这场解谜的盛宴中。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关于罪与罚的故事,更是深入到犯罪者和被犯罪者内心的幽暗角落。我读到了一些关于童年阴影、家庭暴力、社会不公的描写,这些元素如同导火索,点燃了人物内心的仇恨与疯狂。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黑暗面,而是以一种冷静的笔触,将它们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真实感,有时会让人感到不适,但同时又充满了震撼力。我开始反思,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经历,会让一个人走向犯罪的深渊?又是什么样的执念,支撑着受害者在黑暗中寻找救赎?
评分刚拿到《犯罪日历》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压迫感,黑白灰的冷色调,偶尔点缀的鲜红,像是一抹未经擦拭的血迹,瞬间就将我拉入了一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世界。我一直对悬疑推理类小说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层层剥茧,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真相的作品。翻开第一页,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老道的侦探,冷静而细致地描绘着现场的每一个细节,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破碎玻璃的闪光,甚至是墙角处那一点点不易察觉的污渍,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我喜欢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自己也化身为故事中的一员,穿梭于阴影之中,寻找线索,拼凑真相。
评分《犯罪日历》在氛围营造上也是极具功力的。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描写案发现场,以及围绕案件发生的周边环境。阴暗潮湿的小巷,破败废弃的工厂,甚至是寂静无人的深夜,都被赋予了一种不祥的色彩。这种环境描写,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氛,更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互呼应,暗示着他们所处的绝望境地。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霉味,听到远处传来的救护车鸣笛声,感受到那种压抑而令人窒息的氛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展开故事,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穿插着过去的闪回,将碎片化的信息一点点拼凑起来。这种非线性的叙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充满了悬念。我喜欢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它让我有种“挖宝”的感觉,不断地在字里行间搜寻着被隐藏的真相。
评分我发现,《犯罪日历》不仅仅是一本推理小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复杂的难题抛给读者,让我们自己去探索和思考。这种开放式的结局,虽然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意犹未尽,但我却认为,这正是这本书的独特魅力所在。
评分读《犯罪日历》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中行走。每一条线索都可能通往真相,但也可能只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我发现自己常常会推测凶手是谁,然后又被作者巧妙的转折所推翻。这种智力上的博弈,是我最享受的阅读体验之一。作者似乎总能预料到读者的想法,并在我以为已经接近真相的时候,突然给我来一个“神来之笔”。这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猫鼠游戏”,让我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又舍不得这么快结束这场精彩的智斗。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开头部分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惊悚的案件,而是如同缓慢升腾的雾气,一点点地笼罩着读者,制造出一种悬而不决的紧张感。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速度,仔细揣摩每一个人物的对话,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作者在人物塑造上也非常用心,没有脸谱化的好人坏人,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动机、秘密和挣扎。即使是那些在故事中扮演着“反派”角色的,我也能从中窥见他们曾经的光辉,或者是在绝望中挣扎的痕迹。这种复杂性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在判断谁是真正的凶手时,更加犹豫和困惑。
评分这本书中的人物对话,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之间充满了试探、隐瞒和谎言,每一句话都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人物话语背后的潜台词。这种对话的艺术,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也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我喜欢这种“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它需要读者主动去思考,去解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总而言之,《犯罪日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有着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人物塑造,还有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的才华横溢,也体验到了阅读的极致乐趣。这本书让我思考,让我震撼,也让我回味无穷。我向所有热爱推理小说的朋友们强烈推荐这本书,相信你们也一定会和我一样,在这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盛宴中,获得难忘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