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12日,一场历史性的骗局揭开了序幕。这一天,德国总理希特勒和英国首相张伯伦首度会晤,进行和平谈判。在这场国际瞩目的会谈之后,张伯伦写信给妹妹:「…在希特勒的脸上,尽管我看到了冷酷与无情,但我的印象是,这个人会信守承诺。…」没想到,他的判断大错特错,希特勒秘密部署部队,迅速攻佔了捷克。张伯伦为此黯然下台,抑郁以终。
谎言跟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从政客巨贾到市井小民,从国家权力运作、商业机密到日常的尔虞我诈,谎言可说是无所不在、千变万化。人为何会说谎?在什么情况、什么动机下说谎?谎言为何会穿帮?在谎言漫天横行的时代,我们能否洞察谎言的迷障,捕捉说谎者无意之间露出的破绽讯息,成为眼睛雪亮的破谎专家?
艾克曼博士是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家,他从一九七○年代开始研究说谎的本质与破谎之道。起先,他要解决的是医师的难题:当一位病患因自杀而住院,当他表示自己没事了,医师可以相信他吗?他是真的想开了,或想要赶快出院以求自我了断?这引发了人类在沟通上非常根本的问题:即使心绪极度不宁,一个人还能神色自若地说谎吗?如果是,能不能从非口语行为上找到破绽,揭露言词背后隐藏的心思?
艾克曼博士以科学方法展开实验,录下人们在各种说谎情况下的肢体语言、动作、声调及表情,进行大量而细腻的分析。不久之后,对谎言研究感兴趣的团体纷纷找上门来:如何抓出间谍?卫兵如何识破恐怖份子的暗杀计划?警官如何辨认嫌犯供词的真假?在谈判桌上如何洞悉对方的心思?…而自从《说谎》一书出版后,FBI、CIA、药物管制局、美国机密局及陆海空军训练单位,更纷纷邀请艾克曼博士演讲及担任顾问,以学习更精确的抓谎之道。
《说谎》一书中,艾克曼博士不但分析说谎者的心理和情绪反应,也谈及被骗者的盲点和自欺心态;他说明测谎器的原理及限制,也讨论抓谎能力的训练成效。他更举出喧腾一时的社会事件,如詹森总统的越战谎言、尼克森的水门丑闻、参议员的剽窃及婚外情谎言、运动选手的禁药欺瞒、华尔街和金融界的丑闻,来说明谎言的浮滥和危害。如何辨识谎言,固然可喜;但如何抗拒谎言的诱惑,做到诚实无欺,与人诚信相待,才更是个人与社会之福。
作者简介
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
是加州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部的心理学教授。他曾得到许多荣誉,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并被列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这位世界知名的专家,在四十年研究生涯中,曾研究新几内亚部落民族、精神分裂病人、间谍、连续杀人犯和职业杀手的面容。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警方、反恐怖小组等政府机构,以及制作《怪兽电力公司》的Pixar动画工作室,常邀请他当情绪表情的顾问。他身为十三本书的作者或编者,电视节目常向他谘询,并请他现身说法。目前住在加州。
导读
揭露谎言技巧的重要性
在许多骗局当中,对于说谎者的破绽,受害的一方总是故意不去面对,一厢情愿地往好的一面设想,害怕谎言一旦拆穿,可怕的结果将难以收拾,于是成了骗局得以持续下去的帮兇。丈夫故意不去面对妻子的外遇,至少可以暂时免掉戴绿帽子的羞辱及离婚的结果;对妻子不忠的行为,纵使心里有数,却不予以拆穿,为的只是避免一旦讲开,事情就失去转圜的余地,只要什么都不说,即使希望十分渺小,依然可以抱着一线希望——或许自己只是错怪她,或许她根本没有外遇。
并非每个被骗的人都一厢情愿,有时对谎言的线索视若未睹或予以纵容,并不会带来什么损失,有的人抓谎,只是为了抓谎而抓谎,警察侦讯嫌犯,唯一可能的损失就是被骗,跟承办贷款的银行行员一样,对他们来说,揭穿骗局与釐清事实,都只是善尽职责而已。误信谎言或予以拆穿,被骗的一方通常有所得,但也有所失,只不过所得与所失往往是不相称的,玛莉的医师相信她的谎言,所冒的风险并不大,如果她真的好了,不再抑郁,他可能因此得到某种声誉;万一她并未好转,医师的损失也不大,不致像张伯伦,因此赔进整个事业。对张伯伦来说,一切显然都太迟了,如果希特勒所言不实,无法阻止他的侵略,挡住战争,张伯伦的政治生涯就此告终,而他以为可以避免的战争也将爆发。
除了张伯伦的一厢情愿,希特勒的谎言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他不需要掩饰任何强烈的情绪。谎言之所以穿帮,多是因为压抑的情绪洩了底,跟谎言有关的情绪越强烈复杂,就越容易出现行为的破绽。希特勒毫无罪恶感,罪恶感这种情绪使谎言加倍脆弱,不仅洩露形迹,而且因内心不安而犯错,很容易被识破;在他有生之年,英国曾让德国饱受战败的耻辱,面对这样一个国家的代表,希特勒当然一点罪恶感都没有,跟玛莉不同,希特勒与他所要欺骗的人之间,既没有共同的社会价值,也没有任何感情负担;玛莉不但必须掩饰强烈的情绪,必须压抑使她想要自杀的绝望与焦虑,更何况对医师说谎,她有一万个理由产生罪恶感,因为她喜欢、尊敬他们,深知他们只是要帮助她。
抓谎也有风险
正因为如此,面对自杀病患或不忠配偶,想要找出说谎的行为线索,远较面对外交人员或双面间谍来得容易,但是,并非所有的外交人员、罪犯或情报人员的谎言都无懈可击,犯错在所难免。按照我的分析去做,抓出说谎的破绽或避免被误导,机会仍然相当大,想要识破政治谎言或犯罪谎言,关键不在于是否忽略了行为线索,而在于保持高度的警觉,知其风险并抓住机会。
撰写本书的目的并非仅仅针对重大的谎言,我深信检视说谎或说实话的方式与时机,有助于人际间的相互了解。人际关系中,不涉及谎言的机会极少,生活中说谎的可能性总是难免,父母亲跟孩子谈到性,认为孩子不宜知道的,往往以谎言打发;相对的,由于父母根本排斥,使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性方面的冒险,也总是能瞒就瞒。此外,朋友(甚至最好的朋友)、师生、医病、夫妻、律师与委託人、业务员与客户等等关系,谎言可说无所不在。
谎言之于生活,如此普遍,无论对人对事,多予了解实有必要。这种论调或许有人嗤之以鼻,总认为说谎就应该受到谴责,对此我不表茍同,如果说,在任何人际关系中从未说谎,未免言过其实,或者说任何谎言都应该予以拆穿,却也未免太过。尽管谎言也伤人,但并非全都如此,有些谎言反而是利他的,虽然绝不像宣称的那样多,某些社会关系,却因彼此保守祕密而得以相安无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