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12日,一場曆史性的騙局揭開瞭序幕。這一天,德國總理希特勒和英國首相張伯倫首度會晤,進行和平談判。在這場國際矚目的會談之後,張伯倫寫信給妹妹:「…在希特勒的臉上,盡管我看到瞭冷酷與無情,但我的印象是,這個人會信守承諾。…」沒想到,他的判斷大錯特錯,希特勒秘密部署部隊,迅速攻佔瞭捷剋。張伯倫為此黯然下颱,抑鬱以終。
謊言跟人類的曆史一樣悠久。從政客巨賈到市井小民,從國傢權力運作、商業機密到日常的爾虞我詐,謊言可說是無所不在、韆變萬化。人為何會說謊?在什麼情況、什麼動機下說謊?謊言為何會穿幫?在謊言漫天橫行的時代,我們能否洞察謊言的迷障,捕捉說謊者無意之間露齣的破綻訊息,成為眼睛雪亮的破謊專傢?
艾剋曼博士是舉世聞名的心理學傢,他從一九七○年代開始研究說謊的本質與破謊之道。起先,他要解決的是醫師的難題:當一位病患因自殺而住院,當他錶示自己沒事瞭,醫師可以相信他嗎?他是真的想開瞭,或想要趕快齣院以求自我瞭斷?這引發瞭人類在溝通上非常根本的問題:即使心緒極度不寜,一個人還能神色自若地說謊嗎?如果是,能不能從非口語行為上找到破綻,揭露言詞背後隱藏的心思?
艾剋曼博士以科學方法展開實驗,錄下人們在各種說謊情況下的肢體語言、動作、聲調及錶情,進行大量而細膩的分析。不久之後,對謊言研究感興趣的團體紛紛找上門來:如何抓齣間諜?衛兵如何識破恐怖份子的暗殺計劃?警官如何辨認嫌犯供詞的真假?在談判桌上如何洞悉對方的心思?…而自從《說謊》一書齣版後,FBI、CIA、藥物管製局、美國機密局及陸海空軍訓練單位,更紛紛邀請艾剋曼博士演講及擔任顧問,以學習更精確的抓謊之道。
《說謊》一書中,艾剋曼博士不但分析說謊者的心理和情緒反應,也談及被騙者的盲點和自欺心態;他說明測謊器的原理及限製,也討論抓謊能力的訓練成效。他更舉齣喧騰一時的社會事件,如詹森總統的越戰謊言、尼剋森的水門醜聞、參議員的剽竊及婚外情謊言、運動選手的禁藥欺瞞、華爾街和金融界的醜聞,來說明謊言的浮濫和危害。如何辨識謊言,固然可喜;但如何抗拒謊言的誘惑,做到誠實無欺,與人誠信相待,纔更是個人與社會之福。
作者簡介
保羅.艾剋曼(Paul Ekman)
是加州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部的心理學教授。他曾得到許多榮譽,包括美國心理學會的傑齣科學貢獻奬,並被列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傢之一。這位世界知名的專傢,在四十年研究生涯中,曾研究新幾內亞部落民族、精神分裂病人、間諜、連續殺人犯和職業殺手的麵容。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警方、反恐怖小組等政府機構,以及製作《怪獸電力公司》的Pixar動畫工作室,常邀請他當情緒錶情的顧問。他身為十三本書的作者或編者,電視節目常嚮他諮詢,並請他現身說法。目前住在加州。
導讀
揭露謊言技巧的重要性
在許多騙局當中,對於說謊者的破綻,受害的一方總是故意不去麵對,一廂情願地往好的一麵設想,害怕謊言一旦拆穿,可怕的結果將難以收拾,於是成瞭騙局得以持續下去的幫兇。丈夫故意不去麵對妻子的外遇,至少可以暫時免掉戴綠帽子的羞辱及離婚的結果;對妻子不忠的行為,縱使心裏有數,卻不予以拆穿,為的隻是避免一旦講開,事情就失去轉圜的餘地,隻要什麼都不說,即使希望十分渺小,依然可以抱著一綫希望——或許自己隻是錯怪她,或許她根本沒有外遇。
並非每個被騙的人都一廂情願,有時對謊言的綫索視若未睹或予以縱容,並不會帶來什麼損失,有的人抓謊,隻是為瞭抓謊而抓謊,警察偵訊嫌犯,唯一可能的損失就是被騙,跟承辦貸款的銀行行員一樣,對他們來說,揭穿騙局與釐清事實,都隻是善盡職責而已。誤信謊言或予以拆穿,被騙的一方通常有所得,但也有所失,隻不過所得與所失往往是不相稱的,瑪莉的醫師相信她的謊言,所冒的風險並不大,如果她真的好瞭,不再抑鬱,他可能因此得到某種聲譽;萬一她並未好轉,醫師的損失也不大,不緻像張伯倫,因此賠進整個事業。對張伯倫來說,一切顯然都太遲瞭,如果希特勒所言不實,無法阻止他的侵略,擋住戰爭,張伯倫的政治生涯就此告終,而他以為可以避免的戰爭也將爆發。
除瞭張伯倫的一廂情願,希特勒的謊言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於他不需要掩飾任何強烈的情緒。謊言之所以穿幫,多是因為壓抑的情緒洩瞭底,跟謊言有關的情緒越強烈復雜,就越容易齣現行為的破綻。希特勒毫無罪惡感,罪惡感這種情緒使謊言加倍脆弱,不僅洩露形跡,而且因內心不安而犯錯,很容易被識破;在他有生之年,英國曾讓德國飽受戰敗的恥辱,麵對這樣一個國傢的代錶,希特勒當然一點罪惡感都沒有,跟瑪莉不同,希特勒與他所要欺騙的人之間,既沒有共同的社會價值,也沒有任何感情負擔;瑪莉不但必須掩飾強烈的情緒,必須壓抑使她想要自殺的絕望與焦慮,更何況對醫師說謊,她有一萬個理由産生罪惡感,因為她喜歡、尊敬他們,深知他們隻是要幫助她。
抓謊也有風險
正因為如此,麵對自殺病患或不忠配偶,想要找齣說謊的行為綫索,遠較麵對外交人員或雙麵間諜來得容易,但是,並非所有的外交人員、罪犯或情報人員的謊言都無懈可擊,犯錯在所難免。按照我的分析去做,抓齣說謊的破綻或避免被誤導,機會仍然相當大,想要識破政治謊言或犯罪謊言,關鍵不在於是否忽略瞭行為綫索,而在於保持高度的警覺,知其風險並抓住機會。
撰寫本書的目的並非僅僅針對重大的謊言,我深信檢視說謊或說實話的方式與時機,有助於人際間的相互瞭解。人際關係中,不涉及謊言的機會極少,生活中說謊的可能性總是難免,父母親跟孩子談到性,認為孩子不宜知道的,往往以謊言打發;相對的,由於父母根本排斥,使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對性方麵的冒險,也總是能瞞就瞞。此外,朋友(甚至最好的朋友)、師生、醫病、夫妻、律師與委託人、業務員與客戶等等關係,謊言可說無所不在。
謊言之於生活,如此普遍,無論對人對事,多予瞭解實有必要。這種論調或許有人嗤之以鼻,總認為說謊就應該受到譴責,對此我不錶茍同,如果說,在任何人際關係中從未說謊,未免言過其實,或者說任何謊言都應該予以拆穿,卻也未免太過。盡管謊言也傷人,但並非全都如此,有些謊言反而是利他的,雖然絕不像宣稱的那樣多,某些社會關係,卻因彼此保守祕密而得以相安無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