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赏树祕径》玩一场城市里的自然游戏
城市里的车马喧嚣难以忍受,换个角度生活,它也能变成鸟语啁啾!本书以21条精彩的台北赏树路线为主题,透过本书寻幽访树,一天之内就能得到大自然的抚慰,尽享野趣时光。想要不耗时不花钱不费力的贴近大自然,就从赏树开始吧!
行销重点
特色1:专家生动活泼的导览与解说
我们亲访了三位城市赏树达人,透过他们多年来爱树、护树甚至成立相关协会的专业经历,为本书推荐精彩路线。每一条路线的树种介绍、生长源起及树与土地交缠而成的地貌变迁,透过达人的专业解说,原看似平凡无奇的道路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连经常被忽略的树木都具有了生命力。
特色2:精选21条一日游的赏树路线
本书精选台北城内21条赏树祕径,有隐匿在台北街道巷弄间的幽巷祕径,有邻近社区的公园或校园,也有须略施脚力的山径步道,所有路线皆能一天往返,并为您详尽介绍周边生态、人文景点,週休假期免受塞车挤人之苦,即可完成的丰富野趣路线。
特色3:寻宝般的野趣编排
在每一篇路线内文后,本书以手绘插画呈现赏树路线地图及树种介绍,减少冗长艰涩的咬文嚼字,编排生动让您享受轻松阅读亲近自然乐趣。
作者简介
本书由多位文字记者与摄影师共同採访完成。
简列如下:
吴立萍:曾任职于小牛顿杂志及大地地理杂志,担任编辑一职。现为自由文字撰稿者。
叶益青:曾任职于雄狮出版、太雅出版社及远流出版社等;并出版过「蔬菜美味事典」。
何仪琳:从事多年生态及旅游等方面的採访撰文。曾任ToGo旅游杂志执行编辑。
杨志雄:曾任休闲生活、TOGO旅游杂志专任摄影师,现为太雅出版社、时报週刊…等媒体特约摄影。
Fisher:曾任麦浩斯出版摄影师。现任职于某杂志社摄影记者。
尤能杰:曾任中国时报摄影记者
吴金石:曾任美食新闻与妈妈咪呀美食杂志特约摄影
叶荫龙:自由摄影工作者,范围广及美食、居家等生活类。并兼纪录片拍摄。
@我的慕树之情
介绍赏树达人与树木之间相知相惜的起源与护树历程。
@精选21.条野趣路线
依照路线类别分为幽巷祕径、绿色步道、公园校园与行道树,不论是徒步漫行或驱车经过,皆能享受到自然绿意;并能依照个人喜好选择市内清幽小径、市郊绿野步道、定点式的公园校园或市街旁闹中取静的行道树。
@赏树路线地图与周边景点每一条赏树路线皆附有路线地图,并介绍周边生态与人文景观,让您轻松规划属于自己或全家人的赏树一日游。
@树木身份证
以手绘的植物插图搭配各路线内所有的树种介绍,让您漫步赏树之余能马上对照欣赏,并记下您的植物观察。
@10棵百年老树传奇
探访十棵跨世纪的参天老树,透过当地耆老或居民口中的传述,拼贴百年前的城市地貌,并挖掘这些树木前辈们有趣的传奇轶事。
@装备及如何赏树
赏树活动虽然简单轻松,要有知识上的获得也得有基本装备与行前的了解。本单元将以图示说明,作为一个收集野趣的城市探险家必备的物品清单,以及观赏树木的入门诀窍。
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通常对这类“指南”类的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太过功利,缺乏温度。但《台北赏树祕径》完全不同。它没有刻意去“卖弄”知识,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随和的语气,分享着作者对台北树木的热爱和探索。我喜欢它描述的那些“祕径”,它们并非是人迹罕至的荒野,而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角落。或许是一条不起眼的巷弄,或许是某个闹中取静的小公园,但只要细心去发现,就能在那遇到惊喜。书里提到的那些树木,都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品种,更多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树,但作者却能从它们身上挖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魅力。比如,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个季节,某棵树的叶子会呈现出特别的颜色,它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但又不会写得过于枯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觉得阅读过程非常轻松愉快。它鼓励我去放慢脚步,去用心观察,去感受身边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我刚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封面上的插画就透着一股宁静悠远的意境,仿佛能闻到淡淡的树木清香。我一直对台北的城市风貌有种特别的亲近感,但总觉得那些人潮汹涌的景点有些喧嚣,少了些深入探索的乐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这样的期待。它没有直接堆砌大量的树木学知识,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引导我去发现隐藏在台北街头巷尾、公园绿地里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树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每一棵树的时候,不仅仅是介绍它的学名、科属,更重要的是它所在的地点,以及它在那里经历了什么。比如,它提到的某个老樟树,不仅仅是记录了它有多少年历史,更是描绘了它如何见证了周遭社区的变迁,甚至可能还承载着一些当地居民的童年回忆。这种写法,让我觉得每一棵树都有了灵魂,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不再是单纯的植物标本。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按照书里的指引,去探访那些“祕径”,去亲身感受那些树木带来的宁静与治愈。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的书,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虽然写的是关于树木,但却充满了文学的韵味。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读物,也不是一本简单的旅行指南,而更像是一本散文集,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我特别喜欢它对树木形态和生长状态的细致描绘,仿佛能通过文字看到那挺拔的身姿,那舒展的枝条,那随风摇曳的叶片。它还会讲述一些关于树木的民间传说或者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为原本静止的树木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让它们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富有生命力。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停下来,想象着书中所描绘的场景,甚至会感到一股清风拂过脸颊。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赏树”,更是关于“感受生活”,它引导我去发现城市中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去体会那些细微却美好的事物。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别样的台北。这里的台北,少了摩天大楼的冰冷,多了绿意盎然的温暖。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中的“绿色生命”。它没有罗列大量的树木名录,也没有过分强调专业的植物学知识,而是更注重于分享一种“赏树”的体验和心境。我喜欢它描述中那种轻松、闲适的氛围,仿佛作者只是在与你分享自己的秘密花园。它会告诉你,在台北的某个角落,有一棵上了年纪的菩提树,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或者,在某个不起眼的坡地上,有一片美丽的枫林,到了秋天,那色彩斑斓的景象足以让人惊叹。这些描述,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去印证。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欣赏自然,并不需要远行,它就藏在我们身边,只等待我们去用心发掘。它让我对台北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生活中的美好有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读了这本书,才惊觉台北这座繁华都市,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自然宝藏。我一直以为,要去亲近自然,必须远离城市,去郊外山区才能实现。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城市绿洲的大门。书中的描述非常细腻,不仅仅是告诉你“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怎么去感受”。它会建议你在某个清晨,带着一杯咖啡,在书里提到的某个老榕树下静坐片刻,感受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体会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这种体验式的描述,比单纯的文字介绍更能打动人心。我尤其欣赏它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关于树木与人文的连接。比如,某个日式老建筑旁种植的樱花树,它不仅仅是一棵花树,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寄托。读到这里,我脑海里便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仿佛穿越了时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喧嚣的都市中,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那片属于自然的绿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