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該是什麼調調?是快樂憂傷,還是做自己就好?城兆緯,一個六年級班的大男生,不但是飾品設計師,也曾是傢具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在他的眼中,他認為生活該是怎麼樣的過,他又是怎樣的過生活?吃的 喝的玩的 認真的 隨興的 城兆緯會讓你對自己的生活再多點想像!
隨書附城兆緯跨界創作音樂CD
作者簡介
城兆緯 designburgh 設計工作室負責人 專精鈦金屬設計 室內設計 傢俬設計等
美食也有CP值
我從小就喜歡在廚房裏自己弄吃的。可是,除瞭嘴饞與好奇的因素之外,我最喜歡的是把食物弄得漂漂亮亮的那種感覺,像是很成功地煎上一個太陽蛋、把蛋黃保持在渾亮的狀態、不把它弄破、用心留住它的完整,就會讓我很有成就感。
長大後,對於食物也並不會有什麼挑惕,除瞭不喜歡吃生的紅蘿蔔、青椒這一類有特殊氣味的食物外,我倒是沒有什麼不吃的東西,也不特彆迷信一些所謂的高級美食,或是名牌餐館,對我來說,因為外食的機會多,除瞭每日三餐的維生需要之外,關於食物,我在意的有三件事,就是它「看起來好不好吃」、「價格如何」、以及「吃起來究竟怎樣」? 好看、便宜的,我一定會試試;試過之後好吃的,那就是滿分瞭!好看但是貴的,我有機會就嘗嘗。而如果它「不好吃」,那我就不會再光顧第二次瞭。如果它不好看、或是讓人傢「看起來不順眼」的,那,我是連試都不會試的瞭。
我常把食物的色、香、味,與它價格之間的關係,用「C/P值」來形容,這本是一個工業用的術語,意思是指「價值」與「價格」(售價) 之比,,即 Cost / Price的比值。C/P值大於1,錶示這道菜在我心目中的價值遠高於售價,就是「物超所值」瞭;而C/P 值小於1,錶示這道菜售價高於它的價值,,不值得一試;若是C/P 值等於1,那錶示這道菜還算名符其實,剛剛好而已。
像是蕃茄炒蛋這種傢常菜,若是炒得太乾、太糊,都會「看起來不好吃」。以我的經驗,隻要挑個大顆的、水分夠的蕃茄,炒起來容易齣水的;打蛋的時候在蛋汁裏適量加點高湯,炒起來就會很漂亮、很好吃瞭。而且一般餐廳的「蕃茄炒蛋」售價不會太貴,稍微用點心思就可以弄它個「物超所值」、「色香味俱美」瞭。
另外一個我對食物的要求,就是要「搭配」,比如說,一道蘿蔔排骨湯,少瞭「香菜」這種東西,就覺得這道菜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食物,而不完整的食物,就會跟不完整的設計一樣,教人難以忍受!相反地,在滾熱飽滿的貢丸湯裏灑上點鬍椒粉與芹菜末,在大火熱炒的海瓜子裏加點辣椒跟九層塔,在慢火碳烤的烏魚子片上夾著蒜苗一起入口,在肥滋滋的烤香腸上串上一片大蒜,或是在烤羊排之前用迷迭香與鬍椒粗鹽醃它24小時充分入味,嗯~~,贊!
恰到好處的搭配,會讓食材本身的「個性」跳脫齣來;沒有這些搭配,再昂貴的食材也會黯然失色。對食物的態度如此,對於設計與生活,我也有同樣的堅持:協調、搭配、整潔、優雅、有趣,兼具實用與美感,可以充滿感官活力卻不能失去平衡。
我的將太歲月
轉換是一種好事,不因自己的身份所受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認知。
多年前,我在忙完一階段的室內設計案件後,想轉換一下心情與環境,就到颱北市一傢知名的高級法國料理餐廳當瞭半年的廚房學徒,想去看看大餐廳裏的師傅都是怎麼料理一道道美食的。在那段時間裏,我中午前到餐廳報到,接近晚餐時離開,每天打半天左右的工。
廚房裏的管理方式非常嚴格,有分冷盤組和主餐組,像我這種不是本科係齣身,又是半路齣傢來嘗鮮的,是絕對沒有機會碰到爐火或主菜的,當然就隻有在冷盤組的份,負責切切水果,擺擺花,甚至連切馬玲薯的資格都沒有。彆看小小的一粒馬鈴薯,削起皮來可馬虎不得。既然是在法國料理餐廳,品質又是可媲美五星級大飯店的,當然每一顆馬鈴署都一定要削得圓圓的纔能端上桌,所以像我這種沒受過任何訓練的,削起皮來不但把它搞得七零八落的,也會浪費很多時間。所以嚴格來說,我隻能切木瓜、奇異果之類很好處理的東西,偶爾纔能練練削馬鈴薯。
而且在大餐廳裏,這種削皮的工作,都還有等地之分。較資深的,會練就一身的「絕活」,能一手抓著顆馬鈴薯、一手握刀,然後站在距離廚房大垃圾桶大約一公尺以外的距離,準確地將馬鈴薯皮削進大垃圾桶裏不會掉齣來。
在廚房裏的規矩是,誰離爐火越近、誰的地位就越高,而且,每個人工作崗位分明嚴謹、誰也不能於逾越自己的本分,還不能發呆,因此,在那段時間裏,除瞭打雜和削皮,我也就隻能遠遠地偷偷看著主廚們烤羊排、煎鵝肝、料理大菜�,卻不能靠近半分,有時好奇想要看看師傅都是怎麼樣料理的,就靠近師傅旁邊瞧瞧,但馬上就會被斥責迴去繼續切水果。
這傢餐廳雖然是以歐陸料理聞名,但在廚房的規矩與廚師們的習性上,我覺得反而比較偏嚮日本式的精神。例如用刀方麵,若是以傳統歐美廚房的作法,一定是各項食材分彆用各種不同刀具來料理、大小道具一應俱全、像個外科手術房似的;然而,這傢餐廳大至師傅、小至學徒,人人都有一把自己的刀,而且常常是一把刀料理所有食材,講究的不是道具的分工、而是個人刀工的修練。所以,每天到廚房報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磨刀,不論這把刀是用來切菜、還是削皮的。
雖然在廚房裏隻短短地待瞭半年,也來不及學到什麼,不過,就我記憶所及,從很多細節上來說,這傢餐廳能夠經營得如此成功,絕對不是僥倖得來的。
廚師的功力雖然是菜色的關鍵,但是好的管理纔是餐廳永續經營的靈魂所在。在這段有如漫畫「將太的壽司」情節的學徒歲月裏,我看到這傢餐廳最重要的廚房管理精神,就是:「不浪費」。
除瞭平常在食材切削時要刀法俐落、不能削掉太多可用的部分之外,遇到冰箱裏擺放得快要過時的材料、進貨搬運過程不小心損傷的部分,老闆會要求工作人員以最精準的處理,將不能食用的部分挑棄之後,留下最大部分能夠使用的部分來善加利用。一旦發現有誰把果菜皮削得太大快、壞掉部分挖得太多,甚至是浪費其他材料等等,老闆會好不留情地命令當事人,把丟進垃圾桶的部分「撿起來吃掉」!就有一次,老闆發現一個工作人員把一罐還剩大約半茶匙的橄欖油瓶丟在垃圾桶裏,就因此大發雷霆,要丟瓶子的人:「撿起來喝掉」那些剩油!雖然不會真的執行這個指令,但嚴格的要求、謹慎的分工、次第分明的任務分配,還有那一把刀的責任歸屬,讓我在這段「將太的歲月裏」受益匪淺。
從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身上散發齣的那種獨特氣質所吸引。書名“生活就該這調調”,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強烈的個人主張,它不是一種建議,而是一種宣言,一種對理想生活狀態的堅定錶達。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觸動內心、啓迪思考的讀物,而這本書,憑藉其彆齣心裁的標題,已經成功地在我心中種下瞭一顆好奇的種子。我渴望在書中找到關於如何擺脫束縛、如何活齣真我的答案,或者說,找到一種能夠讓我重新審視生活、發現其中隱藏的美好的視角。尤其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還附贈瞭一張CD。音樂與文字的結閤,往往能産生1+1>2的效果,更能深入地觸動讀者的情感和想象力。我不知道CD裏的音樂會是怎樣的風格,但它一定承載著作者想要傳遞的某種情緒和意境,與書中的內容遙相呼應,共同構建齣一個更加豐富、更加立體的精神世界。或許,翻開書頁,伴隨著音樂的流動,我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放鬆和自由,一種想要去探索未知、去擁抱生活的熱情。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全新的精神空間,在那裏,我可以暫時放下外界的喧囂,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尋找屬於我的那份“調調”。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標題真的太有衝擊力瞭!“生活就該這調調”,幾個字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仿佛一股清流注入瞭被日常瑣碎磨平的棱角。我一直以來都覺得,生活不應該隻是重復的奔波和機械的執行,而應該是有溫度、有色彩、有屬於自己的節奏和鏇律。這本書,光是名字就傳遞齣這樣一種信號: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書,也不是一本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的指南,而更像是一個同道中人的分享,一個關於如何活齣自在、活齣精彩的邀請。我最期待的是,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全新的思考,一些關於如何打破現狀、如何更自由地呼吸的靈感。畢竟,在壓力巨大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被外界的聲音裹挾,忘記瞭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而“這調調”的齣現,恰好能提醒我們,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還有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的、獨一無二的“調調”。隨書附送的CD,也讓我充滿瞭好奇。音樂,是情緒的催化劑,也是心靈的慰藉。我設想,這本書的內容和音樂一定是相互滲透、相互烘托的,讀到某些章節時,音樂響起,恰到好處地將情緒推嚮高潮;聽到某些鏇律時,又能在書中找到與之呼應的文字,産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張CD裏的音樂會是什麼樣的,它能否真正地與書中的“調調”融為一體,共同勾勒齣一幅更加立體的生活畫捲。
评分“生活就該這調調”,這句書名簡直戳中瞭我的心窩子!我一直都在尋找一種能夠讓我擺脫焦慮、擁抱真實自我的方式,而這本書的名字,就好像一位老友在拍著我的肩膀說:“彆擔心,你可以活齣自己的樣子。” 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屬於自己的歌,一種獨特的節奏,隻不過在生活的洪流中,很多人都漸漸遺忘瞭它。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成為我的一個嚮導,幫我重新找迴那個被隱藏在角落裏的“調調”。我希望書中的內容能夠提供給我一些啓發,一些關於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如何勇敢地錶達自己、如何在復雜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寜靜和自在的智慧。尤其讓我感到興奮的是,這本書竟然附帶瞭一張CD。我一直覺得,音樂是連接心靈最直接的橋梁,它能夠超越語言的界限,觸動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我非常好奇,這張CD裏的音樂會是什麼風格,它是否會和書中的文字內容有著某種奇妙的呼應?是激昂的鏇律,還是舒緩的樂章?是充滿力量的節奏,還是能夠撫慰心靈的音符?我設想,當我在閱讀這本書時,能夠伴隨著CD裏播放的音樂,那將是一種怎樣的沉浸式體驗?那種感覺,一定能夠讓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更能體會到書中想要傳達的那種“調調”所帶來的力量和感染力。
评分剛拿到這本書,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從封麵和贈送的CD就能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氣息。那名字,“生活就該這調調”,本身就帶著一股灑脫不羈的勁兒,仿佛預示著書中內容會打破常規,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視角。我一直覺得,生活不應該被條條框框束縛,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調調”,活齣自己的色彩。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時,內心是充滿期待的。隨書附贈的CD音樂,更是點睛之筆。音樂總是最直接能觸動靈魂的東西,我想,這絕對不是簡單的背景音樂,而是與書中的文字內容相呼應,共同營造一種氛圍,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屬於“這調調”的世界。不知道裏麵的音樂是什麼風格,是舒緩的爵士?還是充滿活力的搖滾?亦或是能夠讓人平靜下來的古典?光是想象就覺得很美好。我尤其好奇,作者會通過怎樣的故事、怎樣的感悟來詮釋“這調調”的生活。是關於旅行的灑脫?是關於人際關係的豁達?還是關於內心世界的豐富?總之,這本書還沒讀,但它所傳達齣的那種不拘一格、追求個性的生活態度,已經深深吸引瞭我。我準備找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泡一杯自己喜歡的茶,戴上耳機,讓CD裏的音樂緩緩流淌,然後翻開這本書,看看“這調調”究竟是什麼模樣,它會給我帶來怎樣的啓發和共鳴。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就是一劑強心劑,瞬間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自由和個性的渴望。“生活就該這調調”,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宣言,一種對按部就班、墨守成規的有力反擊。我一直覺得,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復製彆人的成功,而在於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體驗,在於找到那個讓自己心跳加速、靈魂共鳴的“調調”。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決定把它帶迴傢。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一種關於如何跳齣思維定勢、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如何活得更灑脫、更淋灕盡緻的啓示。而隨書附贈的CD,更是讓我感到意外的驚喜。我猜想,這張CD裏的音樂,一定不是隨隨便便挑選的,而是經過作者精心挑選,能夠與書中的文字內容産生共鳴,甚至能夠引領讀者進入一種特定的情緒狀態。我非常好奇,音樂的鏇律是否會與書中的故事相互映襯,是否會在某個瞬間,將文字的力量放大,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遞的那種“調調”。我設想,在某個安靜的夜晚,我將點亮一盞溫暖的燈,泡一杯香濃的咖啡,然後戴上耳機,讓音樂在耳邊緩緩流淌,再翻開這本書,讓文字與鏇律在我的腦海中碰撞齣奇妙的火花,共同描繪齣一幅屬於我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生活調調”的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