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作者不隻描述許多人都熟悉的事實,如全球森林正麵臨人類的全麵攻擊,平均每秒鍾「弭平」兩公畝半;森林消失不但造成許多動植物的絕種,也讓許多山地原住民流離失所;帶來洪水、土石流、山崩等等。本書特點在於從曆史和政治經濟的角度齣發,剖析森林消失的來龍去脈。
1.曆史方麵,作者指齣包括伊朗、伊拉剋、以色列這些「古文明發祥地」數韆年前都是森林茂密的好所在,現在的乾燥荒涼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代價;
2.政治方麵,作者主要著墨於美國的政商共犯結構,揭發所謂「環境影響評估」的騙局;
3.經濟方麵,作者指齣全球化的結果造成富國剝削貧國資源,讓跨國公司加速剷除貧國的森林。本書也一一破解許多大企業的說法,像是「森林(紙製品)是可再生資源」、「植林與自然森林一樣可以保護生態」等等。作者認為企業一麵利用此類常見迷思來應付環保壓力,一麵過度砍伐原始自然森林;雖然他們也因應法規種植一些快速生長的樹種,但砍伐週期過短,樹種又單一,根本無法涵養原始森林的生態。作者呼籲修訂法規,不可再動原始森林、復育森林生態、歸還原住民土地;呼籲讀者正視森林消失的危機、改變生活習慣、減少消費、抵製跨國企業剝削貧國資源的做法。
本書特色
1.亞馬遜網站讀者評價四顆星半
2.本書指齣問題不在於生態技術麵,而在於政治經濟麵。此觀點對颱灣特彆有參考意義。
3.本書深入挑戰全球化的主流意識,對於過去颱灣遭受關貿協定、WTO衝擊有所印證
4.作者自身為保育第一綫人士,振臂疾呼,文字情感強烈,對現行體製多所抨擊。
5.針對颱灣現狀:另外收錄陳玉峰【非序】、金恆鑣導讀(以及各章章末論述)以及李根政【颱灣山林的悲歌】(講颱灣山林現狀與森林運動始末,當作附錄)
讀者群分析
1.保育人士、關心大自然者
2.森林係、生態係、環境(政策)管理係、公共政策係師生或山林政策、原住民政策相關者中高知識份子、關注社會脈動者
作者簡介
戴立剋.簡申(Derrick Jensen) & 喬治.德芮芬(George Draffan)
兩位作者戴立剋.簡申(Derrick Jensen)與喬治.德芮芬(George Draffan)為活躍的環保作傢。戴立剋.簡申也是The Culture of Make Believe; A Language Older than Words; Listening to the Land: Conversations about Nature, Culture, and Eros的作者,其中The Culture of Make Believe 在2003年入圍魯卡斯奬(J. Anthony Lukas Prize)決選。他同時為紐約時代週刊等等雜誌撰稿,並和喬治.德芮芬另外閤著Railroads & Clearcuts;後者為活躍的森林保育者、公共利益研究員以及經常揭發企業運作黑幕,他的其他著作有The Elite Consensus, A Primer on Corporate Power:過去十五年來,他提供研究和教育訓練給一般市民以及公共利益參與之團體,內容包括調查以及如何挑戰企業權力等等。
陳玉峰
(靜宜大學生態係教授)
2005年5月9日,「颱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傳來《森林大滅絕》一書的中譯稿,要我先睹為快,不料通篇各章節瀏覽下來,我隻有一種感受,隻消將人名、地名等更換,這本書一摺不扣地就是颱灣林業史,作者的口誅筆伐或苦口婆心,伐木單位或勢力的種種暴行,假科學、僞科學、所謂專傢、學者的包庇惡勢力,颱帳或官僚係統的造假,所有終結未來生機的的邪魔與貪婪,颱灣與全球同步,人性的墮落無分膚色、國界與時代。
這本書就像是我過往二十年,搶救颱灣山林的日記,因此,我不會寫「序」,我隻知道無止盡的痛!而作者底層的價值觀,駁斥伐木者的理由,由心性、意識、生態主張,到抗爭等等行徑,幾幾乎乎就是我在颱灣的原版記錄片,全球人種的悲劇通通一個樣。
然而,我不再一味地聲討、抗爭,並非我妥協,恰好相反,而是更積極投入教育、文化、價值哲思的改造工作,也就是從事人纔的培育與價值的顛覆,且以更柔軟的途徑,行使更大的堅定;另一方麵,則繼續進行另階段的自然學習或俗稱研究調查,因此,我毋寜對本書涉及自然文化與宗教的部分,懷有另類想法,但此部分似乎並非一般序文的旨趣。
讀者朋友們,不妨隨著作者俯瞰全球的角度,嘗試去瞭解産生人類文明、文化的搖籃-森林,以及百年來文化母體(森林)悲慘的命運,同時或可思考,身為生界的一份子,我們可以在何等麵嚮,善盡一個地球人的天責。
1990年代,我曾經為文感嘆:「長久以來,我一直存有個溫柔的遺憾,也就是無能與同胞分享我在荒野獲緻的驚異、感動、喜悅、冥思,以及數不清的,來自自然的啓示與震撼」,我堅信:「如果我們可以從哲學、文學、科學、藝術,得到先哲的肯定與慰藉,我們更可以從自然生界得到終極的溫暖與和諧,就像我們的老祖宗之所以歌、所以頌、所以興,絕不會從蒼白大地所産生」,而自然生界對颱灣以及全球太多的國傢而言,就是山林。
韆禧年我在北颱鳥嘴山下,作植群調查之際,調查簿上書寫瞭一段話:「在此林間坐定,巨木筆直參天,這檜二韆高齡,那株韆八;這株長尾柯正老朽,那株狹葉櫟茁壯中;韆百物種,老、壯、青、少,絕妙妍美,無以名狀。眼前所有的樹齡相加超過萬年,而萬年來牠們從來沉默,那等美感與力道,隻有沉默能解!」
2005年5月8日,暴梅大雨來襲的這一天,我正在南橫瓊楠、菲律賓樟的巨木林下作調查,斜雨中雙耳鳥叫滿聽,和著霧茫茫的天地,我徹底瞭知每種物種不可知的深邃與奧妙,原來我所謂研究植物,不過是研究我自己,我既不可知,遑論植物韆韆萬萬,我未曾真正識得任一物種,恰似我未曾究竟自己。
2005年一週天的梅雨,颱灣處處成災,自然界在天然林被破壞三分之二以上之後,十五年來大地的反撲罄竹難書。迴顧來時路,該說的話、該作的事,似乎我已嘗盡。展讀這本遲來的山林天書,我隻想跪求天地,但願産生人類一切天性的山林,不要棄絕人類,上蒼有好生之德,再度賦予人種天眼敞開的能力,聆聽天籟與澄明的本性。給予山林一綫生機,也就是給人種自己一份希望!
時2005年5月20日,於大肚颱地
書名中的“大滅絕”和“四分之三”的數字,直接衝擊著我的視覺和心靈,預示著這本書會是一次嚴肅而深刻的探討。我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將一個宏大、抽象的全球性問題,轉化為一個個具體、鮮活的故事和案例。我期待作者能夠運用翔實的資料和嚴謹的論證,來展現原始森林的獨特價值,以及它們在我們星球生態係統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例如,它可能會詳細介紹某些瀕危物種與特定森林生態係統的共生關係,或者講述森林在碳循環、水文循環等方麵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我也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呈現這“四分之三”的消失過程。是否會通過對比今昔的衛星影像,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變化?是否會揭示那些導緻森林消失的“幕後推手”,例如跨國公司的逐利行為,或者某些國傢政策的失誤?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引領我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在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正在以犧牲地球的未來為代價?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思考,讓我們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自己能獲得一種更清醒的認知,明白保護原始森林的重要性,並願意為之付齣努力,哪怕隻是微小的改變。
评分我被這個書名所吸引,立刻就聯想到那些宏偉壯觀的自然紀錄片,那些鏡頭裏曾經遼闊無垠、生機盎然的原始森林,如今卻麵臨著“大滅絕”的命運,這是一種何等的悲哀!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老朋友,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那些關於原始森林的故事講述給我聽。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那些人跡罕至的秘境,感受那裏的古老與神秘,瞭解那些我們可能從未聽說過的奇特動植物,它們是如何與森林一同演化,又是如何在其中找到瞭自己的生存之道。同時,我也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剖析這“四分之三”的消失。它是否會深入探究導緻森林銳減的社會、經濟、政治因素?例如,那些大麵積砍伐背後,是否隱藏著復雜的利益鏈條?是否與全球經濟發展模式、消費主義文化息息相關?我更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視角,不僅僅是揭示問題,更重要的是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案。比如,國際社會是如何努力保護森林的?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藉鑒?作為普通讀者,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來為守護這片綠色貢獻一份力量?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獲得一種力量,一種啓迪,讓我對這個星球的未來有更深刻的認識,並且能夠付諸行動,成為改變的一部分。
评分“森林大滅絕”,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末日般的絕望感,而“全球已減少四分之三的原始林”,更是將這種絕望感具象化,讓人不寒而栗。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我覺得它一定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環境問題的學術報告,而更像是一次充滿人文關懷的深刻反思。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極其細膩、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展現原始森林對於人類文明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更是氣候調節的“綠色衛士”,是水源的涵養之地,甚至在很多文化中,原始森林都承載著神聖的意義。我想象,作者可能會通過講述那些與森林共存的原住民的故事,來展現人類與自然之間曾經的和諧相處,以及這種關係是如何被現代文明所打破的。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冷靜而客觀地分析,導緻如此巨大損失的關鍵驅動力是什麼。是不可持續的農業擴張?是礦産資源的掠奪?還是城市化的無序蔓延?我更期待,這本書能夠不迴避問題的復雜性,而是深入挖掘其根源,並提齣一些既有前瞻性又具操作性的建議。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讓我從更宏觀的視角理解我們所處的睏境,並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從而激發齣一種更加堅定的保護意識和行動自覺。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著實令人震撼,也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一看到“森林大滅絕”和“全球已減少四分之三的原始林”,我就能想象到那畫麵有多麼觸目驚心,脊背發涼。我想,這本書一定不僅僅是羅列枯燥的數據和冰冷的事實,而是會用一種非常感人、甚至是悲壯的方式,來講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正在經曆著怎樣的浩劫。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否通過生動的語言,描繪齣那些曾經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的原始森林,它們是如何孕育瞭無數的生命,又是如何默默地守護著地球的生態平衡。而如今,這些“地球之肺”正在以怎樣的速度、怎樣的規模消失?這消失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原因?是工業化的擴張,是人類無休止的索取,還是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答案,並且不僅僅是找到“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找到“為什麼”。讀這本書,我預感自己會沉浸在一種復雜的情緒之中,既有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贊嘆,也有對人類行為的深深反思,或許還會伴隨著一絲無力感,但更多的是希望通過瞭解真相,能夠激發齣內心深處對保護的責任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聲發自地球母親的悲鳴,我們不能再選擇充耳不聞。
评分“森林大滅絕:全球已減少四分之三的原始林!”,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警示意味,像一聲響亮的警鍾,敲擊著我的心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極具說服力的方式,讓我深入理解原始森林的價值。它不僅僅是動植物的棲息地,更可能是我們人類文明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生動的事例,描繪齣不同地區原始森林的獨特魅力,例如亞馬遜雨林的生機勃勃,東南亞雨林的神秘莫測,或者西伯利亞泰加林的廣袤無垠。而這一切,都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我好奇這本書將如何解析導緻這種“大滅絕”的深層原因。它是否會從氣候變化、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是否會揭露那些隱藏在數字背後的復雜因素,例如全球化進程中的資源爭奪,或者不同文化價值觀對自然的態度差異?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希望,而不僅僅是絕望。它是否會介紹一些成功的森林恢復項目?是否會探討一些創新的保護策略?是否會呼籲國際閤作,共同應對這個全球性的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激發我的共鳴,讓我認識到保護原始森林的緊迫性,並願意成為守護地球綠色傢園的一份子,從自身做起,傳遞這份責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