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不只描述许多人都熟悉的事实,如全球森林正面临人类的全面攻击,平均每秒钟「弭平」两公亩半;森林消失不但造成许多动植物的绝种,也让许多山地原住民流离失所;带来洪水、土石流、山崩等等。本书特点在于从历史和政治经济的角度出发,剖析森林消失的来龙去脉。
1.历史方面,作者指出包括伊朗、伊拉克、以色列这些「古文明发祥地」数千年前都是森林茂密的好所在,现在的干燥荒凉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代价;
2.政治方面,作者主要着墨于美国的政商共犯结构,揭发所谓「环境影响评估」的骗局;
3.经济方面,作者指出全球化的结果造成富国剥削贫国资源,让跨国公司加速剷除贫国的森林。本书也一一破解许多大企业的说法,像是「森林(纸制品)是可再生资源」、「植林与自然森林一样可以保护生态」等等。作者认为企业一面利用此类常见迷思来应付环保压力,一面过度砍伐原始自然森林;虽然他们也因应法规种植一些快速生长的树种,但砍伐週期过短,树种又单一,根本无法涵养原始森林的生态。作者唿吁修订法规,不可再动原始森林、复育森林生态、归还原住民土地;唿吁读者正视森林消失的危机、改变生活习惯、减少消费、抵制跨国企业剥削贫国资源的做法。
本书特色
1.亚马逊网站读者评价四颗星半
2.本书指出问题不在于生态技术面,而在于政治经济面。此观点对台湾特别有参考意义。
3.本书深入挑战全球化的主流意识,对于过去台湾遭受关贸协定、WTO冲击有所印证
4.作者自身为保育第一线人士,振臂疾唿,文字情感强烈,对现行体制多所抨击。
5.针对台湾现状:另外收录陈玉峰【非序】、金恆镳导读(以及各章章末论述)以及李根政【台湾山林的悲歌】(讲台湾山林现状与森林运动始末,当作附录)
读者群分析
1.保育人士、关心大自然者
2.森林系、生态系、环境(政策)管理系、公共政策系师生或山林政策、原住民政策相关者中高知识份子、关注社会脉动者
作者简介
戴立克.简申(Derrick Jensen) & 乔治.德芮芬(George Draffan)
两位作者戴立克.简申(Derrick Jensen)与乔治.德芮芬(George Draffan)为活跃的环保作家。戴立克.简申也是The Culture of Make Believe; A Language Older than Words; Listening to the Land: Conversations about Nature, Culture, and Eros的作者,其中The Culture of Make Believe 在2003年入围鲁卡斯奖(J. Anthony Lukas Prize)决选。他同时为纽约时代週刊等等杂志撰稿,并和乔治.德芮芬另外合着Railroads & Clearcuts;后者为活跃的森林保育者、公共利益研究员以及经常揭发企业运作黑幕,他的其他着作有The Elite Consensus, A Primer on Corporate Power:过去十五年来,他提供研究和教育训练给一般市民以及公共利益参与之团体,内容包括调查以及如何挑战企业权力等等。
陈玉峰
(静宜大学生态系教授)
2005年5月9日,「台湾蛮野心足生态协会」传来《森林大灭绝》一书的中译稿,要我先睹为快,不料通篇各章节浏览下来,我只有一种感受,只消将人名、地名等更换,这本书一折不扣地就是台湾林业史,作者的口诛笔伐或苦口婆心,伐木单位或势力的种种暴行,假科学、伪科学、所谓专家、学者的包庇恶势力,台帐或官僚系统的造假,所有终结未来生机的的邪魔与贪婪,台湾与全球同步,人性的堕落无分肤色、国界与时代。
这本书就像是我过往二十年,抢救台湾山林的日记,因此,我不会写「序」,我只知道无止尽的痛!而作者底层的价值观,驳斥伐木者的理由,由心性、意识、生态主张,到抗争等等行径,几几乎乎就是我在台湾的原版记录片,全球人种的悲剧通通一个样。
然而,我不再一味地声讨、抗争,并非我妥协,恰好相反,而是更积极投入教育、文化、价值哲思的改造工作,也就是从事人才的培育与价值的颠覆,且以更柔软的途径,行使更大的坚定;另一方面,则继续进行另阶段的自然学习或俗称研究调查,因此,我毋宁对本书涉及自然文化与宗教的部分,怀有另类想法,但此部分似乎并非一般序文的旨趣。
读者朋友们,不妨随着作者俯瞰全球的角度,尝试去了解产生人类文明、文化的摇篮-森林,以及百年来文化母体(森林)悲惨的命运,同时或可思考,身为生界的一份子,我们可以在何等面向,善尽一个地球人的天责。
1990年代,我曾经为文感叹:「长久以来,我一直存有个温柔的遗憾,也就是无能与同胞分享我在荒野获致的惊异、感动、喜悦、冥思,以及数不清的,来自自然的启示与震撼」,我坚信:「如果我们可以从哲学、文学、科学、艺术,得到先哲的肯定与慰借,我们更可以从自然生界得到终极的温暖与和谐,就像我们的老祖宗之所以歌、所以颂、所以兴,绝不会从苍白大地所产生」,而自然生界对台湾以及全球太多的国家而言,就是山林。
千禧年我在北台鸟嘴山下,作植群调查之际,调查簿上书写了一段话:「在此林间坐定,巨木笔直参天,这桧二千高龄,那株千八;这株长尾柯正老朽,那株狭叶栎茁壮中;千百物种,老、壮、青、少,绝妙妍美,无以名状。眼前所有的树龄相加超过万年,而万年来牠们从来沉默,那等美感与力道,只有沉默能解!」
2005年5月8日,暴梅大雨来袭的这一天,我正在南横琼楠、菲律宾樟的巨木林下作调查,斜雨中双耳鸟叫满听,和着雾茫茫的天地,我彻底了知每种物种不可知的深邃与奥妙,原来我所谓研究植物,不过是研究我自己,我既不可知,遑论植物千千万万,我未曾真正识得任一物种,恰似我未曾究竟自己。
2005年一週天的梅雨,台湾处处成灾,自然界在天然林被破坏三分之二以上之后,十五年来大地的反扑罄竹难书。回顾来时路,该说的话、该作的事,似乎我已尝尽。展读这本迟来的山林天书,我只想跪求天地,但愿产生人类一切天性的山林,不要弃绝人类,上苍有好生之德,再度赋予人种天眼敞开的能力,聆听天籁与澄明的本性。给予山林一线生机,也就是给人种自己一份希望!
时2005年5月20日,于大肚台地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令人震撼,也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一看到“森林大灭绝”和“全球已减少四分之三的原始林”,我就能想象到那画面有多么触目惊心,脊背发凉。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数据和冰冷的事实,而是会用一种非常感人、甚至是悲壮的方式,来讲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浩劫。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否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那些曾经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原始森林,它们是如何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又是如何默默地守护着地球的生态平衡。而如今,这些“地球之肺”正在以怎样的速度、怎样的规模消失?这消失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原因?是工业化的扩张,是人类无休止的索取,还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并且不仅仅是找到“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到“为什么”。读这本书,我预感自己会沉浸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之中,既有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也有对人类行为的深深反思,或许还会伴随着一丝无力感,但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了解真相,能够激发出内心深处对保护的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声发自地球母亲的悲鸣,我们不能再选择充耳不闻。
评分我被这个书名所吸引,立刻就联想到那些宏伟壮观的自然纪录片,那些镜头里曾经辽阔无垠、生机盎然的原始森林,如今却面临着“大灭绝”的命运,这是一种何等的悲哀!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老朋友,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关于原始森林的故事讲述给我听。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些人迹罕至的秘境,感受那里的古老与神秘,了解那些我们可能从未听说过的奇特动植物,它们是如何与森林一同演化,又是如何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同时,我也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这“四分之三”的消失。它是否会深入探究导致森林锐减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例如,那些大面积砍伐背后,是否隐藏着复杂的利益链条?是否与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消费主义文化息息相关?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视角,不仅仅是揭示问题,更重要的是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比如,国际社会是如何努力保护森林的?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为守护这片绿色贡献一份力量?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力量,一种启迪,让我对这个星球的未来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付诸行动,成为改变的一部分。
评分书名中的“大灭绝”和“四分之三”的数字,直接冲击着我的视觉和心灵,预示着这本书会是一次严肃而深刻的探讨。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一个宏大、抽象的全球性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故事和案例。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证,来展现原始森林的独特价值,以及它们在我们星球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它可能会详细介绍某些濒危物种与特定森林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或者讲述森林在碳循环、水文循环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也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呈现这“四分之三”的消失过程。是否会通过对比今昔的卫星影像,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变化?是否会揭示那些导致森林消失的“幕后推手”,例如跨国公司的逐利行为,或者某些国家政策的失误?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正在以牺牲地球的未来为代价?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让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获得一种更清醒的认知,明白保护原始森林的重要性,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
评分“森林大灭绝”,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末日般的绝望感,而“全球已减少四分之三的原始林”,更是将这种绝望感具象化,让人不寒而栗。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觉得它一定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环境问题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的深刻反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极其细腻、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展现原始森林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气候调节的“绿色卫士”,是水源的涵养之地,甚至在很多文化中,原始森林都承载着神圣的意义。我想象,作者可能会通过讲述那些与森林共存的原住民的故事,来展现人类与自然之间曾经的和谐相处,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被现代文明所打破的。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冷静而客观地分析,导致如此巨大损失的关键驱动力是什么。是不可持续的农业扩张?是矿产资源的掠夺?还是城市化的无序蔓延?我更期待,这本书能够不回避问题的复杂性,而是深入挖掘其根源,并提出一些既有前瞻性又具操作性的建议。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我们所处的困境,并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激发出一种更加坚定的保护意识和行动自觉。
评分“森林大灭绝:全球已减少四分之三的原始林!”,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警示意味,像一声响亮的警钟,敲击着我的心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让我深入理解原始森林的价值。它不仅仅是动植物的栖息地,更可能是我们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事例,描绘出不同地区原始森林的独特魅力,例如亚马逊雨林的生机勃勃,东南亚雨林的神秘莫测,或者西伯利亚泰加林的广袤无垠。而这一切,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我好奇这本书将如何解析导致这种“大灭绝”的深层原因。它是否会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是否会揭露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复杂因素,例如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源争夺,或者不同文化价值观对自然的态度差异?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希望,而不仅仅是绝望。它是否会介绍一些成功的森林恢复项目?是否会探讨一些创新的保护策略?是否会呼吁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个全球性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我的共鸣,让我认识到保护原始森林的紧迫性,并愿意成为守护地球绿色家园的一份子,从自身做起,传递这份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