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听说过,千元钞票背面的那只鸟是帝雉,但你可知道,如果非法猎捕继续发生,以后大家就只能在钞票上看帝雉了?夏天去澎湖玩,导游可能会带你去看红燕鸥,但你知不知道,红燕鸥主要的生存威胁就来自于观光人潮对其繁殖地的干扰?云林的湖山水库计画,如果顺利进行,可能会摧毁全世界八色鸟繁殖密度最高的栖地?而乌头翁遭受威胁居然是因为近亲种白头翁被带到牠的地盘放生?
现今世界由于人口增长、自然环境被破坏、生物资源过度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以及外来种引入等等因素,使得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甚至濒临灭绝。而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变化,最终又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近来这个问题愈来愈受重视。台湾地区曾经记录过的鸟类有500多种,鸟类相深具特色,但其中有许多鸟类,也因为人类活动而受到威胁。本书就收录台湾59种受胁鸟类,以图文描述各鸟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所面临的生存威胁与保育问题。本书特点包括:
一、市面上第一本台湾受胁鸟种专书
记录濒危物种的「红皮书」通常是属于学术界与保育界的出版品,一般读者较难看到。本书是第一本在书市流通的台湾受胁鸟种专书,所有关心台湾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读者都能借由本书,了解台湾地区濒危鸟类的现况与保育愿景。
二、详述鸟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受胁等级与原因,及保育目标,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採用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公布的指标来画分各鸟种的受胁等级,以一页一种、中英双语对照的方式,分项叙述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族群数量、受胁原因及保育现况与目标,搭配鸟种图片及台湾、世界分布图,是一本清楚实用并具参考价值的图鑑。
三、收录台湾地区59种受胁鸟类,搭配117幅珍贵鸟图,全台湾可能仅此一张
本书根据最近五年的鸟类观察纪录,以及IUCN受胁物种最新版的准则,收录59种在台湾生存受威胁的鸟类,并搭配117幅彩色鸟图。由于这些濒危鸟类数量日渐稀少,有些在野外已难得一见,因此让本书中的鸟图更显珍贵,因为全台湾可能仅此一张。除了个别鸟种的介绍,本书并针对国际自然保育联盟公布的受胁等级准则和各项指标详加说明,并解释决定物种受胁等级的流程,值得所有关心自然环境、希望留住台湾之美的读者珍藏。
◎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小如专文推荐
◎国际鸟盟《亚洲鸟类红皮书》主编Nigel Collar专文推荐
作者简介
方伟宏
美国杜克大学生化博士,现任台大医技系副教授,专长为分子生物学。为资深的赏鸟鸟友及鸟类保育工作者,现任中华民国野鸟学会副理事长及亚洲鸟盟副主席,长期负责台湾鸟类资料库的更新及整理、国际鸟界交流联系,并经常在鸟会刊物上发表有关鸟类欣赏、研究及保育方面的文章。着有《都市赏鸟图鑑》。
收到《台湾受胁鸟种图鉴》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带着一丝沉重。期待是因为我一直关注着台湾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那些珍稀的鸟类;沉重则是因为“受胁”二字本身就充满了警示意味。然而,翻开书页后,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打动了我。 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一种种受胁鸟类的名字和图片,而是用一种非常“有故事”的方式,来讲述这些鸟儿们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鸟类“迁徙之难”的描绘,它会详细地讲述它们每年需要克服多少艰难险阻,才能抵达台湾,又或者在这里繁衍生息。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野外观察者们冒着风雨、克服困难去记录和保护鸟类的故事,更是让我感动不已。那些真实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山野之中,感受到鸟儿们生存的不易,也体会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责任。 书中对于每一种鸟类的生态习性,以及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威胁,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了解到,很多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自然景观,对于某些鸟类来说,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当这些家园因为各种原因而消失时,鸟儿们也就失去了它们的避风港。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对这些无声的生命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的图片质量同样令人赞叹,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生命力,捕捉到了鸟儿们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文字部分更是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它不仅仅是在介绍鸟类,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生命、关于责任、关于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也更加坚定了我参与生态保育的决心。
评分第一次翻阅《台湾受胁鸟种图鉴》时,我被书中的插画深深吸引。那些栩栩如生的鸟类形象,仿佛跃然纸上,立刻勾起了我对台湾自然风光的无限遐想。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精美的视觉呈现,它更是一份对台湾生物多样性现状的深刻反思。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残酷的现实,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描绘了每一类受胁鸟种的生存困境。我特别佩服书中对于鸟类“家族史”的梳理,它不仅讲述了它们的个体故事,更将其置于台湾这片土地的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去考量。例如,书中对某些过去常见于农田周边的鸟类,如今数量锐减的分析,让我深思。它指出,这种变化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与农业结构的转型、农药的使用、以及栖息地的开发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揭示问题”的层面,而是积极地“探索解决方案”。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生态保育的案例,有的来自国际经验,有的则是在台湾本土实践的成功典范。这些案例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明白,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能够为这些受胁鸟种争取一线生机。 它让我意识到,保护鸟类,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一个物种,更是为了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生动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台湾自然之美,也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地球公民。
评分拿到《台湾受胁鸟种图鉴》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温度”。这本书并没有用冰冷的学术术语来堆砌,而是充满了作者对台湾自然生态的深切关怀,以及对那些正在消失的生命的一种深情呼唤。它让我感受到,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图鉴,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鸟类“生存环境”的详细描写所打动。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一种鸟长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它会深入地剖析这种鸟类所依赖的栖息地,以及这些栖息地是如何因为人类的活动而逐渐消失或改变的。例如,书中对某些依赖特定湿地的鸟类的描述,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其被破坏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让我感到振奋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讲述困境”,而是积极地“寻找出路”。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生态保育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从栖息地修复、生物廊道建立,到公众教育推广等多个方面。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就能够为这些受胁鸟种争取到生存的空间。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它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最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向我讲述着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些与我们共同生活,却又默默承受着生存压力的鸟儿们的故事。每次翻阅,都让我对这片土地生出更深的眷恋,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参与到自然保育行动中的决心。
评分当我第一次拿到《台湾受胁鸟种图鉴》的时候,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终于有一本书,真正地把台湾的鸟类困境写透了。” 我是一个对台湾生态环境有着高度关注的人,尤其对那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的物种,抱有一种深深的忧虑。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于深度了解和理性思考的需求。 它并没有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仅仅罗列数据和图片,而是通过详实的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将每一种受胁鸟种的生存状况,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生态背景下去审视。书中对不同鸟种所处的生境、食物链关系、以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湾特有鸟种,如台湾山鸾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描述了山鸾的外形特征,更着重探讨了其特有的生活习性,以及为何它们如此依赖特定的森林环境。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哀叹”的层面,而是积极地探讨了保护策略的可能性。书中引用了一些成功的保育案例,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从栖息地修复、减少环境污染,到加强公众教育和立法保护,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内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份“行动指南”,它赋予了读者参与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科普的易读性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每一个论点都有数据支撑,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筛选,但文字却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处,反而充满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每次翻阅,我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知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台湾自然保育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自然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人来说,《台湾受胁鸟种图鉴》简直是一本“救星”。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亲民的方式,把那些高高在上的“受胁鸟种”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让我觉得它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名词,而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守护的生命。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鸟类“生活细节”的描绘。它会告诉你,某种鸟类为什么只喜欢生活在特定海拔的森林里,或者为什么它们需要在特定的季节进行迁徙。这些细节听起来好像很琐碎,但却让我对这些鸟儿的生存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书中对某些留鸟的描述,让我了解到它们是如何在寒冷的冬天里寻找食物,如何依靠微小的身体抵御严寒。这种对生命顽强力的展现,让我深受感动。 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鸟类,更是在“讲述”故事。它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有些鸟类会“离我们而去”。是因为它们的家被人类开发了?是因为它们吃的食物减少了?还是因为空气和水源的污染影响了它们的健康?这些故事让我意识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这些鸟儿产生巨大的影响。 它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坚定的方式,提醒我们,这些美丽而脆弱的生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棒,每一张都清晰而富有生命力,让我仿佛能听到鸟儿的歌唱。文字也写得非常流畅,一点也不枯燥。它让我明白,保护鸟类,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参与的行动。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惊喜连连!我一直对台湾的自然生态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逐渐消失或面临生存危机的鸟类。收到《台湾受胁鸟种图鉴》的那天,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光是封面那精美的插画就让我爱不释手。虽然我知道这本书是关于“受胁”鸟种的,但它并没有局限于枯燥的数据和统计,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充满故事性的方式呈现给我们。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每一种鸟类的迁徙习性、繁殖策略以及它们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扮演的生态角色的详细介绍。举个例子,书中对台湾蓝鹊的描述,不仅仅是它们那标志性的蓝黑色羽毛和长长的尾羽,更深入地剖析了它们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合作捕食行为,这让我对这种我们常在山林间见到的美丽鸟类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野外观察者的真实故事和照片,那些记录下鸟类生命瞬间的片段,充满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情,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保护这些生命的紧迫性。 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是我极力推荐的原因之一。每一张照片都如同艺术品,清晰地展现了鸟类的神态和特征,无论是振翅欲飞的瞬间,还是依偎在枝头的宁静,都捕捉得淋漓尽致。文字部分也通俗易懂,即使没有专业的鸟类学背景,也能轻松阅读。它不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台湾丰富而脆弱的鸟类世界。每次翻阅,都仿佛进行了一次身临其境的野外探索,让我更加珍惜我们身边的自然宝藏。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提升大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凝聚更多力量去守护这些珍贵的生命,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阅读《台湾受胁鸟种图鉴》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唤醒”。我一直以为,鸟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美丽的风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们不仅仅是风景,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我们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无形中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书中对于各种受胁鸟种的介绍,不仅仅是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它们数量锐减的原因。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栖息地丧失”的论述,它详细地阐述了城市扩张、农田垦殖、以及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是如何一步步地压缩了鸟类的生存空间。这种将鸟类困境与人类行为紧密联系起来的分析,让我对我们自身在生态链中的角色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让我感到非常鼓舞的是,书中并没有传递绝望的情绪,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探讨了“保护”的可能性。它分享了许多成功的保育案例,以及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恢复湿地生态、减少农药使用的倡议,都让我觉得,保护鸟类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实现的目标。 这本书的文字写得非常生动,仿佛能带领我穿越山林,亲眼目睹鸟儿们的生活。图片也极其精美,每一张都充满了生命力,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它让我明白,保护这些美丽的生命,不仅仅是为了它们,更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这本书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有责任感的公民,也让我愿意去了解更多,去行动更多。
评分不得不说,《台湾受胁鸟种图鉴》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观鸟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鸟类很美,但从来没系统地了解过。这本图鉴的出现,简直像把我从一片迷雾中拉了出来。它没有那种冷冰冰的科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把每一种受胁鸟种的“前世今生”都讲得明明白白。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鸟类“生活故事”的描述。比如,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某种鸟的数量在减少,是因为它们吃的虫子少了,还是因为它们筑巢的地方被破坏了?它甚至会讲到,它们的配偶是怎么选择的,它们的小鸟是怎么长大的。这些细枝末节,虽然听起来好像很琐碎,但却让我觉得这些鸟儿不再是遥远的、陌生的生物,而是像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存挑战。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在“图鉴”,更是在“呼吁”。它用非常温和但有力的方式,提醒我们,这些曾经在台湾的天空中自由飞翔的美丽生灵,现在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它让我意识到,我以前可能只看到鸟儿的美丽,却忽略了它们背后的脆弱。它激发了我一种责任感,让我觉得,作为台湾的一份子,我也有义务去了解、去关注、去守护这些即将消失的生命。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图片清晰,文字排布也很舒服,每次翻阅都能给我带来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生动的方式,教会我如何去爱护这片我们共同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万物。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生活在郊区的居民,我一直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特别的关注,尤其是那些曾经熟悉却逐渐减少的鸟类身影。《台湾受胁鸟种图鉴》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揭开了一层熟悉的、却又带着些许忧伤的面纱。这本书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学术语言来讲述,而是以一种近乎邻家阿伯讲故事的亲切感,将那些我们可能在不经意间错过、或者已经很久未见的鸟儿们,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曾经非常普遍,但现在却变得稀少的鸟种的描述。例如,关于山椒鸟的章节,它细致地描绘了它们在特定栖息地中的生存状况,以及造成数量下降的可能原因。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环境变化,而是结合了实际的调查数据和访谈,指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栖息地的碎片化、农业用药的影响等等。这些细节的挖掘,让我感到作者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更让我感到温暖的是,这本书中包含了一些关于鸟类救助和野外保护的案例。读到那些志愿者们冒着风雨、不顾辛劳去救助受伤的鸟儿,或者积极参与栖息地恢复项目的经历,我深受鼓舞。这让我明白,保护鸟类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可以参与的行动。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实际和感人的方式,传递了“行动起来”的力量,让我觉得,即使我不能成为一名专业的鸟类学家,我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为这些可爱的生灵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在城市中长大的年轻人,我一直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生命。《台湾受胁鸟种图鉴》这本书,就像是一扇为我打开的窗,让我得以窥见台湾鸟类世界里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它没有用过于专业或生硬的语言,而是以一种轻松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正面临生存挑战的鸟儿们,一个个鲜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鸟类“生存智慧”的介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说出鸟类吃什么、住哪里,而是深入地讲述了它们为了生存,如何适应环境、如何与同类竞争、如何躲避天敌。例如,书中对某些夜行性鸟类的描绘,让我惊叹于它们在黑暗中捕捉猎物的敏锐能力,以及它们所依赖的特殊生态环境。这种对生命力的细致刻画,让我对这些鸟儿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这本书让我最受触动的是,它不仅仅是在“介绍”问题,更是在“启发”思考。它会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某些鸟类的数量在急剧下降,是人类的活动挤占了它们的栖息地?是空气和水源的污染影响了它们的健康?还是气候变化让它们难以适应?这些问题的提出,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自身的行为,以及我们对自然界所造成的影响。 它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去倾听那些无声的呼唤。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非常高,每一张都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于鸟儿们的生活环境中。文字部分更是生动有趣,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就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了台湾的鸟类世界,让我明白了保护这些生命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参与其中的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