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竞争关系

产业与竞争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产业经济学
  • 竞争战略
  • 行业分析
  • 波特五力模型
  • 价值链
  • 竞争优势
  • 战略管理
  • 市场结构
  • 企业竞争
  • 商业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适合大专院校开设「产业分析」、「产业竞争」与「产业实务专题」等相关课程,以及相关产业竞争培训课程使用。

本书特色

  本书编撰的动机,乃是期望以学理的分析技术,对应实务的产业特性,来叙说产业与竞争关系的不同面貌。全书的章节安排共计有二篇十六章;在学理篇部分,探讨不同市场结构特性下厂商订价策略,以及产业竞争与政府政策介入,来整体介绍厂商、产业、市场与政府间的关联性。在实务篇部分,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产业为例,来探讨园区产业环境与竞争机制的互动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杨序

陈序

第一篇 学理篇

1 厂商决策与分析工具
1.1 厂商要素投入组合
1.2 扩张线与长期成本
1.3 长期及短期成本曲线
1.4 收益与利润极大化
1.5 决策初析工具

2 市场结构类型与特性
2.1 不同市场结构类型
2.2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性
2.3 独占市场的特性
2.4 独买市场的特性
2.5 寡占市场的特性
2.6 独占性竞争市场的特性

3 完全竞争厂商决策与均衡
3.1 厂商短期决策
3.2 短期供给曲线
3.3 短期生产者剩余
3.4 长期均衡与供给
3.5 完全竞争与经济效率

4 独占厂商决策与均衡
4.1 独占市场的形成
4.2 独占市场的短期均衡
4.3 独占市场的的订价决策
4.4 独占力量的来源
4.5 独占力量的衡量
4.6 独占力量的社会成本
4.7 价格管制与自然独占

5 独买厂商决策与均衡
5.1 独买市场的形成
5.2 独买市场的短期均衡
5.3 独买市场的订价决策
5.4 独买力量的来源
5.5 独买力量的衡量
5.6 独买力量的社会成本
5.7 双边独占

6 寡占厂商竞争与勾结
6.1 寡占厂商的竞争模型
6.2 寡占厂商的价格僵固性
6.3 卡特尔组织
6.4 价格领导模型
6.5 报复行为

7 独占性竞争厂商竞争与均衡
7.1 厂商短期均衡
7.2 厂商长期均衡
7.3 厂商非价格竞争策略
7.4 厂商广告策略

8 厂商订价策略与管制
8.1 差别订价
8.2 独占厂商的价格管制
8.3 不同市场结构的比较
8.4 限制市场的力量
8.5 市场集中度指标

9 产业竞争与政府管制9.1 产业竞争与经济效率9.2 管制的经济理论9.3 经济管制的讨论9.4 自然独占与政府管制

第二篇 实务篇

10 产业环境与厂商竞争概论
10.1 问题缘起
10.2 探究范畴
10.3 探究方法
10.4 预期成果及其应用
10.5 探究架构

11 科学工业园区产业特质分析
11.1 前言
11.2 科学工业园区与相关工业区之产业比较分析
11.3 科学工业园区之产业发展特质分析

12 产业环境与竞争机制剖析
12.1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之开发模式
12.2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之产业环境
12.3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厂商营运机制与规范

13 厂商对保税通关制度之满意度调查分析
13.1 前言
13.2 调查内容概要
13.3 厂商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13.4 园区六大产业对现行保税贸易制度之满意度变异数分析
13.5 厂商意见汇整分析与因应

14 厂商投资营运行为与营运绩效
14.1 前言
14.2 科学工业园区厂商投资营运行为
14.3 科学工业园区厂商营运绩效

15 公平交易法如何规范高科技产业及有关案例分析
15.1 高科技产业涉及公平交易法之案例统计
15.2 公平交易法如何规范高科技产业之反托拉斯行为
15.3 公平交易法如何规范高科技产业之不公平竞争行为

16 产业环境与厂商竞争结论
16.1 前言
16.2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索引

英中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剛拿到《產業與競爭關係》,就被作者的文筆深深吸引。雖然主題是嚴肅的產業和競爭分析,但他卻能將一些複雜的概念,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讓沒有經濟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以前對產業分析的印象,就是一堆枯燥的數據和理論,但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的看法。書中對於“產業的動態性”有非常精彩的闡述,作者指出,產業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在演進,各種力量都在相互作用,推動著產業的變革。這讓我聯想到,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產業,都在經歷劇烈的變革。例如,過去的零售業,現在面臨電商的挑戰;傳統媒體,則被新媒體取代。書中對這些變革的成因和影響,有非常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喜歡作者關於“技術變革”對產業影響的探討。作者指出,技術變革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時也可能顛覆現有的產業格局。這讓我反思,我們公司是否足夠關注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們是否做好了迎接技術變革的準備。書中也探討了“全球化”對產業競爭的影響,這對於身處台灣的我們來說,尤其重要。台灣的許多產業都高度依賴出口,而全球化的進程,以及地緣政治的變化,都可能對我們的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希望能從書中學到如何更好地理解全球產業的脈動,以及如何為台灣的產業在國際競爭中找到有利的位置。總之,這本書不僅提供理論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啟發。

评分

這本《產業與競爭關係》的內容,絕對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作者在探討“產業結構”時,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產業就像一個生態系統,企業在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它們之間相互依存,也相互競爭。這個比喻讓我對產業的複雜性有了更直觀的理解。我過去對產業的看法比較單一,總覺得就是比產品、比價格,但書中讓我認識到,產業的競爭遠不止於此,它還涉及到技術、渠道、品牌、法規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書中對“五力模型”的詳細解析,更是讓我對產業的吸引力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我學到了如何從供應商、買方、潛在進入者、替代品以及現有競爭者這五個角度,來分析一個產業的競爭強度。這對於我在評估一個新機會,或是分析公司所面臨的競爭環境時,都非常有幫助。我還特別關注書中關於“產業動態性”的討論。作者指出,產業並非靜態,而是不斷變化的。技術的革新、消費者的偏好改變、政策的調整,都可能對產業產生重大的影響。這讓我反思,我們公司是否足夠敏銳地捕捉這些變化,並及時調整策略。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如何進一步解析,企業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產業環境中,找到持續競爭的優勢。這本書為我提供了一個分析產業和競爭的強大框架。

评分

讀完《產業與競爭關係》的開篇,我已經被深深吸引。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善於將複雜的商業概念,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中。我喜歡他提到的“產業生命週期”理論,它讓我對一個產業的發展歷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從萌芽期的小眾創新,到成長期的快速擴張,再到成熟期的激烈競爭,以及最終的衰退和轉型,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挑戰和機會。這讓我聯想到,過去一些曾經輝煌一時的企業,為何會逐漸沒落,又有哪些企業能夠成功轉型,重新煥發活力。書中對“創新”與“競爭”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讓我對如何保持企業的競爭力有了新的思考。作者強調,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包括商業模式、營銷方式、甚至組織架構的創新。這讓我意識到,企業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需要不斷地進行全方位的創新。我還對書中關於“進入壁壘”的分析非常感興趣。它讓我了解到,為何有些產業的競爭會如此激烈,而有些產業的進入門檻卻很高。這對於我了解不同的商業環境,並評估其中的風險和機會,都非常有幫助。總之,這本書為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產業和競爭。

评分

哇,拿到這本《產業與競爭關係》,我第一時間就翻了幾頁,腦袋裡馬上就串起了好多過去在工作中遇到的場景。我以前在一家傳統產業待過,那時候我們公司產品的技術其實算不錯,也一直努力在市場上做出差異化,但總覺得競爭對手總是能抓準我們的弱點,快速模仿甚至超越。這本書光是書名就點出了核心問題,讓我非常有感。尤其是一開頭提到的「產業生命週期」理論,我記得我以前看過一些零散的介紹,但總覺得不夠系統。這裡面講到不同階段的產業,其競爭的本質和策略會有天壤之別,像是萌芽期是靠創新和獨特性,成長期要搶佔市佔率,成熟期則進入價格戰和成本控制的搏殺,衰退期更是考驗企業的轉型能力。這完全符合我過去的經驗!我記得那時候我們公司就卡在一個尷尬的成長後期,一方面想繼續擴大,另一方面又被後來者追著打,我們還死守著舊的獲客管道,結果錯失了很多機會。書裡透過一些實際案例,像是過去叱吒風雲的諾基亞如何一步步被智慧型手機取代,或是早期網路泡沫時期的諸多新創公司,最後只有少數幾家能真正存活下來。這種「過去式」的經典案例,加上作者深入淺出的分析,讓我覺得不只是在看書,而是在回顧整個產業發展的歷史和演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蓝海战略”的讨论,它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红海搏杀的思路,鼓励企业去开创新的市场空间,而不是在拥挤的红海里互相残杀。这点对于很多台湾的中小企业来说,非常有启发性。过去我们常常被动地卷入价格战,或者在微小的差异化上做文章,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们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游戏的规则,创造属于自己的“蓝海”。我迫不及待想深入研究其中关于“五力模型”的部分,看看它如何帮助我理解一个行业的吸引力,以及我们公司在其中所处的位置,能不能找到新的突破点。

评分

這本《產業與競爭關係》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讓我驚豔。作者不僅深入探討了產業的結構性問題,還對企業的戰略選擇進行了精闢的分析。我一直對“壟斷”和“寡占”的市場結構感到好奇,這本書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解釋。作者指出,在壟斷市場中,企業可以利用其獨占的地位,獲取超額利潤;而在寡占市場中,企業之間的競爭則非常激烈,需要謹慎應對。書中用了很多真實世界的例子,例如石油產業、軟體產業等等,來解釋這些不同的市場結構。我尤其喜歡作者關於“進入壁壘”的探討。他詳細分析了各種進入壁壘,例如規模經濟、品牌忠誠度、技術專利、政府管制等等,以及這些壁壘如何影響新進入者的機會。這對於我們這些想要創業或進入新行業的人來說,非常有價值。了解這些壁壘,才能更清楚地評估風險,並制定出相應的策略。此外,書中關於“產業演進”的章節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分析了產業的生命週期,以及在不同階段,企業應該採取哪些不同的策略。這讓我對我們公司目前所處的產業階段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了更明確的規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為公司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评分

《產業與競爭關係》這本書,真的是我近期讀到最讓我感到興奮的一本!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他善於將一些看似遙遠的學術理論,轉化為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生動例子,讓閱讀過程充滿了樂趣。我之前總覺得,產業分析離我的生活很遠,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我們身邊的每一個產品、每一個服務,都牽涉到複雜的產業結構和競爭關係。作者在探討“差異化戰略”時,提出了一個觀點,我覺得非常深刻:企業的成功,不在於產品本身有多麽獨特,而在於它能否為顧客創造獨特的價值。這讓我聯想到,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產品,看似差異化,但實際上並沒有解決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書中也分析了“成本領先戰略”的優劣勢,讓我對如何平衡成本和品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網絡效應”的闡述。他用清晰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解釋了網絡效應如何影響產業的發展,例如社交媒體、線上交易平台等等。這讓我對這些平台為何能夠快速崛起,並形成難以撼動的地位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如何在現有的產業中,找到獨特的競爭優勢,並創造出真正能打動消費者的價值。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種對商業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

這本《產業與競爭關係》的敘事方式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不像有些學術專著那樣枯燥乏味,作者用了很多非常貼近生活的比喻和例子,讓原本聽起來有點複雜的經濟學和管理學概念,變得生動有趣。我記得有段提到,產業就像是森林,不同的樹木(企業)在各自的生態位上生存,它們之間有合作也有競爭,有掠食者也有被掠食者,非常有畫面感。作者也用了不少台灣本土的產業案例,像是半導體產業的生態圈,或是傳統的製造業如何轉型升級,這些都讓我倍感親切,也更容易將書中的理論與自己的工作經驗連結起來。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差異化戰略”時,提出的“價值主張”的概念。他說,不是單純地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產品就好,而是要能夠真正解決消費者的痛點,提供對方無法輕易取代的價值。這讓我想到我以前在一家電信公司工作時,我們為了搶市佔率,不斷推出各種優惠方案,結果發現大家都疲乏了,而且利潤越做越薄。當時如果能有這本書裡提到的“價值主張”的思維,或許我們能跳脫價格戰的泥沼,去思考如何提供更獨特、更有價值的服務。書裡也分析了不同產業的進入障礙,像是資本密集度、技術門檻、法規限制等等,這對我來說非常有實用性。了解這些,才能更清楚自己面對的競爭環境有多嚴峻,以及是否有機會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書中對於“網絡效應”的解釋,我一直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但總覺得有點抽象。這裡的闡述是否能讓我更清楚地理解,在哪些產業裡,網絡效應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例如像社群媒體,早期用戶越多,對新用戶的吸引力就越大,形成一個正向循環。但這個概念能否應用到其他看似不太相關的產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更清晰的解答。

评分

這本《產業與競爭關係》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最近剛換了一份新的工作,進入一家規模不大的科技公司,對於公司所在的產業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心中充滿了疑惑。這本書的出現,就像一盞明燈,為我指引了方向。作者對“競爭策略”的闡述,讓我印象深刻。他不僅介紹了麥可·波特的經典“五力模型”,還深入探討了各種不同的競爭策略,例如成本領先、差異化、聚焦戰略等等。書中以大量的案例來佐證這些策略的有效性,讓我對理論有了更直觀的理解。我尤其喜歡作者關於“聚焦戰略”的分析。我們公司目前就處於一個相對小眾的市場,專注於提供高品質的特定產品。書中指出,聚焦戰略的核心在於“選對戰場”,並在該戰場上做到極致。這與我目前的觀察不謀而合。書中也提到了“藍海戰略”的概念,鼓勵企業跳脫現有的紅海競爭,去開創新的市場空間。這對於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來說,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我們不能總是跟著大公司跑,而是要善於發現市場的空白,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此外,書中關於“產業演進”的討論也很有啟發性。作者分析了產業如何從萌芽、成長、成熟到衰退,以及在不同階段,企業應該採取哪些不同的策略。這對我評估公司目前所處的產業階段,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非常有幫助。我迫不及待想深入了解書中關於“創新”與“競爭”的關係,以及企業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评分

《產業與競爭關係》這本書,真的是我近期讀到最讓我眼前一亮的一本!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他能夠將一些高深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理論,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充滿智慧的方式呈現出來。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市場結構”的分析,他詳細闡述了壟斷、寡占、完全競爭等不同市場結構的特徵,以及這些結構對企業行為和績效的影響。這讓我更清楚地理解,為什麼在某些產業,企業的利潤會非常高,而在另一些產業,企業之間的競爭會如此激烈。書中對“進入壁壘”的探討,更是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列舉了各種各樣的進入壁壘,例如規模經濟、品牌忠誠度、專利技術、政府管制等等,並分析了這些壁壘如何影響新進入者的機會。這對我理解為何有些產業的巨頭能夠長期保持領先地位,而有些新創企業卻難以突圍,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我還對書中關於“產業演進”的章節非常感興趣。作者描繪了產業從萌芽、成長、成熟到衰退的整個生命週期,以及在不同階段,企業面臨的挑戰和應採取的策略。這讓我對產業的發展規律有了更系統的認識,也對我們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了更明確的規劃。總之,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份對商業世界深刻的洞察,讓我對產業和競爭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拿到《產業與競爭關係》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封面設計吸引了,簡約大方,卻又透露出一種權威感。翻開後,發現內容更是紮實。作者在開篇就深入探討了“產業結構”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這讓我聯想到,過去在公司裡,我們常常只關注自己的產品和行銷,卻忽略了我們所處的產業大環境。例如,我們在一個寡占市場裡,幾個大企業牢牢控制著市場,我們這些小企業想要突圍就非常困難。作者用“SCP範式”(結構-行為-績效)來分析產業,我覺得這個框架非常強大,可以幫助我們系統性地理解產業的各種力量,以及這些力量如何影響企業的行為,最終決定企業的績效。我記得我以前聽過一些關於“壟斷”和“競爭”的討論,但總覺得有些零散。這本書把這些概念串聯起來,讓我對產業的運作機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其中關於“進入壁壘”的章節,我覺得尤其重要。作者詳細列舉了各種進入壁壘,例如規模經濟、品牌忠誠度、政府管制、技術專利等等。這些壁壘對於新進入者來說,可能構成難以逾越的障礙,但也為現有企業提供了保護。我曾經在一家剛成立的新創公司工作,當時我們試圖進入一個已經有幾家大型企業穩穩佔據市場的行業,我們遇到的困難,其實很大一部分就是這些進入壁壘。我們當時缺乏足夠的資本、品牌知名度不高,技術上也暫時沒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處處碰壁。這本書的分析,讓我對當時的困境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讓我反思,如果當時能事先了解這些,是否能採取更有效的策略。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如何進一步解析不同產業進入壁壘的強度差異,以及企業如何在這些壁壘的存在下,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