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雄教授从林尹先生习声韵训诂之学二十七年,而自身担任训诂学课程教学亦逾二十年,陈教授本之师说,再参以本身二十余年之教学经验,特应本局之邀,为本局撰写《训诂学》一书,以造福学者。共分上下二册,上册分七章,己于十年前由本局出版,深获学界好评。十年来各方学者殷切盼望下册早日出书。陈教授经十年之精研,己将下册完成,仍交本局出版。下册分为五章:第八章、古书之体例。依据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及民国学者刘师培、杨树达、姚维锐诸家研究,择精取要,以阐述古书之体例,俾后人学习,有所依循。第九章、古书之註解。本章着者引据经籍原文註解,并附书影,俾学者了解古註之真面目。第十章、古书之句读。杨树达采缀诸书,分条比辑,共得古书句读十五例。着者除各举例以说明外,复採王力诸人有关句读之意见,间亦有着者本人对句读之分析,可谓择精取宏,至切于用。第十一章、训诂之基本书籍。本章详细介绍《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 、《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等十部训诂书籍。尤难能可贵者,着者得其先师潘重规先生未曾发表之《尔雅学》,採入本册,实为难得者也。其他各书亦均元元本本殚见洽闻。第十二章、工具书之用法。共介绍十六类文史哲之工具书籍,每类多举实例,介绍其使用方法,国学工具书中,详实淹博,尚无有逾于此书者。故本局乐于出版,并为读者诸君告也。
这本书,哦,当然,《训诂学(下册)》,我拿到的时候,内心是既期待又有点惴惴不安的。毕竟,这“下册”二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承上启下的重量,暗示着之前的内容我已经尽数研习,或是至少有所涉猎。打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熟悉的排版,严谨而又带着一丝古韵,仿佛能闻到纸张中透出的墨香。我迫不及待地翻阅着目录,那些陌生的名词和概念如同一个个等待被点亮的灯塔,指引着我走向未知的知识海洋。我特别留意了那些章节的标题,比如“词义演变中的文化印记”、“句法结构与语义的互动机制”之类的,每一个都勾勒出我对这部著作的初步想象。我已经在脑海中构筑了无数个场景:在深夜的灯光下,我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恍然大悟,时而又被作者精辟的论述深深折服。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与升华,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语言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在文字运用上的智慧与匠心。这份期待,如同埋藏在心底的种子,正等待着这本书的滋养,破土而出,绽放出求知之花。
评分拿到《训诂学(下册)》,我的第一感觉是“沉甸甸”的。这份沉甸甸,不仅是书本本身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知识分量。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著作,应该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期望在这本《训诂学(下册)》中,能够看到作者对传统训诂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学术见解和创新之处。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关于训诂学研究的“边界”问题,比如,在跨学科研究日益盛行的今天,训诂学应该如何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拓展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我设想,我会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这本书,既虚心学习书中精辟的论述,也愿意去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我期待的,是能够与作者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推动训诂学研究向前发展。这份积极的互动,是我对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的最高期待。
评分对于《训诂学(下册)》,我怀揣着一种“挑战自我”的期待。我承认,训诂学这个领域,对我而言,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耐心,需要细致,更需要一种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我预想,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可能不会像读小说那样轻松愉悦,它更像是一场智力的马拉松,需要我投入极大的精力去理解和消化。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在我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训诂学研究更深层次的课题和更前沿的学术动态。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或具有争议性的训诂问题,以及作者是如何运用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逻辑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我希望能够从中学到更高级的分析方法和判断标准,从而提升我自己在阅读古籍时的独立思考能力。我甚至可以想象,在读完某个章节后,我会尝试着去运用书中所学的方法,去解读一些我之前感到困惑的古籍篇章,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这份求知的渴望,驱使着我渴望深入这本书的海洋,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宝藏。
评分这次拿到《训诂学(下册)》,我抱着一种“老朋友重逢”的心态,虽然严格来说,这可能是我第一次真正深入接触它。我一直对古籍文本的解读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古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思维方式和文化逻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探索的渴望。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选取一些流传广泛但解读曾有争议的古籍片段,通过严谨的训诂方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同时,我也好奇这本书在方法论上是否会有所创新,是否会引入一些现代语言学或文学理论的视角,来丰富和深化训诂学的研究。我设想,在阅读过程中,我会不时地拿起笔,在书页空白处做下批注,或是与自己之前的认知进行对比,记录下那些让我眼前一亮或是产生疑问的地方。这份细致的阅读体验,是我对一本好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期待从《训诂学(下册)》中获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对《训诂学(下册)》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学习与成长”的心态。我深知,训诂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训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带领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认识这门学问,并且能够掌握一些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梳理和总结一些经典的训诂学研究范式,以及对这些范式的优劣进行客观的评价。我设想,在阅读过程中,我可能会将书中介绍的各种训诂方法,尝试应用到自己日常的阅读和学习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我期望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不仅仅是理解书中提到的具体概念,更能掌握一种通用的思维方式,去应对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这份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自我能力的提升,是我对《训诂学(下册)》最真挚的期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