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杨柳青年画创始于十六世纪末,降至抗日救国战争起,国家垂危,陡然衰落!以往民俗习惯,过年时都要换些新年画,以图除旧佈新,点缀年华,所以古版年画很少被保存下来。然而年画作坊遗留下来的早期未定稿的画样,虽然只有孤本一张,却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今难再得!本书所收之年画,为作者家传藏品之一部分。它几经战争和「文化大革命」,幸被保护下来,俾使今人得见古代社会风情、人民生活希望、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就其内容来看,有仕女婴戏、农村生活、民俗习尚、历史故事、戏曲演出、山水花卉等等,堪称丰富多彩。形式上也不失古代人物画优秀传统的风格。而且图中的人物衣装服饰,室内瓶炉桌案佈置,以及戏出角色的扮相、道具等等,都可供大众欣赏和专家研究参考,可说是一部民间美术之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王树村
民国十二年生于天津杨柳青镇。毕业于天津市立美术学校,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专修美术史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民间美术研究,曾于一九五○年前后,收集到民间旧年画、玩偶、神像、甲马、剪纸、刺绣等上万件,并出版了诸如《中国民间美术史》、《中国年画史》等五十二部着作,屡获各大图书奖项。作为中国民间美术学科创建者,曾先后应邀至澳大利亚、前苏联、新加坡、日本、奥地利、冰岛、台湾、香港等地讲学,从而使得中国民间美术得到重视和发扬。
这本书的封面真的很有特色,那种传统的年画风格,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回忆。小时候过年,家里总会贴上几张,色彩鲜艳,人物神态各异,很有年味儿。虽然书名是《杨柳青青话年画》,我拿到手之后,翻了几页,发现它真的不只是介绍年画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在讲述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时代变迁下,年画所承载的故事和情感。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年画构图和色彩运用的章节。作者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把那些复杂的艺术原理讲得明明白白,就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一样。读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画师们挥洒笔墨,将美好的祝福和愿景融入画中。而且,它还提到了很多我小时候见过的年画,比如那些胖娃娃、福禄寿三星,还有各种吉祥的动物。这些画面,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一种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年画,它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图画,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古朴的风格,让人一看就联想到过年的热闹景象。虽然我平时不太关注艺术类书籍,但《杨柳青青话年画》的文字却很吸引人,一点都不像是那种学院派的枯燥论述。作者的叙述非常平实,却处处流露出他对年画的深厚感情。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个关于年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年画的生命力。他没有用太多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把那些复杂的民俗文化和艺术理念讲得透彻。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原来年画不只是一幅画,它还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幸福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它让我感觉,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我都挺喜欢的,打开的时候,那种质朴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我本来对年画的了解不算深,只觉得过年的时候贴的那些图画,但这本书却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年画的世界这么丰富多彩。作者的文字很有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年画的解读,它不仅仅停留在绘画技巧上,更深入到年画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和象征意义。比如,为什么年画里会有胖娃娃?为什么会有鲤鱼跳龙门?这些问题,作者都给出了很有趣的解释。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它让我明白,年画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民间的智慧,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和大陆在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年画,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直观的体现。拿到《杨柳青青话年画》这本书,虽然我知道它并非直接关于台湾的年画,但那种浓浓的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却是共通的。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个人化,像是邀请我们这些读者,走进他自己的年画收藏和研究世界。 书中对许多经典年画作品的分析,都非常有见地。不仅仅是表面的图像解读,更挖掘了这些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意义以及艺术价值。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年画传承的思考,他不仅仅是展示年画的美,更是在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让这份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年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过年时的图腾,更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历史的记忆。
评分收到这本《杨柳青青话年画》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小期待的,毕竟“年画”这两个字,总能勾起我一些特别的情感。翻开来看,一开始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艺术史论述,没想到,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像是拉着我们这些读者,一起去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年画之旅。书里有好多我小时候在乡下老家看到的年画,那些色彩,那些人物,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年画背后故事的讲述。有些故事充满了幽默感,有些则带着淡淡的感伤,勾勒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寄托。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不同地域年画风格的对比分析,比如桃花坞年画的粗犷豪放,杨柳青年画的细腻秀丽,这些细微的差别,都透露着各地的民俗风情。这本书让我觉得,年画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记录,记录了我们祖辈的生活,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记录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