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陶艺发展史》主要是纪录与叙述台湾现代陶艺的源起与发展状况。
本书开端的「绪论」,交代了两件事情。第一,陶艺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其历史变迁上所遵循的诸种法则;第二,陶艺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体制内应包含何种机制与成员,以及这些机制与成员所各自扮演的角色与功能。
接着,第一篇「从陶瓷到陶艺」指出台湾现代陶艺,如何从日用陶瓷与艺术陶瓷等所谓产业陶瓷蜕变而来。在台湾,这个演化过程在人类陶艺文化史上可说是独一无二,如果我们相信文化的变迁各有其地域性的话,台湾陶艺历史所走过的路,确实十分具有地域性格。本篇中的第一章「清代与日治时期」与第二章「光复初期」,可以看成台湾陶艺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基础建设时期,它们为现代陶艺的日后发展立下物质的根基。
第三章「先驱者的年代」,说明1960-1980年代间,现代陶艺家的自我教育、摸索创作风格、投身于教育后进的过程。他们多数成为台湾新生代陶艺家的导师,也为开拓初期陶艺创作方向,奉献出极大的心力。第二篇「陶艺体制的形成」,主要在叙述现代陶艺在台湾如何成为一个坚实的社会体制,其中涉及的包括官方文化单位在提昇陶艺作为纯艺术上的辅导、民间自发性推动陶艺发展的情形、陶艺人才的培育管道、媒体在观念上传播的方式、画廊业者在现代陶艺发展上所扮演的角色、陶艺家之间的结盟概况、国际间陶艺文化交流演变过程……等,总而言之,现代陶艺成为国内某种社会体制的形塑过程,以及该体制的运作方式与成果。
第四章「1980年代」与第五章「1990年代」,分别分析这两个时期国内现代陶艺的发展态势,重点仍然摆在陶艺体制的形塑与运作情形。
最后,第六章,「现代陶艺」则分别说明现代陶艺运动在国际上的起源与传播、陶艺在国内的定义、现代陶艺走向前卫主义艺术的过程,以及国内现代陶艺主流创作方向。
这本书我一直想找,毕竟台湾的陶艺,那股劲儿,那份情怀,在国际上都闯出了名堂,可关于它的系统梳理,真的不容易。我记得小的时候,家里的摆设就常有几件粗犷又带着点生命力的陶器,那时候还不懂什么是“现代陶艺”,只觉得它们有温度,有故事。后来长大,接触了一些陶艺家的作品,才慢慢体会到,原来那些看似随性的创作背后,是艺术家们对土地、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体悟。我特别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出了台湾这片创作沃土?是日据时代的日式陶艺影响?还是战后本土文化的重塑?又或者是几代艺术家们不懈的探索和传承?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艺术史,就像是在翻阅那个地方的 DNA 编码,它藏着过去、现在,甚至预示着未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台湾现代陶艺发展的脉络,去感受那些艺术家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用泥土捏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和模样。我期待能从中看到更多关于地域性、文化认同,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在国际语境下,保留和发展自身独特风格的精彩论述。
评分对我而言,台湾的现代陶艺,就像是一部充满叙事性的视觉史诗。它不只是器物,更是承载着时代印记、社会变迁和个人情感的载体。我一直以来都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脉络,让台湾的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又在现代中绽放出现代化的独特魅力?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发展图景,从早期探索者的筚路蓝缕,到中后期艺术家们的百花齐放,再到如今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我特别想了解,台湾的陶艺家们是如何在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和艺术语言的?这种“在地化”和“国际化”的张力,想必是台湾现代陶艺发展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此外,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陶艺与设计的结合、与当代艺术潮流的对话,以及其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发展等议题充满期待。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精彩的案例,让我感受到台湾现代陶艺的生命力,以及它在塑造台湾文化认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读台湾的陶艺作品,总会让我有一种“根”的感觉。不是那种刻意的寻根,而是一种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对土地、对生活的深深眷恋。它不像有些流派,显得那么冷峻或者概念化,台湾的陶艺,总带着一股温润的人情味,让人觉得亲切、舒服。我常常在想,这份“根”的感觉,究竟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因为台湾的艺术家们,他们本身就深深地根植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都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我迫切想知道,在台湾现代陶艺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元素被吸收和转化?这些元素又是如何体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介绍,他们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多元的文化土壤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陶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台湾文化的书,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书。我希望它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的艺术家们是如何用泥土,雕塑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个对美学有着莫大追求的人,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台湾的当代艺术发展,而陶艺,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尤其着迷于台湾现代陶艺那种独特的风格,它既有扎实的传统根基,又充满了前卫的创新精神,总能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惊喜。我常常在想,台湾的陶艺家们,是如何在继承古老技艺的同时,又能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个人情感表达的?这种平衡,看似简单,实则极其考验功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一核心问题,揭示台湾现代陶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力。书中是否会梳理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又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我深信,通过对这些艺术家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台湾现代陶艺的演进轨迹。此外,我也对台湾现代陶艺在教育、展览、以及与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充满好奇。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台湾现代陶艺的时空隧道,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艺术密码。
评分我对台湾的陶艺,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它不像有些地方的艺术,离我们太遥远,台湾的陶艺,总能触碰到我们生活中的某个点,无论是茶席上的器皿,还是家中的装饰摆件,都能感受到那份手作的温度和细腻。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台湾的陶艺家们,总能把那些平凡的泥土,变成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感的作品?是不是跟台湾这片土地独特的气候、地质有关系?还是说,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生活美学?我总觉得,每件好的陶艺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台湾这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太多变化,从经济起飞到民主化,再到如今的多元文化碰撞,我想这些经历一定也深深地烙印在了陶艺家的创作之中。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这些艺术家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创作的初衷,他们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声的方式。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到,台湾的陶艺是如何在国际上赢得声誉的?有哪些关键性的展览、事件,或者是艺术家,对这一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