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说人文地理学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包裹于常识里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两者的交缠使得这个名词充满了魅力。你搬进宿舍里,贴上海报,在桌上放一些书,等等。然后,这个空间就变成了你的「地方」。北纬40.46度、西经73.58度,对你可能没什么意义,但如果我们知道那指的是什么「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来说,那是:美国911事件,纽约曼哈顿被炸掉的双子星大楼的所在地。
本书使用新闻、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实例解释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来「地方」概念的发展,思考人与地方如何产生情感联系,我们如何认同、记忆、想像某个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进入「我们的」地方,并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为全球化的席卷而消失殆尽。
作者简介
Tim Cresswell
威尔斯大学社会与文化地理学教授,着有《安适其位╱不得其所》(In Place/Out of Place, 1996)与《美国游民》(The Tramp in America, 2001),并担任《关注电影》(Engaging Film, 2002)和《启动地方,定位移动》(Mobilizing Place, Placing Mobility, 2003)的共同编者。
英文丛书编辑序言
谢志
Ch1导论:定义地方
Ch2地方的系谱
Ch3解读「全球地方感」
Ch4运用地方
Ch5地方资源
参考书目
索引
由顶尖学者撰写的「地理学概说」(Short Introductions to Geography)是很容易亲近阅读的丛书,用意是向学生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介绍关键的地理学概念。这套书不採取传统分科的评论方式,而是尝试解释和探索核心的地理与空间概念。这些简明的概论,传达了知性的活力、纷然的观点,以及围绕着每个概念发展出来的关键辩论。我们也鼓励读者以新颖且批判的眼光,来思索地理研究的核心概念。这套书也能发挥活泼的教学功能,促使学生认识概念与经验分析如何协同发展,并且彼此关连。同时,教师能够确保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概念参照点,然后以自己的例子与讨论来补充说明。这套丛书简洁标准的编排,让教师可以在一门课里综合使用两种或更多种教材,或者在讲述不同分科的许多堂课里,同时採用一本教材。
盖若汀.普瑞特(Geraldine Pratt)
尼可拉斯.布隆里(Nicholas Blomley)
这本书的书名——“地方:记忆、想像与认同”——似乎是在邀请我进行一场关于“根”的思考。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叫做“家”的地方,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也可能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种“家”的感觉是如何在我们心中形成的?它与我们早期的生活经历,与我们接触到的文化,以及我们与身边的人建立的联系,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记忆”是关键,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地方的情感,都源于那些过去的美好或痛苦的时光。但“想像”也同样重要,因为当我们离开某个地方后,我们往往会用想象来填补那些空白,让那个地方在我们心中变得更加鲜活。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平衡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也许,它会讲述一些关于失去与重塑的故事,关于那些被遗忘的地方如何在想象中得以延续,关于那些曾经熟悉的地方如何在我们心中发生变化。而“认同”,更是触及到了个体存在的根本。我们如何通过对地方的归属感来定义自己?如果一个人从未有一个固定的“地方”,ta的认同感又会是怎样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有潜力成为一本深刻的社会学或心理学读物,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我们与生存环境之间的深刻互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了,那种淡淡的色彩晕染,仿佛是褪色的老照片,又像是夕阳余晖洒在熟悉又陌生的街角。我拿到它的时候,心中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总觉得它会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故事的空间。翻开扉页,那些略带潦草却又充满情感的字体,仿佛是作者亲自留下的呢喃,立刻将我拉入了一个私人的回忆长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笔下的“地方”,究竟是物理意义上的一个点,还是心灵深处的某种寄托?它与“记忆”和“想象”的交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想象着,作者或许会描绘出童年时故乡的那片田野,那里有夏日的蝉鸣,有母亲晾晒的衣衫,有小伙伴们奔跑的身影,每一幕都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闪过。又或许,他会讲述那些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秘境,那些在午夜梦回时才会显现的奇幻之地,它们是如何在作者的笔下生动起来,成为现实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而“认同”这个词,更是让我好奇,地方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我们又如何通过对地方的归属感来确认自己是谁?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地图,一张指引我探索内在世界的地图,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忽略的情感,那些构成“我”之所以为“我”的无数细微之处。我对它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认知之门。
评分读到“地方:记忆、想像与认同”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画面。我想象着,作者或许会从某个具体的、充满个人印记的“地方”开始,比如他童年时期居住过的老房子,或者他第一次旅行时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城市。然后,他会如何将这些地方与“记忆”联系起来?是那些模糊的童年碎片,还是那些清晰到仿佛昨天才发生的故事?而“想像”的部分,我猜测,它不会仅仅是简单的虚构,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延伸和解读,是情感在空间中的投射。也许,作者会描绘出,当我们离开了某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变成一个理想化的存在,或者一个被戏剧化的场景。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认同”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我们对某个地方的情感依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谁。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人,往往会比留在故土的人,更加在意自己的“故乡”,并以此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乡愁”是如何形成的,它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期待它能揭示,地方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我们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基石。它可能会是一本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书,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连接。
评分“地方:记忆、想像与认同”——这个书名仿佛一扇门,推开后就能进入一个由情感、时间和空间交织而成的奇妙世界。我最期待的部分,是作者将如何阐释“地方”对于“认同”的构建作用。我认为,我们对某个地方的集体记忆,或者是个人的独特体验,都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一个经历过战乱的地方,留下的集体记忆可能是一种警惕和坚韧;而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可能会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自由精神的人。作者可能会通过文学、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而“记忆”与“想像”的结合,更是让我着迷。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地方的喜爱,并非完全是基于它本身的客观存在,而是掺杂了我们对它的想象和理想化。那些充满回忆的旧照片,那些反复咀嚼的故事,都可能是在我们心中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地方,一个与现实既有关联又有所不同的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个人身份与集体身份之间关系的洞察,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对“地方”的理解,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它可能是一次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一次对那些构成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无形要素的梳理。
评分从“地方:记忆、想像与认同”这个书名来看,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尤其对“记忆”和“想像”的结合感到好奇。我们常常说“故地重游”,但重游的往往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地方,而非真实存在的一成不变的景象。记忆是滤镜,是重塑,甚至是虚构。那么,当我们回忆一个地方时,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自己添加的想象?而“认同”的部分,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我们是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成长在哪里,我们对哪里有着情感上的连接。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就像是一棵大树,根须深深地扎在某个地方,汲取着养分,才能枝繁叶茂。这本书会不会探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那些在不同文化中穿梭的人,他们的认同感又是如何形成的?或者,它会解析那些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构建出一个个充满情感和意义的“地方”,并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他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以及那些塑造了我内心世界的无形力量。它可能会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著作,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