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新人文建筑》与《十人》二书观察台湾当代建筑人的设计走向与成果所作出的记录,第三本《弱建筑》,同样是针对台湾当代建筑的人与作品,只是在作品属性上,由90年代蔚为舞台焦点的室内设计,转到已开始被目前社会所注目的建筑设计作品上。
本书前半部的八位设计人,约略是以《新人文建筑》的同一世代为主,在整体作品特质上,显现出延续90年代空间美学革命、回归现代主义脉络的传统,以及对80年代以降过度受制于商业体系的媚俗性格,所作出对抗性格的显现,并开始有探索台湾现代建筑究竟为何,这样思索触角的出现,这诸多现象的观察。
而这部分的记录书写,是架构在作者阅读老子《道德经》的思索上。而所以选择其作为思索主轴,主要缘于过去的建筑书写,一直无法与自体的文化思想有系统上的连结,明显有过度依赖片段与横向移植西方知识体系的倾向,本书是尝试以本体文化(本书以《道德经》)的思想作出发跳板,来重新观视台湾当代的建筑现象,看是否可以建立起另一种观看的视角。
在书的后半部份,则以优秀的新生代建筑人为记录对象,这个世代的建筑人大半的建筑作品都才开始陆续完成,因而还未能以更清晰也完整的看出其整体面貌,因此书写是选择以较贴靠近对方内里的私自剖析,作出一些偏向主观的视看,期待他日可有机会再作更全面的探讨。
书中所列十五名台湾当代建筑人,是许许多多同样为台湾建筑付出努力建筑人的抽样代表。在新世纪起始的此刻,他们向我们显现出对建筑热情的恳切付出,对现实大环境不合义理的勇敢承接,对社会真实情境善意的关怀,这本书是对他们这样不懈态度的致意。
作者简介
阮庆岳
现任实践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着书20余本,其中文学类《林秀子一家》,入选香港亚洲週刊「2004年度十大华文书籍」,《重见白桥》获2003年「巫永福文学奖」,《凯旋高歌》获2003年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建筑类有《城市漂流》、《屋顶上的石斛兰》等。
策划建筑展多次,包括2004年于台北市当代艺术馆与安郁茜联合策展的《城市谣言:华人建筑2004》,并将担任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台湾馆策展人。
序文 採玉须水碧
繁花
飞形
无有
我在1991年从美国凤凰城搬回台湾,当时是因为我工作的公司Leo A. Daly,派我参与现在垦丁海生馆的设计工作。隔年,我决定辞职由高雄回台北自行开业,就开始了接续近十年我一边进行建筑实务设计,一边也为报章杂志撰写建筑专栏与评论的工作(到2002年我停止事务所业务,正式赴华梵大学建筑系专任教职,2004年转任实践大学建筑系)。
这样一段时间产学双重角色扮演的经历,让我有机会以相对比较接近的距离,观看台湾当代建筑人的设计走向与成果,也生出想以断代横面向方式,对台湾本土建筑的发展,作出个人记录的意图。这样的思考与整理,目前包括本书共有三本作为呈现,第一本是针对解严后的90年代,出现新一波的空间美学「革命」(因其与前一世代断裂性较大,故暂夸口戏称之),我以十三位建筑人及其作品,整理出来的《新人文建筑》一书,目的主要是在陈述当时的建筑设计界,对材料、工法、空间与形式美学,作出全面性转变演化的时代现象,而所以取「新人文」为书名,是在见到其整体成就,似乎有偏向视觉性倾向之余,对或能同时兼顾人文内涵的期盼与唿唤。
其后,又接续出了《十人》,这书是针对较前一批更为年轻、90年代后期逐渐展露头角建筑人的记录。这批人承接的建筑理念,有明显转向兼顾及欧陆(尤其英国)的更多元源头影响特质。但整体在观念与信仰上,并未与前批人有断代上的绝对差异或对立,只能算是同样时代大脉流下,所衍生的新变奏与辩证罢了,若最终从台湾建筑史的角度看,可能还是殊途同归的应属同脉。
这第三本《弱建筑》的撰写与出版,同样是对台湾当代建筑的人与作品,接续前二书所作出的记录,只是在作品属性上,由90年代蔚为舞台焦点的室内设计,转到已开始被目前社会所注目的建筑设计作品上。取样的前段共八人,约略是以《新人文建筑》的同一世代为主,在整体作品特质上,显现出延续90年代空间美学革命、回归现代主义脉络的传统,以及对80年代以降过度受制于商业体系的媚俗性格,所作出对抗性格的显现,并开始有探索台湾现代建筑究竟为何,这样思索触角的出现,这诸多现象的观察。
其中姚仁喜与简学义,认真经营建筑多年,以实力成功跨越新旧世纪的分界线,两人在对建筑的坚持度与专业表现上,同样令后辈敬佩与效法,也让人对他们的未来寄予长远的期待;谢英俊则显现出极为殊异的勇气特质,他想以一己的作为,来对抗资本主义大巨人,对现代建筑是否只能依附资本主义以生存,提出发人深省的个人异议;廖伟立以中台湾为发展据点,深思建筑美学与在地纹理连结的可能,对台湾现代建筑美学的自体建立,具有启发性意义;黄声远则长期深耕兰阳平原,对地域与全球间的辩证、单体建筑与都市空间的关连,都有在台湾当代不可忽视的标竿意涵;龚书章∕吴建森双人组,展现出极强韧也丰沛的全面性设计能量,不管在内在思惟或外在演绎上,都屡屡让人惊艳;程绍正韬以简约内敛的美学风格,意图对空间本质里的人文意涵作出关怀,也扣问建筑在对应大地时的伦理究竟为何;王为河极具内省特质的「纸上建筑」,则对我们展现出建筑另类的形上美学可能,与其价值或也能超越实体构造物的作品证明。
对这八人的记录书写,是架构在我阅读老子《道德经》的思索上。但因目前这样的思索仍嫌不够圆熟,在书写以及与作品对话的流畅度上,仍有凿痕历历的不足处,这是我必须对被书写者致歉处。而所以选择《道德经》作思索主轴,主要缘于我认知到,过去我个人长期的建筑书写,一直无法与自体的文化思想有系统上的连结,明显有过度依赖片段与横向移植西方知识体系的倾向,而这样的事实是让我近年来一直自觉不安的。这次的书写,是想尝试以本体文化(本书以《道德经》)的思想作出发跳板,来重新观视台湾当代的建筑现象,看是否可以建立起另一种观看的视角。
这种另一视角的必要性,也是我这几年越来越觉得迫切需要的。
台湾当代建筑所赖以架构而生的平台,是西方的现代主义与其背后的价值体系,在整个二十世纪华人建筑历经对异质体系蹒跚学步的痛苦后,自我体系与价值观的建立,以及多元的建筑次文化中心(非西方单一中心)的逐渐形塑,或是建筑界不当避免、必须勇于承接的挑战吧!
这本书就是我在这样思考下的初步尝试。
台湾正处在后工业全球化大环境里,在资本、技术及论述上,只能扮演着分工体系下追随者的角色,因此目前的「横向移植」现象(向西方与日本求经),自有其不可免的时代必要性,但是「纵向生长」(与自己文化思想及社会现实接轨)的需求,因着时代主客观环境的演变,也当会开始有其可共生同存的角色位置出现来。以台湾建筑现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处境来看,对客体的学习模仿与自体的联系生长,都有其各自强烈的需求必要性,二者间也应当不是零和的斗争,而更可以是多元价值关系里的互补共生。
所以选择《道德经》作出发跳板,是因为我私心对其的喜爱,与相信其或具有能力,可以平衡西方文明自文艺复兴以降,个人中心价值过度膨胀,却缺乏真实本体信仰可凭靠(上帝逐渐淡出),与殖民帝国世代思想延续下,不能容许客观异体思想体系作己身参考制衡的问题,以及近世代对科技发展的过度依赖与崇拜,且太过相信积极作为与优胜劣败,是人类唯一可行进的价值方向。是企图在这些观点或有的偏差下,以东方哲学作逆向平衡思考的尝试,也同时作为台湾当代建筑自身定位时的另一座标可能。
我除了以《道德经》作为论述这八人作品的思考依据外,另外也依此思考架构,试着针对五个建筑的基本议题,包括空间、美、社会性、永续与宗教性,作出同样衍生的思考与书写。
在书的后段部份,我收入了共六人,除了延续《十人》一书里,优秀的新生代建筑人陆希杰、洪苍蔚与吴建森三人,作为此世代的抽样书写呈现代表;也因这个世代的建筑人,大半的建筑作品都才开始陆续完成,可能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才可以更清晰也完整的看出其整体面貌,因此在书写时,暂时不以《道德经》的远距观点作论述依据,而选择以较贴靠近对方内里的私自剖析,作出一些偏向主观的视看,期待他日可有机会再作更全面的探讨。
另外也对具殊异特质的建筑人施工忠昊,以及两位同以台南作发声地的刘国沧、毛森江作出观察。施工忠昊选择一条宽广的多面向建筑路途,来对有自我窄化危险的当代建筑以及台湾社会发声,强度与意涵都值得仔细阅读;刘国沧近两年以一种对在地本质追索的态度,以及由下而上的思考方式,从面对施工、材料与社会等真实问题,发展而得的建筑风格,受到广泛注目与期待;毛森江从素人出发,扎实由营造体系与商业机制双向入手,展现出亮丽的个人成绩,他的战略位置与对建筑的热情,都值得注意与肯定。
书中所列的十四名台湾当代建筑人,是许许多多同样为台湾建筑付出努力建筑人的抽样代表。在新世纪起始的此刻,他们向我们显现出对建筑热情的恳切付出,对现实大环境不合义理的勇敢承接,对社会真实情境善意的关怀,这本书是对他们这样不懈态度的致意。
此外,也同时希望台湾建筑在思考与论述上的自体性,能早日更完整的建立起来,让建筑人的努力与不断涌现优秀的在地作品,能真正得到客观多元也贴近真实处境的合理价值评断。
本文的题名是摘自我喜欢的唐诗人李贺,意指在採玉与水碧间,某种不可回避的必然牵连关系,也可以引申说是主体努力与客体应和间的关连性,是对台湾当代建筑现况的联想与祝福。再看两句李贺写马的诗句吧!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这本书承蒙所有书内建筑人,慷慨提供作品图像作为出版使用,在此表达最大的感谢;各篇里的个人照片,除部份是由建筑人自行提供外,其他大半是由摄影家邹昌铭及叶伟立义务提拱,也一併致上谢意。
《弱建筑从《道德经》看台湾当代建筑》这个题目,像一股清流,瞬间吸引了我。作为在台湾生活多年的普通市民,我常常觉得,我们身边的建筑,虽然不乏现代化的设计和技术,但总感觉在某些方面,缺少了一种与这片土地的深厚连接,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气质。我们见证了许多高耸入云的建筑,它们彰显着经济实力,但有时候,它们也显得有些孤傲,仿佛与周围的普通生活有些距离。 《道德经》?这真是个充满东方智慧的组合!我一直对《道德经》里的哲学思想情有独钟,尤其是它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朴素”、“少即是多”等观念。将这些理念应用到建筑上,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让建筑设计不再是为了“表现”或“征服”,而是为了“顺应”和“服务”。比如,那些能够巧妙利用自然光影,能够适应当地气候,能够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是否才是真正符合“道”的建筑?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弱建筑”的。在我看来,这种“弱”,并非真的指建筑的质量差,而是可能代表着一种谦逊、一种低调、一种不刻意去追求“宏大”的设计姿态。比如,一些经过精心改造的老宅,或者是一些融入了当地社区的公共空间,它们可能没有令人惊叹的外观,但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这本书是否会从《道德经》的“柔弱胜刚强”或“大巧若拙”的思想出发,去解读这些“弱建筑”的价值?它能否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真正地安顿人心,才能在快速的时代变迁中,保持一种持久的生命力和人文关怀?
评分最近无意间翻到这本书的介绍,题目《弱建筑从《道德经》看台湾当代建筑》就让我眼前一亮,简直是直击我的心灵深处。我一直都觉得,台湾的当代建筑,虽然在技术和美学上有着不少的成就,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像是被某种过于急切的现代化浪潮给冲刷掉了,留下了一些空洞和疏离。你看,我们住的房子,有时候感觉像是一个个盒子,隔绝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也疏远了我们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很“现代”的建筑,也常常让人觉得冰冷,缺乏人情味。 《道德经》?这简直是一个太有意思的切入点!我平时对《道德经》并没有深入研究,但隐约知道它讲求的是一种顺应自然、不过分强求的智慧。把这个拿来分析建筑,我真是太好奇了。比如“道法自然”这句话,我一直觉得用在建筑上再合适不过了。现在的很多建筑,为了追求所谓的“独特性”或“地标性”,往往显得非常突兀,好像是为了跟周围的环境对着干一样。它们没有融入到自然肌理中,反而像是在挑战自然。这本书会不会就在探讨,如何让建筑“顺应”地形、气候,如何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共处,而不是破坏它? 还有“无为”的思想,我总觉得用在建筑上,可以引申为一种“少即是多”的理念。不一定要堆砌多少昂贵的材料,不一定要追求多么复杂的造型,而是用最简单、最恰当的方式,去满足空间的需求,去创造一种舒适、宁静的氛围。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很多建筑,是不是太“有为”了?设计师们用力过猛,想要表达太多东西,结果反而失去了建筑本身应有的本真。这本书是不是会提出,那些“弱”的建筑,那些看似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住起来很舒服,用起来很方便的房子,才是真正符合“无为”精神的建筑?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找到答案,看看作者是如何用《道德经》的智慧,来解读我们身边那些被忽略的、却可能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台湾当代建筑。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弱建筑从《道德经》看台湾当代建筑》真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读者,我对台湾的建筑一直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们见证了城市快速的现代化进程,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前卫的设计不断刷新着视觉,仿佛在宣告着经济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一种与土地、与人、与历史的深刻连接似乎被淡化了。 《道德经》?这个组合听起来着实令人惊喜,又带着一丝神秘。一直以来,我总觉得《道德经》里的哲学思想,像是“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无为而治”等等,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却很少有人能将它们如此具象化地与建筑联系起来。我常常在想,那些在城市钢筋水泥森林中建造起来的房屋,是否真的遵循了“自然”的法则?它们是为“人”而建,还是只是满足了投资和开发的需求?“无为”是否也意味着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留白,更多的对使用者和环境的尊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有为”的宏大和夺目? 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周围那些看似普通,甚至有些“弱”的建筑。它们或许不像101大楼那样气势磅礴,也不像某些网红打卡地那样造型奇特,但它们承载着居民的生活,见证着社区的变迁,甚至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感受。我期待作者能从《道德经》的智慧中,挖掘出那些被我们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建筑原则,来解读台湾当代建筑的“弱”与“强”的辩证关系。这种“弱”,究竟是一种谦逊,一种对环境的包容,还是一种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的独特韧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道”的精神,融入到砖瓦、空间和光影之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不同于以往的台湾建筑图景。
评分《弱建筑从《道德经》看台湾当代建筑》这个题目,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很久的读者,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这座土地上的建筑,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究竟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我们看到许多令人惊叹的现代建筑,它们代表着技术的高度和设计的创意,但在这些光鲜的外表下,我常常感到一种隔阂,一种与这片土地、与居住者的疏离。走在街上,感觉很多建筑都像是从国外搬来的模板,缺少了属于台湾自己的独特气质。 《道德经》?这个组合真是太有意思了!我一直对《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很感兴趣,尤其是它所提倡的“自然”和“无为”。“道法自然”这句话,我觉得用在建筑上再合适不过了。我常常觉得,我们现在的很多建筑,都太过于“人造”,太过于强调人的意志,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适应。它们不考虑风向、日照,也不考虑与周围景观的和谐。这本书会不会就在探讨,如何让建筑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如何顺应地形、气候,如何利用当地的材料,创造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 我特别好奇书中对“弱建筑”的定义。在我看来,这种“弱”,也许是一种低调的姿态,一种不张扬的美学,一种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它可能不像那些“明星建筑”那样自带光环,但却能给居住者带来一种踏实、舒适的感觉。或许,那些“弱建筑”才是真正懂得“上善若水”的道理,它们默默地滋养着生活,而不去争夺什么。我期待书中能够从《道德经》的智慧出发,去解读这些“弱建筑”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真正的建筑之美,不在于其外表的强大,而在于其内在的生命力,以及它与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评分看到《弱建筑从《道德经》看台湾当代建筑》这个题目,我第一时间就产生了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亲眼见证了这座岛屿在过去几十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都市景观方面。我们看到了无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各式各样的前卫设计层出不穷,仿佛在比赛谁更能吸引眼球。然而,在这些日新月异的景象中,我却常常感到一种疏离感,一种对“在地性”的失落。很多建筑,无论是在台北、台中还是高雄,都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连结。 《道德经》?这可真是个出人意料的组合!我一直觉得《道德经》里的哲学是极其深刻且生活化的,但从未想过它能与建筑设计产生如此直接的关联。书中将“道”的概念引入建筑,让我遐想翩翩。比如,《道德经》里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否意味着,好的建筑不应该刻意追求某种效果,而是通过顺应自然、满足需求,就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其应有的功能和美感?我常常觉得,一些台湾的建筑,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为了追求创新而设计得过于复杂,反而失去了居住的舒适感和实用性。 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弱建筑”的。在我个人的理解中,这种“弱”可能并非指建筑的质量低劣,而是指一种不刻意彰显、不争抢风头,而是默默地存在,并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特质。比如,一些隐藏在巷弄中的老屋改造,或者是一些融入了当地自然景观的乡村建筑,它们可能没有宏伟的气势,但却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生命力。这本书会否从《道德经》的“守柔”、“不争”等思想出发,去解读这些“弱建筑”的价值?它是否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才能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保留住台湾建筑的那份独特的温润和人情味,让我们的居住空间不再只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真正能够安顿身心的家园?
评分当我看到《弱建筑从《道德经》看台湾当代建筑》这本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的画面和思考。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社会发展和城市面貌的读者,我深切感受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这座岛屿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尤其是在建筑领域。我们看到了许多充满现代感的建筑,它们在造型、技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与此同时,我也常常觉得,在这些快速崛起的建筑背后,似乎流失了一些东西,比如与土地的深层连接,以及一种朴素的人文关怀。 《道德经》?这个意想不到的组合,立刻点燃了我探索的欲望。我一直觉得,《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一种非常深刻且贴近生活的智慧,它讲究“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如果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如何让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水泥森林,而是能够像水一样,滋养万物,顺应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弱建筑”的定义。在我看来,“弱”可能并非真的指建筑的质量不高,而是指一种不张扬、不刻意炫耀的姿态,一种更注重使用者体验和环境融合的设计哲学。或许,那些“弱建筑”才是真正懂得“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它们在静默中发挥着功能,在细节处传递着温度。这本书是否会从《道德经》的智慧出发,去解读这些“弱建筑”的价值?它能否引导我们去反思,在追求建筑的“强大”和“宏伟”之外,是否也应该关注那些“弱”的存在,以及它们所能带来的宁静、舒适和归属感,从而为台湾的建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弱建筑从《道德经》看台湾当代建筑》实在太吸引人了,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作为在台湾生活了多年的市民,我常常在观察我们身边的建筑时,产生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我们见证了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各种新颖的设计和高耸的楼宇不断涌现,仿佛象征着时代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我也常常觉得,在这些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很多东西似乎被遗忘了,包括我们与土地的连接,以及一种久违的人文温度。 《道德经》?将如此古老而深邃的哲学思想,与我们当下的建筑实践相结合,这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探索的魅力。我一直觉得,《道德经》里的“道”,是一种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力量,它强调顺应自然,不过分强求。如果把这个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会是什么样子?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探讨,如何让建筑不再是“征服”自然,而是“融入”自然;如何让建筑的设计,不那么刻意,不那么“有为”,而是遵循一种更自然的生长逻辑。 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弱建筑”的解读。在我看来,“弱”不一定是贬义,它可能代表着一种谦逊、一种内敛,一种不以宏大压倒一切的姿态。也许,那些看似平凡、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建筑,才是真正承载了生活,承载了人情味的空间。它们或许没有惊世骇俗的设计,却在细节处体现着对居住者的关怀,对环境的尊重。这本书是否会从《道德经》的“柔弱胜刚强”或者“大象无形”等思想出发,去阐释这些“弱建筑”的独特价值?它能否帮助我们摆脱对“宏大叙事”的迷恋,转而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建筑中的智慧和美感,从而重新思考台湾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评分《弱建筑从《道德经》看台湾当代建筑》这个题目,像一颗投石,在我对台湾当代建筑的思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城市景观,就像是一部快速切换的幻灯片,新旧交替,风格迥异,但有时候,却少了那么一点稳定和根植于土地的厚重感。你会在城市里看到那些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建筑,它们无疑是技术和审美的结晶,但有时候,你也会在它们身上感到一种漂浮感,一种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疏离。 《道德经》?这个组合真是太令人惊喜了!我总觉得,《道德经》里的智慧,就像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它讲求顺应自然,不强求,不炫耀。把这种思想放到建筑上来解读,简直是耳目一新。我一直很好奇,书中会如何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台湾的建筑。是那些能够与地形、气候和谐共处的建筑?是那些能够借用自然光影,而不是阻挡的建筑?还是那些能够让居住者感受到自然气息的建筑?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弱建筑”的。在我看来,这种“弱”,也许是一种低调的力量,一种不刻意去吸引眼球,但却能长久地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特质。比如,一些老屋的改造,在保留原有结构和精神的同时,融入新的功能和技术,这种“弱”的介入,反而让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这本书是否会从《道德经》的“不争”或者“处下”的精神出发,来解读这些“弱建筑”的价值?它能否引导我们去思考,在追求建筑的“强”与“大”的同时,是否也需要关注那些“弱”的存在,以及它们所蕴含的东方智慧,从而让台湾的建筑更具生命力和人文关怀?
评分题目《弱建筑从《道德经》看台湾当代建筑》一出现,就立刻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城市发展和建筑文化的普通市民,我总觉得我们当下的建筑,尤其是新建的房屋,很多时候都过于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国际范儿”,却忽略了建筑最本质的功能——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安稳、舒适、有归属感的空间。走在台北、高雄的街头,你很容易被那些造型前卫、体量巨大的建筑所吸引,它们象征着经济的腾飞和科技的进步,但有时候,你也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似乎这些建筑与我们平日的生活,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缺乏一种内在的联系。 《道德经》?这个组合太令人惊艳了!我一直认为《道德经》蕴含着一种深刻而朴素的智慧,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样的句子,总是让我深思。如果将这种“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应用到建筑上,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如何让建筑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同时,也能“滋养”居住者,甚至“滋养”周遭的环境,而不去刻意地“争夺”眼球,不去强求被记住。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弱建筑”这个概念。在我看来,这种“弱”,并非真的指建筑的质量差或功能缺失,而可能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种对环境的尊重,一种不张扬但却充满生命力的存在方式。比如,一些社区里的老房子,虽然没有现代建筑的炫酷外观,但它们往往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习惯,更具有人情味。它们可能融入了当地的建材和工艺,也承载了居民的情感和记忆。这本书是否会从《道德经》的“道”的层面,去解读这些“弱建筑”所蕴含的智慧,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我非常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审视我们对“好建筑”的定义,不再仅仅是追求宏大和新奇,而是更加关注建筑的本质,关注它与人、与自然、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评分《弱建筑从《道德经》看台湾当代建筑》这个题目,太有意思了!就像是在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当代建筑,虽然在技术和设计上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走向了一个误区,就是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视觉上的冲击力,反而忽略了建筑本身应该有的温情和与环境的和谐。走在街上,你常常会看到一些非常“醒目”的建筑,但它们有时候也显得有些孤立,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道德经》?这个组合真是太有启发性了!我一直觉得,《道德经》的智慧,是一种非常“自然”且“圆融”的哲学,它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争斗。如果把这样的思想应用到建筑上,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如何让建筑设计更加“顺应”土地的纹理,更加“贴合”居住者的需求,更加“融合”于自然环境,而不是与之对抗。 我特别好奇书中对“弱建筑”的定义。在我看来,“弱”或许不是指建筑的质量低劣,而是指一种不刻意去“强”的姿态,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比如,一些老屋的改造,它们可能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功能,这种“弱”的介入,反而让建筑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也承载了更多人的情感。这本书是否会从《道德经》的“无为而治”或者“处下”等思想出发,来解读这些“弱建筑”的独特价值?它能否帮助我们摆脱对“宏大”和“炫目”的迷恋,转而发现那些在宁静中蕴含着深刻智慧的建筑,从而让台湾的建筑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