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线活跃的Professor-Architect们的构思下,针对建筑设计演练与习作而诞生的一本学习用书
建筑几乎都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其产生的空间中活动而创造的。借由设计,既能作出对假定的活动能无趣地吻合的东西来,也能有尽可能容纳多种用途如办公大楼之类的东西可以被生出来。本书不属于那两种的任何一方,而是想去碰触针对那种虽然松散但却能刺激人们活动的空间之设计方法的那个点。
本书以学校为主轴来展开讨论。到目前为止的学校可以说都相当地无趣。所有空间中的用途与目的都是一对一的关系。近年日本所逐渐增加的开放小学虽然某种程度上确保了使用上的弹性,然而有些空间因着没有任何的线索而仅仅只有茫然的空间相连。于是,本书编者开始去思考该如何设计出让孩子在里面会觉得很有活力的空间。主题并不止于学校,而是收集了非「房间」与「走廊」之集合的空间作法的案例,来摸索新建筑的组合方式。
本书的用法并不仅止于阅读,实际上也希望它能成为在作设计时摆在手边,当成用来一边画着草图之用的sketch book般的用具。而这也是制作本书企画的初衷之一。
本书的特色则在于对「如何捕捉Activity与空间的对应关系、如何设计」,将其基本的思考方式与方法,透过以学校建筑为中心的各种优良实例加以表达。是期许借由实例说明来达成设计学习目的所编辑而成的一本佳作。书中实例包括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矶崎新、原广司等日本知名建筑师及Rem Koolhaas、Bernard Tschumi等国外知名建筑师的设计作品,是一本能提供思考未来学校建筑之可能性的最佳参考典籍。
作者简介
小?一浩
■简历
现在 (C+A) 主持人、东京理科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教授
1998 coelcanth and associate (C+A)改组 主持人
1994 东京理科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助教授
1988-91 早稻田大学兼任讲师
1988 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助教(槙文?研究室)
1986 东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修了(原广司研究室)
1985 Coelcanth 建筑师事务所设立 担任主持建筑师
1982 京都大学建筑系毕业
1958 出生于大坂
译者简介
谢宗哲
二○○○年成大建筑研究所建筑学硕士。二○○二年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设计组。目前为东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研究科建筑学专攻博士课程曲渊研究室在籍。视建筑为一种「事件」(Event)来作为诱发都市连锁活动的触媒,尝试在南台湾展开一系列建筑设计的实验。主要译作有《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建筑家的二十岁年代》、《都市地球学》及《设计「活动」吧》(以上皆为田园城市出版)。
译者序
谁是 小? 一浩? 谢 宗哲
来日本留学已进入第三年,翻译书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我记载生活的重要仪式。怎么说呢?透过翻译作业,总能和自己有一场深刻的对谈,并犹如被包围在一个温柔的处境之中生产着什么的感觉。我后来发现,在自己的每本翻译着作的后记中所写的,几乎可以算是我的留学日记,而我往往好像也只能在这样卑微的角落(笑),悄悄地对着读者来畅谈我内心的想法。
在海外留学的好处其实和安藤老师对旅行下的定义「从陈腐之日常的逃离」有几分类似。至少就我本身的经验是这样的。我一方面基于博士论文上的研究需求,一方面也迫切地希望在日本的这段时间里可以在事务所内有一些实务经验,于是便在这个不断地自我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在去年夏天(2004年夏天)主动地向指导教授曲渊英邦先生作了一个对我留学生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提案。那是一个计画与小?一浩先生在台湾台南兴建实验集合住宅的合作设计案,因此我得以和小?先生本人有了深刻的接触。
那么,小?一浩到底是谁?我想我就不再多卖关子,在此作一番较为完整的剖析:
小?一浩(Kojima Kazuhiro)其实在日本闻名已久,是在80年代后期开始崭露头角之设计团体「席拉康斯」(Coelacanth,意为深海硬骨鱼)的创始人兼主持人。如果就建筑师类型学上来谈的话,那么他就是所谓的学者建筑师(Professor-Architect),亦即横跨学术与建筑实务界的创作型建筑师。当然具备类似身分的专业者也大有人在,然而能够像小?一浩先生这样能就他在学术上所开发的方法论,就那样真正地落实在实务中而真正作出建筑作品的,那倒真的尚未多见。
然而,真正让我见识到小?一浩之建筑魅力的,是在我刚进入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就读不久时,参与了我们研究室一个年度对外公开的展览会(生研公开2003)之策展活动的奇遇。那时正逢河内集合住宅案终于完工,是我的老师曲渊英邦与小?一浩一个合作长达5年(1997-2003),从都市聚落保存议题的研究开始、到生活文化调查与居住空间系统的检证,配合风土环境进行新型居住模式的开发,自基本设计到整栋集合住宅被盖出来的完整记录(可参照Dialogue 75期,2003 11月号)。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建筑学术专业中的史论、设计规画、环境控制、设备系统等领域作充分整合,而能在一栋实际盖出来的建筑中表现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经典案例让我的内心无比振奋而激动,因为我发觉这是台湾建筑也存在的潜力与出路。另外,比较令我感到意外的,其实是河内集合住宅的完工照片中,我看到了小?与曲渊漫游在自己创作的空间中那种天真而充满新鲜的表情,那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们脸上的那种真挚笑容可以说是对建筑创作的深情表露无遗。而这栋建筑除了我刚才所提的在专业整合上获致极高的成果外,最令人惊艳的还是切实地考虑了当地的高温多溼型气候,在建筑量体以多孔隙的构成提高通风散热,并以双重屋顶确实隔绝日晒、以辐射冷气系统来减低一般空调的负荷等来加以因应。换句话说,小?一浩提供了一个新世代永续建筑的具体解答。
所以,谁是小?一浩?我想从上面的描述,应能提供一个清楚的轮廓。其实我总喜欢以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观来比喻当今日本的建筑名家们。比如说,东邪西毒正好就是伊东丰雄与安藤忠雄的写照(连武功及形象都极度相似、吻合,伊东如黄药师般轻盈优雅,而安藤就如欧阳峰般深沈厚重);而妹岛和世出身伊东事务所,毫无疑问地可以套在东邪的得意高徒「梅超风」之上。那么小?一浩呢?在我看来,他就如同个性憨直而务实的「郭靖」一样,在历经师事众建筑先知原广司、槙文彦之后,正以自成一格的设计论述(Black and White Theory, Space Block, Activity etc.)逐日展现光芒,迈向「华山论剑」之路。以上的类比看似爆笑╱恶搞,不过这是在我累积了近三年的留学生活,和上述多人(除了妹岛之外)共处之后的深刻体会与发现。
Anyway,小?先生为了制作这本书整整花了3年多的时间,在每天繁忙的设计业务中还能抽出时间完成如此繁琐的作业实在令人感佩。而这样的缠斗能力,正是现今于建筑实务中要磨出好作品所不可或缺的。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筑师,重点不在于画出多帅的或多炫的Sketch,像这样深入观察世界、捕捉动静,并在建筑的各种层次上作好收拾与整合的动作方才是建筑中最真挚的现实。而这种持续性的热情也正是建筑能继续进步与演化所不可或缺的动力。这样的特征其实很直接地反映在他的设计操作之上。简单地说,他是一个try-error型的设计者。即便他已开发了许多设计工具与理论(Black and White Theory, Space Block, Activity etc.),但仍不把设计效率作为最优先的选项,而是透过更多的试作(try-error)来找出最佳的设计结果。他的恩师原广司先生曾表示,「小?的确和我很像,只不过我比较偏好思考,而他则较擅长创作」。所以,在我与小?合作台南集合住宅案时,就被狠狠地操练了一番,作了无数的Study Model,而细部设计阶段则当然是以1/50与1/30甚至更细的模型来模拟真实的空间情境。
「作设计我还是比较喜欢作出模型。不作出来看看怎么知道自己的设计长什么样子呢?」「CG(Computer Graphic)的问题在于容易让设计者只画出空间中最美的某一个角落,而这通常就会使人疏于发掘到空间中其他可能衍生的问题点。」
这是小?常挂在嘴上的几句话,他对于设计之具体实践的执着可见一般。
由于笔者在学习设计的阶段正处于手画与电脑绘图的转换期,眼见着后来的学弟们的CG实非自己的能力所及而常感到沮丧或失去自信,不过就在来到日本真正接触到建筑实务之后方才重新体会到了「把东西作出来」才是建筑中最真切的现实,而这或许也会是建筑领域中没有什么能够取代的美德了吧。
那么,小?一浩先生的建筑到底还有什么独到之处?和安藤、伊东、妹岛又有什么不同呢?基本上小?比较不是属于灵光乍现型的建筑师,而是基于某种逻辑或方法论来操作建筑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Space Block(空间块体)这个设计方法论。那是将空间直接块体化并赋与个性(透明与不透明),在设定单元组合规则后进行堆叠来直接操作室内(不透明块体)与室外空间(透明块体)的设计操作工具,而透过这套方法论所具体成型的建筑则有大坂上新庄集合住宅(1998)、 河内实验集合住宅(2003)、东京野泽集合住宅(2005)和台南实验住宅(2006年完工预定)。
另一个着名的建筑论述为黑白空间理论,乃植基于对唤起空间中人之活动(Activity)的重视。主要在于瓦解过去空间机能过度限定而造成空间资源浪费与闲置的问题,某种程度将只限定某些特定使用用途的黑空间给解放成白空间,透过一些空间装置来增加其使用的弹性,以确保多样性活动产生的潜力。换句话说他的建筑作品并不仅止于身为「物」本身而已,如何包容或唤起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并创造出适当的空间氛围方是他建筑的价值所在。而这一类的作品则有千叶打濑小学宫城县立K综合高中,以及近年于卡达杜哈所完成的布丽姬沙漠大学城(请参照Dialogue 88, 2005 1月号)。
谁是小?一浩?我已就我的观点提出一种阅读的可能,而这本书则提供了另一个解读机会。今天或许已不再是大师的时代,因此设计的黑盒子也更加敞开。就如同小?的这本书向大家招手说「设计活动吧!」那样,我也在此以译者的身分对所有的读者作最深情的邀请,一同透过本书,共享设计活动的盛宴。
东京大学大学院建筑学专攻博士课程
谢 宗哲 2005年秋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