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反思公共艺术的角度切入,探讨社区公共艺术的新突破概念,并贴近社区民众,观察台湾4种社区居民自立营造的新类型公共艺术:农村、都市、灾后及校园社区,为我们带来崭新的公共艺术视野。
众人与创造之境
评论家Patricia C. Phillips指出,「公共艺术不能治癒复原或合理化我们的乡愁……但是却可以提供新的社区概念,让我们片断的个人经验与史诗规模的都市剧码共襄盛举,创造一个当代的公共观念……重点不在制造一些供人瞻仰的东西,而是在制造一个机会──一个情况,让观者用翻新的角度与清晰的视野,回头再看这个世界。」
「营造公共空间」及「营造公共生活」是今时公共艺术的重要课题,艺术走入现实,与社会产生互动,让居民直接参与空间形态的想像、设计及建造,体验亲手营造环境的历程与共同工作的乐趣,以此抵达艺术介入的目的。作者探讨社区公共艺术的新概念,贴近社区民众,观察本地社区居民自立营造的公共艺术历程与实例,带来新而感动的公共艺术视野。
作者简介
曾旭正
1961年生于台南县下营乡,成功大学建筑系学士、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OURs)理事长、台南县副县长,现任台南艺术大学副教授暨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着有《台湾新建筑运动》(2004)、《大台北空中散步》(1999)、《建筑意向》(翻译,1987)。
读完《打造美乐地——社区公共艺术》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一个社区艺术的“潜力股”观察者。以前走在路上,可能就是看看风景,现在我会在不经意间留意起路边的壁画,或者公园里的座椅设计,思考它们背后有没有什么故事,有没有什么意图。《打造美乐地》这本书,让我的目光变得更加敏锐,也更加有深度。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临时性公共艺术”的章节。它提到,并非所有的公共艺术都需要是永久性的。有时候,一些临时的艺术装置,比如快闪式的展览,或者是在某个节日期间进行的艺术创作,反而更能激发社区的活力和参与度。因为它们有时间限制,所以会促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关注和体验。我想到我们社区每年都会有一些节庆活动,如果能结合一些临时性的公共艺术,比如在广场上搭建一个充满创意的互动装置,或者是在街头邀请艺术家进行现场创作,可能会让这些活动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评分《打造美乐地——社区公共艺术》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实践指导性。很多书都会讲很多理论,或者展示很多好看的图片,但读完之后,你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始。这本书不一样,它非常扎实,从项目的策划、社区的沟通、资金的筹备,到艺术家的选择、作品的落地,以及后期的维护,都给了非常详细的指导和建议。 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社区共创”的部分。它不仅仅是说要听取居民的意见,而是真正地把居民纳入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来。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个案例,艺术家和一群社区长者一起,用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和回忆,共同设计了一个社区故事墙。长者们口述,艺术家来绘画,再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修改,最终完成了一件既有艺术价值,又能承载社区集体记忆的作品。这样的方式,不仅让艺术品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社区的共同缔造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这种“从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的理念,我觉得非常宝贵。
评分读《打造美乐地——社区公共艺术》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公共艺术真的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甚至改变一群人。它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连接,一种沟通,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书里分享的案例,有的可能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宏大的艺术作品,但它们却以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触动了社区居民的心。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个关于“流动性公共艺术”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们想到公共艺术,就觉得是固定在某个地方的雕塑或者壁画。但这本书介绍说,公共艺术也可以是流动的,比如一个可以移动的舞台,或者是一辆装载着艺术材料的“创意巴士”,它们可以去到社区的各个角落,给不同的居民带来艺术的体验。我想到我家附近有一个公园,虽然环境不错,但总感觉少了一些活力。如果能有一些这样的流动性艺术装置,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公园里,可能会给居民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惊喜。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公共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打造美乐地——社区公共艺术》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本来没抱太大期望。你知道的,现在市面上关于艺术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写得空泛,或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说,看了也抓不住重点。《打造美乐地》一开始就给我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艺术批评,也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分析,而是非常实在地,告诉你“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我特别喜欢它里面提到的“在地性”这个概念。很多社区公共艺术项目,如果只是把一些漂亮的雕塑或者壁画硬塞进去,看起来可能一时很吸引人,但时间长了,就容易变成“假大空”,跟社区的生活气息完全脱节。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强调了要深入了解社区的历史、文化、居民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故事,然后把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它分享的案例,比如某个老巷子里,艺术家和居民一起讨论,将街头的涂鸦变成了记录社区变迁的连环画,或者是在一个公园里,根据当地孩童的童谣创作了一组互动装置,让孩子们可以在玩耍中学习和传承文化。这些例子都非常有说服力,让我觉得公共艺术不再是少数艺术家的专利,而是每一个社区都可以参与和创造的。
评分读《打造美乐地——社区公共艺术》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人本关怀”的精神。我一直觉得,公共艺术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它应该有温度,有生命,能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共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设计一个公共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你去思考,这个艺术品到底能为社区带来什么?是让大家多了一个拍照打卡的地方,还是真的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书里举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某个老旧的社区,因为缺乏公共空间,居民们都比较疏离。项目团队没有急着去建什么大型雕塑,而是先花了大量时间去和社区居民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发现,大家最想要的,是能有一个可以坐下来聊天的场所,一个可以让孩子们安心玩耍的角落。于是,艺术家们设计了一系列融入了社区元素的小型装置,比如结合了当地特有的植物,设计了可以供人休憩的长椅;或者是在地面上绘制了充满童趣的图案,让孩子们有了活动的区域。这些看似“小”的设计,却极大地改善了社区的面貌,也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我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真的非常感动,它让我看到了公共艺术最温暖、最实在的力量。
评分《打造美乐地——社区公共艺术》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社区公共艺术的“百科全书”。我以前对公共艺术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为就是找个艺术家在墙上画画,或者立个雕塑。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公共艺术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又充满魅力的领域,它涉及到社会学、社区动员、资金筹划,还有很多很多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方面。 书里有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处理公共艺术项目中的一些“棘手”问题,比如社区居民之间的意见分歧,或者是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它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强调沟通和协商,找到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平衡点。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在社区里做事情,最怕的就是搞得大家都不愉快。《打造美乐地》这本书,就非常注重这种“软实力”的培养,教你如何用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方式,去推动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它不仅仅是关注艺术本身,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连接,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可贵。
评分《打造美乐地——社区公共艺术》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以前对公共艺术的认识,停留在一些大城市里看到的那些高大上的雕塑或者装置艺术,总觉得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公共艺术可以这么贴近生活,这么有意思。它不是那种需要专业知识才能欣赏的“阳春白雪”,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参与创作。 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通过艺术来活化老旧的社区空间。我所在的城市,也有一些老街区,虽然有历史韵味,但因为缺乏维护,显得有些沉寂。书里介绍了一个案例,艺术家团队和社区居民一起,将一条废弃的小巷子,变成了一个充满故事的艺术长廊。他们鼓励居民们拿出自己家里的老物件,比如旧海报、老照片,甚至是一些充满回忆的信件,然后艺术家们将这些元素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壁画,讲述着这条小巷的历史和居民的生活变迁。我看到这个案例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小时候住过的那个老小区,感觉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灵感,让我看到了让那些被遗忘的空间重新焕发生机的可能性。
评分《打造美乐地——社区公共艺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看到了公共艺术的“可能性”。它不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参与和创造。《打造美乐地》书中关于“可持续性”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关注艺术品本身的美观,更关注它对社区的长远影响,包括如何维护,如何与社区居民共同管理,以及如何让它在未来依然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想到我们社区里,曾经有一些公共艺术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很热闹,但时间久了,就因为缺乏维护,变得陈旧不堪,甚至成为一种负担。这本书就给出了很多关于如何建立长期维护机制的建议,比如鼓励居民参与日常的清洁和爱护,或者定期组织社区活动,来重新激活和更新这些艺术品。这种“长远规划”的思路,我觉得非常有远见,它让公共艺术不再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是能够真正地融入社区生活,并持续地为社区带来价值。
评分《打造美乐地——社区公共艺术》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是它所展示的“社区温度”。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做艺术,更是在告诉你,如何用艺术来传递情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书里面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艺术家如何通过和社区居民反复沟通,最终创作出一件能够代表社区集体记忆的作品。 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案例,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艺术家和社区的孩子们一起,用废弃的材料创作了一系列充满童趣的艺术装置。这些装置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孩子们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也让这个曾经被忽视的角落,因为这些充满生机的艺术品而重新焕发了光彩。读到这里,我真的觉得,公共艺术不仅仅是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点燃社区的活力,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评分《打造美乐地——社区公共艺术》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这个词的意义。我一直觉得艺术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东西,离我这样普通的市民很远。但这本书告诉我,艺术可以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创造。《打造美乐地》书中有一个关于“在地艺术家扶植”的章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它鼓励通过发掘社区内本身就有的艺术人才,让他们来参与到社区公共艺术的创作中。 我想到我们社区里,就有很多非常有才华的手工艺人,比如一位擅长剪纸的老奶奶,或者是一位喜欢写生的小伙子。如果能有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将自己的才艺展现出来,甚至运用到社区的美化和活化中,那该是多么棒的事情!这本书提出的这种“赋能”和“激活”社区内部潜能的思路,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它不是从外部强行注入,而是挖掘和放大社区本身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