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龙山寺,樑柱斗栱、精雕细琢,是台湾寺庙建筑的佳构;板桥林本源庭园,三步一阁、五步一楼,是台湾园林艺术的瑰宝。
这本《19世纪台湾建筑》尝试用这种观点来执笔,透过当时社会的变化,豪族富户的崛起与衰亡,外患的刺激与内部的奋力图强,投射至建筑众生相。十九世纪的台湾建筑,功能多元,形式多样,文化底蕴丰厚,在台湾建筑发展史上佔有极重要的地位,反应了巨变下的台湾历史诸多面向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干朗
淡水忠寮人,1949年出生于台北大稻埕。小学及初中曾向台湾前辈画家陈敬辉学画,师大附中时参加「写生会」。1968年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成为中国早期建筑师卢毓骏的学生。1972年结识民俗学者林衡道与画家席德进,勤于田野调查,研究台湾古建筑。
1974年在金门服兵役,对闽南式建筑溯源获得深刻认识。1978年出版第一本着作《金门民居建筑》,1979年出版《台湾建筑史》,1980年出版《台湾近代建筑》,2001年出版《20世纪台湾建筑》,研究台湾建筑成为其专业。1980年代文建会成立,开始主持台湾古蹟调查研究计画,并担任内政部及各县市古蹟评鑑委员。1988年之后,常至中国调查研究各地民居与古建筑,并参加学术会议,足迹远至青海与新疆。1996年,担任新加坡古蹟双林寺修复顾问,兼事海外古蹟修护工作。
历任大唐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及淡江大学、东海大学、辅仁大学、中原大学教职,现任教于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中国文化大学、台北市立师院。近年主要讲授台湾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中国室内装修艺术、古蹟维护、文化资源等课程。
《19世纪台湾建筑》这本书,就像一本穿越时光的画卷,徐徐展开了19世纪台湾的建筑风貌。我一直对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书中对19世纪台湾建筑的描绘,细致入微,让我受益匪浅。我曾以为,19世纪的台湾建筑风格比较单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南部的红砖古厝,到北部的洋楼别墅,再到各地林立的庙宇和庄园,每一个建筑都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族群建筑的特色与融合”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和实例的分析,清晰地展示了19世纪台湾不同族群,如闽南人、客家人,以及后来移居而来的西方人,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各自的建筑印记,又如何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融合风格。 书中大量的历史照片和精美的线图,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我喜欢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它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带回了那个年代。而那些细致的线图,则将复杂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细节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 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将建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建筑的形态,还探讨了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例如,书中对一些建筑如何反映当时社会阶层、经济发展以及宗教信仰的分析,都让我对19世纪台湾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作者的叙述清晰流畅,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进入19世纪台湾建筑的世界。 总而言之,《19世纪台湾建筑》是一本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书。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台湾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评分《19世纪台湾建筑》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史书,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台湾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文化充满兴趣的读者,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书中对19世纪台湾建筑的详细描述,打破了我之前对那个时期建筑的刻板印象。我曾以为,19世纪的台湾建筑是比较落后和单一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建筑的丰富多样和创新活力。从南部传统的红砖古厝,到北部充满殖民风格的洋楼,再到各地庄重的寺庙,每一个建筑都仿佛有了生命,诉说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故事。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深入研究。书中不仅细致区分了闽南、客家等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还详细阐述了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渗入,台湾建筑在材料、工艺、设计理念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书中对于一些早期在台湾兴建的西式建筑的详细考证,让我得以一窥那个时代台湾的城市风貌。 书中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和精美的线图,为书中的文字增添了无限的魅力。我喜欢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它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带回了那个年代。而那些细致的线图,则将复杂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细节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 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将建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建筑的形态,还探讨了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例如,书中对一些建筑如何反映当时社会阶层、经济发展以及宗教信仰的分析,都让我对19世纪台湾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作者的叙述清晰流畅,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进入19世纪台湾建筑的世界。 总而言之,《19世纪台湾建筑》是一本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书。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台湾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评分《19世纪台湾建筑》这本书,就像一扇时光之门,带我回到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文化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是我探索19世纪台湾建筑的最佳向导。 书中对19世纪台湾建筑的描绘,细致入微,让我耳目一新。我曾以为19世纪的台湾建筑风格比较单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充满地域特色的闽南民居,到受到西方影响的洋楼,再到那些承载着宗教信仰的庙宇,每一个建筑都仿佛有了生命,在书中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的深入剖析。书中不仅介绍了早期移民带来的传统建筑风格,还详细阐述了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台湾建筑在材料、工艺和设计理念上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书中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的个案分析,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建筑的精髓。 书中大量的历史照片和精美的复原图,为书中的文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我喜欢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它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带回了那个年代。而那些细致的线图,则将复杂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细节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将建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建筑的形态,还探讨了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例如,书中对一些建筑如何反映当时社会阶层、经济发展以及宗教信仰的分析,都让我对19世纪台湾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作者的叙述清晰流畅,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进入19世纪台湾建筑的世界。 总而言之,《19世纪台湾建筑》是一本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书。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台湾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评分这本书《19世纪台湾建筑》绝对是我最近几年读到的关于台湾历史文化最令人振奋的一本书。作为一名在台湾出生长大的第三代,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但说实话,我对19世纪的建筑了解,就像我对古罗马的斗兽场了解一样,只停留在模糊的印象和 quelques 电影画面。翻开这本书,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时空胶囊,将我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充满变革的时代。 作者对19世纪台湾建筑的描绘,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北部的洋楼与庙宇的交融,到南部的传统民居如何抵御日晒雨淋,再到中部地区随着糖业发展的痕迹,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次精心策划的导览。书中对于材料的选择、施工的工艺,甚至当时建筑师和工匠们的日常生活,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生动的描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红毛楼”的章节,读到那些早期欧洲商馆如何在异乡落地生根,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城市肌理,仿佛能听到码头上回荡的讨价还价声,看到身着长袍的官员在红砖墙下巡视的身影。 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建筑的外观,更是在挖掘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脉络和人文精神。19世纪的台湾,正经历着清朝统治的后期、西方列强的觊觎以及本地社会结构的变迁。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了太多故事。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建筑的“前世今生”的梳理,让我对许多熟悉的或陌生的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书中对台南一些老街巷的建筑风格演变的长篇论述,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陈旧的砖瓦,其实记录着不同时代的功能需求、审美观念以及社会阶层的变迁。我曾无数次走过这些老街,却从未如此深刻地理解它们沉默的语言。 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非常高,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精美的线图,让文字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了具象的支撑。看着那些模糊但充满故事感的照片,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尤其是书中对于一些已经消失或被改建的建筑的复原图,更是令人惊喜,它们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建筑的完整面貌,填补了我们对于历史的许多认知空白。 让我特别触动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19世纪台湾建筑的“在地性”与“融合性”。不同于其他地方可能存在的单一直线式的建筑发展,19世纪的台湾建筑,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巧妙地将本土的自然环境、材料以及传统技艺融入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无论是闽南建筑的斗拱飞檐,还是客家建筑的围龙屋,亦或是新兴起的西式建筑,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力。这种文化上的海纳百川,正是台湾社会之所以如此多元和包容的重要根源之一,这本书让我从建筑的视角,更深刻地理解了台湾这片土地的文化特质。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和建筑知识,以一种非常易读、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的文笔流畅,叙述条理清晰,即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领略19世纪台湾建筑的魅力。书中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历史遗迹“活”了起来。 我还发现,这本书对于建筑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书中详细的考证和引用的文献,为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则是一扇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让我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边的环境,去感受历史的厚重。 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身边的老建筑,每次走过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街区,我都会想起书中的内容,想象着当时的场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启示。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地域建筑风格差异的对比分析。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北部会受到西方建筑风格影响更早,而南部则更多地保留了闽南传统风格。这种细致的地域性分析,让我对台湾不同地区的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而言之,《19世纪台湾建筑》是一部充满温度和深度的著作。它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台湾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深刻洞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也更加理解了“台湾”这个概念背后的丰富内涵。这本书绝对值得每一个关心台湾历史和文化的读者拥有。
评分《19世纪台湾建筑》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将19世纪台湾的建筑风貌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颇有研究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个时代的建筑,这本书做到了。 书中对19世纪台湾建筑的描绘,不仅仅是停留在建筑的外观,而是深入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技术层面。我曾以为,19世纪的台湾建筑风格比较单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南部的红砖古厝,到北部的洋楼别墅,再到各地林立的庙宇和庄园,每一个建筑都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的演变”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19世纪台湾建筑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如红砖、石材、木材等,以及当时的施工技术。他分析了这些材料和技术是如何受到地域、气候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又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书中大量的历史照片和精美的线图,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我喜欢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它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带回了那个年代。而那些细致的线图,则将复杂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细节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 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将建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建筑的形态,还探讨了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例如,书中对一些建筑如何反映当时社会阶层、经济发展以及宗教信仰的分析,都让我对19世纪台湾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作者的叙述清晰流畅,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进入19世纪台湾建筑的世界。 总而言之,《19世纪台湾建筑》是一本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书。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台湾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评分《19世纪台湾建筑》这本书,就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讲述着19世纪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些沉默的砖瓦背后的故事。我一直对台湾的建筑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它们。 书中对19世纪台湾建筑的描绘,细致入微,充满了人文关怀。我曾以为,19世纪的台湾建筑风格比较单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南部的红砖古厝,到北部的洋楼别墅,再到各地林立的庙宇和庄园,每一个建筑都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建筑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和实例的分析,清晰地展示了19世纪台湾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是如何体现在建筑上的。例如,他分析了清朝统治时期、日治初期等不同时期,建筑风格和功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书中大量的历史照片和精美的线图,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我喜欢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它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带回了那个年代。而那些细致的线图,则将复杂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细节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 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将建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建筑的形态,还探讨了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例如,书中对一些建筑如何反映当时社会阶层、经济发展以及宗教信仰的分析,都让我对19世纪台湾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作者的叙述清晰流畅,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进入19世纪台湾建筑的世界。 总而言之,《19世纪台湾建筑》是一本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书。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台湾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评分读完《19世纪台湾建筑》,脑子里仿佛搭建起了一座座穿越时空的桥梁。我一直觉得,老房子是有灵魂的,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诉说着前人的故事。而这本书,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讲述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揭开了19世纪台湾建筑那层神秘的面纱。 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的详细解读,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前一直以为,台湾的建筑风格就是千篇一律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在19世纪这个动荡的年代,台湾的建筑就已经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元的面貌。从早期荷兰人、西班牙人留下的痕迹,到清朝时期移民带来的闽南、客家建筑风格,再到晚清时期受到西方列强影响而兴起的洋楼,这些风格在书中得到了清晰的梳理和阐释。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峡两岸建筑风格的对比”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史料,分析了19世纪台湾建筑与中国大陆特别是福建地区建筑在材料、工艺、布局上的异同,解释了台湾建筑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因为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不同而形成独特的风格。这种“移形换影”的分析,让我理解了台湾作为海岛,在文化融合上的独特性。 书中的图文并茂,让我仿佛置身于现场。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即便有些模糊,也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而作者绘制的精美线图,更是将那些复杂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细节,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看懂。我曾无数次在老街漫步,却总觉得隔着一层玻璃,这本书让我打破了这层隔阂,让我能够“走进”那些建筑,去感受它们的故事。 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建筑视为冰冷的结构,而是赋予了它们丰富的人文关怀。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建筑的样式,还探讨了建筑所承载的社会功能、生活方式以及当时人们的情感寄托。例如,书中对庙宇建筑的详细介绍,让我理解了宗教信仰在19世纪台湾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庙宇如何成为社区的中心,承载了人们的祭祀、娱乐和社交功能。 这本书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城市和建筑,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19世纪台湾建筑的探索和创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它们不仅仅是砖瓦石木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 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不失深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19世纪的台湾。 总而言之,《19世纪台湾建筑》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评分《19世纪台湾建筑》这本书,就像一本沉睡的古籍,被作者以精湛的笔触唤醒,让我得以窥见19世纪台湾建筑的辉煌与沧桑。我一直深爱着这片土地,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它鲜为人知的一面。 书中对19世纪台湾建筑的描绘,细致入微,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曾以为,19世纪的台湾建筑风格比较单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南部的红砖古厝,到北部的洋楼别墅,再到各地林立的庙宇和庄园,每一个建筑都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建筑中的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和实例的分析,清晰地展示了19世纪台湾建筑如何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又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 书中大量的历史照片和精美的线图,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我喜欢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它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带回了那个年代。而那些细致的线图,则将复杂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细节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 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将建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建筑的形态,还探讨了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例如,书中对一些建筑如何反映当时社会阶层、经济发展以及宗教信仰的分析,都让我对19世纪台湾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作者的叙述清晰流畅,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进入19世纪台湾建筑的世界。 总而言之,《19世纪台湾建筑》是一本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书。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台湾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评分《19世纪台湾建筑》这本书,就像一扇尘封的窗户,为我打开了通往19世纪台湾的另一扇视角。我一直对这片土地上的历史痕迹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建筑的求知欲。 书中对19世纪台湾建筑的描绘,细致入微,充满了鲜活的细节。我曾以为,19世纪的台湾建筑风格比较单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南部的红砖古厝,到北部的洋楼别墅,再到各地林立的庙宇和庄园,每一个建筑都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建筑风格的融合与演变”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和实例的分析,清晰地展示了19世纪台湾建筑如何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巧妙地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面貌。特别是书中对一些早期西式建筑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台湾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开始拥抱世界。 书中大量的历史照片和精美的线图,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我喜欢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它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带回了那个年代。而那些细致的线图,则将复杂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细节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 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将建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建筑的形态,还探讨了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例如,书中对一些建筑如何反映当时社会阶层、经济发展以及宗教信仰的分析,都让我对19世纪台湾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作者的叙述清晰流畅,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进入19世纪台湾建筑的世界。 总而言之,《19世纪台湾建筑》是一本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书。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台湾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评分《19世纪台湾建筑》这本书,就像一本充满魅力的古老地图,指引我探索一个曾经模糊而如今生动鲜活的台湾。我一直对老建筑有着莫名的情结,它们身上承载的历史信息,总能让我着迷。而这本书,则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导游,将我引进了19世纪台湾建筑的奇妙世界。 书中对19世纪台湾建筑的细致描绘,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建筑史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曾以为19世纪的台湾建筑就是简单的土墙茅屋,但这本书告诉我,那是一个充满多元化和创造力的时代。从南部的红砖古厝,到北部的洋楼别墅,再到各地林立的庙宇和庄园,每一个建筑都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深入剖析。书中不仅区分了闽南、客家等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还详细阐述了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台湾建筑在样式、材料和功能上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早期在台湾兴建的西式建筑,作者进行了详实的考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台湾的城市风貌。 书中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和细致的线图,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建筑细节的描绘,比如屋顶的装饰、门窗的样式、墙体的砌法等等。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建筑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更让我欣喜的是,作者将建筑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建筑本身,还探讨了建筑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例如,书中对糖业、茶业等产业发展如何影响建筑风格和城市格局的分析,就让我对19世纪台湾的经济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对于建筑的“活化”和“再利用”的思考,也让我感到启发。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新功能,这让我意识到,建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19世纪台湾建筑》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对于建筑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脚步,领略19世纪台湾建筑的魅力。 总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19世纪台湾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