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创造书写,书写创造艺术。
高第在巴塞隆纳的巨作圣家堂,成为世人永恆的赞叹;滑板少年在台北的变电箱上涂鸦,令街上人群有了触动和启发,也是艺术讯息的播散。以书写方式形成的公共艺术,使公共艺术更可亲,也让一般艺术家甚至民众更方便参与。现代人的生活确实缺少了以手感所创造的人性生活面向,因此,书写,作为公共艺术的手法,并且上升到审美价值和存在意义,在我们身边激起那段一笔在手、随手涂鸦,充满天真情趣的美好经验。
书写性的意志,是艺术创作的本能与权利。民众活泼多元的创造力直接进入公共空间,丰沛常民的生命经验,同时,身体参与及创造永恆性的艺术价值也为作者所强调,展现不同于菁英艺术的另一种风情,以及生命贴近日常处境时的感动。
作者简介
李俊贤
1957年出生于台南麻豆,纽约市立大学艺术硕士。李俊贤是贴近土地的创作者,二十余年创作历程,除了在纽约早期曾以中国历史符号为题,多年来的创作,台湾土地的景物、历史、语言等,都是他关切的题材。1989年回台湾后,积极以艺术参予社会,在艺评、策展等领域,都有大量累积,目前担任高雄美术馆馆长,并任教于高苑技术学院建筑系。
高子衿
成大中文系毕业,台南艺术学院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硕士,曾任《艺术观点》、《大趋势》杂志採访编辑,现为《典藏今艺术》杂志特约採访编辑。
**评价二:** 《全民书写──常民公共艺术》这本厚实的书,从书名乍听之下,可能会以为是艺术家的作品集,或是学院派的理论分析。但细细品味“常民”两个字,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接地气的力量。我平常不太接触严肃的艺术评论,通常是被一些具有故事性、能引起共鸣的公共艺术作品所吸引。例如,在一些老街区,那些结合在地文史的彩绘墙,或者是在都市角落,偶尔出现的惊喜涂鸦,都能触动人心。我一直覺得,公共艺术的价值,不应该只在于它的艺术性有多高,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在人群中激荡起漣漪,能否成为社区居民共同的语言。书里提到的“书写”,让我联想到,这些公共艺术作品是否就像是一种无声的书写,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以及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如何解读这些“常民”的艺术语言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好看”或“不好看”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激发我们思考,在自己的生活周遭,也能有更多属于“我们”的公共艺术,让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摆设,而是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处,成为彼此交流的桥梁。
评分**评价四:** 《全民书写──常民公共艺术》这个书名,让人眼前一亮。在如今琳琅满目的书籍中,它触及的“常民公共艺术”这个领域,显得格外有温度和人情味。我不是艺术评论家,也不是专业的艺术家,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台湾民众,我时常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公共艺术带来的惊喜。比如,走在台北东区的街头,偶尔会遇到一些充满创意和趣味的雕塑,它们不张扬,却能让人会心一笑。又或者,在一些老旧的社区,突然出现一幅色彩斑斓的壁画,为原本沉闷的环境注入了活力。我一直觉得,艺术不应该只存在于博物馆的象牙塔里,它更应该走出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共同的语言。这本书的“全民”二字,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它似乎在说,艺术创作和欣赏,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全民都可以参与和体验的。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更多关于普通人如何参与到公共艺术创作中的案例,以及这些艺术作品是如何反映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启发,让我们知道,原来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的艺术。
评分**评价三:** 坦白說,看到《全民书写──常民公共艺术》這個書名,我一開始的聯想是:這麼宏大的主題,是不是會很學術、很理論?但後來想想,台灣的公共藝術發展其實一直以來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時候都是從基層、從地方的需求出發,這不正符合「常民」的精神嗎?我曾經在一些偏鄉地區,看到由居民自己參與創作的壁畫,那種樸實卻充滿生命力的氛圍,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也有些在城市裡,一些巧妙地融入生活空間的裝置藝術,讓冰冷的建築物多了幾分溫暖。我好奇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這些在地化的案例?會不會分享一些在推動公共藝術的過程中,居民、藝術家和政府之間的互動和挑戰?我一直覺得,公共藝術的成功與否,除了藝術本身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它能否被當地居民所接納、所喜愛,甚至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藝術作品只是孤立地存在,那它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全民书写」這個概念,也讓我思考,是不是每一個身處在公共空間的人,都有權利,甚至有能力,去「書寫」屬於自己的藝術體驗?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對台灣的公共藝術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那些真正能觸動我們心靈,讓我們感到親切的作品。
评分**评价五:** 《全民书写──常民公共艺术》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本身不是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平常很喜欢在生活中留意那些不期而遇的公共艺术。有时候走在路上,会突然被一个奇特的雕塑吸引,或者是在某个转角,发现一幅充满故事性的涂鸦。对我来说,这些作品就像是城市中的小惊喜,它们让原本单调的空间变得有趣起来。“常民”这两个字,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不是那些晦涩难懂的艺术理论。我一直认为,公共艺术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在于它的艺术造诣有多高,更在于它是否能与我们这些普通人产生连接,是否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认识更多台湾本土的、真正属于“常民”的公共艺术作品,了解它们背后的创作故事,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当地居民所接纳和喜爱。我也好奇,这本书的“书写”概念,是否意味着这些公共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书写”,记录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记忆和情感?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如何欣赏、理解,甚至参与到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启发,让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真正融入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评分**评价一:** 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全民书写──常民公共艺术》,光是書名就讓我不禁停下腳步。我本身不是什麼藝術科班出身,但平常也很喜歡逛美術館、看展覽,有時候走在街上,也會被一些意想不到的裝置藝術吸引。這本書的「常民」兩個字,感覺就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不像有些藝術評論那麼遙遠,讓人望而卻步。我很好奇,書裡到底會探討哪些跟「我們」有關的公共藝術?是不是那些我們每天都會經過,但可能以前從來沒有認真看過的街頭塗鴉、社區壁畫,或是廣場上的雕塑?我一直覺得,公共藝術不應該只是少數藝術家的專利,而是應該融入在我們的日常裡,讓大家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甚至參與其中。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觀察公共藝術的角度,讓我們這些「常民」也能更有感,不只是單純的「看」,而是能「懂」、「感受」,甚至「連結」。想像一下,如果走在巷弄間,發現一幅充滿故事的壁畫,或是路過一個互動式的裝置,都能讓心情瞬間開闊,這不就是公共藝術最迷人的地方嗎?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重新認識我所處的城市,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