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一反过去国民党的高姿态开始向二二八事件家属道歉,开始对白色恐怖反省! 他如何道歉?他如何反省?
请看李筱峰教授新作《与马英九论台湾史》如何分析马英九的台湾史观!
马英九说不要受那些自以为懂台湾史的人的影响,那么马英九懂台湾史吗?如果他懂,我们是不是不要受他影响?想要争取总统大位的马英九,他教训给大家的是一套怎样的台湾史?他的立场与论点又如何?
李筱峰教授就马英九所发表的文章与言论,重新诠释马英九所不知道的台湾史。从殖民时期、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到近代的重要大事等等背景,辅以难得的照片和史料,为我们釐清族群冲突和政治对立的由来,并且一一澄清了台湾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
作者简介
李筱峰
1952年生,台湾台南县麻豆人。
曾任:《八十年代》、《亚洲人》杂志主编、报社记者、编辑、主笔,台湾北社副社长、东吴大学政治系兼任教授、总统府人权谘询小组委员、《台湾文献》编辑委员。 现任:世新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任教授;台湾师大台湾文化暨语言文学研究所、长荣大学台湾研究所兼任教授;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董事。
着作:《解读二二八》、《二二八消失的台湾精英》、《台湾革命僧林秋梧》、《林茂生? 陈炘和他们的时代》、《台湾史100件大事》、《60分钟快读台湾史》、《台湾人应该认识的蒋介石》、《台湾战后初期的民意代表》、《台湾民主运动40年》、《进出历史》、《唐山看台湾》以及《台湾怎么论》、《李筱峰专栏》等政论文集数册。
协同撰述╱林佳怡
1978年生,台北县人,台大中文系毕,现就读于国立师范大学台湾文化暨语言文学研究所。曾任教育部闽南语常用词辞典编辑,接触多位学养深厚的前辈及珍贵语料。长年以来对于台湾研究各领域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广泛涉猎歌仔戏以及台湾语文、历史、民俗的相关知识,试图在生活中寻找台湾语言的深层文化底蕴。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之处,在于它对“台湾地位未定论”等敏感议题的处理方式。我原以为,作为前总统,马英九先生的书写,可能会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或者试图为某些历史结论辩护。但《与马英九论台湾史》一书,却以一种更加宏观和历史化的视角,来呈现这些争议。作者(马英九先生的视角)并没有回避这些难题,而是尝试在历史的脉络中,去梳理和解读它们。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国际法”和“历史事实”在处理台湾地位问题时的相互作用的分析感到着迷。作者并非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呈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台湾地位问题是如何被国际社会所认知和处理的,以及这些认知是如何受到政治、军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审慎和求实的态度,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真正价值——它不应是简单的站队,而是对复杂现实的深入探究,并从中为理解当下提供历史的维度。
评分《与马英九论台湾史》带给我的一个重要启发,是关于“国家认同”在台湾社会塑造过程中的动态性。我一直以为,“台湾认同”是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并且其形成过程也应该是线性的。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种认同的形成,是多么的复杂、多元,并且充满着张力。作者(马英九先生的视角)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认同”归结为单一的民族或文化属性,而是详细地梳理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政治力量,以及不同的社会思潮,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台湾独特的“国家认同”的。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本土化”进程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呈现了在国民党治理时期,以及民主化之后,各种声音是如何争取和定义“台湾”的。这种对认同复杂性的呈现,让我明白了,理解台湾的当下,必须深入其历史的肌理,去感受和理解那些塑造了其独特认同的种种力量。
评分我想特别赞赏《与马英九论台湾史》一书中,作者(马英九先生的叙事视角)在处理“战争与和平”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历史深度。我原以为,一本关于台湾历史的书,可能会侧重于某些具体的战争事件,或者对战争的胜败进行评判。但这本书,则更加注重的是战争对台湾社会结构、人民生活以及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在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日治时期的冲突,以及国共内战的余波时,并没有停留在军事层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事件如何塑造了台湾的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了台湾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台湾的政治走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和平红利”的探讨感到触动,作者在梳理两岸关系的历史时,也试图去理解和展现和平对于台湾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让我对战争与和平在台湾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
评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与马英九论台湾史》在处理“两岸关系”这一核心议题时,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审慎与深刻。我原本以为,一本由马英九先生视角解读的台湾史,必然会侧重于某一方的叙事,甚至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然而,书中对两岸关系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隔绝对峙,到后来的接触与交流,再到近期关系的起伏,作者(马英九先生)并没有选择简单地批判或赞美任何一方,而是着力于梳理双方互动背后的历史逻辑、经济现实以及社会心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和平发展”理念的探讨,作者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试图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理解当下和未来的两岸关系提供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书中对“九二共识”等概念的阐释,并非是政治宣讲,而是尝试在历史的框架内去解读其形成过程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可能无法满足所有读者的期待,但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两岸关系复杂性的人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切入点。它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多维的,不应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叙事。
评分阅读《与马英九论台湾史》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非如书名所示,仅仅是一本关于台湾历史的通俗读物,或者仅仅是马英九先生个人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叙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多层面的解读空间,以及作者(或说是马英九先生,视角上)在梳理台湾历史时所展现出的独特逻辑和叙事方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殖民时期”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段历史定性为压迫与反抗,而是深入剖析了日本殖民统治在台湾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教育体系等方面留下的复杂遗产。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对“殖民”这一概念的理解。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数据,力求还原一个更为立体和真实的台湾社会演变过程,避免了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历史事件时的审慎态度,他不是在宣扬某种意识形态,而是在尝试通过历史事实本身去说话,引导读者独立思考。例如,在讨论日治时期是否对台湾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助推”作用时,作者并没有给出斩钉截铁的答案,而是呈现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证据,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逻辑和细节。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他不仅能提供丰富的信息,更能启发你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过去。
评分阅读《与马英九论台湾史》,我最深刻的体会之一,是作者(马英九先生的叙事视角)对于“文化”在台湾历史中的独特角色的挖掘。我总觉得,历史的书写往往侧重于政治、经济或军事,而文化的影响力似乎容易被忽视。但这本书不同,作者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去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族群文化在台湾的交融、碰撞和演变。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在地文化”的讨论所吸引,作者细致地梳理了从原住民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到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等各种文化元素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湾文化。这种文化视角的切入,让我对台湾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政治版图,而是触及到了更深层、更具生命力的肌理。书中对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提及,也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台湾人民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定义某种“正统”文化,而是呈现了文化多样性的丰富性和其在塑造台湾社会认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让我意识到,一部完整的台湾史,必然离不开对文化深层影响力的细致描绘。
评分《与马英九论台湾史》这本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试图“和解”历史、理解历史的温度。我原本以为,一本由前政治领导人撰写的历史书,难免会带有某些“立场”的痕迹,或者是为了巩固某种历史叙事。然而,书中作者(马英九先生的视角)的论述,却让我感受到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以及一种希望能够超越分歧、寻求共识的真诚愿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族群在台湾的融合与发展的论述感到动容。作者在梳理台湾历史时,并没有简单地将族群矛盾作为历史的主线,而是着力于呈现不同族群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并最终共同塑造了台湾社会的多元文化。这种对“和解”历史的追求,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份对于未来两岸关系和台湾社会内部和谐的期许。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解读,也可以是一种疗愈,一种连接。
评分《与马英九论台湾史》一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历史定位。我原以为,这本书可能会是站在某个特定的政治立场,去强调“中华民国”的正统性,或是去解释其在台湾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然而,书中作者(马英九先生的视角)的论述,更加注重的是历史事实的呈现和逻辑的梳理,他并没有回避“中华民国”在台湾所面临的挑战和争议,而是试图去呈现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内部不断演变的复杂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法统”与“民意”之间关系的讨论感到深刻。作者在梳理“中华民国”在台湾如何从一个迁台的政权,逐渐演变成一个被台湾社会广泛接受的政治实体时,细致地分析了其内部的政治改革、民主化进程以及社会力量的崛起。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让我对“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复杂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符号,更承载着一段段真实的历史记忆和无数人民的命运。
评分我必须承认,《与马英九论台湾史》这本书在我的预期之外,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思想风暴。我原本以为这可能是一本带有政治色彩的、为某一特定立场辩护的历史著作,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作者(或者说是马英九先生,其叙事视角)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宏观视野和冷静的史观。书中对台湾近代政治演变的分析,尤其是在讨论国民党迁台后的治理策略时,其细腻之处远超我的想象。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探讨了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国民党政府所面临的内外挑战,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反攻大陆”与“建设台湾”之间寻找平衡。我被书中对经济政策的分析所吸引,例如关于土地改革、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等章节,作者不仅描述了政策的实施,更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决策逻辑和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这让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为何台湾在数十年间能够实现经济奇迹,并且这种奇迹是如何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孕育和发展的。书中对于“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法统定位、身份认同的演变等议题,也有着相当详尽的论述,虽然这些议题充满争议,但作者的呈现方式却是以史实为依据,尽量保持客观,而非煽情。这种基于事实的冷静分析,反而更能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去辨析历史真相,理解不同立场背后的复杂性。
评分《与马英九论台湾史》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主体性”这一概念在台湾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多重解读。我一直以为“台湾主体性”是一个相对近代的概念,是某个特定政治运动的产物,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种寻求自身独特性的意识,其实早已渗透在台湾历史发展的脉络之中,只是其表现形式和内涵随着时代而变化。书中对日治时期台湾人知识分子的抗争,对国民党时期本土力量的崛起,以及在民主化进程中,各种声音如何试图定义“台湾”的章节,都让我看到了这种“主体性”意识的萌芽、发展和演变。作者(马英九先生的视角)在叙述中,并不是简单地赞颂或批判,而是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在追求自身权利和身份认同时所采取的策略和面临的困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认同政治”的讨论感到启发,作者分析了在多元社会中,如何理解和包容不同的身份认同,以及这种认同的复杂性和流动性。这让我对台湾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认识到历史研究不应止步于叙述事实,更要挖掘事实背后的人性、情感和集体意识的流动。这本书挑战了我之前对台湾历史的一些固有认知,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被简化或标签化的历史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