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学国际研究学院自1996年起,和中国大陆之着名智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进行实质的学术交流,每年轮流在上海或台北合办一次「世界新格局与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九年来,双方合作之成果丰硕,亦备受海崃两岸其他有关学术单位瞩目。由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各研究室除专任研究人员之外,亦招收公费研究生,因此,近年来本校国际研究学院有许多师生常与之进行交流互访。
2005年11月,本校国际研究学院10名教授代表前往上海参与双方合办之第九届年会,透过会议的学术交流互动,对美中台关系、东亚区域整合以及大陆政策与未来两岸关系等各方面议题多有建设性的启发。本校国际研究学院决定在台湾印行该次会议论文集,期对两岸及国际学界参考及运用本次会议的成果。在此衷心期盼双方师生会后仍能持续并扩大交流成效,特为之序。
第九届「世界新格局与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专家
上海代表
俞新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汪小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杨洁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朱威烈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所长
伍贻康 上海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
李雷鸣 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室主任
吴寄南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室主任
李秀石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室副主任
周洪钧 华东政治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
周忠菲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两岸四地中心副主任
邵育群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室副主任
夏立平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战略室主任
徐明棋 上海社科院世经所副所长
陈东晓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室主任
张铁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室副主任
陆 钢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室代主任
郭隆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室主任
杨 剑 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赵念渝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办公室主任
蒋素琴 上海台湾研究会秘书长
严安林 上海台湾研究所副所长
淡江大学
戴万钦 淡江大学 国际研究学院院长
郭秋庆 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
陈一新 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
王高成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熊建成 淡江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
彼萨列夫 淡江大学俄罗斯研究所教授
潘钖堂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
林若雩 淡江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
张五岳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
王高成 2005年之美中台关系的检视与展望 1
吴寄南 日本政治生态新变化及其对日本与海崃两岸关系的影响15
李秀石 「台独」分子寻求日本庇护 29
林若雩 台湾在东亚区域整合的危机与挑战 43
邵育群 对2004年以来美国「不支持台独」政策的分析评述 81
周忠菲 全球化背景下两岸的合作双赢 99
彼萨列夫 Putinism as a Political Ideology: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Politics 111
徐明棋 区域货币合作与海崃两岸货币金融关系 125
夏立平 论东亚区域合作与台海两岸关系 141
陈一新 掌握美中台本质变化 主动改善两岸关系 155
郭秋庆 中国反分裂国家法和欧洲联盟解除武器禁运问题 185
陆 钢 两岸教育互动及其政治意义:一种认同视角的诠释 199
郭隆隆 当前台海局势与两岸关系 213
张铁军 欧洲对台经济关系的政治衍生 221
陈东晓 中美关系的「复合性」与双边关系结构的新变化 229
杨 剑 中华复兴与台湾社会统一动力的重建 253
熊建成 摒除零和游戏,创造两岸双赢,外交休兵50年 267
赵念渝 2005年两岸关系:转折之后 291
潘钖堂 连宋大陆行之后的两岸新局 303
严安林 民进党当局对大陆政策与未来两岸关系基本走向 315
当我合上这本书,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深深的思考。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世界新格局”的演变与“和平与发展”这一人类的永恒命题巧妙地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岸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被作者在描绘“世界新格局”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所吸引。他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审视着全球政治经济力量的此消彼长,科技进步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国际秩序的重塑。书中关于“和平与发展”的论述,更是引人深思。作者认为,和平并非自然而然,而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维护;发展也并非易如反掌,而是需要克服重重障碍。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分析“两岸关系”时,将其置于全球大变局的宏观背景之下,探讨了外部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以及两岸关系的变化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产生的联动效应。作者以一种审慎而又充满建设性的笔触,分析了海峡两岸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展望。我被书中对各种复杂因素的细致梳理所打动,作者展现出的全局观和前瞻性,无疑是本书最大的亮点,它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自从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作者以一种“全局观”的视角,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置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审视,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多个维度,对当前的世界格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指出了全球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我特别为书中关于“和平与发展”的论述所打动。作者并没有将和平与发展视为理想化的状态,而是将其置于现实的土壤中,分析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面临的各种阻碍,以及克服这些阻碍的可能途径。他强调,和平需要维护,发展需要推动,而这一切都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书中关于“两岸关系”的分析,更是点睛之笔。作者将其置于全球新格局的宏大背景下,探讨了其如何受到国际大势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他以一种审慎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分析了两岸关系在当前国际局势下的复杂性,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作者并没有给出斩钉截铁的答案,而是提出了多种可能性,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使得读者能够更主动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引导性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新格局”画卷。他不仅梳理了全球政治经济的最新动态,还深刻剖析了科技革命、文化交流等因素对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为赞赏作者将“和平与发展”这一人类共同愿景,置于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他没有回避实现和平与发展的艰巨性,而是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和可能的路径。书中对“两岸关系”的论述,更是点睛之笔。作者以一种超脱于狭隘视角的宏观视角,分析了海峡两岸关系在当前国际格局下的独特性,以及其对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他以一种审慎而又富有远见的态度,探讨了两岸关系可能的发展走向,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地区和平与共同发展。我被书中对各种复杂因素的细致梳理所打动,作者展现出的全局观和前瞻性,无疑是本书最大的亮点,它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思想的碰撞和启迪。作者对于“世界新格局”的描绘,是如此的生动而又深刻。他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视角,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动态的眼光,审视着全球力量的重新洗牌,科技进步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我深为作者在分析“和平与发展”时所展现出的深刻理解所折服。他认为,和平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书中关于“两岸关系”的论述,更是充满了智慧和远见。作者将两岸关系置于全球大变局的宏观背景下,分析了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他以一种审慎而又充满希望的态度,探讨了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可能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性,他能够充分考虑到各方的立场和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解当今世界,需要具备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眼光,而作者正是通过他的笔触,引领我们踏上了这场思想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当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一次深刻审视。作者以宏大的视野,将目光投向了正在发生的全球性变化,从地缘政治的重塑到科技革命的浪潮,再到全球治理体系的演进,一一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独到的解读。读罢全书,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了重重迷雾,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机遇的世界。特别是书中对于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与其他主要力量的互动关系,分析得鞭辟入里,引人深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绘一个非黑即白的未来,而是呈现了一个多极化、不确定性增加但又充满可能性的新格局。对于那些渴望理解当前世界运行逻辑,并试图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其对宏观趋势的把握,以及对具体事件的分析,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各种力量博弈的呈现,它并非静态的罗列,而是动态的交互,充满了张力与变化,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生动。书中的论述也并非止步于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现象背后,探究其根源,揭示其内在联系,这一点尤为难得。例如,在谈及科技发展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时,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技术,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如何影响了经济模式,甚至如何重塑了传统的战略思维。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思想深度。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便被其沉甸甸的重量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纸张的物理厚度,更是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与严谨论证。作者对“世界新格局”的描绘,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数据、详实的案例和精辟的分析之上。从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到区域合作的日益深化;从大国博弈的复杂态势,到新兴力量的崛起;从文化交流的多元碰撞,到价值观的差异与融合,作者无一不触及,且皆能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和平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其视为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将其置于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分析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与挑战。他深刻地指出,和平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需要努力争取;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智慧和汗水。书中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追求和平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探讨宏观格局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两岸关系”这个至关重要的议题。他将其置于世界新格局的大背景下,分析其在全球和区域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其演变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这种将微观议题融入宏观框架的写作手法,使得本书的视野更为开阔,论述也更具说服力。作者在分析两岸关系时,既有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也有对现实状况的评估,更有对未来走向的展望,其分析过程严谨,逻辑清晰,令人信服。
评分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引领我们穿越迷雾,理解“世界新格局”的演变,并将其与“和平与发展”这一全人类共同的福祉紧密相连。作者在对世界格局的描绘上,展现出了超凡的宏观视野,他不仅关注大国之间的力量较量,更深入探讨了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交流等多元因素对世界秩序的重塑。书中关于“和平与发展”的论述,更是充满了智慧和远见。作者并没有将和平与发展视为抽象的理想,而是将其置于现实的土壤中,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两岸关系”时,将这一议题置于全球大变局的宏观背景之下,探讨了外部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以及两岸关系的变化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产生的联动效应。作者以一种审慎而又富有建设性的笔触,分析了海峡两岸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展望。我被书中对各种复杂因素的细致梳理所打动,作者展现出的全局观和前瞻性,无疑是本书最大的亮点,它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当下错综复杂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系。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勾勒出了一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世界新格局,并将其与“和平与发展”这一人类共同的愿望紧密相连。我尤为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力相结合的能力。他能够从全球性的趋势入手,诸如科技革命、经济重心转移、地缘政治格局重塑等,然后将其与具体的区域性问题,如“两岸关系”,进行巧妙的融合。书中的分析,绝非纸上谈兵,而是紧密联系着现实的国际政治经济事件。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和数据作为支撑,使得他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例如,在探讨中国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时,他引用了大量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在谈及“和平与发展”时,作者也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在追求和平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来阐释其复杂性与重要性。特别是关于“两岸关系”的部分,作者以一种相对客观和中立的立场,分析了其中的历史渊源、现实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这种分析,既考虑到了各方的诉求,也审慎地评估了潜在的风险,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犹如在一片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变局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作者以其宏大的视野,将“世界新格局”与“和平与发展”这一人类共同的追求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两岸关系”这一核心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在分析“世界新格局”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作者不仅梳理了经济、政治、军事等传统领域的变化,还关注了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等新兴领域的影响。他深刻地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旧有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孕育之中。在探讨“和平与发展”时,作者也并非空谈理想,而是结合了大量的现实案例,分析了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其中的复杂因素。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分析“两岸关系”时,将这一议题置于全球大变局的背景下,考察其所受到的外部影响,以及其对地区和平与发展可能产生的联动效应。作者以一种冷静、审慎的态度,分析了海峡两岸的现实状况,并对其未来走向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展望。我被书中对各种复杂因素的细致梳理所打动,作者展现出的全局观和前瞻性,无疑是本书最大的亮点。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如同在广袤的思想海洋中航行。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巍峨的山峦,勾勒出世界格局的宏大轮廓;时而又如潺潺的溪流,细致描摹出两岸关系中微妙的互动。我被作者的叙事能力深深吸引,他能够将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趋势、科技变革等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和平与发展”的探讨,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生动的案例。例如,作者在分析全球化进程中的挑战时,引用了某国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下的经济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这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化,更易于读者理解。同样,在论述两岸关系时,作者也避免了空泛的口号,而是深入分析了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交流与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双方民众生活的影响。书中关于未来展望的部分,更是充满了建设性的思考。作者并没有预言一个确定的未来,而是提出了多种可能的发展路径,并分析了每条路径的潜在风险与机遇。这种审慎而又富有远见的态度,让我对未来的世界和两岸关系的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表现出的冷静客观,他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去理解和分析问题,这使得他的观点更为全面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