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李院长的学生,跟随李院长多年,对李院长的了解非常深入。此外,张先生本身以其科技研发的专业背景,长期投注心力于大众科学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有长期的实务经验。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作者,张先生能从科学教育的角度剖析李院长成长历程的故事,将一位台湾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科学家的成长,以亲切、忠实且自然的笔调呈现,让读者感觉像是坐在李院长旁边听故事一样,近距离地了解李院长的成长与学习过程,处处充满引人深思的教育理念。
本书特色
本书从多角度的取材,以李院长的家庭教养、成长和求学故事,为年轻一代再多开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
作者简介
张敏超
张敏超先生目前任职于工业技术研究院,
长期从事工业产品开发及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与建立,
经常受邀至各级学校及机关团体作相关专题演讲;
也是以提升国内中小科学教育水准为主之张昭鼎纪念基金会执行长,
并曾担任以工业产品开发技术介绍为主之《科技杂志》主编、总编辑十年。
推荐序
□还好我们有一位李远哲∕黄荣村
□拥抱知识,贡献于社会进步∕陈健邦
□「玩」在孩子的起跑点∕傅丽玉
自序
□是荣幸,也是责任∕张敏超
□来自艺术家庭的科学家兄弟
□努力、真实、有创造力的画家父亲
□没有妈妈,家中就没有诺贝尔
□玩过来的童年生活
□与众不同的竹中岁月
□有学长激励的大学时代
□成就学术巅峰的异乡岁月
□为什么得诺贝尔化学奖?
□成功男人背后总有个伟大的女性
□成功者通常有良好的书籍阅读习惯
□杰出的科学家与艺术家都具有相同的特质
□乐与年轻学子分享成长经验
□年轻时理想的实现
还好我们有一位李远哲∕前教育部长暨中国医药大学校长黄荣村
我只能说李远哲院长,是过去五十几年来,台湾社会所曾产生过的最大异数。
台湾非政界的名人与真正有影响力的人很多,像证严上人、王永庆等人,大部分集中在宗教界与企业界,都是在自己本业上发展出类似帝国的版图,并渗透到其他领域。但在教科文这类对社会更有潜移默化功能的领域,如日本福泽喻吉与民初北大蔡元培之类的大人物,在台湾却一直难以出现。至于植根本土而能独领世界风骚的大思想家与大文学家,更是难上加难。
好在我们有一位李远哲,虽然他真正在台湾全心投入的时间只有十二年。我常想,假如他不是先有诺贝尔奖的荣耀,依台湾的状况,恐怕不容易在起步时,就这么顺利介入台湾的几项大事:国家科技发展蓝图、教育改革、921重建与社区总体营造及社会动盪下年轻人的认同。但是他所具备的人格素质,才是决定他能否做好这些事情的基础。至于中央研究院的改革与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则是在其本业上本来就应该做好也会做好的事。就我过去实际负责过的921重建与全国教育事务而言,李院长虽是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他一直在理念上提供了很多协助,而且影响了很多有相同看法或原来有不同想法的人,一齐为同一目标而努力。
要让一般人理解李院长在这十二年的表现与功绩背后的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要就学术倾向与能力、为人处事风格、怀抱的理想与热情等项多加叙述,才能可能窥其大要,但后两项的深入讨论并非易事。另外,李院长在这十二年中的所作所为,除了中研院的发展与科技推动广受肯定之外,在一些事情上由于台湾不寻常与互不信任的环境,经常会有争议,如何衡平撰述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也许有人会怀疑拿李远哲当为楷模(role model)是否实际,毕竟诺贝尔不是一般人可拿到的。但是不只年轻人喜欢与他亲近,一般人也一样的以与他见过面为荣,其道理应该很简单,因为他看人看事的观点总能直指本心不绕圈子,做人做事不例外的敬谨以对,对年轻人一向持鼓励态度,对社会则恆有向上提升的愿景。不是每一个学术声名卓着的人都做得到这些,这种罕见特质的组合是吸引很多人之所在。当然,他也不免有难以说服对他持有偏见之人的无奈。
像这样一个人,相信很多人有兴趣想进一步了解他早年的家庭教育、求学过程、重大发现的大要、教育与学术生涯,以及他如何回来台湾,怎么看问题,又做了什么事。
张敏超先生终于写了一本考证周详,令人读来津津有味的好书。敏超兄长期在工研院服务,对李院长的出生与求学地知之甚详,对他的学术贡献与技术面也颇能掌握;另又长期担任张昭鼎教授纪念基金会执行长,李院长就是这个基金会的创办人及名誉董事长,可谓时相往来。由敏超兄来写这本不算大的书,可说是相得益彰,让人能在短时间内就弄通李远哲很多重要的成长与成就轨迹,我在这里要诚心的祝福这本书的问世,并向大家毫不保留的推荐。
拥抱知识,贡献于社会进步∕前台积电副总经理陈健邦
知识是有用的,教育是重要的,这没有人会不同意。但怎样的学习、生活、社会体制,才能有助于累积知识和提升教育品质?这需要整个社会与时俱进的探索和改进。
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这世界剧变的时代,台湾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问题,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成长故事。现在台湾的小孩,恐怕不容易想像,成长在日据时代后期的长辈,如何在躲盟军空袭的警报声中度过童年?又如何经历物资缺乏、民生艰困的日子,取得日后的成就?李远哲李院长就是一个生长在那一个年代的台湾人。2005年6月,李远哲李院长在德国接受记者访谈时表示:「战争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台湾脱离日本统治后,国民党政府来台,整个国家却在动乱中,他进入中学就读后,逐渐相信「唯有民主和科学,才可救这一个国家」的想法,决定追求科学研究的生涯。
李院长出国后先在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再应聘到芝加哥大学开始作育人才的教职。芝加哥大学在物理、经济学等领域都曾有独领风骚的时代。芝加哥大学的校训(motto)是:「让知识累积再累积,以丰富人类的生活。」(Let knowledge grow from more to more,and so be human life enriched.)可以说,有这几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练,使他既能在研究、教学工作中自得其乐,也深化了他对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看法。
李院长期许自己有助于台湾的社会转型,不仅自己回到中央研究院工作,也努力拉更多有突出学术成就的人回来。他以为,早期台湾大量的人才外流,有如脑力外流(brain drain),现在则需要有更多的人回来形成一种人才交流(brain circulation),希望台湾能发展出足够的知识力量,以应付全球化的挑战。李院长也指出,长久以来,世界上基本进行着以「国家为主体的竞争」,未来则应谋求一个地球群体的运作,否则人类生存的前途堪忧。
张敏超兄常年担任张昭鼎基金会执行长的工作,对李院长的教育理念、社会关怀,有多于他人的理解。本书从多角度的取材,以李院长的家庭教养、成长和求学故事,为年轻一代再多开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
书中也特别提到广泛阅读和益友对学习的影响。也以辛志平校长和新竹中学的故事,凸显中学教育对思想人格定型的重大影响。1949年台湾省政府改组,当时的教育厅长陈雪屏,大力整顿全省高中职,辛志平是少数被留任的校长。后来陈雪屏写了宋人诗句「想见同来者,俱非第二流」的横幅送给辛志平。当年陈雪屏由与辛志平的接触,推想他应有一流老师们共事。今天,我们也可说,第一流人物多不是单独产生的,与时代同来的朋友,是不可少的。教育的重要,就在于能互相正向的学习。
1986年12月,与赫许巴(Herschbach)和李远哲师生一起获颁诺贝尔奖的多伦多大学教授波拉尼(Polanyi),在晚会上代表三人致词说:「人类的尊严因亲近并拥抱知识而得以彰显。」(Humandignity is better served by embracing knowledge.)希望这一本有关一位台湾孩子成长为世界顶级科学家的故事书,能吸引更多人去亲近人类所开拓的科学世界,并进而拥抱知识,丰富生命的内容。
「玩」在孩子的起跑点∕国立清华大学教育学程中心主任傅丽玉
关于子女的教育,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不要输在起跑点」,孩子一出生就要为孩子规画成功的「起跑点」。为了确保日后的胜利,孩子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点。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李院长的成长历程,仔细看看李院长的「起跑点」,现在我无法否定孩子的起跑点真的太重要。特别的是,李院长的起跑一点都不特别,一般的家庭生活,父母亲全心的关爱小孩子,而不是关爱小孩的成绩。注意小孩子的待人处事,训练小孩做家事甚至煮饭,而不是为了读书考试剥夺孩子参与家事的机会。鼓励小孩休闲运动,陪小孩养成阅读习惯,在生活中培养艺术欣赏,而不是把小孩送到学校各种才艺班就算尽了责任。一切的教育就在生活中很自然的「玩」出来。「玩」在孩子的起跑点很重要,父母亲是最重要的玩伴。
十年来笔者因为参与推动张昭鼎纪念金金会的科学教育工作,而有机会经常听李院长提起一些成长历程中的小故事。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那些小故事充满发人深省的教育哲理,笔者一直很期望能把心中的感动写下来,但是总在繁忙的生活中,忘了提笔。非常高兴看到张昭鼎纪念基金会执行长张敏超先生完成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许多李院长的朋友们期待已久的重要着作。
张先生是李院长的学生,跟随李院长多年,对李院长的了解非常深入。此外,张先生本身以其科技研发的专业背景,长期投注心力于大众科学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有长期的实务经验。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作者,张先生能从科学教育的角度剖析李院长成长历程的故事,将一位台湾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科学家的成长,以亲切、忠实且自然的笔调呈现,让读者感觉像是坐在李院长旁边听故事一样,近距离的了解李院长的成长与学习过程,处处充满引人深思的教育理念。
正在为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点」而烦恼的老师家长们、孩子正冲出「起跑点」的老师家长们、还有即将冲到「终点」的大人小孩们!这本书绝对能激发你所需的能量。
是荣幸,也是责任∕张敏超
对曾受教于李院长与张昭鼎老师的我,写这本书,是一种荣幸,也可说是一种责任。
本书的撰写来自新竹市私立曙光女中姚丽英校长的建议以及新竹市一些国中老师的鼓励,希望我能撰写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李远哲院长的成长故事。坊间虽有几本与李院长相关的书籍,但是并不完全适合中学生来看,因此,也就在他们积极催促下,我开始着手写这本书。
1972年,李院长回台于清华大学化学研究所讲学半年,当时的研究生不多,让我们与李院长有更深、更广的接触,从学术专业,到作学问的方法与人生的规画,无所不谈,很快的,李院长就成为我们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李院长的教导对我有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除了教诲儿女,与朋友分享,更希望的是能受益予普天下关心下一代教育的父母与老师。
另外,由于我工作机构的宿舍,刚好是在李院长好友张昭鼎老师所住的清大宿舍隔壁,所以毕业后,我与张老师时有接触,每次见面,话题之广泛,无所不包,多年下来,知道张老师除了化学专业外,也相当关心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学与教育的发展及国内环保议题,聊天中张老师常提及李院长在美国的杰出学术成就及两人间深厚的友谊。张老师的去世,让李院长(获颁诺贝尔奖之后)做了一个关键性的决定,毅然回国继续完成好友未竟的社会服务事业。得知这段缘由后,欲将这段令人感动的情谊介绍给年轻朋友的念头,在我心中盘旋多年。
本书取材于李院长过去多次所发表的演讲内容及财团法人李泽藩纪念艺术基金会所提供的两本纪念文集(《李泽藩,一个伟大的父亲.艺术家.教育家》、《如山高似海深--怀念李蔡佩女士》),加上坊间几本与李院长相关的书籍以及自己受业及工作期间与李院长近身接触的观察感想。图片的提供则要感谢新竹国小陈校长及教务处林淑娟主任、新竹中学王春光祕书及图书馆赵砚稑主任及清华大学校史馆等等的热心的帮忙,更要谢谢中兴大学李季眉教授对文稿内容的指正。
从书中内容可以看出,学生时代的李院长活泼顽皮,在许多方面与我们週遭的人并没有两样。一个有兴趣于科学探索的年轻人会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除了天资聪颖外,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亦功不可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院长在治学的态度及面临困境的处理上有很多独特之处,足以令后学者仿效。
李院长鼓励青年人做学问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也要秉持着「爱与努力,永不放弃」的信念。其实这就是说不管做学问或做任何事情,要有「坚持」的意志,坚持要找到度过难关的方法而不中途放弃。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无论在任何读书的阶段或到社会上做事,李院长都能坚持原则、坚持理想,所以他会成功,为大多数人所尊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