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互連網路(第五版)

TCP/IP互連網路(第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TCP/IP
  • 網絡協議
  • 計算機網絡
  • 互連網絡
  • 網絡技術
  • 數據通信
  • 網絡原理
  • 第五版
  • 教材
  • 通信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詳細描寫在網路互連的一般概念,尤其注重TCP/IP網路互連技術。本書也說明瞭網路通訊係統如何用於分散式計算。閱讀本書後,讀者將會明白多重實體網路如何連結成為協調一緻的係統,網路協定如何在此環境中運作,以及應用程式如何使用這個係統。說明充分,理論詳盡。

本書特色

  1.對於MPLS、IP Switching,以及即時服務(特彆是VoIP)有深入探討。
  2.討論Internet安全與防火牆的最新技術,包含狀態式防火牆使用的技術。
  3.介紹IPSec網路設計、IP繞路,以及最新的IPv6特點。
  4.有係統地說明如何使用NAT與VPN達成私有網路互連。
  5.利用著重於現今硬體的範例來說明類彆化定址演變為CIDR定址的過程。

網絡架構與通信協議:深度解析與實踐指南 本書聚焦於現代網絡通信的基石——TCP/IP協議族,但內容著重於構建於其上、更麵嚮應用層、操作係統內核以及特定網絡功能的技術棧與設計哲學。我們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超越基礎協議棧的、關於網絡如何高效、安全、可靠運行的綜閤視角。 本書共分為六大部分,深入探討瞭從網絡層之上到應用層,以及基礎設施層麵涉及的關鍵技術與實踐。 --- 第一部分:高性能網絡編程與並發模型 本部分拋棄瞭對TCP/IP協議棧基礎原理的冗長迴顧,而是直接切入如何高效利用這些協議進行應用開發。 1.1 現代網絡編程範式:從阻塞到異步 我們詳細比較瞭傳統阻塞I/O(BIO)模型、非阻塞I/O(NIO)模型的局限性,並重點介紹瞭在Linux環境下基於`epoll`和在Windows環境下基於`IOCP`的事件驅動編程範式。內容涵蓋瞭如何設計高並發服務器,如何處理海量連接(C10K問題)的演進曆程。 1.2 零拷貝與數據高效傳輸 本章深入探討瞭內核態與用戶態之間數據拷貝的開銷,並係統介紹瞭實現“零拷貝”的幾種主要技術:`sendfile()`、`splice()`以及內存映射(mmap)。通過具體的代碼示例,展示如何在文件傳輸服務(如HTTP服務器)中顯著減少CPU使用率和係統調用次數。 1.3 內存管理與網絡緩衝區的優化 網絡數據的生命周期與內存分配密切相關。本節分析瞭操作係統如何管理網絡緩衝區(`sk_buff`結構在Linux中的實現機製),以及用戶態程序如何通過`mmap`、大頁(Huge Pages)來減少TLB未命中,從而優化網絡數據處理的延遲。 --- 第二部分:分布式係統中的服務發現與負載均衡 隨著微服務架構的普及,服務間的動態發現與智能路由成為網絡架構的核心挑戰。本部分不涉及TCP/IP三握手、四次揮手等基礎內容,而是關注這些基礎之上構建的復雜係統。 2.1 服務注冊與發現機製 我們詳細分析瞭當前主流的服務發現係統,如Consul、Etcd和ZooKeeper的工作原理。重點對比瞭它們在數據一緻性模型(Raft/Paxos)下的錶現,以及如何通過心跳機製和租約(Lease)管理來保證服務列錶的實時性和準確性。 2.2 智能負載均衡器的設計與實現 本章深入剖析瞭L4(傳輸層)和L7(應用層)負載均衡的區彆與適用場景。在L7層麵,我們重點研究瞭基於請求內容的路由策略(如URL路徑、Header信息),以及如何實現會話保持(Session Persistence)的有效技術。此外,還探討瞭DNS輪詢(DNS Round Robin)的局限性及其在現代架構中的替代方案。 2.3 客戶端側的負載均衡策略 不再依賴中心化的負載均衡器,客戶端側的負載均衡(如Ribbon或gRPC內置的負載均衡策略)正變得越來越重要。本節講解瞭隨機、加權輪詢、最少連接數等算法在客戶端側的實際部署與性能影響。 --- 第三部分:網絡安全:加密、認證與流量完整性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在網絡層之上保障通信的機密性和完整性,而非路由器或交換機的物理安全。 3.1 TLS/SSL協議的深度演進 本書詳細解析瞭TLS 1.3相對於早期版本的性能優化(如1-RTT握手)和安全增強。內容包括:非對稱加密(RSA/ECC)在握手中的作用、前嚮保密(Perfect Forward Secrecy, PFS)的實現、以及會話恢復(Session Resumption)機製的性能權衡。 3.2 現代Web安全實踐:跨站腳本與注入防禦 這部分內容專注於應用層安全。我們剖析瞭OWASP Top 10中與網絡傳輸直接相關的風險,如SQL注入、跨站腳本(XSS)的Payload構造與防禦技術,並探討瞭內容安全策略(Content Security Policy, CSP)如何通過HTTP響應頭來限製瀏覽器行為。 3.3 身份驗證協議:OAuth 2.0與OpenID Connect 我們詳細梳理瞭現代OAuth 2.0的各種授權流程(如Authorization Code Flow, Client Credentials Flow),以及如何安全地使用JWT(JSON Web Tokens)作為無狀態的身份驗證憑證在分布式服務間傳遞用戶身份信息。 --- 第四部分:麵嚮特定領域的網絡技術棧 本部分探討瞭超越通用HTTP協議,麵嚮特定業務需求(如實時通信、高效數據同步)的網絡技術。 4.1 實時通信:WebSockets與WebRTC 詳細解析瞭WebSockets協議如何通過HTTP握手升級為全雙工通信通道,以及其在消息廣播和低延遲應用中的優勢。此外,還介紹瞭WebRTC中復雜的數據通道建立過程,包括ICE、STUN和TURN服務器在穿透NAT和防火牆中的關鍵作用。 4.2 gRPC:高性能跨語言通信 gRPC基於HTTP/2構建,利用Protocol Buffers進行高效的序列化。本章重點分析瞭HTTP/2的多路復用(Multiplexing)和頭部壓縮(HPACK)如何顯著提升瞭API調用的效率,並對比瞭其與傳統RESTful API在性能和契約定義上的差異。 4.3 數據同步與衝突解決:CRDTs 在分布式協作應用中,保證最終一緻性而不依賴強鎖定是關鍵。本節介紹瞭基於衝突無關復製數據類型(Conflict-free Replicated Data Types, CRDTs)的設計思想,以及它們如何實現在不確定網絡環境下,客戶端之間安全地閤並狀態變更。 --- 第五部分:網絡虛擬化與雲原生基礎設施 本部分關注現代數據中心和雲計算環境中,網絡功能如何被軟件定義和抽象化。 5.1 軟件定義網絡(SDN)與OpenFlow 探討瞭SDN的三層架構(控製層、數據層、應用層),並深入解析瞭OpenFlow協議如何允許外部控製器集中管理網絡設備的流錶,實現網絡的動態配置與優化。 5.2 容器網絡模型(CNI)與Overlay網絡 在Kubernetes等容器編排係統中,Pod間的通信依賴於Overlay網絡。本章對比瞭Flannel(VXLAN)、Calico(BGP/IP-in-IP)等主流CNI插件的工作原理,重點講解瞭它們如何建立跨主機的虛擬網絡拓撲,並確保網絡策略的實施。 5.3 服務網格(Service Mesh)的架構原理 服務網格(如Istio, Linkerd)通過Sidecar代理(通常基於Envoy)將網絡功能(如流量控製、可觀測性、安全策略)從應用代碼中解耦。本節著重分析瞭控製平麵(如Pilot, Citadel)如何嚮數據平麵(Sidecar)分發配置和證書,以及如何實現細粒度的流量管理(如金絲雀發布)。 --- 第六部分:網絡可觀測性與性能調試 要管理復雜的網絡係統,必須具備強大的監控和調試能力。本部分專注於工具鏈和分析方法。 6.1 分布式追蹤係統 我們詳細介紹瞭Zipkin和Jaeger等分布式追蹤係統的原理,包括如何使用OpenTracing/OpenTelemetry標準來注入Span上下文,並在請求跨越多個服務時,構建齣完整的調用鏈圖譜,從而快速定位延遲瓶頸。 6.2 eBPF在網絡調試中的應用 eBPF技術允許在內核中安全地運行自定義程序。本章展示瞭如何利用eBPF工具(如BCC套件)來實時、低開銷地探查內核網絡棧,例如精確測量特定係統調用的耗時、追蹤網絡包的生命周期,而無需重啓服務或修改應用程序代碼。 6.3 流量捕獲與協議分析實戰 高級Wireshark和tcpdump的使用技巧,重點在於如何過濾和解析非標準端口上的應用層協議(如HTTP/2僞頭部、QUIC數據包),以進行深層次的故障排除。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Chapter 1 緒論與概觀
1.1 網路互連的動機 
1.2 TCP/IP Internet 
1.3 Internet服務 
1.4 Internet的曆史及範圍 
1.5 Internet架構委員會 
1.6 IAB的改組 
1.7 Internet評論請求 
1.8 未來的發展與技術 
1.9 本書內容組織 
1.10 總結 

Chapter 2 底層網路技術迴顧
2.1 引言 
2.2 網路通訊的兩種方式 
2.3 廣域和區域網路 
2.4 乙太網路技術 
2.5 以交換器連接之Ethernet 
2.6 非同步傳輸模式 (ATM)  
2.7 總結 

Chapter 3 網路互連模式和架構模型
3.1 引言 
3.2 應用層互連 
3.3 網路層互連 
3.4 Internet特點 
3.5 Internet架構 
3.6 透過IP路由器互連 
3.7 使用者觀點 
3.8 所有網路是對等的 
3.9 仍存在之問題 
3.10 總結 

Chapter 4 類彆化的Internet位址
4.1 引言 
4.2 通用識彆碼 
4.3 原始的類彆化定址策略 
4.4 用位址指定網路連綫 
4.5 網路與直接廣播位址 
4.6 限定廣播 
4.7 全0位址 
4.8 子網路與無類彆網路延伸 
4.9 IP多點傳送位址 
4.10 互連網路定址的缺點 
4.11 點分十進位錶示法 
4.12 迴送位址 
4.13 特殊位址慣例摘要 
4.14 Internet定址當局 
4.15 保留的位址前置碼 
4.16 一個例子 
4.17 網路位元組順序 
4.18 總結 

Chapter 5Internet 位址對應到實體位址 (ARP)
5.1 引言 
5.2 位址求解問題 
5.3 實體位址的兩種形式 
5.4 直接對應的位址求解 
5.5 動態結閤的位址求解 
5.6 位址求解高速緩衝區 (Cache) 
5.7 ARP高速緩衝逾時 (Timeout)  
5.8 ARP改進 
5.9 ARP和其他協定的關係 
5.10 ARP的實現 
5.11 ARP封裝與識彆 
5.12 ARP協定格式 
5.13 ARP緩衝區自動重復確認 
5.14 反嚮位址求解協定 (RARP)  
5.15 總結 

Chapter 6 Internet協定:免接式資料包傳送(IPv4)
6.1 引言 
6.2 虛擬網路 
6.3 Internet結構與其原理 
6.4 概念性服務的組織 
6.5 免接式發送係統 
6.6 Internet協定之目的 
6.7 IPv4資料包 
6.8 Internet資料包選項 
6.9 總結 

Chapter 7 Internet協定:轉送IP資料包
7.1 引言 
7.2 Internet中的轉送 
7.3 直接與間接傳送 
7.4 錶格驅動IP轉送 
7.5 Next-Hop 轉送 
7.6 預設路由 
7.7 特定主機繞路 
7.8 IP繞路演算法 
7.9 使用IP位址轉送 
7.10 處理進入的資料包 
7.11 建立繞路錶 
7.12 總結 

Chapter 8 Internet協定:錯誤及控製訊息 (ICMP)
8.1 引言 
8.2 Internet控製訊息協定 (ICMP)  
8.3 錯誤迴報與錯誤更正 
8.4 ICMP訊息傳遞 
8.5 ICMP訊息格式 
8.6 測試目的地之可抵達性和狀態 (Ping)  
8.7 迴應請求與應答訊息格式 
8.8 目的地不可達迴報 
8.9 擁塞與資料包流量控製 
8.10 發送端抑製格式 
8.11 路由器之改變路由請求 
8.12 檢測循環或超長路由 
8.13 其他問題之迴報 
8.14 時鍾同步與傳送時間估計 
8.15 不再需要的早期ICMP訊息 
8.16 總結 

Chapter 9 無類彆與子網路的網路位址延伸格式
9.1 引言 
9.2 迴顧相關原理 
9.3 減少網路數目 
9.4 Proxy ARP 
9.5 子網路定址 
9.6 子網路位址配置的彈性 
9.7 可變長度 (Variable-Length) 之子網路 
9.8 利用遮罩 (Mask) 建立子網路 
9.9 子網路遮罩錶示法 
9.10 子網路存在時的轉送 
9.11 子網路轉送演算法 
9.12 統一的轉送演算法 
9.13 子網路遮罩的維護 
9.14 對子網路廣播 
9.15 匿名的 (Anonymous) 點對點網路 
9.16 無類彆定址模式與超網路定址 
9.17 CIDR位址區塊與位元遮罩 
9.18 位址區塊與CIDR標示法 
9.19 無類彆定址範例 
9.20 資料結構與無類彆位址查詢演算法 
9.21 Longest-Match繞路與混閤式繞路型態 
9.22 保留給私有網路的CIDR區塊 
9.23 總結 

Chapter 10 協定分層
10.1 引言 
10.2 多重協定的需求 
10.3 協定軟體的概念層次 
10.4 各層之功能 
10.5 X.25與ISO模型之關係 
10.6 智慧和決策位置 
10.7 協定分層原則 
10.8 網路子結構存在時的分層方式 
10.9 TCP/IP模型中的兩大邊界 
10.10 分層之缺點 
10.11 多工與解多工的基本概念 
10.12 總結 

Chapter 11 使用者資料包協定 (UDP)
11.1 引言 
11.2 識彆最終目的地 
11.3 使用者資料包協定 
11.4 UDP訊息格式 
11.5 UDP虛擬標頭 
11.7 分層與UDP檢查和計算 
11.8 UDP多工、解多工與埠 
11.9 保留與可用的UDP埠號 
11.10 總結 

Chapter 12 可靠性資料流傳送服務 (TCP)
12.1 引言 
12.2 資料流傳送的需求 
12.3 可靠性傳送服務的特性 
12.4 提供可靠性 
12.5 滑動窗口的想法 
12.6 傳輸控製協定 (TCP)  
12.7 埠,連綫和端點 
12.8 被動和主動開啓 
12.9 區段、資料流和序號 
12.10 可變的窗口大小和流量控製 
12.11 TCP區段格式 
12.12 帶外資料 
12.13 TCP選項 
12.14 TCP檢查和計算 
12.15 確認、重傳和逾時 
12.16 往返取樣的精確測量 
12.17 Karn演算法和計時器的後退 
12.18 反應高變異性的延遲 
12.19 反應擁塞 
12.20 快速恢復與其他修改 
12.21 明確的迴饋機製 (SACK與ECN)  
12.22 擁塞,末端丟棄,與TCP 
12.23 隨機早期偵測 (RED)  
12.24 建立TCP連綫 
12.25 起始序號 
12.26 關閉TCP連綫 
12.27 TCP連綫重置 
12.28 TCP狀態機 
12.29 強製資料傳送 
12.30 保留的TCP埠號 
12.31 TCP性能 
12.32 傻瓜窗口癥狀和小封包 
12.33 避免傻瓜窗口癥狀 
12.34 總結 

Chapter 13 繞路架構:核心、對等和演算法
13.1 引言 
13.2 繞路錶的起源 
13.3 使用部分資訊轉送 
13.4 原始的Internet架構和核心 
13.5 從核心架構到對等式骨乾 
13.6 自動路由傳播 
13.7 嚮量距離 (Bellman-Ford) 繞路 
13.8 可靠性與繞路協定 
13.9 連結狀態 (SPF) 繞路 
13.10 總結 

Chapter 14 在對等之間進行繞路 (BGP)
14.1 引言 
14.2 繞路更新協定的運作範圍 
14.3 決定群組大小的限製 
14.4 一個基本概念:額外的跳躍點 
14.5 自治係統的概念 
14.6 外部閘道協定與可抵達性 
14.7 BGP的特徵 
14.8 BGP功能與訊息型態 
14.9 BGP訊息標頭 
14.10 BGP OPEN訊息 
14.11 BGP UPDATE訊息 
14.12 壓縮的遮罩-位址對 
14.13 BGP路徑屬性 
14.14 BGP KEEPALIVE訊息 
14.15 從接收端觀點所報導的資訊 
14.16 外部閘道協定的主要限製 
14.17 Internet繞路架構 
14.18 BGP NOTIFICATION訊息 
14.19 總結 

Chapter 15 在自治係統裏進行繞路 (RIP,OSPF)
15.1 引言 
15.2 靜態與動態的內部路由 
15.3 繞路資訊協定 (RIP)  
15.4 慢收斂問題 
15.5 解決慢收斂問題 
15.6 RIP1訊息格式 
15.7 RIP2位址慣例 
15.8 RIP路由翻譯與聚集 
15.9 RIP2擴充與訊息格式 
15.10 RIP跳躍點計數的缺點 
15.11 用延遲作為計量方式 (HELLO)  
15.12 延遲計量與震盪 
15.13 結閤RIP、Hello和BGP 
15.14 gated:自治係統間的通訊 
15.15 開放式SPF協定 (OSPF)  
15.16 利用部份資訊進行繞路 
15.17 總結 

Chapter 16 Internet多點傳送
16.1 引言 
16.2 硬體廣播 
16.3 硬體多點傳送 
16.4 Ethernet多點傳送 
16.5 IP多點傳送 
16.6 片段的觀念 
16.7 多點傳送位址 
16.8 多點傳送位址語意 
16.9 IP多點傳送對應到Ethernet多點傳送 
16.10 主機與多點傳送的分送 
16.11 多點傳送範圍 
16.12 擴充IP來處理多點傳送 
16.13 Internet群組管理協定 
16.14 IGMP實作 
16.15 群組成員狀態轉換 
16.16 IGMP成員詢問訊息格式 
16.17 IGMP成員報導訊息格式 
16.18 多點傳送的轉送與繞路資訊 
16.19 基本多點傳送繞路範例 
16.20 TRPF産生的結果 
16.21 多點傳送樹 
16.22 多點傳送繞路的本質 
16.23 反嚮路徑多點傳送 
16.24 多點傳送繞路協定 
16.25 可靠性多點傳送與ACK爆炸 
16.26 總結 

Chapter 17 IP交換與MPLS
17.1 引言 
17.2 交換技術 
17.3 大型網路、標簽交換與路徑 
17.4 ATM網路的邏輯觀點 
17.5 IP交換技術與MPLS 
17.6 分類、資料流與更上層交換 
17.7 階層性使用MPLS 
17.8 MPLS封裝 
17.9 標簽交換路由器 
17.10 控製程序和標簽分配 
17.11 MPLS與切割 
17.12 網狀拓樸和訊務工程 
17.13 總結 

Chapter 18 Mobile IP
18.1 引言 
18.2 行動性、繞路以及定址 
18.3 Mobile IP之特性 
18.4 Mobile IP運作方式總覽 
18.5 行動定址之細節 
18.6 搜尋客籍代理機器 
18.7 嚮代理機器註冊 
18.8 註冊訊息格式 
18.9 與客籍代理機器溝通 
18.10 資料包傳送與接收 
18.11 Two-Crossing問題 
18.12 與本籍網路上的電腦通訊 
18.13 總結 

Chapter 19 私有網路互連 (NAT,VPN)
19.1 引言 
19.2 私有與混閤網路 
19.3 VPN定址模式與繞路 
19.4 將VPN技術延伸至個彆主機 
19.5 使用私有位址之VPN  
19.6 網路位址轉換 (NAT)  
19.7 NAT轉換錶之建立 
19.8 多重位址NAT 
19.9 埠對應NAT 
19.10 NAT與ICMP之間的相互作用 
19.11 NAT與應用程式之間的互動 
19.12 資料分段存在時之NAT 
19.13 概念性的位址網域 
19.14 Slirp與Iptables 
19.15 總結 

Chapter 20 互動的主從式模型
20.1 引言 
20.2 主從式模型 
20.3 一個簡單的例子:UDP echo伺服器 
20.4 時間與日期服務 
20.5 伺服器的復雜性 
20.6 廣播一個請求 
20.7 主從式的模型的替代品 
20.8 總結 

Chapter 21 Socket介麵
21.1 引言 
21.2 UNIX I/O範例與網路I/O 
21.3 將網路I/O加入UNIX 
21.4 Socket抽象概念 
21.5 建立Socket 
21.6 socket繼承與終止 
21.7 指定本地位址 
21.8 將socket連接到目的地位址 
21.9 經由socket發送資料 
21.10 透過socket接收資料 
21.11 取得本地與遠端socket位址 
21.12 取得與設定socket選項 
21.13 指定伺服器佇列長度 
21.14 伺服器如何接受連綫 
21.15 處理多重服務的伺服器 
21.16 取得與設定主機名稱 
21.17 取得與設定主機網域 
21.18 socket程式庫呼叫 
21.19 網路位元組順序轉換常式 
21.20 IP位址處理常式 
21.21 存取網域名係統 
21.22 取得主機資訊 
21.23 取得網路資訊 
21.24 取得協定資訊 
21.25 取得網路服務資訊 
21.26 用戶端範例 
21.27 伺服器範例 
21.28 總結 

Chapter 22 啓動協定與自動設定 (DHCP)
22.1 引言 
22.2 啓動協定的曆史 
22.3 用IP決定一個IP位址 
22.4 DHCP重傳策略 
22.5 DHCP訊息格式 
22.6 動態組態的需要性 
22.7 DHCP租藉觀念 
22.8 取得多個位址與中繼 
22.9 位址獲得狀態 
22.10 提早終止租藉 
22.11 租藉更新狀態 
22.12 DHCP選項與訊息格式 
22.13 選項過載 
22.14 DHCP與網域名係統 
22.15 總結 

Chapter 23 網域名係統 (DNS)
23.1 引言 
23.2 機器的名稱 
23.3 平麵化命名空間 
23.4 階層化名稱 
23.5 名稱授權的委派 
23.6 子集閤授權機構 
23.7 Internet網域名 
23.8 頂層網域 
23.9 名稱語法與型態 
23.10 將網域名對應到位址 
23.11 求解網域名 
23.12 高效率轉換 
23.13 高速緩衝:高效率的關鍵 
23.14 網域伺服器訊息格式 
23.15 壓縮名稱格式 
23.16 網域名稱的縮寫 
23.17 反嚮對應 
23.18 指標查詢 
23.19 物件型態與資源記錄內容 
23.20 獲得子網域的授權 
23.21 動態DNS更新與通知 
23.22 DNS安全性延伸 (DNSSEC)  
23.23 總結 

Chapter 24 遠端登入與桌麵 (TELNET,SSH)
24.1 引言 
24.2 遠端互動運算 
24.3 TELNET協定 
24.4 容納異質性 
24.5 傳送控製遠端網站的命令 
24.6 強迫伺服器讀取控製函數 
24.7 TELNET選項 
24.8 TELNET選項協商 
24.9 Secure Shell (SSH)  
24.10 其他遠端存取技術 
24.11 總結 

Chapter 25 檔案傳輸與存取 (FTP,TFTP,NFS)
25.1 引言 
25.2 遠端檔案存取、傳輸以及儲存網路 
25.3 綫上共享存取 
25.4 透過檔案傳輸共享 
25.5 FTP:主要的TCP/IP檔案傳輸協定 
25.6 FTP的特徵 
25.7 FTP行程模型 
25.8 TCP埠號與資料連綫 
25.9 FTP的使用者觀點 
25.10 匿名FTP  
25.11 安全的檔案傳輸 (SSL-FTP,Scp,Sftp) 
25.12 TFTP 
25.13 NFS 
25.14 NFS的實現 (RPC與XDR)  
25.15 總結 

Chapter 26 電子郵件 (SMTP,POP,IMAP, MIME)
26.1 引言 
26.2 電子郵件 
26.3 郵箱名稱與彆名 
26.4 彆名擴充與郵件轉寄 
26.5 電子郵件服務的TCP/IP標準 
26.6 簡單郵件傳輸協定 (SMTP)  
26.7 郵件取得與郵箱管理協定 
26.8 用於非ASCII資料之MIME擴充功能 
26.9 MIME多部份訊息 
26.10 總結 

Chapter 27 全球資訊網 (HTTP)
27.1 引言 
27.2 Web的重要性 
27.3 架構的組成元件 
27.4 製式資源錶示 
27.5 一個範例文件 
27.6 超文字傳送協定 
27.7 HTTP GET請求 
27.8 錯誤訊息 
27.9 持續連綫與長度 
27.10 資料長度與程式輸齣 
27.11 長度編碼與標頭 
27.12 協商 
27.13 有條件的請求 
27.14 代理伺服器與快取 
27.15 快取 
27.16 其他HTTP功能 
27.17 HTTP、安全與E-Commerce 
27.18 總結 

Chapter 28 在IP網路上傳送語音和影像 (RTP, RSVP,QoS)
28.1 引言 
28.2 數位化與編碼 
28.3 語音和影像的傳輸與重現 
28.4 抖動與迴放延遲 
28.5 即時傳送協定 (RTP)  
28.6 資料流、混音與多點傳送 
28.7 RTP封裝 
28.8 RTP控製協定 (RTCP)  
28.9 RTCP操作 
28.10 IP電話學與信令 
28.11 服務品質的爭議 
28.12 QoS、使用率與容量 
28.13 InteServ資源保留 (RSVP)  
28.14 InteServ的加強 (COPS)  
28.15 DiffServ與Per-Hop行為 
28.16 訊務排程 
28.17 訊務管製 
28.18 總結 

Chapter 29 網路管理 (SNMP)
29.1 引言 
29.2 管理協定的層次 
29.3 架構模型 
29.4 協定架構 
29.5 MIB變數範例 
29.6 管理資訊的結構 
29.7 採用ASN.1的格式化定義 
29.8 MIB物件名結構與錶示法 
29.9 簡單網路管理協定 (SNMP)  
29.10 SNMP訊息格式 
29.11 SNMP訊息編碼實例 
29.12 SNMPv3的新特徵 
29.13 總結 

Chapter 30 Internet安全與防火牆設計 (IPsec, SSL)
30.1 引言 
30.2 保護資源 
30.3 資訊策略 
30.4 Internet安全性 
30.5 IP安全性 (IPsec)  
30.6 IPsec認證標頭 
30.7 安全關聯 
30.8 IPsec封裝安全酬載 
30.9 認證與易變標頭欄位 
30.10 IPsec隧道建立 
30.11 必要的安全演算法 
30.12 安全Sockets (SSL與TLS)  
30.13 防火牆與Internet存取 
30.14 多重連綫與最脆弱的連接 
30.15 防火牆之建立與封包濾波器 
30.16 安全與封包濾波器之規格 
30.17 限製用戶端存取的結果 
30.18 狀態式防火牆 
30.19 內容保護與代理存取 
30.20 監視與記錄 
30.21 總結 

Chapter 31 新一代的IP (IPv6)
31.1 引言 
31.2 為何改變? 
31.3 IPv4之外 
31.4 通往IP新版本的路 
31.5 下一代IP的名稱 
31.6 IPv6的特徵 
31.7 IPv6資料包的一般型態 
31.8 IPv6的基本標頭格式 
31.9 IPv6的延伸標頭 
31.10 剖析IPv6封包 
31.11 IPv6切割及還原 
31.12 端對端資料包切割的結果 
31.13 IPv6來源端繞路 
31.14 IPv6的選項欄 
31.15 IPv6的位址空間容量 
31.16 IPv6的冒號十六進位標記法 
31.17 三種IPv6位址型態 
31.18 廣播與多點傳送的雙重性 
31.19 一個工程上的選擇及模擬的廣播 
31.20 提議中的IPv6位址空間分配 
31.21 嵌入IPv4位址與轉換 
31.22 未指定與迴送位址 
31.23 單點傳送位址階層 
31.24 介麵識彆碼 
31.25 本地位址 
31.26 自動設定與重新編號 
31.27 總結 

附錄一 RFC指南
附錄二 Internet上專門術語和縮寫的詞匯錶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名從零開始學習網絡的開發者,我發現這本書簡直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在閱讀之前,我對網絡通信的認識僅限於“發送請求,接收響應”,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協議,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協議的設計理念、工作原理以及它在整個互聯網生態係統中的角色。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TCP協議在可靠傳輸方麵所做的努力,例如序列號、確認應答、超時重傳、流量控製、擁塞控製等機製,這些細節的解釋讓我能深刻理解為什麼TCP被譽為“可靠的傳輸協議”。書中對HTTP協議的講解也讓我受益匪淺,從HTTP/1.0到HTTP/1.1,再到對HTTP/2的初步介紹,讓我瞭解瞭Web通信是如何一步步演進的。書中還詳細講解瞭HTTP請求和響應的構成,包括請求方法(GET, POST等)、頭部字段、狀態碼的含義,這些都是進行Web開發和調試必不可少的知識。每次遇到Web相關的網絡問題,我都會翻開這本書,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綫索。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將零散的網絡知識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對TCP/IP協議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並且能夠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將其傳達給讀者。我之前對一些網絡概念,比如TCP的慢啓動和擁塞避免,一直覺得難以理解,但在這本書中,通過精美的圖示和生動的比喻,我終於豁然開朗。作者將擁塞控製比作“交通管製”,將數據包的傳輸比作“車輛行駛”,這些形象的類比讓我能夠快速抓住核心概念。書中對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的詳細講解,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連接建立和斷開的每一步,以及其中的安全性考慮。此外,書中對UDP協議的介紹也同樣齣色,讓我理解瞭它如何在不需要可靠性的場景下提供更高的傳輸效率。我非常喜歡書中對應用層協議的講解,例如FTP、SMTP、POP3等,這些協議直接與我們的日常使用相關,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各種網絡服務的底層原理。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互聯網底層工作原理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作者在解釋TCP協議的可靠性機製時,花瞭很多篇幅,詳細闡述瞭序列號、確認應答、超時重傳、流量控製、擁塞控製等機製是如何協同工作的,這讓我對TCP的強大和精妙有瞭深刻的認識。書中還對UDP協議的特性進行瞭深入分析,讓我理解瞭它在帶寬要求不高但需要低延遲的場景下的優勢,例如DNS查詢和一些實時通信應用。我尤其欣賞書中對HTTP協議的講解,它從最初的HTTP/1.0版本講到HTTP/1.1,甚至對HTTP/2的特點也做瞭簡要介紹,讓我能夠看到Web協議的演進過程。書中對HTTP請求和響應報文的詳細解析,包括各個頭部字段的含義,對於理解Web通信的細節非常有幫助。

评分

當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時,就被其嚴謹的結構和詳實的內容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TCP/IP協議的教科書,更是一本帶領讀者探索互聯網奧秘的指南。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IP地址分配和子網劃分的詳細講解,這讓我徹底理解瞭IP地址是如何在網絡中被組織和管理的。書中對NAT(網絡地址轉換)的深入剖析,也讓我明白瞭它在解決IPv4地址短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我曾多次對照書中的圖示,在網絡模擬器中進行實驗,驗證書中的理論知識,每次都能夠成功。這本書不僅幫助我理解瞭網絡協議的原理,更培養瞭我分析和解決網絡問題的能力。我還會繼續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深入學習更多關於網絡安全和性能優化的知識。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質量非常高,對於我這樣經常需要處理網絡設備配置和故障排查的技術人員來說,它無疑是一本必備的參考手冊。我經常需要處理各種路由器、交換機的配置問題,而這些設備的底層通信原理都離不開TCP/IP協議。書中對IP路由選擇機製的講解,讓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數據包是如何在網絡中找到最優路徑的。特彆是關於路由錶的工作原理,以及RIP、OSPF等路由協議的介紹,都為我理解網絡拓撲和路由策略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此外,書中對ARP(地址解析協議)和ICMP(Internet控製報文協議)的詳細闡述,也讓我能夠更有效地進行網絡診斷。ARP協議讓我明白瞭IP地址和MAC地址是如何映射的,而ICMP協議則為我提供瞭ping、traceroute等常用診斷工具的理論依據。我尤其贊賞書中關於擁塞控製的深入分析,這對於理解和優化網絡性能至關重要。通過這本書,我不僅掌握瞭基礎的TCP/IP知識,還學會瞭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的網絡問題。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和內容設計都非常齣色,給我的學習過程帶來瞭極大的便利。我是一名正在學習網絡工程的學生,而這本書的內容幾乎覆蓋瞭所有核心的網絡協議和概念。書中對IP地址和子網掩碼的講解,讓我徹底理解瞭IP地址是如何劃分網絡和子網的,這對於網絡規劃和設計至關重要。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NAT(網絡地址轉換)的詳細解釋,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能夠用有限的公網IP地址連接大量的私網設備。書中還對IPv6的地址結構和過渡技術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讓我對未來互聯網的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曾多次對照書中的圖示,在網絡模擬器中進行實驗,驗證書中的理論知識,每次都能夠成功。這本書不僅幫助我理解瞭網絡協議的原理,更培養瞭我分析和解決網絡問題的能力。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互聯網運作機製的人來說,它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資源。我一直對網絡安全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理解TCP/IP協議是進行網絡安全分析的基礎。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非常詳實,它不僅介紹瞭TCP/IP協議的各個組成部分,還詳細闡述瞭數據包在網絡中的傳輸過程,包括路由選擇、擁塞控製、流量控製等關鍵機製。這些機製的理解對於分析網絡攻擊,比如DDoS攻擊、ARP欺騙等,至關重要。書中對TCP三次握手、四次揮手的詳細描述,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連接建立和斷開的每一步,這對於分析TCP連接狀態、排查連接中斷問題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對UDP協議的介紹也同樣齣色,讓我理解瞭為何在某些應用場景下(如視頻流、在綫遊戲),UDP比TCP更適閤。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高級主題的探討,比如BGP(邊界網關協議)在互聯網路由中的作用,以及DNS(域名係統)如何將我們熟悉的域名解析成IP地址,這些都是互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在解釋這些復雜概念時,總是能夠找到恰當的類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語言。

评分

我一直認為,想要在IT領域有所建樹,就必須打下堅實的基礎,而《TCP/IP互連網路(第五版)》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堅實的基礎。我曾嘗試閱讀過其他關於網絡的書籍,但往往因為概念過於抽象或者講解不夠深入而感到睏惑。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在保持技術嚴謹性的同時,用非常易懂的方式來解釋復雜的概念。書中對TCP的端口號機製的講解,讓我理解瞭為什麼不同的應用可以使用同一個IP地址進行通信。對UDP協議的講解,也讓我明白瞭在某些需要快速響應而對數據丟失容忍度較高的情況下,UDP的優勢所在。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TCP的粘包和拆包問題的討論,這對於進行網絡編程的開發者來說是繞不開的難題,書中給齣瞭深入的剖析和解決方案。此外,書中對DNS協議的講解也讓我眼前一亮,讓我理解瞭互聯網是如何通過層層解析,最終找到目標服務器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本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網絡思維模式的書籍。

评分

這本書絕對是我技術生涯中的一座燈塔。當我第一次接觸網絡時,我對各種協議、端口、地址簡直是一頭霧水,感覺像是在一個巨大的迷宮裏打轉,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走錯。然而,當我翻開《TCP/IP互連網路(第五版)》時,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瞬間變得立體、生動起來。作者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將復雜的TCP/IP協議棧一層一層地剝開,從最底層的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到網絡層(IP)、傳輸層(TCP/UDP),再到應用層(HTTP、FTP等),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我尤其喜歡書中對IP地址分配、子網劃分、NAT(網絡地址轉換)的講解,這部分內容我之前看瞭很多資料都覺得晦澀難懂,但在書中,通過生動的比喻和詳實的圖示,我竟然能輕鬆理解其原理和實際應用。特彆是關於IPv4嚮IPv6過渡的討論,也讓我對未來的網絡發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不僅僅是介紹理論,還穿插瞭大量的實際案例分析,比如如何排查網絡故障、如何配置路由器等,這些實操性的內容對於我這樣需要快速將理論付諸實踐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曾花瞭無數個夜晚,在電腦前對照書中的命令和配置,一步步搭建自己的測試網絡,每一次成功都給我帶來巨大的成就感。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我實踐的指南。

评分

這是一本我願意反復翻閱的書籍,每次閱讀都能有新的收獲。對於我這樣長期從事嵌入式開發的人來說,理解網絡通信是實現設備互聯互通的關鍵。這本書對TCP/IP協議棧的講解,從底層到上層的邏輯都非常清晰,讓我能夠理解我的設備是如何與其他設備進行通信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對Socket編程接口的介紹,這為我提供瞭將TCP/IP協議應用於實際開發的直接指導。書中通過具體的代碼示例,展示瞭如何使用Socket API來實現客戶端和服務器端的通信,這對我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財富。我曾按照書中的例子,成功地在我的嵌入式設備上實現瞭文件傳輸和實時數據交換功能。此外,書中對DHCP(動態主機配置協議)的講解,也讓我理解瞭設備是如何自動獲取IP地址的,這對於批量部署網絡設備非常有幫助。這本書的實用性極強,讓我能夠將抽象的網絡理論轉化為實際可用的技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