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张健教授「诗学十书」之第十种。计收录张教授近年来的学术论文九篇:其中前两篇为宋金文学批评的论着,均以诗学为核心;三篇为清代诗话三种(均收于《清诗话续编》中)之剖析探究。一篇为宋代诗人作品评论,三篇为清代名诗人袁牧诗之论析。
全书论述详明,见解平实中履见高明,文字简鍊赅要,无一炫词赘语。对中国古典诗学及文学批评史之研究均有一定之贡献。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诗话与诗评》,我有些犯嘀咕,诗话和诗评,听起来似乎是比较“学院派”的东西,担心会枯燥乏味。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极富洞察力的分析吸引住了。他讲起诗歌,不像那种板着面孔讲理论的学者,反而像是位充满激情的导游,带着我穿梭在古往今来的诗歌世界里。他对于诗人创作心态的剖析,简直太到位了!我总觉得,好的诗歌,一定是诗人真实情感的流露,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点的好奇。作者会细致地讲解,某个诗人为何会写下这样一首诗,他的生活经历、个人际遇,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渗透进他的文字中。我记得他分析李白时,不仅仅讲了李白的浪漫与洒脱,更挖掘了他内心深处对政治抱负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在创作中的体现。这种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描绘,让我觉得,这些古人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像是在和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悲欢离合。它让我明白,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呐喊,思想的火花,是人类共通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评分自从读了《诗话与诗评》,我对诗歌的理解,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教条式地给你灌输知识,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你一步步去探索诗歌的奥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诗歌“意境”的剖析。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诗歌中最动人、最能引发联想的部分,并且用极其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讲解王维的山水诗时,我仿佛能看到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幽静,听到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澈。这种身临其境般的感受,是我以前阅读诗歌时从未有过的。作者在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时,也非常清晰易懂。他会细致地解释“比喻”、“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并且总是能举出恰当的例证,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能“望文生义”的读者,而是能够开始“品鉴”诗歌,能够去体会诗歌的“神韵”了。它让我觉得,中国古典诗歌,真是博大精深,而这本书,无疑是带领我走进这片瑰丽世界的最佳向导。
评分这本《诗话与诗评》我真是捧在手里,爱不释手。它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友,总能在我不经意间,点亮我对诗歌理解的盲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诗歌发展脉络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腻。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诗人名字和作品,而是深入到每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土壤,去探寻诗歌为何会以某种面貌呈现。比如,在谈论唐诗的辉煌时,他不仅提到了科举制度对诗歌创作的推波助澜,更巧妙地将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与之联系起来,让我惊觉原来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篇,背后竟承载着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读到他分析宋词的婉约与豪放,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感受着词牌的韵律如何与词人的心境交织,又如何反映着时代变迁下的士人心态。作者的笔触是那么有温度,仿佛能听到他低语叙述,带着历史的回响。他对于诗歌意象的解读,更是让我拍案叫绝。那些我曾经只觉其美,却不知所以的意象,在他笔下变得鲜活立体,充满了生命力。他会告诉我,为何“明月”在古诗中反复出现,它背后又寄托了多少思乡、团圆、孤寂的情感。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觉得,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诗,更是在学习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方式。
评分不得不说,《诗话与诗评》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晦涩难懂的书,但读起来却感觉格外流畅,像是听一位资深爱好者在分享他心目中的诗歌宝藏。作者在评析诗歌时,非常注重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这一点我特别赞赏。他不是孤立地看待一首诗,而是将它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框架中去审视,这样一来,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就显得更加深远。比如,他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对诗歌的影响,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飘渺虚无的意境,竟然是那个时代哲学思想的折射。又比如,在谈到晚唐诗歌的低沉哀婉时,他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战乱,而是深入分析了士人阶层在社会动荡中的失落感和彷徨。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之前读诗,往往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和个人感受,而这本书则教会了我如何去“读懂”一首诗背后的“言外之意”,如何去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匠心独运”。它让我觉得,每一次翻阅,都能获得新的启发,每一次品读,都能发现新的亮点。
评分《诗话与诗评》这本书,就像是一把开启诗歌殿堂的钥匙,它让我以前朦胧的诗歌认知,变得豁然开朗。作者在选取诗人和作品时,非常有眼光,而且他对于这些诗歌的解读,总是能触及到最核心的灵魂。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那种“旁征博引”的叙述方式。他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诗歌流派,而是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歌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诗歌谱系。读到他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处理时,我常常会惊叹于诗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比如,他分析了不同诗人对“离别”的描绘,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到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然,让我深深体会到,同一情感,在不同诗人笔下,能绽放出怎样迥异的光彩。这种对比阅读,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诗歌视野。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常常会引用一些野史、传说,甚至是一些当时文人的书信往来,让诗歌的创作背景更加生动有趣。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古老的宝箱,每一次打开,都能淘出令人惊喜的“珍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